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精子數量已連續50年下降,平均每年減少約1%,人類整體生育能力也同步衰退。近年來,下降速度更進一步加快。紐約Icahn醫學院環境醫學教授Shanna Swan指出,肥胖、久坐與老化等雖是影響因素,但環境毒素才是主要元凶。
2017年,Swan與同事發表研究,顯示1973至2011年間,北美、歐洲與澳洲男性精子數量下降近60%。2023年的更新研究涵蓋非洲、亞洲與南美洲數據後,發現情況更嚴重。2000年後的研究顯示,精子下降速度超過每年2%,代表危機加速惡化。
兩週前,專注於環境解決方案的企業Deep Science Ventures發布了一份報告,警告化學污染「是一種與氣候變遷同等級的威脅」,但卻受到更少的關注。
Swan指出,自1950年前後以來,精子數量下降與塑膠使用量爆炸性增長呈現反比。現在已有充分證據顯示,塑膠中常見的添加劑與精子數量下降有明確關聯。
鄰苯二甲酸酯與雙酚類:精子下降的「雙胞胎」毒素
鄰苯二甲酸酯(phthalates)常被添加到塑膠中,讓其柔軟與可塑性,廣泛存在於水瓶、醫療導管與食物容器中。它會降低睪固酮。相對地,雙酚類(bisphenols)則讓塑膠變硬,會提升雌激素。這兩類化學物質被認定與男性生殖力下降密切相關。
Swan表示,這些以及其他內分泌干擾化學物質的影響,對於子宮內正在發育的胎兒尤其深遠。她曾研究過鄰苯二甲酸酯對未出生男性嬰兒的影響,發現若在妊娠的關鍵時期暴露,可能導致性器官發育的微妙畸形。
子宮內鄰苯二甲酸酯的不良影響,被稱為「鄰苯二甲酸酯症候群」(phthalate syndrome),包括陰莖較小、生殖器與肛門距離縮短,以及成年後精子數量下降。Swan認為,全球精子總量的下降反映了胎兒早期暴露的長期後果。
行動建議:減少使用塑膠容器
在日內瓦進行的塑膠污染危機條約談判歷經兩週仍以失敗收場。產油與產氣國反對限制生產與化學品管制,使談判陷入僵局。雖然近100個國家簽署宣言呼籲逐步淘汰有害塑膠與化學品,但談判文本最終刪除了相關條款,顯示國際解決方案遙遙無期。
Swan呼籲必須尋找更安全的塑膠替代品。在此之前,個人可盡量避免使用一次性塑膠,外出攜帶玻璃瓶或選擇更安全的食物容器。她強調,這雖能降低個人風險,但無法解決更大的結構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