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29
試管嬰兒男嬰偏多?選擇機制潛藏性別偏誤!
多數人以為生男生女的機率各是50%,然而,近期一項來自英國的研究指出,接受試管嬰兒(IVF)治療的家庭,高達56%的機會迎接一名男寶寶。研究團隊指出,這可能與目前臨床上評估胚胎「品質」的標準存在性別偏差有關。
男胚胎發育略快 易被判定為「高品質」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UCL)生殖醫學專家Helen
O'Neill博士表示,男胚胎在受精後的最初幾日,其發育速度通常略高於女胚胎。由於現行胚胎評分主要依據早期發育表現來判定「品質」,因此男胚胎更可能被醫師或人工智慧系統選中進行植入。
這項評估標準的潛在偏差,也可解釋為何全球部分地區的人工生殖出生性別比例呈現男嬰偏多的現象。
因染色體調節 女胚胎發育略慢
女胚胎擁有兩條X染色體,在發育初期須啟動「X染色體去活化」機制,以達到基因表現的平衡。此一程序需耗費額外能量與時間,可能導致女胚胎發育速度略慢,在臨床評分中相對處於劣勢。
相對地,男胚胎僅有一條X與一條Y染色體,不需進行此調節,因而較早達到特定發育指標。
醫師與AI評選系統皆顯現性別偏誤
為進一步驗證評選機制是否存在性別偏誤,O'Neill博士團隊分析了1,300顆已知性別且經基因檢測確認的胚胎,並觀察臨床醫師與兩套人工智慧系統的選擇結果。研究發現,臨床醫師將69%的男胚胎評為高品質,而女胚胎則為57%。其中一套AI系統亦顯示類似傾向,另一套則無明顯偏差。
此結果顯示,無論是人為判讀或AI輔助,若選擇標準未經性別中立化設計,皆有可能在不知不覺中加劇性別選擇的不平等現象。
人工生殖不得進行性別選擇 但仍須留意「間接偏差」
新生兒性別比例失衡常因是胚胎性別選擇。但本研究顯示,即便未進行刻意的性別挑選,若胚胎評選過程內含偏誤,仍可能在實務上造成性別比例失衡,對性別平等造成長遠影響。
AI進入生殖醫療 性別意識不可缺席
隨著AI技術快速導入人工生殖領域,部分生殖中心已開始使用AI系統進行胚胎品質評分,搭配時序影像技術,提升判讀效率與精準度。然而,若AI所學習的資料本身已有性別偏差,未來可能進一步放大此傾向。
因此,無論是醫師臨床判斷抑或AI演算法的開發與應用,均應納入性別平等原則與倫理反思,避免科技應用淪為強化性別刻板印象與歧視的工具。
根據台灣衛福部統計,台灣每年進行數萬件人工生殖療程,未來若大量導入AI評選技術,主管機關應儘早建立技術審查與性別平等指引,並強化醫療人員對性別偏差的認識與警覺,以確保科技進步不以犧牲性別正義為代價。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25.10.20)
+ read more
2025.09.03
塑膠毒素加速男性不孕危機
全球精子數量已連續50年下降,平均每年減少約1%,人類整體生育能力也同步衰退。近年來,下降速度更進一步加快。紐約Icahn醫學院環境醫學教授Shanna
Swan指出,肥胖、久坐與老化等雖是影響因素,但環境毒素才是主要元凶。
2017年,Swan與同事發表研究,顯示1973至2011年間,北美、歐洲與澳洲男性精子數量下降近60%。2023年的更新研究涵蓋非洲、亞洲與南美洲數據後,發現情況更嚴重。2000年後的研究顯示,精子下降速度超過每年2%,代表危機加速惡化。
兩週前,專注於環境解決方案的企業Deep Science
Ventures發布了一份報告,警告化學污染「是一種與氣候變遷同等級的威脅」,但卻受到更少的關注。
Swan指出,自1950年前後以來,精子數量下降與塑膠使用量爆炸性增長呈現反比。現在已有充分證據顯示,塑膠中常見的添加劑與精子數量下降有明確關聯。
鄰苯二甲酸酯與雙酚類:精子下降的「雙胞胎」毒素
鄰苯二甲酸酯(phthalates)常被添加到塑膠中,讓其柔軟與可塑性,廣泛存在於水瓶、醫療導管與食物容器中。它會降低睪固酮。相對地,雙酚類(bisphenols)則讓塑膠變硬,會提升雌激素。這兩類化學物質被認定與男性生殖力下降密切相關。
