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03.27
妊娠高血壓和日後大腦健康有關
一項新的研究指出,懷孕期間的高血壓與日後認知衰退風險的增加有關。
根據這項研究,患有子癇前症的女性(即懷孕期間的高血壓可能伴有腎臟或其他器官損傷)與那些不影響腎臟或其他器官的妊娠高血壓相比,以後的認知能力可能會下降地更多。
研究作者─Wake Forest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的Michelle M.
Mielke博士說:「懷孕期間的高血壓,包括妊娠毒血症,被視為心臟病和中風的風險因素,我們的研究認為它也是日後認知衰退的風險因素。」
Mielke博士補充:「需要更多的研究來證實我們的發現。然而,這些結果顯示,在懷孕期間和之後管理和監測血壓是未來大腦健康的重要因素。」
研究如何進行?
研究參與者有2,239位婦女,平均年齡73歲。研究人員檢視過往懷孕的醫療記錄。
總的來說,83%的人至少有一次懷孕。大約100名懷孕超過20周的患者患有妊娠高血壓,147名患有子癇前症或子癇症。超過1,600人的血壓正常。
研究中,參與者平均5年中,每15個月做9個記憶和思考的測驗。
總體而言,懷孕期間有高血壓的女性比血壓正常和未生育的女性智力下降更多。在研究期間,患有任何類型高血壓疾病的參與者,其所有記憶和思維測試的平均綜合得分下降了0.3分,而懷孕期間沒有高血壓的參與者則下降了0.05分。
與整個懷孕期間血壓正常的女性相比,子癇前症患者的結果更為明顯。
Mielke說:「這些結果表示在我懷孕期間和生產後,處理和監控血壓對日後大腦的健康是一個重要的因素。」
研究的局限性是大多數參與者是白人。此外,該研究僅發現懷孕期間的高血壓狀況與後期思維問題之間存在關聯,而不是因果關係。
研究結果於3月15日發表在《神經病學》線上期刊。
編譯來源:EurekAlert! (2023.03.01)、Neurology(2023.03.01)
+ read more

2023.03.22
妊娠併發症會增加女性在未來50年內的死亡風險
懷孕對女性來說是一個重要的生殖事件。在台灣,約有10%至15%的孕婦有妊娠性糖尿病;10%有妊娠性高血壓;8%
~10%的懷孕以早產告終。
這就提出了一個重要問題:妊娠併發症會不會影響女性未來的死亡風險?如何影響?然而,由於缺乏長期追蹤資料,這一點往往未被充分研究。
對此,一個新加坡及美國的跨國研究團隊調查了妊娠併發症如何影響一個人的長期死亡風險
(相對於沒有併發症的人) 問題。
他們研究了45,000多名有常見妊娠併發症的孕婦,其50多年後與總死亡率或特定原因死亡率的關係。
死因及風險與併發症相關
結果顯示,那些經歷過任何這些常見妊娠併發症的人在懷孕後50年內死亡的風險都會增加。特別是,妊娠併發早產、妊娠高血壓疾病和妊娠糖尿病分別與7%~109%、9%~32%和14%的全因死亡率高風險相關。
一個有趣的發現是,對於早產的婦女,她們的死亡風險和死亡原因似乎因早產原因而異。全因死亡的風險(即任何原因導致的死亡),則是在陣痛前剖腹產的婦女中最高。
對於特定原因死亡率,自然分娩導致的早產與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增加有關。由於羊膜早破和誘發性早產等其他原因導致的早產也與糖尿病、腎臟和呼吸系統疾病導致的死亡率增加有關。
這些與早產相關的發現強調了在評估未來併發症風險時了解早產原因的重要性。
缺乏亞洲人的研究
該研究的資深作者張翠林教授說:「懷孕是對母親心臟代謝健康的早期壓力測試。在美國和歐洲進行的研究發現,幾種主要的妊娠併發症與未來高血壓、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增加有關。然而,在亞洲妊娠併發症對女性慢性病和長期死亡率的影響尚未得到很好的研究。因此,有必要對亞洲女性進行研究,並進行持續、長期的追蹤,以瞭解妊娠併發症對其後續健康狀況的影響,並確定改善複雜妊娠後女性長期健康的有效方法」。
