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網膜預測中風風險

一個簡單的眼睛測試可以在中風發生的幾年前預測患者中風的風險。測試包括檢視視網膜中組織的微細變化。

 

視網膜血管和組織的狀況反映著大腦血管的老化情況,即是中風的風險。

 

根據《BMC 醫學》期刊報導,患者實際年齡和其視網膜年紀有一個差距,稱為「視網膜年齡差距」。視網膜年紀視其血管和組織的健康視而定。網膜的年紀看起來比實際年齡大的人,接下來6年內中風可能多達2.3倍。

 

如果醫師能在早期指認最有風險的人,他們可以針對生活型態改變,或藥物來對付風險因素。

 

結合AI非侵入性的檢測

 

最近的研究中,研究人員收集了46,969人的生活型態資料,如抽煙和飲酒,以及他們視網膜精細影像的掃描。

 

他們使用人工智能 (電腦設定學習檢視大數據) 分析結果。接下來6年,約300位男女中風。研究人員發現和患者實際年齡相比,視網膜生物年齡增加一年,中風的風險增加5%。而最大的年齡差距則有2.3倍得中風的可能性。

 

做為中風風險的篩檢,研究人員說視網膜掃描有很大潛能。快速 (幾分鐘就可以完成),便宜且非侵入性,甚至可能結合技術進入智慧手機,使病人可在家使用。

 

中風在台灣

 

台灣每年新增3至5萬名腦中風患者,且根據統計,過往每6人有1人可能中風,現在則是每4人當中即有1名終生會發生中風危機,發生率逐年增加。其中64% 的中風是缺血性的 ─即血栓阻塞了供給大腦的血液;其他為出血性中風,一個變弱的血管破裂,血流入大腦,造成傷害。中風是台灣人第四大死因。

 

醫生表示,現代人長期久坐少運動、工時長,又偏好高油、高鹽、高糖食物,也讓近年中風有年輕化趨勢。

 

若與其它國家研究相比較,台灣的年齡別發生率高於美國和英國,但是日本相差不多。

 

 

 

編譯來源:Daily Mail (2023.02.07)

 

 

 

看完這則文章你覺得?
實用
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