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07
睡很多真的對健康有害嗎?
我們常被提醒要多睡,因為睡眠不足會影響大腦、心臟、整體健康,甚至皮膚與性慾。
但最近有報導指出,每晚睡超過九小時可能比睡太少更糟,令人困惑。那麼,理想睡眠時間是多少?睡很多又意味著什麼?
睡眠是健康的必要條件
睡眠與營養、運動並列為健康三大支柱。睡眠中會進行肌肉修復、記憶鞏固、情緒調節等重要過程。澳洲睡眠健康基金會(Sleep
Health
Foundation)建議成年人每晚應睡七至九小時。少於七小時會影響精力、情緒、專注力,長期更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憂鬱、癌症與死亡風險。
很明顯,睡不夠對健康有害。但睡太多呢?
睡太多可能有害嗎?
一項回顧79項研究的分析發現,睡少於七小時的人死亡風險高出14%,而睡超過九小時的人則高出34%。另一項2018年整合74項研究的分析也顯示,長睡與死亡風險增加14%有關。其他研究也顯示,睡得太久(超過該年齡需求)還與憂鬱、慢性疼痛、體重增加及代謝疾病相關。
但這些只是關聯,並不能證明長睡是原因。
那它們之間的關聯是什麼?
多種因素可能影響「長時間睡眠」與「健康不良」之間的關係。
慢性病患者常需要更多休息,或因症狀與藥物副作用而在床上待更久。他們的睡眠品質可能不佳,為補足睡眠而延長臥床時間。吸菸、肥胖等健康不良因素也與長睡有關。
因此,長睡可能是健康不良的「症狀」,而非「原因」。
理想的睡眠時間是多少?
睡眠需求因人而異。青少年需八至十小時,且作息較晚;年長者除非有睡眠障礙,需求與年輕時相同。大多數成年人需七至九小時,且睡眠品質與規律作息同樣重要,甚至可能更重要。
結論
許多成年人仍睡不夠,應優先確保睡眠充足,而非擔心睡太多。建議可在白天多曬太陽、保持活動、固定睡眠與起床時間、睡前遠離螢幕並營造安靜黑暗的睡眠環境。若經常睡得異常久,應留意可能的健康問題並諮詢醫師。
編譯來源:JapanToday(2025.08.10)、GeroScience(2025.03.12)、JAHA(2018.08.03)
+ read more
2025.10.09
2025諾貝爾醫學獎 破解「免疫不自攻」之謎!
圖片來源:Nobel Prize
2025年諾貝爾醫學獎頒發給三位科學家,表彰他們對「免疫系統為何能攻擊外來病原卻不傷害自體組織」這個重大謎題的突破性發現。
本屆獲獎者為日本大阪大學的坂口志文教授,以及來自美國研究人員Mary
E.Brunkow與Fred
Ramsdell。三人共同分享1,100萬瑞典克朗的獎金(約合新台幣3,400萬元)。
為什麼免疫系統不會攻擊自己?
人體免疫系統的首要任務是辨識並消滅入侵的病原體,例如各種細菌與病毒。但令人驚奇的是,它能精準避開自身組織、不進行攻擊。這項「自我識別」與「自我容忍」的能力,是維持身體健康的重要基礎。
免疫系統依靠大量白血球(免疫細胞)來辨識與清除外敵,包含從未遇到過的病毒和細菌。這些白血球利用「受體(receptor)」尋找外來的病菌,透過隨機組合出上千兆種變化,使免疫系統能對抗從未見過的病原體。
但這樣的隨機製造,難免會產生「攻擊自己」的免疫細胞。過去的研究已發現,這些危險細胞中一部分會在胸腺中被破壞,而胸腺是白血球成熟的場所。
重大突破 「免疫巡守員」調節性T細胞現身
今年得獎的三位研究者,揭開了這項生理奇蹟背後的重要角色:調節性T細胞(regulatory
T
cells,簡稱Treg)。這類細胞就像身體裡的「免疫巡守員」,四處巡邏,負責壓制或解除其他過度活躍、可能誤傷自身的免疫細胞。
這項發現不僅改寫了免疫學的教科書,也為多種疾病提供全新的治療視角。特別是自體免疫疾病、癌症治療與器官移植。
第一型糖尿病、多發性硬化症、類風濕性關節炎等自體免疫疾病,都是因免疫系統錯把身體組織當成敵人。而癌症治療中,則是因為某些腫瘤會利用Treg壓制免疫攻擊,讓癌細胞得以躲避。科學家正研究如何降低Treg的數量,重新喚醒免疫反應。器官移植的部分,則期盼利用Treg以降低排斥反應,使移植手術更安全。
從老鼠到基因 科學家如何發現「免疫巡守員」?