張教授補充說:「我們的研究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證據來支持促進健康長壽應該從年輕和早期開始的觀念
—這一觀念越來越受到國大醫學研究團體的推廣。」
研究如何進行
亞洲女性健康全球中心(GloW)主任張翠林教授、美國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和國立衛生研究院(NIH)的研究人員合作,帶領一個研究小組進行調查。
該研究對美國的45,000多名孕婦進行了追蹤。她們在1950年代至1960年代的第一次懷孕就診期間被納入妊娠研究。研究人員記錄了早產、妊娠高血壓疾病和妊娠糖尿病/葡萄糖耐量受損等常見妊娠併發症。他們在首次懷孕後對參與者進行了追蹤。
這項研究最近發表在《Circulation》雜誌上。
編譯來源:EurekAlert! (2023.03.20)、Circulation (2023.03.08)
+ read more

2023.01.18
早產與陰道中發現的化學物質有關
早產,即妊娠 37
週前分娩,是新生兒死亡的第一大原因,並可能導致各種長期的健康問題。三分之二的早產是自發發生的,但儘管進行了廣泛的研究,但尚無預測或預防自發性早產的方法。
一項新研究顯示,陰道內積聚的化學物質
(可能源自個人護理產品) 可能會導致自發性早產。
對 232
名孕婦的研究發現,以前在化妝品和衛生用品中發現的少數非生物化學物質與早產密切相關。
研究陰道代謝組
過去幾項研究顯示,陰道微生物組的失衡與早產和懷孕期間的其他問題有關。然而,研究人員無法重複地將特定微生物種群與不良妊娠結局聯繫起來。
由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的 Korem 和 Maayan Levy
博士共同領導的研究小組決定通過觀察其代謝組來更廣泛地了解陰道微環境。代謝組是在特定生物棲位中發現的整套的小分子,包括局部細胞和微生物產生的代謝物以及來自外來的分子。
代謝組可以看作是整個生態系統的功能讀數。微生物組分析可以告訴我們微生物是誰;代謝組則讓我們更接近於了解微生物在做什麼。
在當前的研究中,研究人員測量了 232
名孕婦孕中期代謝組中的 700
多種不同代謝物,其中有 80名孕婦早產。
該研究發現,早產女性的多種代謝物明顯高於足月分娩的女性。
其中一些代謝物是不是由人類或微生物產生的化學物質
—我們稱之為異生素。這些包括二乙醇胺diethanolamine、乙基-β葡糖苷ethyl-beta
glucoside、酒石酸鹽tartrat和乙二胺四乙酸ethylenediaminetetraacetic
acid。雖然沒有確定參與者體內這些異生素的來源,但它們都可以在化妝品和衛生用品中找到。
研究聯合負責人Columbia University婦產科的Tal Korem
博士說:「我們的研究結果顯示,我們需要更仔細地研究常接觸的環境是否真的會導致早產,如果是,這些接觸到的東西來自何處。」 「好消息是,如果這些化學物質是罪魁禍首,就有可能限制這些潛在有害的接觸。」
利用代謝物演算法預測早產
使用機器學習模型,該團隊還開發了一種基於代謝物水平的運算法,可以非常準確地預測早產,可能為早期診斷鋪平道路。
儘管預測比基於微生物組數據和母體特徵
(如年齡、BMI、種族、早產史和既往出生史)
的模型更準確,但新模型仍需要改進和進一步驗證才能用於臨床。
儘管目前存在局限性,Korem
說,「我們的結果顯示,陰道代謝物組有可能提前幾個月預測哪些女性可能會早產。」
該研究發表在 1 月 12 日的《 _自然微生物學
_》雜誌上。
編譯來源:EurekAlert! (2023.01.13)
+ read more

2022.12.05
十分之一的女性可能在生產後首次患上高血壓
我們都知道沒有高血壓病史的人會在產後數周和數月內首次出現高血壓,但對於其風險的瞭解非常少。
現在,由Boston University School of Public
Health團隊主導的一項新研究發現,在懷孕前或懷孕期間沒有高血壓的女性中,有十分之一可能會在分娩後一年內患上高血壓。儘管大多數患者在分娩後、出院前被診斷出患有產後新發高血壓,有43%的病患是在後出院才診斷出來,其中有一半