Swan表示,這些以及其他內分泌干擾化學物質的影響,對於子宮內正在發育的胎兒尤其深遠。她曾研究過鄰苯二甲酸酯對未出生男性嬰兒的影響,發現若在妊娠的關鍵時期暴露,可能導致性器官發育的微妙畸形。
子宮內鄰苯二甲酸酯的不良影響,被稱為「鄰苯二甲酸酯症候群」(phthalate
syndrome),包括陰莖較小、生殖器與肛門距離縮短,以及成年後精子數量下降。Swan認為,全球精子總量的下降反映了胎兒早期暴露的長期後果。
行動建議:減少使用塑膠容器
在日內瓦進行的塑膠污染危機條約談判歷經兩週仍以失敗收場。產油與產氣國反對限制生產與化學品管制,使談判陷入僵局。雖然近100個國家簽署宣言呼籲逐步淘汰有害塑膠與化學品,但談判文本最終刪除了相關條款,顯示國際解決方案遙遙無期。
Swan呼籲必須尋找更安全的塑膠替代品。在此之前,個人可盡量避免使用一次性塑膠,外出攜帶玻璃瓶或選擇更安全的食物容器。她強調,這雖能降低個人風險,但無法解決更大的結構性問題。
編輯來源:The Guardian(2025.08.19)
+ read more
2025.08.27
聯合國專家呼籲全面禁止代孕:等同性交易、涉及嚴重人...
一位聯合國高級官員呼籲應全面禁止「具剝削性、不道德且殘酷」的代理孕母制度。
聯合國專員強烈譴責代孕:是嚴重的人權侵害
在一份將於10月提交聯合國大會的報告中,聯合國「婦女與女孩暴力侵害特別報告專員」Reem
Alsalem表示,代孕導致女性遭受「嚴重的人權侵害」。
根據此報告,2023年全球代孕市場價值超過4.5兆台幣(1100億英鎊),預計到2033年將達到30兆台幣(7375億英鎊)。
代孕市場具有極高的利益,但代理孕母通常僅能拿到委託者支付款項的一小部分,大部分金錢則流向仲介機構。另外,與收養制度相比,收養家長必須經過審查,以確保他們適合養育孩子,但在代孕中,對家長的審查要求非常少。
在這份首度發表的報告中,Alsalem提出結論:聯合國會員國應共同推動,制定一項「禁止所有形式代孕,且具法律約束力的國際性文書」,就像禁止性交易一樣。
英國反代孕運動人士對此報告表示認同,稱代孕制度長期以來一直「具有高度強制性、並非完全自主」。即使沒有商業交易,利他代孕仍可能建立在隱性的壓力、剝削或不平等的社會結構之上。
部分歐洲國家已禁止代孕,許多明星仍高調代孕
目前,西班牙與義大利等部分歐洲國家已全面禁止代孕。但「利他式代孕」在比利時、荷蘭、英國、加拿大、巴西與哥倫比亞仍屬合法。在美國部分州份,則允許商業代孕。
今年2月,影集《艾蜜莉在巴黎》的女演員Lily
Collins與伴侶Charlie
McDowell透過代理孕母迎來女兒Tove。Kim
Kardashian(金·卡戴珊)也曾公開分享自己代孕的經驗。這些名人分享自己獲得代孕孩子,將代孕形塑成幸福的家庭故事,在媒體上佔據了討論的聲量與版面,但也忽略了代孕的另一面:許多代理孕母在過程中承擔健康風險、甚至死亡,並面臨整個代孕制度的剝削與傷害。更凸顯了代孕背後的階級議題——少數擁有資源的人能購買代孕服務,而弱勢女性則被迫承擔健康風險。
聯合國報告指出,應懲罰代孕買方、仲介公司與診所
在報告中,Alsalem表示,代孕的本質是一種對女性與兒童(包括女孩)的剝削與暴力。它強化了父權規範,把女性身體商品化與物化,並讓代理孕母與孩子暴露在嚴重的人權侵害之下。
她補充說,新規範應仿效「北歐模式」對待性交易的方式。意即懲罰買方、診所與仲介機構,以終結對於代孕的需求。她強調:「代孕服務與仲介的廣告必須被禁止。」同時,此報告建議應該建立相關的支持政策,協助那些已經替他人懷孕的女性。
報告也指出,代理孕母的妊娠併發症更多,經常需要剖腹產,對母嬰雙方都有風險。此外,許多代孕嬰兒一出生就被立即與懷胎的母親分離,容易導致依附關係中斷,進而使孩子陷入「失落狀態」,增加心理健康問題的風險。
英國反代孕團體表達支持
英國反代孕團體對這份報告表示支持。
反代孕組織「Surrogacy Concern」創辦人Helen
