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流產的藥物恐增加後代罹癌風險

安胎藥物致癌歷史重演?

台灣仍核准此藥用於預防流產

 

如果您的母親在1950和1960年代曾服用廣泛用於預防流產的藥物,那麼您成年後罹患癌症的風險可能是一般人的2倍。

 

此處講的藥物是「己酸羥孕酮(hydroxyprogesterone caproate)」,也稱為OHPC或17-OHPC,是人造黃體素。目前已經不再用於減少流產的風險,在美國僅被用於預防早產(藥名Makena),但台灣仍核准此藥用於預防流產。

 

不過,2020年10月,美國食藥局藥品評估與研究中心發布聲明,要求將Makena從市場上撤除,因為它似乎沒有預防早產的效果,但至今未見政府採取正式行動。

 

 

「用於預防流產和避免早產的OHPC劑量是相同的,但治療目的不同給藥的時間點可能不同,用於預防流產可能在懷孕第0至20週給藥,用於避免早產則會從第16周至第20週開始給藥,一直持續到第37週。」。

 

研究發現,相較於胎兒時期沒有暴露於OHPC藥物的人,那些曾暴露於藥物的人成年後患結腸癌和直腸癌的風險幾乎是5倍,前列腺癌風險幾乎是4倍。

 

研究人員表示,OHPC是一種「內分泌干擾物」,在胎兒早期發育期間會干擾我們體內荷爾蒙的作用,並可能導致後代癌症風險增加。

 

這並不是第一個孕婦服藥後可能增加後代罹癌風險的荷爾蒙藥物。1970年代一些孕婦服用了預防流產的「己烯雌酚(DES)」,增加了其女兒成年後患某些癌症的風險。

 

當研究人員將母親在懷孕期間有無服用OHPC的風險進行比較時,他們發現181名在懷孕期間服用OHPC的婦女的孩子在成年期被診斷出患有各種癌症的可能性是2倍以上,其中65%的診斷發生在50歲以下的人群中。

 

這些結果來自於研究人員對凱撒基金會健康計劃的資料所進行的分析,這些資料來自於1959年6月至1967年6月接受過產前檢查的婦女,還分析了加州癌症登記處的資料,以追蹤她們的孩子直到2018年。

 

研究作者Caitlin Murphy說:「結腸癌和其他類型的癌症在年輕人中呈上升趨勢,這可能與她們的母親在懷孕期間使用這種藥物有關。生命早期的事件確實是罹癌的重要風險因子。我們的風險甚至可能在我們出生之前就已經開始。」。

 

 

這份研究結果發表在內分泌學會的視訊年會上。這類發表在醫學會議上的結果應該被視為是初步的,直到發表在同行評審的期刊上。

 

至少有一位沒有參與這項研究的專家認為,這種藥物的風險遠大於其益處。

 

Heather Patisaul說:「這是發育中的胎兒容易受到內分泌干擾的另一個例子。鑑於沒有證據顯示有臨床益處,建議下架此藥,我將警告任何女性不要服用該藥。」。

 

但美國婦產科學院婦產科臨床專家Anjali Kaimal博士表示,目前尚無定論。

 

他說:「通過同行評審和發表研究的過程,我們將獲得更多關這份研究的研究對象、藥物劑量、方法和絕對風險的資訊,對其他人口群進行相同的分析也將提供我們更多訊息,這些都可以讓我們進一步了解任何潛在風險,有助於我們在效益與風險之間取得平衡。」。

 

編譯來源:Health Day(2021.03.24)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看完這則文章你覺得?
實用
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