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茲海默症約占全球失智症病例的70%,並且是老年人主要死因之一。
經過數十年未果的研究,兩種新藥與一項開創性的血液檢測,近日為阿茲海默症患者帶來了對抗這種使人衰弱疾病的希望,但關於其效果的疑問仍然存在。任何通往治癒阿茲海默症的道路依然遙遠。
讓我們一起看看關於預防、診斷與治療這項疾病的最新進展。
新藥效果如何?
數十年來,全球投入了數十億美元試圖找到阿茲海默症的治療方法,但這些努力始終無功而返—直到最近。
禮來(Eli Lilly)公司的donanemab與百健(Biogen)及衛采(Eisai)公司共同開發的lecanemab,是首批被證實能顯著減緩阿茲海默症進程的治療藥物。
但這些昂貴的治療效果僅屬中等,且只對病程早期的患者有效。它們也可能帶來嚴重副作用,包括潛在致命的腦出血。
這引發了一場關於藥物利弊的辯論,使得各國衛生監管機構採取了不同立場。
Lecanemab以Leqembi為商品名,已在包括美國在內的多個國家獲得批准。
然而,法國衛生當局建議公營保險體系不予報銷該藥費用。
英國國家健康服務體系(NHS)旗下的支出監管機構今年也表示,這兩種新阿茲海默症藥物的效果不足以匹配其價格。
早期診斷有何進展?
阿茲海默症研究中另一項爭議同樣引發了歐美之間的分歧,是關於如何診斷這種疾病。
傳統診斷方式需進行侵入性且昂貴的腰椎穿刺檢查,導致部分高風險患者被排除在外。
但近來,一種能檢測疾病「生物標記」的簡單血液檢測已被開發出來。
美國當局自今年五月起已批准該檢測,但歐洲尚未批准任何阿茲海默症血液檢測,其中一項測試目前正在英國展開全國性臨床試驗。
問題在於:血液檢測是否能單獨成為足以確診的依據。
去年,美國阿茲海默症協會修改了診斷標準,認為僅憑生物標記即可判定。
但在歐洲,大多數專家仍認為必須透過詳細的臨床檢查,以確認病患的認知與功能退化。
荷蘭神經學家Edo Richard告訴法新社:「許多具有異常生物標記的人從未發展成失智症。」
Richard同時對兩種新藥也持懷疑態度。
這兩個議題息息相關,因為支持藥物的人認為,如果能在症狀出現前就診斷疾病,治療的效果可能會更顯著。
阿茲海默症可以預防嗎?
在一點上,專家們看法一致:某些因素會增加罹患阿茲海默症與廣義失智症的風險。
根據去年《柳葉刀》(The Lancet)的一項專家綜述,近半數病例與肥胖、吸菸、飲酒、缺乏運動及聽力損失等因素有關。
越來越多研究正在探討,透過鼓勵人們運動與改善飲食的計畫,是否能有效對抗阿茲海默症。
但Richard表示,截至目前,針對這些風險因素的隨機對照試驗顯示,「對認知退化或失智的效果有限甚至沒有影響」。
一項近期刊於《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的研究發現,阿茲海默症患者在接受兩年密集健康支持後,其認知退化速度略有減緩。
法國流行病學家Cecilia Samieri本月在一場會議上坦言,對於患者及其家屬而言,這樣的進展或許看似微不足道,但與幾年前的情況相比,「這已經是巨大的進步」。
她認為,唯有長達10至15年的臨床試驗,才能真正顯示這類介入措施對阿茲海默症這種長期發展疾病的實際效果。
編譯來源:France24(2025.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