關鍵字:行動

2012-01-10
降膽固醇藥物Statins恐增加年長停經女...
根據婦女健康行動調查(Women’s Health
Initiative)資料分析顯示,停經後女性使用降膽固醇藥物Statins,比沒有使用該藥物的女性,罹患糖尿病的風險增加50%。
這項研究資料包括153,840位女性,年齡中位數為63歲,在1993年加入研究之初,沒有人罹患糖尿病,有7%女性正使用Statins藥物。在2005年研究結束時,有10,242位新發病的糖尿病病患。
研究結果初步分析發現,Statins的使用與糖尿病風險的增加具正向關連性,且這項風險在不同Statins藥物種類、族群、有或無心臟病患者身上,都出現類似的風險增加情形。
研究作者表示,不同人口使用Statins會有不同的糖尿病風險,一旦開始使用該藥物就應該持續追蹤糖尿病情形,以及Statins的效益作用,以便隨時調整劑量。而這項研究也進一步呼應現今的指引內容,強調以飲食、生活型態做為治療膽固醇過高問題的首要方式,即使使用了Statins也須維持良好的生活型態。其他學者認為須要有更多針對年長女性族群使用Statins與糖尿病之間關係的研究,且使用Statins的女性應注意測量血糖,並注意肝臟功能。
資料來源:內科醫學檔案(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
+ read more

2011-12-15
美國疾管局:五分之一女性為性侵受害者
美國疾管局一項最新針對性暴力的調查指出,有20%的美國女性曾在生命中的某個時間點被強暴,且多數案例中的加害者為親近之人,數據顯示超過四分之一的美國女性、及七分之一的美國男性曾受到親密伴侶的肢體暴力。
該研究調查是2010年美國疾管局首次做的全國親密伴侶與性暴力調查(National
Intimate Partner and Sexual Violence
Survey),調查以電話方式訪談16,000名說英語與西班牙語的成年人,其中包含9,000位女性,詢問有關受到性暴力、跟蹤及親密暴力的經驗。
依據調查結果,女性80%的性侵受害者是在25歲以前第一次受害,在18歲以前即受害者高達42%。美國疾管局推估,約有130萬美國女性在過去12個月內曾遭受性侵害。男性部分,超過半數性侵害受害者在25歲以前曾被親密伴侶施暴過;超過四分之一在10歲以前第一次遭受性侵害。
研究報告表示,調查結果說明性暴力可能是跨越世代都存在的問題,且曾遭受到親密伴侶性暴力的男女比未曾受暴者,較可能出現經常性頭痛、慢性疼痛、睡眠障礙、行動受限、身體與心理健康狀況較差等問題。研究建議,應提早建立健康互信的家庭關係、以及情感支持的環境,同時加強親密關係中有效且非暴力的溝通模式,才能避免性暴力一再發生。
資料來源:美國疾病管制局(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 read more

2011-12-02
年長女性血糖過高增加大腸癌風險
過去已知大腸癌與肥胖、糖尿病及代謝症候群具有關連性,但與循環胰島素或血糖的關係仍未知。
一項來自美國紐約的縱貫性研究,分析參與婦女健康行動計畫(WHI)其中的4,902位女性資料,在研究最初及後續追蹤都測量這些女性的空腹血糖值與胰島素值,研究追蹤時間的中位數為11.9年。這項分析囊括多個變項,包含年紀、BMI值、飲酒量、活動量、族群、及大腸直腸癌的家族病史。
結果發現有81例大腸直腸癌,其中65例大腸癌、6例直腸乙狀結腸連結處惡性腫瘤、及10例直腸癌。研究分析,與沒有得到大腸直腸癌的女性相較,得到癌症者年紀較長約兩歲,多數為白人,且活動力不高。
另外,研究並無發現胰島素的基線水平、胰島素抗性指標與大腸直腸癌之間有這麼強烈的關連性存在。經過相互調整後,最高三分等級的血糖比最低三分級的危險比(hazard
ratio)為1.72(95% CI 0.94 to 3.15,_ P_ for
trend=0.07),即使排除在加入研究兩年內就罹癌者,危險比仍接近類似(1.81,
95% CI 0.93 to 3.51,_ P_ for
trend=0.07);胰島素的危險比為0.88(95% CI 0.47 to 1.65, P for
trend=0.70)。
研究結論指出,這項停經後女性的研究顯示,空腹血糖值上升將增加兩倍的大腸直腸癌罹患風險。而這項研究出現的研究限制則包括癌症數過少,以及無法依據不同位置所發生的癌症與其他變項來分析其餘案例。
資料來源:英國癌症期刊(British Journal of Cancer)
+ read more

2011-10-18
美FDA:帕金森氏症藥物Azilect無助減慢...