坂口志文教授的關鍵實驗,是利用移除胸腺的老鼠,觀察其發展出自體免疫疾病。他發現,若將來自健康老鼠的某些免疫細胞注射回去,竟能抑制這種疾病,進一步推論出體內存在一套「自我抑制機制」。
Mary Brunkow與Fred
Ramsdell則針對一種會導致遺傳性自體免疫疾病的老鼠與人類家族進行研究,發現某個基因(後來被命名為FOXP3)對調節性T細胞的正常運作有重要影響,進一步確認了Treg細胞的分子機制基礎。
生理學學會(Physiological Society)主席Annette
Dolphin教授表示,這項研究,清楚說明調節性T細胞如何調節免疫系統、避免錯誤攻擊自身組織。這是基礎生理學研究對人類健康產生深遠影響的最佳典範。
編譯來源:BBC NEWS(2025.10.6)
+ read more
2025.09.30
你真的需要每六個月做一次牙科檢查與清潔嗎?
你是否曾被告知應該每六個月做一次牙科檢查與清潔?
在台灣,健保提供13歲以上民眾每半年一次的洗牙服務;懷孕婦女、糖尿病患者、口乾症患者、中風、洗腎患者、癌症患者等特定高風險族群,可享每三個月洗牙一次的健保給付。
但這樣的建議是有科學依據,還是僅是習慣?
為什麼需要定期檢查與清潔?
牙科檢查由牙醫或口腔健康專業人員進行,檢查牙齒、牙齦與口腔組織,以便發現蛀牙、牙周病或軟組織變化。
多數情況下會搭配「洗牙」(刮治與拋光)與X光檢查,以檢查肉眼看不到的問題。
雖然日常用含氟牙膏刷牙與使用牙線清潔牙縫很重要,但仍無法清除所有牙菌斑與牙結石,因此專業清潔能去除殘留的牙菌斑與牙結石(鈣化的牙菌斑),以及其中的細菌,避免蛀牙與牙周病。
研究怎麼說?
就檢查而言,2020年的一份Cochrane綜述發現,與依據個人口腔疾病風險(風險導向)的檢查相比,每六個月檢查一次,並沒有額外好處來預防蛀牙或牙齦出血。
「風險導向」是指牙科專業人員會根據個人口腔疾病的風險,來決定檢查的間隔時間。
這份涵蓋四年的研究也指出,對兒童與青少年檢查頻率的影響,目前缺乏高品質研究。
就清牙而言,2018年的一份Cochrane綜述顯示,定期進行專業清潔,對於牙齦疾病(牙齦炎或牙齦出血)跡象或牙菌斑的堆積程度,幾乎沒有差異。與較少進行專業清潔的成年人相比,效果並不顯著。
雖然牙結石略有減少,但是否有臨床意義仍不確定。參與者表示六個月或十二個月清潔後牙齒感覺更乾淨,但不同組別在生活品質的感受上沒有差別。
綜合來看,對成年人而言,六個月一次檢查與清潔並不一定比依據風險安排更有效。
那可以不用每六個月去一次牙醫嗎?
一生中定期牙科檢查仍然必要,應從第一顆牙齒長出就開始。但頻率需依個人口腔狀況而定。
*
高風險族群:若有嚴重牙周病或蛀牙,需要更頻繁看牙醫,每六個月甚至每三個月一次。
* 口腔狀況良好者:可能每一年或兩年一次即可。
*
追求安心者:即使風險較低,有些人仍願意每六個月檢查一次,只為了心安。
還能怎麼維持牙齒與牙齦健康?