(22%)
發生在產後六週以上,顯示整個產後期間都需要監測血壓的重要。
產後新發高血壓的高風險因子為:母親年齡超過35歲,目前或曾經吸煙或以剖腹產分娩。
產後高血壓會導致生命後期出現中風、心血管疾病和腎衰竭等併發症。但直到現在,大多數研究都低估了產後新發高血壓的負擔。以前關於這個問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分娩或再度住院期間進行的血壓測量。例行的產後護理僅包括在分娩後四到六週內進行一次臨床就診
—因此產後晚期 (分娩後六周到一年)
的新高血壓的病例可能無法診斷出來。
研究結果對產後護理有影響,特別是對沒有高血壓病史的患者。
研究的主要作者流行病學助理教授 Samantha
Parker說:「我們對分娩後超過六週發現的病例數感到驚訝。這段時間遠遠超出常規產後訪視的範圍,在此期間進行監測可以減輕嚴重的產後和長期心血管併發症。」
未來的研究應該探索降低產後高血壓風險的機會,並調查產後高血壓對未來心血管健康的影響。
種族差異
這項以不同種族和族裔參與者為特色的新研究顯示,具有上述所有三種風險因素的產婦患上產後新發高血壓的風險為
29%,而在非西班牙裔黑人產婦中,這一風險增加到
36%。
她補充說,其他研究顯示,與白人女性相比,非西班牙裔黑人女性分娩後新發高血壓的發生率可能高出2.5
倍。了解懷孕與高血壓之間的這種關係對於解決有色人種在孕產婦心血管疾病和死亡方面的不平等現象尤為重要。
研究如何進行?
在這項研究中,Parker 及其極其合作團隊檢查了 2016
年至 2018 年間在波士頓醫療中心分娩的 3,925
名孕婦的產前、分娩、產後和種族數據。研究人員分析了患者從產前到分娩後
12
個月的血壓測量值,這些測量值是在醫院就診、緊急和緊急護理以及再入院期間採集的。
該團隊將新發產後高血壓定義為至少兩次獨立的血壓讀數,從分娩後
48 小時開始,其中收縮壓至少為 140
毫米汞柱,舒張壓至少為 90
毫米汞柱。嚴重的血壓包括至少 160 mmHg
的收縮壓讀數和至少 110 mmHg 的舒張壓讀數。
此研究發表在美國心臟協會期刊《高血壓》
編譯來源:EurekAlert! (2022.12.01)
+ read more

2022.11.25
剖腹產後選擇分娩方式的健康風險
蘇格蘭研究人員評估了超過 45,000 個生產,並進行了
22 年以上的追蹤。
根據研究結果,剖腹產後選擇陰道分娩在未來骨盆腔手術的風險比選擇剖腹產高。此發現提供有用的資料協助婦女在經過一次剖腹產後,計劃下一次懷孕的分娩的方式。
近年來,剖腹產在全球顯著地增加:英國所有的分娩中
30%
是剖腹產。已有指南建議孕婦應諮詢有關剖腹產後未來懷孕分娩方式的相關風險和益處,以便對其選擇做一個知情的決定。
但目前少有證據顯示這樣的選擇如何影響婦女骨盆腔失調的風險,例如:骨盆器官的脱垂、尿失禁、肛門脱垂和糞便失禁等。
因此,英國University of Oxford人口健康的Dr. Kathryn
Fitzpatrick 和同儕進行一項世代研究 (cohort
study)。對象為發生在 1983 年 1 月至 1996 年 12 月蘇格蘭
47,414 的剖腹產,皆足月且只有一胎。
研究發現,67% 的婦女在一次剖腹產後計劃陰道產,33%
計劃剖腹產。在追蹤這些婦女平均超過 22 年中,有
1,159
人施行骨盆腔手術,而計劃陰道產的婦女是計劃剖腹產的2倍:其中骨盆器官脱垂手術的風險是3倍、尿失禁是2倍。
研究又發現,只有隨著計劃陰道產而分娩的婦女,其風險才會增加。而計劃陰道產分娩時無預警的做了剖腹產的婦女,她們的風險和計劃剖腹產相似。
作者希望這個研究可以提供有用的資訊給這些有過剖腹產的婦女,做為未來分娩的抉擇的依據。
此研究發表在11月《PLOS醫學》期刊。
編譯來源:EurekAlert! (2022.11.22)
+ read more
/20221003.png)
2022.10.03
COVID 疫苗會影響女性的月經和生育力嗎?
世界各地的婦女在接種 COVID
疫苗後都報告說經期更重、更早、更長或更痛苦。許多人擔心這可能會影響他們的生育能力。究竟COVID
疫苗會和女性的月經和生育有關聯嗎?