美FDA17日召開諮詢委員會投票表決,以17-0的票數一致認為治療帕金森氏症藥物Azilect(成分為rasagiline)無助於減慢神經退化性疾病的發展進度。
FDA專家小組檢視製造廠Teva所做的ADAGIO試驗研究,該研究取樣超過1,000位早期帕金森氏症的病患,他們皆尚未接受過治療,並將他們隨機分成兩個群體—每日服用Azilect
1或2mg劑量長達72週者;以及先使用安慰劑36週後,再每日服用Azilect
1或2mg劑量36週者。
結果顯示,以整合性帕金森氏症評量表(UPDRS)評估心智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及行動能力等項目,先使用安慰劑後每日再服用Azilect
1mg的群體,在症狀惡化表現上的總得分數,比一開始就服用者高(4.52分:2.82分);然在服用2mg的群體中,並沒有出現這項差異,甚至某些延後服用藥物的病患出現帕金森氏症的症狀,比一開始就吃藥的病患少。
FDA討論認為,如果延後服用藥物的病患之能力,能追趕的上一開始就吃藥的病患,那這顯示較早開始接受藥物治療並未改變疾病的發展進程,因此認為該藥物沒有藥廠所宣稱可減緩疾病惡化的療效。
美國有六個帕金森氏症病友團體發表共同聲明表示,目前沒有可信證據顯示rasagiline會有效減緩疾病發展速度。美國帕金森氏症協會(APDA)也表示,臨床證據仍未明確,應有更多相關藥物研究才可確定該藥物對疾病發展的影響。台灣女人連線提醒,Azilect在台灣已有核准上市藥證,中文品名為易助力錠1毫克劑量包裝,為治療原發性帕金森氏症病患的單一治療藥劑(不合併使用levodopa),或做為輔助治療藥劑與levodopa同時投予,病患如有用藥需求,應主動與醫師討論藥物效益與風險。
資料來源: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Medpage Today
+ read more

2011-08-24
【政策】公共場所母乳哺育條例
背景
2005年,五名媽媽在台北故事館內哺餵母乳,卻被以舉止不雅為由遭驅趕出館外,引發社會輿論爭議。同年11月,三十位媽媽聚集在台北市立美術館與台北故事館之間的廣場郊遊,並以集體哺乳的行動,表達對大眾只將乳房視為性感象徵,忽略哺乳是件再自然不過的事情提出抗議,爭取母親哺乳權,要求不論是在公共場合或職場,都應該尊重媽媽哺乳的權利。
在母乳團體與婦女團體的推動下,行政院於2010年1月提出「公共場所母乳哺育條列」草案,但該草案版本未盡完善。婦女團體認為應強調「選擇哺餵母乳是女人的權利」,讓母親可以自由自在的選擇是否哺餵母乳,然行政院版本將「嬰幼兒獲得母乳權利」列為立法目的,明顯意指無哺育母乳的母親選擇以配方奶哺育即侵犯嬰幼兒之權利,此點違反尊重母親的自主選擇,恐將造成無法哺育母乳的母親產生壓力與罪惡感。
其後針對草案內容,婦女團體再提出「該場所有不適合母乳哺育之正當理由」者才得不設置哺(集)乳室,並要求增列應設置哺(集)乳室之公共場所,應訂定哺(集)乳室管理維護或使用規範。同時,要求衛生署應符合世界衛生組織『尊重母親選擇』之精神,不得造成母乳哺育是產婦哺乳唯一選擇的錯誤訊息,以避免無法哺餵母乳或選擇不哺餵母乳的母親承受過高的壓力。
現況
2010年11月立法院三讀通過「公共場所母乳哺育條例」草案,明訂保障母親於公共場所哺育的權利,未來任何人都不得予以驅趕、妨礙或禁止,違者將處6000元以上30,000元以下罰鍰。如違反者為公共場所之從業人員者,一併處分該場所的負責人相同金額範圍之罰鍰。
