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諾貝爾醫學獎 破解「免疫不自攻」之謎!

圖片來源:Nobel Prize

 

2025年諾貝爾醫學獎頒發給三位科學家,表彰他們對「免疫系統為何能攻擊外來病原卻不傷害自體組織」這個重大謎題的突破性發現。

 

本屆獲獎者為日本大阪大學的坂口志文教授,以及來自美國研究人員Mary E.Brunkow與Fred Ramsdell。三人共同分享1,100萬瑞典克朗的獎金(約合新台幣3,400萬元)。

 

為什麼免疫系統不會攻擊自己?

人體免疫系統的首要任務是辨識並消滅入侵的病原體,例如各種細菌與病毒。但令人驚奇的是,它能精準避開自身組織、不進行攻擊。這項「自我識別」與「自我容忍」的能力,是維持身體健康的重要基礎。

 

免疫系統依靠大量白血球(免疫細胞)來辨識與清除外敵,包含從未遇到過的病毒和細菌。這些白血球利用「受體(receptor)」尋找外來的病菌,透過隨機組合出上千兆種變化,使免疫系統能對抗從未見過的病原體。

 

但這樣的隨機製造,難免會產生「攻擊自己」的免疫細胞。過去的研究已發現,這些危險細胞中一部分會在胸腺中被破壞,而胸腺是白血球成熟的場所。

 

重大突破 「免疫巡守員」調節性T細胞現身

今年得獎的三位研究者,揭開了這項生理奇蹟背後的重要角色:調節性T細胞(regulatory T cells,簡稱Treg)。這類細胞就像身體裡的「免疫巡守員」,四處巡邏,負責壓制或解除其他過度活躍、可能誤傷自身的免疫細胞。

 

這項發現不僅改寫了免疫學的教科書,也為多種疾病提供全新的治療視角。特別是自體免疫疾病、癌症治療與器官移植。

 

第一型糖尿病、多發性硬化症、類風濕性關節炎等自體免疫疾病,都是因免疫系統錯把身體組織當成敵人。而癌症治療中,則是因為某些腫瘤會利用Treg壓制免疫攻擊,讓癌細胞得以躲避。科學家正研究如何降低Treg的數量,重新喚醒免疫反應。器官移植的部分,則期盼利用Treg以降低排斥反應,使移植手術更安全。

 

從老鼠到基因 科學家如何發現「免疫巡守員」?

坂口志文教授的關鍵實驗,是利用移除胸腺的老鼠,觀察其發展出自體免疫疾病。他發現,若將來自健康老鼠的某些免疫細胞注射回去,竟能抑制這種疾病,進一步推論出體內存在一套「自我抑制機制」。

 

Mary Brunkow與Fred Ramsdell則針對一種會導致遺傳性自體免疫疾病的老鼠與人類家族進行研究,發現某個基因(後來被命名為FOXP3)對調節性T細胞的正常運作有重要影響,進一步確認了Treg細胞的分子機制基礎。

 

生理學學會(Physiological Society)主席Annette Dolphin教授表示,這項研究,清楚說明調節性T細胞如何調節免疫系統、避免錯誤攻擊自身組織。這是基礎生理學研究對人類健康產生深遠影響的最佳典範。

 

 

 

編譯來源:BBC NEWS(2025.10.6)

 

 

 

看完這則文章你覺得?
實用
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