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常常告訴民眾,專利藥和學名藥成分一樣,藥效也一樣。
然而新的研究發現,和在美國生產的學名藥(非專利藥)相比,患者使用印度生產的學名藥時,有更多嚴重的不良事件,高出54%。
這些不良的事件包括住院、失能,甚至死亡。研究人員發現那些上市時間較久的學名藥,是造成此結果的頭號原因。
這項研究的共同作者Ohio State University費雪商學院教授John Gray說,這些結果顯示所有學名藥並不等同,儘管患者經常被告知學名藥的效果是相同的。
「藥品生產法規以及品質保證的作業,在這些新興經濟體如印度,和如美國已開發經濟體是有差別的。學名藥的產地可造成很明顯的不同。」
共同作者Indiana University凱利商業學院副教授George Ball說:「FDA向公眾保證,所有仿製的原研藥品都具有同等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但對於印度生產的仿製藥來說,情況就不一定了。」
藥理等效,藥物成品呢?
這項研究意義重大,因為這是首次將大量學名藥樣本與其實際生產工廠聯結在一起。
研究者克服藥物生產地點缺乏透明度的問題。
研究另一個關鍵是把印度製的藥和美國製同樣的藥比較,相同的有效成分、相同劑量配方和相同使用的管道。
這意味著這些藥物在藥理上是等效的,我們正在進行同類成品的比較。
研究人員將美國生產的2,443個藥物和新興經濟體生產的進行配對。儘管研究人員在分析中也涵蓋其他的國家,但因新興經濟體製造的通用藥93%在印度,所以印度的數據充分解釋了結果。
研究人員比較印度生產和美國生產那些和通用藥相關的不良事件報導頻率。這些不良事件報告可在FDA不良事件通報系統(FAERS)中查閱。
雖然FAERS包含所有報導過的不良事件,研究中只使用最嚴重的結果,包括住院、失能和死亡。也考量過其他各種可能影響結果的因素,包括藥品銷售量。
結果顯示:印度生產學名藥嚴重不良事件的數字,比美國生產同樣的學名藥,高出54%。
這項發現是發生在上市時間較長的藥物。
Gray說:「在製藥產業,老藥越來越便宜,為控製成本的競爭也愈加激烈。這可能導致營運和供應鏈問題,從而危害了藥品品質。」
Gray 強調這些結果不應成為停止海外生產學名藥的理由。
「印度有好的製造商,美國有壞的製造商,我們並不主張終止藥品的海外生產,也不以任何方式攻擊印度。」「我們相信這是可以改善的規範監管的議題。」
Gray說,一個關鍵的議題是FDA是無預警視察生產通用藥的工廠。但在海外,檢查都是提前安排的,這可能讓製造商得以隱瞞問題,使得FDA更難發現確實存在的問題。如果所有視察皆無預警,可大有不同。
「我們的研究給FDA的重要建議是,讓消費者知道藥物生產的地區,如產地,這有助於創造一個比現在更注重藥品品質的市場。」
這個研究最近發表在《製造和作業管理》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