且規定達一定室內面積之公私立場所應設置具明顯標示的哺(集)乳室,建立友善的母乳哺育環境。違者主管機關將加以勸導,如未於限期內改善,將依場所性質與總樓地板面積不同,處6,000元以上30,000元以下、或4,000元以上20,000元以下罰鍰,並得按次處罰。
我們的立場
1. 母乳哺育是母親的自主選擇
餵哺母乳雖然對女性與嬰幼兒健康的益處不可忽視,但女性因其生理或其他環境因素等等考量,無法餵哺母乳或選擇不餵哺母乳時,我們也應予以尊重,不應造成無法哺育母乳的母親產生壓力與罪惡感。
2.
政府應營造友善的母乳哺育環境,並符合世界衛生組織「尊重母親選擇」之精神
政府應立法要求公共場所設置哺(集)乳室,喚起台灣社會對哺乳權的認識及尊重,建立友善的母乳哺育環境。然不得以各式宣傳方式暗示未哺育母乳的母親是不夠有母愛的,不可以哺育母乳與否判斷一個母親是否具有母愛。
+ read more

2011-08-24
【政策】醫療領域的性別主流化
背景
一般而言,女性的社經地位較低,加上文化對女體的歧視,女性的健康需求較不被重視,在健康照護體系中,她們雖多半扮演主要的消費者和照護提供者的角色,卻往往是最無聲的一群;事實上,做為家庭的照顧者、生命的孕育者,她們的健康是不容忽略的。
醫療體系一直以來皆由男性思維主導,以男性的身體作為「標準」的人類身體來介紹人體特徵,並將之類推至女性身體,明顯缺乏女性的觀點與論述,使得女性生命中的經驗遭到扭曲或誤解,例如:月經、生產、更年期等自然的生命歷程,在醫學診斷上卻容易被疾病化,使許多醫療資源被用來醫療化女性的身體經驗。例如鼓吹更年期婦女服用荷爾蒙,即反應出醫療體系缺乏對於女性生命經驗的了解與尊重。這種種現象都顯示醫療領域裡的男性思維模式,此種模式忽略了女性的生命經驗及需求,並將女性的健康過度醫療化。
再者,女性因為生育的角色,健康議題一直被侷限在「三點式的照顧」,卻忽略其他更致命的健康殺手,例如: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的威脅,致使醫學研究資源分配不均。且許多的醫療行為與健康政策也會受到社會期待下的性別角色所影響,2008年就有一項加拿大研究指出「性別偏見」與「性別刻板印象」會影響醫事人員的醫療決策與行為。
世界衛生組織(WHO)早在2002年就宣布「性別政策」(Gender
Policy),並於2004年成立「性別、女性與健康部」(The
Department of Gender, Women and
Health),強調醫事專業人員都必須瞭解生理及社會性別會影響人民的健康及權益,女性因為身體結構、生理運作與生命經驗與男性的不同,她們的醫療照護、衛生保健的需求亦有所差異,醫療體系應有積極的作法以達到健康的性別平等。
現行醫療體系的問題:
一、醫藥研究忽略性別差異
醫學研究都以男性為主,完全忽略疾病、藥品、醫療儀器等對不同性別可能產生的不同影響。早期醫藥研發的臨床實驗,女性因為月經、懷孕等特殊的生育生理狀況,一直被排除在人體實驗之外,導致在用藥時將男性個案的研究結果直接放在女性的身上使用,研發之藥物是否適合女性顯然不在考量之內。甚至某些研究會使用不正確的理論根據將女性排除,或低估女性患者的比例,更有的聲稱它們的性別比例與過去研究相同,卻無察覺過去研究裡納入過少的女性參與者。
美國在1993年出版一份藥物臨床試驗的指引,要求藥物試驗應納入女性受試者,並於研究中作性別分析,以瞭解藥物的作用與效益是否有性別差異。更於1996年通過一項婦女健康法案,推動婦女健康研究與照護。