*
每天刷牙兩次:使用含氟牙膏,少於此頻率會增加蛀牙風險。
*
清潔牙縫:牙線、牙線棒或齒間刷比單靠刷牙更有助於減少牙齦問題與牙菌斑。
*
水牙線(沖牙器):對於手部不靈活的人與兒童,是傳統牙線的有效替代。
*
少吃糖:少吃含糖食品與飲料,包括蜂蜜、糖漿與果汁,可降低蛀牙風險。
編譯來源:Japan Today(2025.09.14)、The Conversation(2025.09.04)
+ read more
2025.08.19
蓋茲基金會將投入25億美元關注「被忽視」的女性健康
蓋茲基金會日前表示,將在2030年前投入25億美元用於女性健康。基金會創辦人比爾・蓋茲(Bill
Gates)表示,這個領域,包括懷孕時的子癲前症到更年期等疾病,長期以來一直被忽視。
這筆投資是Gates今年早些時候宣布計畫在2045年前捐出其2000億美元財富後,首批重大承諾之一。與基金會過去五年在女性與孕產健康研究與開發的支出相比,這次的金額約多出三分之一。
Gates在聲明中說道,「女性健康持續被忽視、資金不足、邊緣化。仍有太多女性死於可預防的原因,或是在健康不良的情況下生活。這必須改變。」
這項工作將著重於對數億女性造成影響、卻極少被研究的領域,涵蓋高收入與低收入國家,包括子癲前症、妊娠糖尿病、大量經血、子宮內膜異位症與更年期等。
投資將集中在五個關鍵領域:產科護理與孕產婦免疫接種、孕產婦健康與營養、婦科與月經健康、避孕創新,以及性傳染疾病。
目標是啟動研究、開發產品,並確保全球公平取得這些成果。
基金會性別平等部門負責人Anita
Zaidi博士表示,該領域受阻部分原因在於偏見,以及在關鍵議題上缺乏數據,例如藥物如何進入子宮。
她告訴路透社,「如果你去看文獻,可能只有10位女性曾經被研究過,就這麼少。我們甚至連這些基本問題的答案都沒有。」
據麥肯錫公司(McKinsey &
Co)2021年的分析顯示,醫療保健研究與創新經費中,僅有1%用於癌症以外、專屬女性的疾病。
Zaidi承認,25億美元與實際需求相比只是「杯水車薪」,並呼籲包括私營部門、慈善家和政府在內的其他人一同投入。
蓋茲的前妻、慈善家Melinda French
Gates自去年離開基金會後,也一直在投資女性健康。
編譯來源:Reuters(2025.08.05)
+ read more
2025.08.18
防曬乳有毒?科學真相是什麼?
長期以來,使用防曬的產品防止過度曝曬陽光被視為是重要的。如今,網路充斥防曬乳有毒的說法。
究竟真相是什麼?以下我們來看看防曬乳與日曬背後的科學真相。
你能建立陽光的耐受力嗎?
夏季時,對於日曬,皮膚會做出保護反應。皮膚會增厚並增加黑色素生成,形成曬黑。但曬黑本身會造成DNA損傷,部分無法修復,突變會累積並可能致癌。童年日曬是日後罹患皮膚癌的關鍵時期。建議在陽光可能傷害皮膚時使用防曬乳,而在紫外線指數低於3時可不必使用。
防曬乳是如何運作的?
防曬乳含防曬劑,可吸收紫外線,減少到達皮膚的UV量。主要有兩類:無機防曬劑(如氧化鋅、二氧化鈦)與有機防曬劑(含碳化合物)。許多產品會同時使用兩種成分以提升防護。
為什麼會有人擔心?
