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

婦女節 看見女人心健康 著紅齊護女人心
2025.03.07
婦女節 看見女人心健康 著紅齊護女人心
心血管疾病是全球女性最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台灣過去10年來,女性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增加18%;而2023年每天有超過40位女性死於心血管疾病,是乳癌的5倍!然而,社會視心血管疾病是男性的疾病,更忽視心血管健康的男女差異,影響女性健康!   為此,台灣女人連線自2016年發起響應國際「Go Red for women」,訂定每年3月第2個星期五為台灣「為女著紅日」,呼籲重視女性心血管健康。今年已邁入第十年。在婦女節前夕,台灣女人連線與政府、醫界分享推動的成果,並呼籲大家從心血管健康開始,看見其他的身體健康性別差異!   心血管健康 男女大不同 「台灣為女著紅」發起人台灣女人連線黃淑英常務理事表示,男女由於生理構造、生活及生命經驗不同,心血管疾病風險及健康照護存在性別差異。若忽視這些差異易造成誤診、延誤治療或預防失準,影響女性健康及生命。   台大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張博淵認為,女人不是「不典型」的男人,不應用同一種標準診治,因此第一線醫師的醫學教育以及民眾端的資訊普及非常重要。近年在台灣女人連線的倡議下,門診已有女性會在懷孕前主動向心臟科醫師諮詢心臟用藥的調整,就是衛教推廣的重要。   台灣婦產科醫學會黃建霈秘書長指出,女性月經與心血管健康息息相關,不論是避孕、懷孕或更年期都會影響女性心血管健康。女性懷孕的身體變化會讓女性心血管疾病風險提高,懷孕女性做好體重管理將有助於預防心血管疾病,然目前台灣對於孕產婦的體重指引是以國外女性體型為準,故目前健康台灣推動委員會已在研議符合台灣標準的指引。   國民健康署魏璽倫副署長提到「照顧女性就等於照顧家庭」。台灣女性總死亡人數中,死於心血管疾病者佔22.45%,意指不到5位女性就有一名因心血管疾病過世,對女性健康威脅極大。對此衛生福利部提出三高防治888計畫,將成人健檢年齡從40歲降至30歲,呼籲女性提早發現提早預防治療。同時魏副署長也承諾透過懶人包、手冊等宣導女性心血管健康。   為女著紅 十年有成 台灣女人連線自2007年起開始關注此議題。除了發起「台灣為女著紅」行動,呼籲各界重視女性心血管健康,同時要求國家健康政策應納入性別觀點等政策建議。其中,衛生福利部於2020年完成「心血管疾病預防照護指引」,就有一個專章是「女性心血管疾病防治」,健保署正在研議「心臟-乳癌」共同照護模式,國內亦陸續有心血管疾病性別差異的相關研究,都是具體的推動成果。   在這十年間,社會意識逐漸提升,政府單位首長、縣市長、民意代表及各地方政府及所屬單位皆積極響應及推廣,更有上萬的組織、商家及民眾等加入網路著紅行動,擴及人次達上千萬。   為女著紅 持續發酵 目前除了國際研究最多的心血管疾病,其他健康議題如:糖尿病、失智症、癌症等也存在性別差異。因此,為女著紅,將不僅止於關注女性心血管健康,而是從心開始,看見其他健康中的性別差異。   今天,在「台灣為女著紅日」這關注女性心血管健康的日子,請大家共襄盛舉「網路著紅行動」,一起「看見健康性別差異 從『心』開始」!     更多資訊: ★記者會直播 ★記者會新聞稿      
+ read more
產後高血壓和糖尿病篩檢不足會讓女性「錯失良機」
2025.02.21
產後高血壓和糖尿病篩檢不足會讓女性「錯失良機」
心血管疾病是女性死亡的主要原因。患有妊娠高血壓疾病或妊娠糖尿病的人未來中風或心臟病的風險更高。因此,產後篩檢高血壓、血脂和血糖對於心血管疾病危險因子的及早診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但是,根據發表在《血液循環》雜誌「為女著紅」專題的一項新研究顯示,不到五分之一患有妊娠性高血壓或糖尿病的孕婦在產後接受了心血管危險因子檢測。   研究主持人Sunnybrook研究所神經學家Amy Yu博士說,「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懷孕期間的母親健康與長期血管健康有關,因此我們著手評估安大略省民眾是否進行了這些檢查。」   ICES和Sunnybrook健康科學中心的研究人員對2002年至2019年間,加拿大安大略省的100多萬名孕婦進行了研究。   主要發現  * 在被診斷出患有妊娠糖尿病或高血壓的女性中,只有不到五分之一(17%)在懷孕後的一年內接受了篩檢。 * 不到一半(44%)的人在三年內接受了這些測試。高膽固醇的篩檢率低於糖尿病的篩檢率。 * 令人驚訝的是,33%沒有患有妊娠糖尿病或高血壓的孕婦接受了這些篩檢測試。   關於脂質篩檢遠低於糖尿病的篩檢的原因,作者認為,獲得醫生的心血管預防護理的可近性可能不是篩檢率較低的主要原因。相反地,較可能是醫生和孕產婦對妊娠相關心血管疾病風險的認知不足。   Yu博士說:「女性應該意識到自己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這樣她們就可以向醫生要求篩檢風險因素;同時改變生活的方式。」   在台灣 目前並沒有對於一般產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評估與預防的政策或指引。但是有妊娠性高血壓者如分娩後血壓仍未降會轉診心臟科;有妊娠性糖尿病者則產後4-6週應做血糖檢測。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25.02.17)、Circulation(2025.02.17)      