Gibson表示:「代孕是一種對女性的剝削、不道德的行為,對孩子更是殘酷——因為孩子無論使用誰的卵子,早已在母體內與母親建立連結。我們敦促英國政府採納聯合國的建議,在國內外全面禁止代孕。」
另一個組織「Stop Surrogacy Now」的共同創辦人Lexi
Ellingsworth也表示:「我們長期以來都很清楚,即便是所謂的『利他式代孕』,依然具有高度的強制性、並非真正的自主選擇,這份報告證實了我們的擔憂。關於代孕的公共敘事必須改變,不能再被仲介與代孕的受益者主導,應該忠實反映女性的真實處境。」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25.8.25)
+ read more
2025.08.25
80歲以上也能代孕成為父母?英國高齡者代孕趨勢上升
年齡超過80歲的人透過代孕成為父母的現象越來越多,引起反對代孕的團體強烈抗議。
根據英國兒童與家庭法院諮詢服務(Cafcass)發布的數據,從2020年至2025年間,有「少數」代孕父母權的申請是由八十歲以上人士所提出。當《泰晤士報》請求取得相關資料時,Cafcass以「可能會識別到申請者身份」的理由拒絕揭露具體數字。但可以確認的是這五年間每年申請人數均少於六位,但這也代表了申請數量可能最高達30件。
Cafcass的資料顯示,在2020年至2024年期間,共有1,991起代孕父母權的申請,高齡者申請代孕的趨勢也正在上升。其中有416件是來自五十多歲的男女申請,另有43件是六十多歲男性。五十多歲男性的申請數量逐年增加,由2020年的44件增加至2025年的95件。
一對72歲夫妻成為代孕孩子法定父母
今年5月,一對年逾70歲的夫妻獲法院裁定,成功成為一名代孕男嬰的法定父母,儘管法官擔憂他們在孩子滿18歲前就可能過世。
這位代孕孩子在2023年美國加州出生,使用丈夫的精子與捐卵者卵子,並委託代理孕母。這對夫妻於嬰兒出生六個月後,於7月向法院申請孩子的父母權。高等法院家庭法庭的書面判決指出:「當孩子入學時,他們已年屆76歲;當孩子20歲成年時,他們將達89歲。」
英國禁止商業代孕,仍有許多漏洞
在英國,代孕合法,但屬於「利他式代孕」,商業代孕仍被禁止。代理孕母的補償金約為50萬到60萬台幣,代理孕母不可收取「合理開支」以外的費用,也不可以高價公開招募代理孕母。
法院在處理代孕父母權申請時,也會評估支付給代理孕母的款項是否屬合理開支。不過,法院從未因代孕花費過高而以兒童利益受到危害為由拒絕申請。
相比之下,在商業代孕盛行的美國,一名代理孕母可能獲得600萬至900萬台幣的報酬。
反對聲浪:代孕的高齡父母違反兒童利益
反對代孕團體Surrogacy Concern的創辦人Helen
Gibson表示:「我們對八十歲以上申請代孕父母權感到震驚——這根本是一種極度自私的行為,毫無正當性可言。」她強烈批評此一趨勢連年上升,且在英國或許多英國人進行代孕的國家中,法律中並無限制代孕父母年齡上限。
Gibson認為,讓人能在自然生育年齡結束後幾十年仍能取得父母權,這種做法荒謬至極。英國政府必須嚴肅考量此舉是否符合孩子的利益。Gibson也指出,目前在英國法院審理的代孕案件多以國外商業代孕為主,並且越來越多由高齡父母提出。她呼籲:「政府應立即行動,授權法院得以拒絕這類父母權申請,並禁止英國人在海外進行商業代孕。」
編譯來源:DailyMail(2025.7.18)
+ read more
2025.07.02
男性過45歲試管嬰兒成功機率降低
在台灣,施行人工生殖(IVF,試管嬰兒)有補助。補助對象女性必須45歲以下,但男性則沒年齡限制。理由:女性的年齡影響成功率,而男性則不會。其實,有關於40歲以上男人精子的數量及品質變差,以及會負面地影響施行人工生殖的成功率及後代身心健康一直都有研究實證。但是,政府一直無視而不見。最近一項新的研究再次打臉衛生福利部。
此研究顯示,45歲以上男性進行IVF會增加流產風險。
研究人員發現,男性的年齡對其生殖成功率起著重要作用,這對精子受精後年齡影響不大的觀念提出了挑戰!
