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子宮知多少?

嬰兒在母親子宮外成長的想法已不僅僅存在於小說和電影之中,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員正在探索人造妊娠的可能性。例如,台灣女人健康網曾報導,研究人員在人造子宮中培育早產羊。最近,荷蘭的研究人員獲得超過10億元台幣的資金,將開發人類早產兒使用的人造子宮原型。

 

然而,對於「人造子宮」,除了技術的提升,更需要思考的是可能衍生的道德問題。

 

胎兒有可能在子宮以外的地方生長嗎?

嬰兒在子宮外生長並不是新出現的技術,當早產兒從媽媽的子宮移到保溫箱中繼續發育時,就是子宮外生長的概念。

 

人造子宮可以延長胎兒在母體外的孕育生長時間,最終,也許可能完全不需要使用女人的子宮來孕育胎兒。

 

雖然這聽起來有些不可思議,但許多研究生物生殖技術的科學家認為在必要的科學和法律支持下,人造子宮孕育胎兒是可能的。

 

人造子宮會包含什麼?

不同於保溫箱,人造子宮可以模擬子宮的環境,提供胎兒生長。人造子宮需要腔室與外殼,那是胚胎植入後生長並保護它的地方。到目前為止,動物實驗已經使用了壓克力缸、塑料袋和從生物體中取出並存活的子宮組織等材質來建置人造子宮。

 

此外,人造子宮還需要合成羊水替代品,也就是自然懷孕期間子宮中的避震物。

 

最後,還必須有一套循環系統,也就是讓氧氣和養分進入,二氧化碳和廢物排出。換句話說,研究人員必須建造一個人造胎盤。動物實驗中已經使用了複雜的導管和幫浦系統,目前還有計劃使用葉克膜的迷你版本,進行體外的呼吸和循環。。

 

一旦這些技術到位,人造子宮可能會像如今的試管嬰兒一樣普遍。試管嬰兒在幾十年前剛出現時也被認為是革命性的,引發許多道德爭議跟論戰,但現在卻十分普遍,人造子宮又有哪些道德考量呢?

 

人造子宮可以幫助早產兒

關於人造子宮好處的討論主要集中在可以提高極早產嬰兒的存活率。

 

目前,早於妊娠22週出生的嬰兒幾乎沒有存活的希望,23週左右出生的嬰兒可能會留下傷害。

 

使用模擬母親子宮環境的「密封生物袋」可以幫助極度早產的嬰兒生存並改善健康品質。生物袋可提供氧氣、替代性羊水、臍帶通道以及所有必要的水和養分。如果有需求,還可以提供藥物。這可能使妊娠期延長到子宮外,直到嬰兒充分發育,可以獨立生活並擁有良好的健康情形。

 

人造子宮可能提供胎兒生長的最佳環境,使其具有適當的賀爾蒙和均衡的營養平衡,也將避免成長中的胎兒受到傳染病等外部傷害。

 

如果需要,這個技術還可以讓對胎兒進行手術更加容易。並減少早產兒長期住院的情形,從而節省了醫療費用。

 

人造子宮可能有助於不孕和生育

這項新興的生殖技術可能使出於生理或社會因素而不育的女性有機會生育孩子,也可能為跨性別女性、出生時即沒有子宮的女性,或因為癌症、受傷等醫療狀況而失去子宮的女性提供生育的機會。

 

那些因為職業、服用藥物或生活方式可能使胎兒暴露於不安全的風險中的女性,也有生育的可能。

 

同樣,也讓單身和同性戀男人有另類的生育選擇,無需代理孕母而能有下一代。

 

然而,這是否可能翻轉傳統上認為生兒育女是女性責任的觀念?是否可能消除目前僅對女性產生影響的懷孕潛在風險和生育期待呢?這會消除交易性的代孕嗎?

 

人造子宮可能傷害女性、加遽不平等並導致歧視

人造子宮可能為許多人帶來希望,但同時也有許多潛在的危害與風險。

 

對於某些女性,使用人造子宮繼續妊娠似乎是中止妊娠的選擇。但也令人擔心,正在考慮人工流產的女性可能被迫使用人造子宮繼續妊娠,人造子宮是否應該影響女性做選擇的權利已在爭論當中。

 

人造子宮也可能進一步擴大貧富差距。富裕的準父母可能會選擇支付人造子宮的費用,而較貧窮的人將依靠女性的身體來生孩子,加深對女性的剝削;不同社會經濟條件的孕婦在營養和病原體等方面的現有差異也可能加劇。

 

人造子宮會不會成為特權或富裕人士才能獲得的資源,自然生產被標籤為貧困、特殊族群或種族的行為?

 

同時也出現了資源分配的難題,人造子宮可以得到政府補助嗎?如果是這樣,誰應該決定誰可以獲得補貼?需要設定門檻嗎?

 

其他問題則涉及通過人造子宮出生的人可能面臨的歧視,我們如何防止歧視或侵犯隱私的報導,確保個人的出生故事不會受到遭受公眾好奇心騷擾或負面嘲笑?

 

也可能會有人認為人造子宮違反了自然生殖,不該存在。

 

還有許多事情需要準備

目前,這項技術還處於起步階段,也還沒有人類可使用的人造子宮原型。然而,在急著使用這項生殖技術之前,不僅需要確保技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還需要考慮道德和法律問題,思考在不同情況下這是否是正確的選擇。

 

在緊急情況下使用人造子宮可能較容易有共識,例如挽救極早產兒的生命。但是,在其他情形下使用可能還需要更廣泛的社會討論和政策考量。

 

如果不先建立明確的法律道德框架和監管機制,人造子宮的開發和使用可能衍生許多問題。在技​​術完全實現並可用之前,我們需要對中止妊娠的權利、生育權和監護權等問題、實驗限制以及其他問題進行討論。而且討論的腳步要盡快,不該讓法律落後於科學。

 

如果未來這項技術真的可以使用了,可能需要思考以下這些建議:

  • 透過資金(可能是政府補助的形式)防止基於社會經濟理由的歧視,以確保不同族群都可以使用該技術
  • 對不同情況的胚胎和胎兒制訂明確的法律準則,包括如果準父母死亡、離婚或不同意繼續進行時應該如何處置
  • 提供指南,以消除公眾對濫用新興生殖技術的擔憂

 

人造子宮聽起來非常的激進的和未來主義,但重要的是不要被迷惑,停下來反思一下。

 

儘管這項技術可能解決生殖不平等的現有問題,但還有許多其他問題需要我們立即注意。改善孕產婦保健服務、讓女性在工作場所享有平等機會、提高職場對孕產婦的友善程度,以及減少不良的健康或社會因素對胎兒的影響,這些都是我們現在必須也可以盡快解決的。

 

更多相關閱讀

人造子宮問世將如何改變社會倫理?

塑膠袋養寶寶?科學家在塑膠子宮內培育早產羊

 

 

編譯來源:The Conversation(2019.11.11)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看完這則文章你覺得?
實用
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