+ read more
每日服用維生素D有助心血管健康
2024.12.09
每日服用維生素D有助心血管健康
現在,專家們發現了一種平價且低風險的治療方法,可以改善心臟的血流問題,進而減少失智。   維生素D被稱為「陽光維生素」,一直被認為對骨骼健康有益。現在,一項研究顯示,一個月每天服用一顆維生素D錠劑,可降低血壓,從而減少中風和心臟病的風險。研究顯示,服用600IU(等於15毫克)劑量的效果最佳,增加劑量幾乎不會提升對健康的益處。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將平均年齡71歲、BMI為30.2(屬於肥胖級別)的221名成年人分為兩組。第一組每天服用美國醫學研究所建議的每日服用劑量(600 IU)的維生素D補充劑。第二組的110名志願者則服用了超高劑量的每日3,750 IU錠劑。   追蹤一年後,研究團隊發現,兩組參與者的血壓平均下降了3.5毫米汞柱。這是血壓測量中的收縮壓。正常血壓通常被認為低於120 mmHg。服用高劑量維生素D的群體,其讀數平均下降了4.2 mmHg,而低劑量組下降了2.8 mmHg。然而,研究結果發表在《內分泌學會期刊》上,研究人員得出結論,這種差異很小,對心臟健康風險的影響有限。   在台灣,2017-2020國人營養健康調查的報告中顯示,國人最缺乏的營養素為維生素D。75%以上的男女性都呈現維生素D攝取不足的情形,其中又以13-44歲女性的缺乏最為普遍。根據此新發現,如果改善維生素D的攝取,將不但有利於骨骼,亦有利於心血管健康。       編譯來源:Mail Onile health(2024.11.12)      
+ read more
子宮內膜異位症的心臟風險
2024.09.16
子宮內膜異位症的心臟風險
子宮內膜異位症可能是一種讓婦女身體痛苦且變虛弱的疾病,而新的研究指出有更嚴重的結果:心臟病發作或中風的機率較高。   根據Mayo Clinic稱,子宮內膜異位症的發生是通常長在子宮內的組織,卻長在子宮外面附近的器官,導致疼痛,和生育困難。   這項新的研究由在哥本哈根的Rishospitalet哥本哈根大學醫院Eva Havers-Borgersen醫師主導。她的團隊在歐洲心臟科學會的倫敦年會發表其發現。   她在會議的新聞發布中說:「有三分之一的女性死於心血管疾病,其中十分之一的女性患有子宮內膜異位症。研究的結果顯示,現在是我們應該開始常規地考慮患有子宮內膜異位症的女性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了。」   這個研究檢視丹麥數據庫的資訊,追蹤1977-2021年間超過六萬名子宮內膜異位症的婦女。團隊將這些婦女心臟病發作和中風的比例,和超過242,000位沒有子宮內膜異位症(年齡相符)的婦女相比較。他們這追蹤些婦女的健康平均16年。   結果發現,子宮內膜異位症的婦女,比較沒有這個狀況的婦女,其心臟病發作機率高出35%,血栓引起的缺血性中風風險高出20%。   丹麥團隊發現,子宮內膜異位症顯示心律不整的機率增加21%,心臟衰竭的機率增加11%。   Havers-Borgersen說:「這些結果提供更多的證據,女性特有的風險因素和婦女的心血管疾病需要更多的關注。我們建議子宮內膜異位症的婦女,接受心血管疾病風險的評估。女性特有的風險因素,如子宮內膜異位症、妊娠期糖尿病和子癲前症,現在應是時候,以心血管風險預測模式來看待。」   此研究在醫學會議上提出,尚未發表在同儕評論的期刊。       編譯來源:Health Day (2024.09.02)      
+ read more
新的血液檢測可預測女性30年內罹患心臟病的風險
2024.09.03
新的血液檢測可預測女性30年內罹患心臟病的風險
簡單的血液檢查能否幫助預測女性未來三年心臟病的風險?   是的,一項新研究發現,與最低標的女性相比,3種特定血液標記物標準較高的女性在30年內患心臟病的風險增加了3倍以上,而中風風險增加1.5倍有關。   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心血管主任、研究員Paul Ridker博士表示:「我們無法治療我們無法測量的疾病,我們希望這些發現能夠推動該領域更進一步確定更早檢測和預防心臟病的方法。」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分析了近28,000名平均年齡55歲的美國女性的血液樣本和醫療數據,這些女性參加了1992年至1995年間開展的一項長期健康研究。   在長達30年的追蹤期間,超過3,600名女性患有心臟病或中風,需要手術來重新疏通阻塞的動脈,或死於與心臟相關的死亡。   