但是,雖然美國藥物臨床試驗指引與許多其他研究都已證實性別差異存在的重要性,我們卻發現分別於2007、2008、2010年來自英國、澳洲與美國的三篇研究皆指出,在臨床實驗中,參與者的性別比例達到平衡,且有做性別統計與分析的研究依舊甚少。
台灣方面,衛生單位和醫學研究單位仍缺乏性別差異的認知,也沒有積極的作為,至今在招募受試者時,許多研究仍舊將女性排除在外,顯示現今醫療領域中,研究人員與醫事人員的性別意識仍有待加強。
二、臨床診斷缺乏性別差異概念
近十幾年來,已有許多的研究指出,雖然女性和男性的生理構造類似,但是在疾病的症狀、診斷、藥物反應等卻有明顯的性別差異,挑戰著「一體適用,無關性別」的傳統醫學觀念。例如:
1.心血管疾病的「典型」症狀其實是男性症狀;
2.女性和男性所需的麻醉藥劑量不同;
3.阿斯匹林在心臟病的預防上僅對男性有效;
4.愛滋的感染力男女有別;
5.女性對盤尼西林產生過敏機率為男性的2.6倍;
6.女性較男性易罹患骨關節炎,而且症狀會比男性來的嚴重等等。
這些發現都一再印證「男女大不同」的現象,若醫事人員不具備性別概念、瞭解男女差異,容易錯失病人的治療時機或是浪費醫療資源。
三、醫療領域的性別不平等
至於醫療領域中學術著作與專業人員的性別概況,早至1968年,就有一位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如果把一篇論文的作者改成女性的話,閱讀者對這篇論文的學術評價便會因此降低。2006年英國研究也證實,即使過去四十年來,有許多女性進入醫界成為研究員,但是她們的研究被刊在重要醫學期刊的比率仍比男性研究者低。
依據2007年一美國調查研究顯示,不論是實務上或是學術上,醫學領域的性別比例依舊是差距很大的,例如,在美國的125間醫學院中,每間學校約有188位男性專任教授,女性專任教授卻只有35位,此外,只有8%的臨床科學系主任由女性擔任。另有一2011年的美國研究調查則發現,1999年新進男女醫生的起薪落差為12.5%,在2008年則擴大至將近17%。
此外,女性因在傳統性別角色中被認為較適合擔負照顧責任,因此目前醫療領域中的護理人員仍多數為女性,且薪資普遍偏低。台灣現今護理人員的勞動條件惡劣,在醫院不當追求降低成本的趨勢下,其專業被邊緣化,出現工時過長、工作負荷量過大,且大量被以約聘工或計時工雇用,工作權全無保障。
上述現象皆突顯女性在學術文化與醫療機構中面臨的艱難處境—在男性為多數的醫學領域中,她們的專業較難被肯定,不易爬升到高階位置或參與決策主導的過程,且即便與男性擁有同樣的專業、同樣的工時,仍受到同工不同酬的不平等薪資待遇。
現況
自2000年起,婦女團體與衛生署、地方衛生主管機關、醫療院所代表,透過舉辦婦女健康行動會議、衛生署病人安全委員會、「病人安全會議-婦女前驅會議」與多次分區座談會等方式,就醫療環境中的性別問題進行對話,深化國人健康/醫療中性別敏感度。
為打破醫療體系的性別盲,經過多年的推動與溝通,
2008年醫事人員繼續教育辦法,明訂醫事人員執業後所接受之繼續教育應包含性別/健康議題之課程;
2010年起,台灣女人連線、國防大學及許多醫學相關團體都相繼舉辦「性別、健康與醫療研討會」,會中除深入探討性別如何影響醫病關係、疾病的認定、診斷與治療等各個層面,同時討論如何將性別意識納入醫學教育與政策方向,以深化台灣健康與醫療領域中的性別意識,這是推動醫學與性別教育的重要里程碑。
我們的立場:
1. 重視醫療研究中女性經驗與性別差異的分析
應正視在疾病的症狀、診斷、藥物反應等有明顯性別差異的事實,並反對將女性的生命經驗病醫療化。
2.
