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正在接近生物技術突破,完全人造的子宮可能將改變人類生殖的本質。
2017年4月,美國費城兒童醫院的研究人員宣布開發出人造子宮,此「生物袋(biobeg)」目的是在提高早產兒的存活率,這個技術超越了傳統早產兒保育器。他們的研究結果顯示,羔羊胚胎(相當於22-24週齡的早產人類胎兒)能夠在生物袋中成功地生長,並且已經超過一歲。
與此同時,劍橋大學的研究人員透過模擬子宮內的營養物質來讓人類胚胎在母體外存活了13天。存活天數比過去的紀錄還長,並且研究停止的原因是已達到法律限制的14天,而非技術上無法使之存活。換句話說,目前限制這項因素的不是技術而是我們的倫理。
人造子宮將會改變這個社會。對於一些人來說,它帶來了平等、自由和選擇,但對另一部分人來說技術背後的意義令他們擔憂。現實世界中,這個技術可能將在十幾年後就開始真實地影響社會,當現實版本的生物袋出現到底會對社會帶來什麼衝擊?
人造子宮的好處
人造子宮可能帶來令人驚喜的醫療福利:挽救早產兒、幫助不育夫婦、給予同性戀和跨性別者新的生育選擇,甚至讓年長的父母有孩子。它還能提供女人相較於傳統的懷孕和分娩更安全的生育選擇;給胎兒均衡營養、穩定的溫度、聲音等健康的環境以及排除酒精、藥物的不良影響。
這項技術可能會翻轉傳統生兒育女是女性責任的觀念,進一步影響女性在職場上的機會與生活中的性別分工。一旦父母的角色變得平等後,男性占領導階層多數的現象將不再有任何立足的基礎。
人造子宮的倫理衝擊
但是,這項技術也引發一些擔憂與爭議。
人造子宮是確保胎兒健康發展還是追求最健康的小孩?這兩者的界線在哪?
是誰可以決定自然子宮或人造子宮哪一種是最好的?是女性還是男性?是醫療人員?是宗教領袖?
人造子宮會不會出現出錢者說了算的局面?決定人造子宮要如何被使用、何時使用?將使誰受惠?
政府或是私人保險公司是否會因為考量傳統懷孕及分娩的費用及風險成本比較大而選擇人造子宮?
人造子宮會不會成為只有特權才能獲得的資源,而使自然的懷孕被標籤為與貧
困、特定的階級或種族有關的行為?
人造子宮產出的寶寶會不會變得比自然出生的嬰兒更有優勢?
如果人工子宮比自然懷孕更便宜,是否會讓人們因為經濟誘因而選擇人造子宮生育小孩?
人造子宮對女性的影響
當談到女性選擇權時,沒有比有人造子宮的選項更讓她們感觸良多。在自然懷孕的情況下,女性或多或少對懷孕過程有一定的控制,但是當胎兒能在母體外生存時會對女性帶來什麼影響?法律上會不會定義胚胎的存活能力始於受精?又法律上會賦予體外的胚胎什麼樣的權利?(是要利用不要的胚胎培育人體器官?還是培育存活的胎兒)。還有另一個值得深思的是,反對人工流產的團體可能會相當支持人造子宮,作為阻止女性人工流產的替代方式。在最糟的情況下,女性可能因此被迫從其體內取出胚胎並放入人造子宮中培育及生出。
可以確定的是,人造子宮問世將大大地改變社會。人類在母體外生存將引發很多風險,但同時也提供了新樣態的平等與健康照護,這類的權衡與爭議才正要開始。而就在不久的未來,人造子宮的技術將逐漸成熟,到時我們應如何選擇呢?
編譯來源:The Guardian(2017.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