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被告知應該每六個月做一次牙科檢查與清潔?
在台灣,健保提供13歲以上民眾每半年一次的洗牙服務;懷孕婦女、糖尿病患者、口乾症患者、中風、洗腎患者、癌症患者等特定高風險族群,可享每三個月洗牙一次的健保給付。
但這樣的建議是有科學依據,還是僅是習慣?
為什麼需要定期檢查與清潔?
牙科檢查由牙醫或口腔健康專業人員進行,檢查牙齒、牙齦與口腔組織,以便發現蛀牙、牙周病或軟組織變化。
多數情況下會搭配「洗牙」(刮治與拋光)與X光檢查,以檢查肉眼看不到的問題。
雖然日常用含氟牙膏刷牙與使用牙線清潔牙縫很重要,但仍無法清除所有牙菌斑與牙結石,因此專業清潔能去除殘留的牙菌斑與牙結石(鈣化的牙菌斑),以及其中的細菌,避免蛀牙與牙周病。
研究怎麼說?
就檢查而言,2020年的一份Cochrane綜述發現,與依據個人口腔疾病風險(風險導向)的檢查相比,每六個月檢查一次,並沒有額外好處來預防蛀牙或牙齦出血。
「風險導向」是指牙科專業人員會根據個人口腔疾病的風險,來決定檢查的間隔時間。
這份涵蓋四年的研究也指出,對兒童與青少年檢查頻率的影響,目前缺乏高品質研究。
就清牙而言,2018年的一份Cochrane綜述顯示,定期進行專業清潔,對於牙齦疾病(牙齦炎或牙齦出血)跡象或牙菌斑的堆積程度,幾乎沒有差異。與較少進行專業清潔的成年人相比,效果並不顯著。
雖然牙結石略有減少,但是否有臨床意義仍不確定。參與者表示六個月或十二個月清潔後牙齒感覺更乾淨,但不同組別在生活品質的感受上沒有差別。
綜合來看,對成年人而言,六個月一次檢查與清潔並不一定比依據風險安排更有效。
那可以不用每六個月去一次牙醫嗎?
一生中定期牙科檢查仍然必要,應從第一顆牙齒長出就開始。但頻率需依個人口腔狀況而定。
- 高風險族群:若有嚴重牙周病或蛀牙,需要更頻繁看牙醫,每六個月甚至每三個月一次。
- 口腔狀況良好者:可能每一年或兩年一次即可。
- 追求安心者:即使風險較低,有些人仍願意每六個月檢查一次,只為了心安。
還能怎麼維持牙齒與牙齦健康?
- 每天刷牙兩次:使用含氟牙膏,少於此頻率會增加蛀牙風險。
- 清潔牙縫:牙線、牙線棒或齒間刷比單靠刷牙更有助於減少牙齦問題與牙菌斑。
- 水牙線(沖牙器):對於手部不靈活的人與兒童,是傳統牙線的有效替代。
- 少吃糖:少吃含糖食品與飲料,包括蜂蜜、糖漿與果汁,可降低蛀牙風險。
編譯來源:Japan Today(2025.09.14)、The Conversation(2025.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