落實性別友善的就醫環境,堅持將性別課程融入醫學教育
「尊重病人」是所有醫事人員都應該學會的第一課,在醫學院養成教育與繼續教育中,皆應接受含性別議題的教育訓練課程,以提升性別意識,讓婦女的健康權益能受到重視,讓不同性別的病人得到合適的醫療服務。
3. 保障醫學領域中女性專業人員的權益
改變醫學學術領域與醫療機構內的性別不友善結構,使女性專業人員升遷、進入決策位置等機會與權益能獲得保障,建立一個性別平等的醫學專業文化與醫療工作環境。
+ read more

2011-06-09
吸煙會提高女性罹患周邊動脈疾病風險
周邊動脈疾病是一種動脈部分或全部阻塞的疾病,進而延伸影響腿部活動,症狀包括正常活動的腿部會出現疼痛、或腿部肌肉易疲累。近日一項美國哈佛醫學院團隊的研究指出,吸煙的女性比終身都沒有吸煙的女性,得到周邊動脈疾病的機率,高出10倍。
該研究的參與者為45歲以上的38,825位女性,追蹤時間平均達12.7年,並每年讓參與者填寫吸煙習慣的問卷調查。研究目的為了瞭解吸煙是否會增加周邊動脈疾病的罹患風險,而戒菸後又是否會降低風險以及降低程度的多寡。
結果發現,吸煙確實是系統性周邊動脈疾病的主要風險因子,有吸煙習慣的女性得到該疾病的風險,比沒有吸煙的女性,將提高10倍。雖然戒菸會大幅降低風險,但仍無法達到像沒有吸煙的女性那麼低。
研究團隊提醒,過去研究已指出吸煙對心臟病與肺癌會產生嚴重影響,這項研究再指出吸煙與周邊動脈疾病的關係,同時,該疾病不僅會造成行動時的疼痛,也會增加心臟病的罹患風險。
資料來源:內科醫學誌(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 read more

2011-05-27
第十四屆528婦女健康行動會議-從性別看...