研究團隊檢視了女性血液樣本中壞膽固醇、一種低密度脂蛋白(a)及C反應蛋白(CRP)的含量。   C反應蛋白是肝臟因發炎反應而產生的。根據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的數據,高CRP可能表明存在導致發炎的嚴重健康狀況。   結果顯示,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最高的女性罹患心臟病的風險增加36%。脂蛋白 (a)最高會導致風險增加33%,而高CRP則導致風險增加70%。   研究人員發現,所有三個標記物綜合起來構成了對女性心臟病風險的最佳評估。   儘管這項研究是使用女性數據進行的,但研究人員預計在男性中也會發現類似的結果。   國家心肺血液研究所的研究員Ahmed Hasan博士說:「近年來,我們更了解了發炎程度的增加如何與脂質相互作用,從而加劇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這有助於解釋為什麼較低的水平往往更好。」   研究人員表示,發炎的增加會導致更多的斑塊形成,或現有的斑塊變大甚至破裂。心臟病發作、中風和心臟病都與動脈斑塊有關。   研究人員表示,這三種血液標記物水平較高的人可以透過定期運動、健康飲食、控制壓力和避免吸煙來降低心臟病風險。   還有一些藥物可以幫助控制膽固醇和減少發炎。   研究人員表示,越早越好—人們在生命早期採取的保護心臟的措施會隨著時間而累積起來。   研究發表在8月31日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       編譯來源:Health Day(2024.09.02)、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2024.08.31)      
+ read more
孤獨不僅有害心理健康,還會增加中風風險
2024.07.17
孤獨不僅有害心理健康,還會增加中風風險
研究顯示,長期孤獨會使中風的風險增加一半以上。   孤獨是指即使有他人環繞,人們仍感受孤單,而不是被社會孤立,這兩者是不同的。   感到孤獨的中年人在未來十年中,中風的可能性明顯更高。而那些經歷多年孤獨的人面臨的風險最大。   對於老年人來說,孤獨會使罹患失智症的風險增加50%,罹患冠狀動脈疾病或中風的風險增加30%。   哈佛大學陳氏公共衛生學院助理研究員、主要作者Yenee Soh博士表示,這顯示長期孤獨對公共衛生構成威脅,並建議對人們進行篩檢可以幫助識別處於危險中的人。   她補充,重複評估孤獨感可能有助於識別那些長期孤獨,因此具有較高中風風險的人,並應該根據人們的孤獨感提供幫助。   2023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宣布孤獨是一個重大的全球健康威脅,將其對死亡的影響等同於每天吸15支菸。   雖然先前的研究已將孤獨感與心血管疾病的較高風險聯繫起來,但研究人員表示,這是第一個特別檢視孤獨時間長短與中風關聯的研究。   「如果我們不能從微觀和宏觀層面解決他們的孤獨感,可能會產生深遠的健康後果。」   如何面對與改善問題 英國年齡組織敦促新政府將其作為優先事項,但也表示每個人都可以透過與老年人進行友好交談來「盡自己的一份力量」。   導演Caroline Abrahams說:「隨著年齡的增長,孤獨感讓我們許多人失去了生活的樂趣。它會削弱我們對生活壓力的適應能力,讓我們感到與世隔絕和被拋棄。進而對我們的健康產生影響。情緒低落會使我們更難正確照顧我們的健康並管理健康狀況。這可能意味著,當我們擔心健康問題時,我們會覺得無處可去,從而推遲尋求幫助。」   「政府需要將預防和應對孤獨作為政策優先事項,並提供必要的資金支持,幫助老年人避免孤獨或為已經經歷孤獨的人重新建立聯繫。」   「在英國年齡協會,我們呼籲下一屆政府帶頭制定一項更新的國家孤獨政策,該政策應由一位專職部長負責實施,並得到跨政府團隊的支持。」   研究怎麼做 他們利用2006年至2008年間對12,000多名50歲及以上美國人進行的問卷數據創建了孤獨感評分。   四年後,同樣的問題再次被問到留在研究中的8,936人。   如果參與者以前孤獨但不再感到孤獨,會被評為「持續低」、「緩解」;如果他們在一開始得分低而變高,則被評為「最近發病」;如果在兩個時間間隔內都感到孤獨,則被評為「持續高」。   在2018年的追蹤調查中,所有受訪的人中風總數為1,237例,而提供兩次評估的人中風次數降至601例。   在控制了社會孤立和憂鬱症狀等因素(與孤獨密切相關但又截然不同)後,研究人員發現,在研究開始時孤獨的人比那些不孤單的人,中風的風險高出25%。   根據eClinicalMedicine發表的研究結果,那些得分始終較高的人的風險最大,比得分始終較低的人高出56%。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24.06.25)、eClinicalMedicine(2024.06.24)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