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官移植可能也移植了記憶和個性?

韓劇《夏日香氣》、《愛是點點滴滴》述說女、男主角做了心臟移植手術,後來愛上了移植者的男友或前妻。究竟這些故事就是一場戲?還是真實的世界?

 

研究者想要瞭解:器官受贈者是否也接受了捐贈者的記憶?

 

今年初發表的一篇評論文章中,研究人員提到一個案例:一名九歲男孩接受了一名三歲女孩的心臟,這名女孩是在家裡的游泳池中溺斃。男孩並不知道捐贈者的死亡原因,但他的母親表示,男孩變得「非常害怕水」。

 

另一個案例中,一名大學教授接受了被槍擊面部而殉職的警官心臟後,開始在眼前看到「一道閃光」。他表示:「我的臉感覺非常、非常熱,像在燃燒一樣。」

 

之前,已有諸多此類的先例。在2002年的一項案例研究中,醫生詳細記錄了一名女性承襲了捐贈者飲食偏好的案例。一名注重健康的舞者和編舞家,出院後,突然無法克制地想去肯德基餐廳點雞塊,這是她從沒吃過的食物。有趣的是,當年那名年輕捐贈者被殺時,他的外套口袋裡發現了還來不及吃的肯德基雞塊。

 

另一位29歲的女性接受了一名19歲素食者的心臟後,突然對肉類產生了厭惡感。

 

還有一名接受女同志藝術家心臟的男同志受贈者,變得更容易被女性吸引。而一名接受異性戀女性心臟的女同志則表示,移植後開始被男性吸引,並開始懷疑自己的性傾向。

 

為什麼會這樣?

記憶改變的現象最常見於心臟移植接受者,但接受腎臟、肺部,甚至臉部移植的患者也注意到自己的飲食偏好、音樂品味的改變,甚至性向也發生變化。

 

2024年評論文章中的研究人員寫道:「新的證據顯示,心臟移植可能將捐贈者的個性特徵和記憶轉移到受贈者身上,這挑戰了傳統對記憶和身份的看法。此外,心臟的神經網絡以及與大腦的雙向交流,使得心臟和大腦之間存在記憶和個性方面的連結。」

 

研究團隊提出,這可能是因為心臟擁有與大腦相似的神經元和細胞,因此兩者擁有密切的聯繫,發生細胞記憶的轉移,這代表單一細胞可能具備形成記憶的能力。此外,器官移植可能導致控制特徵的基因發生變化,並以不同表現形式展現出來。然而,目前這一項機制尚未明瞭。

 

許多專家認為這些案例過於巧合,這些變化可能是患者在經歷重大手術和瀕死心臟疾病後的心理反應,或是器官移植受贈者需服用的免疫抑制藥物可能會增加食慾,進而改變他們對食物的偏好。

 

研究團隊提醒,關於心臟移植與記憶之間的關聯仍需進一步研究,需要進一步的跨學科研究,以瞭解記憶轉移、神經可塑性和器官整合的複雜性,深入理解器官移植並更廣泛的探究神經科學。

 

 

 

編譯來源:DailyMail(2024.12.12)NIH(2024.04.30)

 

 

看完這則文章你覺得?
實用
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