第十四屆婦女健康行動會議
-從性別看全民健保-
行動宣言
2011.05.27
全民健保是台灣最重要的健康政策之一,無論是在保費的收取或是健保資源的配置,均會影響女性的就醫權益。健保保費收取不合理、部分負擔過高,將會提高就醫門檻,影響經濟相對弱勢女性的健康權益,而健保資源的配置不當,可能造成科別間的醫師人力不均及醫事人力不足之現象,將影響醫療照護品質,損害民眾之醫療權益。因此,在健保新制即將上路之際,台灣女人連線等10個婦女團體在2011年3-5月份於全台辦理9場「女人不可不知的健保新制」座談會及問卷調查,以了解各地婦女對於健保新、舊制的認識與想法及意見;我們並檢視全民健保在收費制度、支付制度以及資源配置等是否有性別差異或性別不平等的現象,並據此提出政策建議,以避免健保制度造成女性就醫的障礙與歧視。
從此次分區座談會中發現:只有3.61%的民眾清楚了解現行健保保費收取方式;不到一成的民眾認為失業者繳交的保費高於月薪45000元的受雇者、無收入的小孩以〝虛擬所得〞計算保費是公平的,而同樣無業者卻有不同的投保資格,再度顯示現行健保收費制度的不合理。2011年1月通過的健保新制,在短短一個月內倉卒成案,未經過委員會實質審查,不但違反立法程序,更強行表決通過,只有不到5%的民眾表示可以接受此次健保修法大轉彎的修法方式,也僅有6%的民眾表示可以接受健保新制,顯見政府所謂「民眾支持健保新制改革」的說法是錯誤的。此外,政府因行政方便及優厚特定族群,在十類所得中僅收取六類的補充保費,嚴重違反「水平公平」。
在醫療品質上,民眾對於等候時間過長、就診時間過短以及自費項目過多最為詬病。這些不良現象,對於身為照顧者、經濟弱勢的女性尤為不利。離島地區的居民則對於缺乏專科醫師、轉診後送過慢的情形表示憂慮,尤其是婦產科醫師的不足,將嚴重影響婦女健康照護。
在健保資源配置部分,女性的門診平均給付點數低於男性,且差距逐年擴大,從88年的10%增加到98年的17.1%;女性住院平均給付點數低於男性,雖然10年來,差異從20.3%降至18%,但差異性仍偏高。此一性別差異現象是否因為醫療人員較容易給予男性積極性治療?或是因為治療女性之疾病給付比較低?亦或有其他原因?需要有更多的研究證實。
檢視健保的支付制度,我們發現:健保給付婦產科醫療點數與其他類等的醫療相較之下的確過低,如:剖腹產給付點數低於闌尾切除手術、陰道切除手術給付低於陰莖切除手術等。近年來,婦產科的醫師人數逐年下滑,少子女化與健保給付的不公平是主要的原因,長久以往將嚴重影響婦女健康權益。
再者,以女性為主的護理人員健保給付過低,平均健保局一個月給付每位護理人員的金額是17,717元,不到護理人員平均人事成本(45,500元)的4成,造成護理人員人力不足、照護負擔過重,家庭女性成員因此必須承擔照護住院家人的責任。在種種健保資源分配不均及給付不平等的情況下,不但會造成女性健康權益的損害,亦會加重女性的照顧責任。
因此,我們有下列的訴求:
一、政府應再修健保法,訂定失業者及未成年人等無收入者繳納「基本保費(最低保費)」,並檢討補充保費的收費項目,以減輕家庭經濟壓力並落實公平的原則。
二、健保局應重新檢討全民健康保險支付標準、門診及住院平均點數的性別差異,以保障健保資源的合理分配,並解決婦產科等因給付過低造成之人力斷層。
三、健保局應提高護理人員給付,減輕護理人員人力不足、負擔過重、流動率高等問題,同時保障民眾就醫安全。
四、衛生署及健保局應檢討現行遞減式門診診療費給付方式,提出具體落實合理門診量之配套措施,以改善三長兩短的現象。
五、健保局應積極稽查醫療院所自費醫療的使用情形,減少民眾就醫不必要的支出,尤其是要避免經濟相對弱勢女性的就醫障礙。
六、政府應弭平離島及偏遠地區醫療資源之城鄉差距,尤其是婦產科醫師不足之情形,以維護國人平等健康權。
參與團體:中華民國護理師護士公會全國聯合會、台中市台灣寶貝關懷協會、台中市忘憂草女性成長協會、台中市婦女發展協會、台中市環保義工協會、台中縣木棉花愛縣關懷協會、台中縣沙鹿鎮婦女才藝推廣協會、台北市女性權益促進會、台南市女性權益促進會、台灣助產學會、台灣防暴聯盟、台灣亞洲女性權益促進會、台灣陽光婦女協會、花蓮縣洄瀾婦女權益發展協會、花蓮縣助產師助產士公會、南投縣新南投婦女之友會、南投縣家長關懷教育協會、高雄市彩色頁女性願景協會、高雄市晚晴婦女協會、財團法人臺北市雍展社會福利慈善基金會、財團法人德光文教基金會、澎湖縣水噹噹婦女協會、文山社區大學、台灣女人連線等24個團體。
+ read more

2011-04-01
[活動]第十四屆528台灣婦女健康行動會...