自推出 COVID-19
疫苗以來,已有許多關於潛在副作用的報導。雖然大多數已通過各種研究被排除在外,但最持久的說法之一在網上和家裡引發了很多爭論。
許多女性在接種 COVID-19
疫苗後觀察到月經週期不規律。觀察到的變化範圍從較重或較輕的、較早或較晚的、到更長或更痛苦的經期。有些人甚至說他們跳過了整個週期。
與許多其他在研發中的疫苗一樣,COVID-19
疫苗對月經週期的影響並未被列為 2020
年臨床試驗期間參與者的可能副作用。美國疫苗接種不良事件通報系統(VAERS) 是一個美國數據庫,讓疫苗接受者自己輸入發生的不良反應,這個系統並沒有主動追踪月經的不良反應。到
2021 年 5 月,只有少數人 (少於 200 人)
自我報告了與月經有關的問題。
新研究顯示 COVID疫苗對月經的副作用
2022年初發表在婦產科期刊上的一項研究證實了一些女性在接種冠狀病毒疫苗後觀察到的一個現象:月經出血長度的變化。
這項研究收集了近 4,000
名使用智能手機的月經追蹤APP數據,結果發現,接種
COVID-19
疫苗與月經週期長度的微小和暫時變化有關。主要發現是,與未接種疫苗對照組的女性相比,在接種疫苗後,月經來潮會晚約一天。
如果女性在一個月經週期內接種兩劑疫苗,則平均觀察到兩天的變化。這種變化被歸類為最小的,最重要的是,只是暫時的。根據這項研究,評估的
COVID-19 疫苗接種對這段時期沒有任何進一步的影響。
不同的研究顯示不同的結果
挪威公共衛生研究所 (FHI)
的一項研究顯示一些女性月經週期的變化和 COVID-19
疫苗接種之間存在關聯。
此研究調查了近 6,000 名 18-30
歲的女性,了解她們在接種疫苗前後的月經週期和出血模式。各種月經紊亂的發生率普遍較高:第一次給藥後,39.4%
的人報告至少有一次變化,第二次給藥後,40.9%
的人報告了至少一次變化。
兩種 mRNA 疫苗後的通報都有相同程度的月經變化。
在檢視了現有證據後,歐洲藥品管理局 (EMA)
的藥物警戒風險評估委員會 (PRAC)
表示已決定要求對所有可用數據進行評估。
2021 年底歐洲藥品管理局 (EMA)
表示,沒有證據可建立他們之間的關聯。2022年6月年歐洲藥品管理局再度確認此觀點。
月經變化很常見
根據 EMA
的說法,月經失調可能是由於一系列潛在的醫療條件、感染、藥物、激素、避孕以及子宮和子宮頸疾病(如子宮內膜異位症)引起的。
根據這兩項研究,壓力和疲勞是育齡人群月經變化的其他常見原因,並且可能有各種觸發因素。
更多證據表明 COVID 疫苗接種可導致月經週期暫時變化
2022年9月一項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資助研究發現,女性在接受
COVID
疫苗注射後,其月經週期可能會出現短暫,但暫時的延遲。
延遲平均不到一天,對於大多數女性來說,在接種疫苗後的第一個週期後就解決了。結果反映了上述美國之前研究的結果。
該研究包括美國、加拿大、英國、歐洲和世界其他地區的
20,000 名女性。
美國醫學博士Jennifer
Lincoln解釋道:「也許您周期中的短暫變化或稍微不同的出血模式,實際上與您的身體對疫苗產生的免疫反應有關,這正是我們在您生病時所看到的。」
但對 COVID-19
疫苗與不規則月經週期之間可能存在關聯的擔憂可能會導致疫苗接種的猶豫。
錯誤和缺乏信息可能導致疫苗猶豫
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表示,沒有證據表明這些疫苗會導致生育問題。
此外,最近一份使用疫苗接種後健康追踪器 v-safe
的報告顯示,4,800 人在接受第一劑 mRNA COVID-19
後成功地懷孕,不論是BioNTech-Pfizer 或 Moderna
另一份使用來自八個美國醫療保健系統的數據的報告記錄了1000
多人完成了 COVID-19 疫苗接種 (包括 mRNA 和其他 COVID
疫苗) 後懷孕了。
編譯來源:DW (2022.10.03)、 Health Day
(2022.09.28)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