他們發現,即使使用年輕捐贈的卵子,年紀較大的男性精子也會導致活產率降低。
專家表示,醫生和患者在進行試管嬰兒諮詢的過程中應該考慮這個的研究結果。
這項研究發表在《人類生殖》雜誌上,分析了義大利和西班牙六家人工生殖中心2019年至2023年期間的1,712個卵子捐贈週期。
所有療程均使用平均年齡為26歲的新鮮捐卵者和男性伴侶的冷凍精子。受精卵隨後被移植到平均年齡43歲的準媽媽體內。
參與者被分為兩組—45歲或以下的男性和45歲以上的男性,雖然兩組的受精率和胚胎發育相似,但懷孕結果卻有差異。
流產率(即嬰兒在懷孕24週前流產)在男性伴侶年齡超過45歲的夫婦中明顯較高,達到23.8%,而年輕父親年齡組的流產率僅為16.3%。
年齡較大父親族群的活產率也較低,為35.1%,而45歲或以下男性的活產率為41%。
義大利尤金生育診所的胚胎學家Dr Maria Cristina
Guglielmo在討論這一發現時表示:「傳統上,母親的年齡一直是生殖醫學關注的焦點,但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男性伴侶的年齡也起著至關重要且獨立的作用。」
她解釋說,隨著男性年齡的增長,精子幹細胞的不斷分裂增加了DNA複製錯誤的可能性。
她說,反過來,這會損害胚胎髮育並增加流產的風險。
Guglielmo博士補充說:「我們的研究結果強調,生育診所需要採取一種更平衡的方法來認識到父親年齡的作用。
「診所應該確保男性患者了解父親年齡增長會如何影響生育能力、懷孕成功率和流產風險。」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25.06.30)、European Society of Human
Reproduction and Embryology(2025.06.30)、Human Reproduction(2025.06)
+ read more
2025.03.21
提升受孕機率 子宮「好菌」很重要!
長期以來,子宮一直被認為是一個無菌環境,但近年的研究顛覆了這一觀點,女性子宮內有多樣的微生物群,可能影響生育能力與生殖健康。
最近一項研究,探討了女性生殖系統中的微生物群如何影響胚胎著床、懷孕成功及婦科疾病發展的影響。
乳酸桿菌提升懷孕成功率?
來自香港大學的研究團隊分析了生殖微生物群及其對生育力的影響,發現以乳酸桿菌為主的子宮環境可顯著改善懷孕結果,懷孕成功率更高。
乳酸桿菌產生乳酸,有助於維持3.5至4.5的低pH值,並限制大腸桿菌等有害細菌大量繁殖。此外,雙歧桿菌(Bifidobacterium
spp.)、普雷沃氏菌(Prevotella spp.)、真桿菌屬(Eubacterium
spp.)和腸桿菌屬(Enterobacter
spp.)等微生物,也可能透過產生短鏈脂肪酸(SCFAs),調節免疫反應,進而影響胚胎著床與婦科疾病的發展。
研究指出,接受試管嬰兒治療的女性,若子宮內的微生物群不是以乳酸桿菌為主,則懷孕成功率顯著降低。此外,生殖微生物群的失衡與慢性子宮內膜炎、子宮內膜異位症、反覆著床失敗等生殖問題密切相關。
研究作者Kai-Fai
Lee博士表示,微生物群的失衡可能導致子宮內形成不利於胚胎著床的環境,這或許能解釋為何有些女性即使生殖功能正常,仍面臨不明原因的不孕問題。
研究結果強調,針對微生物群進行精準治療,可能成為未來生育治療的新方向。例如,益生菌或個人化微生物調節療法來恢復健康的子宮微生物環境,或許能幫助試管嬰兒反覆失敗的女性提高受孕成功率。
編譯來源:Reproductive and Developmental
Medicine(2024.12)、Eurek Alert(2025.2.24)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