一、緣起
健康是基本人權,而女性健康的受重視與否,乃是女性權益的指標之一。在1987年於哥斯大黎加舉辦的第五屆世界婦女健康會議中,決議每年的5月28日為世界婦女健康行動日。為了使政府關注女性健康的處境,每到5月28日這天,全球的婦女團體及各種非政府組織都會以不同的形式和活動來喚起人們對女性健康的注重,並進一步要求政府以具體行動提昇女性健康權益。
為響應528世界婦女健康行動日,並落實第三屆婦女國事會議的行動會議宣言,台灣女人連線於1998年結合台灣北中南東四地的婦女團體,召開第一屆台灣婦女健康行動會議,除提出婦女的健康需求之外,並針對全民健保提出女性的觀點。2010年影響全民健康的二代健保修法草案引起全民的關注,本會更積極參與二代健保的修法相關議題討論,並於2010年辦理4場「女性看二代健保」座談會,將健保議題深入社區,並收及婦女對健保之意見以作為本會修法意見之依據,然在今年初立院通過二代健保修法版本,內容卻與當初行政院所規劃之「家戶總所得」制完全不同。對全國的民眾來說,全民健保是台灣最重要的健康政策之一,尤其對於經濟相對弱勢的女性來說,全民健保確保了女性的就醫權益,然而健保的改變對於女性來說,是否會造成其健康的風險卻未有任何的評估,社會對於健保新制的影響仍有如霧裡看花。
就目前健保新制中收取保費的部份來看,目前健保仍保留了一代健保的分類邏輯加上補充保費為收費原則,也就是依照職業性質與有無雇主的差異收取保費,相同收入者付出的保費可能會出現不同,而努力兼差貼補家用的家庭主婦,因為補充保費的制度設計而多繳更多的保費,出現一份收入卻要繳二份保費的不公平現象。另外,從給付的部份來看,健保在支付女性醫療的費用上,也遠不及男性,舉例來說,男性生殖器(如睪丸、陰莖)是外露的,女性生殖器(如子宮、卵巢、陰道)則在骨盆內;照理,男性生殖器的檢查、手術應較容易進行,但健保卻給付較高的點值。然健康是基本人權,女性健康的受重視與否,乃是女性權益的指標之一。聯合國「消除對婦女一切歧視」公約第十二條中亦明訂,「各國應採取一切措施消除在保健方面對於婦女的歧視,保證他們在男女平等的基礎上取得各種包括計畫生育的保健服務」。在健保新制已經修法通過即將上路之際,如何讓健保不會造成女性就醫的障礙與歧視、資源配置更公平,是婦女健康權益急迫的議題。因此,台灣女人連線將在3-5月份於全台辦理「女人不可不知的健保新制」座談會作為會前會,了解各地婦女對於健保新制的想法與意見,並於5月辦理「第十四屆台灣婦女健康行動會議」向主管機關提出宣言,要求政府以具體行動提昇女性健康權益,敬邀
各位姐妹踴躍出席,與我們一起關心婦女健康權益。
二、主辦單位:台灣女人連線
三、活動時間及地點:
1.花蓮場:
協辦單位:花蓮縣洄瀾婦女權益發展協會
時間:3/5(六)13:00-15:00
地點:洄瀾客棧 (花蓮市海岸路11號)
2.台南場:
協辦單位:財團法人德光文教基金會
時間:3/25(五)14:00-16:00
地點:台南市東區德光街106號
3.澎湖場:
協辦單位:澎湖縣水噹噹婦女會
時間:3/26(六)10:00-12:00
地點:澎湖縣身心障礙福利服務中心禮堂(馬公市同和路33號)