2019年美國FDA研究發現,使用防曬乳後血液中檢測到有機防曬劑阿伏苯宗(avobenzone)、羥苯甲酮(oxybenzone)、奧克立林(octocrylene)與依莰舒(ecamsule),濃度超過FDA要求進行特定毒性測試的門檻。一名美國醫生分享研究並提醒家長注意。但作者強調這並不意味著應停止使用防曬乳。
FDA呼籲進一步研究,因為該研究在「最大使用條件」下進行,也就是大量塗抹防曬乳。現實中人們塗抹量僅約其十分之一,足以讓多數成分濃度低於門檻。
紫外線防曬劑可能如何造成危害?
無機防曬劑不易進入血液,但可能經游泳沖刷進入水域,影響環境。
有機防曬劑如羥苯甲酮(oxybenzone)屬於內分泌干擾物,會模仿荷爾蒙。一些研究發現,尿液中羥苯甲酮濃度較高者,精子品質較差,生育力下降,受孕時間更長。不過,日常使用劑量是否會造成危害仍不明確。
防曬乳會被重新配方嗎?
各國監管機構正要求更多有機防曬劑的資料。英國計劃2026年將全身用防曬乳中羥苯甲酮(oxybenzone)濃度上限由6%降至2.2%,臉部與手部用產品及護唇膏仍可達6%。
澳洲已建議重新配方並加強對三種化學成分(含羥苯甲酮)的安全措施。美國FDA審查仍在進行。
防曬乳會致癌或造成維生素缺乏嗎?
有說法稱防曬乳會致癌,但專家指出「完全沒有證據」。皮膚癌是由紫外線引起的特定突變所致。
有人擔心維生素D缺乏,但研究顯示防曬乳對維生素D生成影響很小,因為產生所需的日曬量遠低於造成曬傷的劑量。
但陽光不是很健康嗎?
部分醫生認為,對皮膚癌的擔憂掩蓋了陽光的其他健康益處。初步研究顯示,日曬較多者心臟病、高血壓、自體免疫疾病甚至某些癌症風險較低。
專家補充:「享受陽光,但不要曬傷。可限制曝曬時間、選擇時段,或利用陰涼處、衣物、防曬乳保護自己。而且,防曬乳確實有效。」
編譯來源:The
Guardian(2025.08.06)、JAMA(2019.05.06)、NIH(2015.08.05)、BJD(2019.05.08)
+ read more
2025.07.16
口腔健康如何影響身心健康
當我們談到健康與養生時,往往關注於營養、運動、心理健康或疾病預防,口腔健康的領域卻常被忽視。
其實,維持口腔健康不僅僅是為了避免蛀牙,它在整個身體的健康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像是牙周病不僅影響口腔,還可能影響身體其他部位,例如心臟。
口腔健康與各種疾病的關聯
口腔內有無數細菌,大多數是無害的。但如果口腔衛生不佳,可能會導致有害的細菌過度滋生,接著進入血液循環或引發健康問題。
(一)糖尿病
第二型糖尿病患者罹患牙周病的機率更高,嚴重的牙周病還可能讓患者更難控制血糖。
(二)心臟病
研究發現牙周病與心臟病之間存在關聯。牙周炎引起的發炎反應和細菌,可能增加心臟病發作、中風和動脈堵塞的風險。
雖然需要更多研究來找出這種關聯的確切原因,但現有研究已明確指出:口腔健康不佳可能促進心血管疾病的發展。
(三)呼吸道感染
口腔中的細菌可能被吸入肺部,從而引起如肺炎等呼吸道感染。
(四)孕期併發症
懷孕期間的口腔健康不良與早產、低出生體重、妊娠糖尿病和子癲前症有關。
牙周病引起的炎症可能影響胎兒發育,因此孕期特別需要注意口腔保健。
口腔健康與社交滿意度
口腔健康同樣會影響你的社交幸福感,像是缺牙、蛀牙或口臭都可能損害自信心。若因牙齒問題引發疼痛,還可能干擾進食、睡眠和說話的能力。
溫馨小提醒:定期檢查牙持維護身心健康
口腔健康不僅僅關乎牙齒與笑容的美觀,它與你的身體健康、心理健康與社交互動密切相關。要理解口腔與全身健康之間的聯繫,並定期進行牙科檢查,這對維護整體健康非常重要。
編譯來源:healthline(2025.7.8)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