4.台中清水場:
協辦單位:社團法人台中縣木棉花愛縣關懷協會
時間:4/10(日)14:00-16:00
地點:台中市立港區藝術中心(臺中市清水區忠貞路21號)
5.高雄場:
協辦單位:高雄市彩色頁女性願景協會
時間:4/16(六)10:00-12:00
地點:高雄市九如一路777號B1視聽室
6.南投場:
協辦單位:社團法人南投縣新南投婦女之友會
時間:4/24(日)10:00-12:00
地點:南投縣南投市民生街33之3號2樓
7.台中場:
協辦單位:台中市婦女發展協會
時間:4/24(日)14:00-16:00
地點:台中市西區美村路一段632號B1
8.新北場:
協辦單位:鎮南宮女性彩繪班
時間:5/3(二)18:30-21:00
地點:新北市樹林區千歲街二號
9.台北一場:
協辦單位:臺北市文山社區大學
時間:5/5(四)19:00-21:00
地點:台北市文山區景中街27號(文山社大景美國中校本部)
10.台北二場:
協辦單位:台灣亞洲女性移民權益促進會
時間:6/25(六)14:00-16:00
地點:台北市中山北路一段2號5樓
四、歡迎踴躍報名,如有任何問題請洽台灣女人連線,02-2392-9164劉小姐。
+ read more

2011-03-16
推廣荷爾蒙療法與藥廠間存在利益關係
美國華盛頓喬治城大學醫學中心研究指出,推廣停經後荷爾蒙療法的文章資訊,可能與作者接受藥廠資金進行宣導、諮詢與研究有關連,同時這些文章也鼓勵醫生繼續開立荷爾蒙療法的處方給更年期女性。
2004年美國婦女健康行動計畫(Women’s Health
Initiative)進行一項26,000位女性的研究發現,合併使用雌激素與黃體素的複合式療法,或雌激素療法,兩種常被用來治療婦女更年期症狀的療法,會增加中風、靜脈拴塞、痴呆、尿失禁與乳癌的罹患風險。然而,在該研究結果公布過後的第兩年,另一項調查竟發現美國有近350位婦科專家與醫生認為,該婦女健康行動計畫研究並不具說服力。因此,喬治城大學醫學中心團隊試圖檢視,在與荷爾蒙療法相關的所有敘述性評論文章中,是否出現任何宣導該療法的說法與傾向,影響醫生對荷爾蒙療法的態度。
研究蒐集340篇於2002年7月至2006年6月發表的相關文章,特別找出其中發表四篇文章以上的作者們,整理他們的50篇通過評審的文章。結果發現,雖然多數文章在科學上都無誤,但皆在文章結論指出,臨床研究結果不應影響個人的治療,並暗示荷爾蒙療法的風險是被過度誇張,而療效都已被證實。但研究所整理的十位作者中有八位,被發現接受藥廠的金錢支付,代表藥廠提出意見,且50篇有高達32篇為推廣荷爾蒙療法的文章,其中就有30篇的作者牽涉潛在的經濟利益衝突。
目前使用荷爾蒙療法降低更年期女性的心血管疾病風險仍受到各方質疑,且過去研究也曾證實荷爾蒙療法與多項疾病罹患風險的關連性,因此本研究提醒,健康照顧提供者與更年期女性應多小心注意是否曾閱讀接收到這些接受藥廠利益而推廣荷爾蒙療法的文章資訊。
資料來源:美國PLoS醫學期刊(PLoS Medicine)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