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上升1℃武漢肺炎死亡率下降15%,引發第二波冬季大流行的擔憂

科學家警告今年夏天新冠病毒疫情減緩,但是今年冬天第二波COVID-19的流行是一大隱憂,因為在溫暖的月份,這種病毒活動力原本就較輕,因此,可能只是一種暫時的緩解。

 

追蹤大流行的全球科學家發現,溫度升高1℃與冠狀病毒導致的死亡人數下降15%有關。

 

由此看來,夏季將應該是趕走病毒的「機會之窗」。

 

但是,研究主持人流行病學家Tim Spector教授說,這對英國來說是一個 「特別的擔憂」,因為疫情已經在減緩,下降速度在7月初停止了。現在, 每天大約仍有2,000例病例在發生,而且夏末已經臨近。如果這些趨勢持續下去,這將令人擔憂。

 

再過一個月,天氣將開始變冷。科學家反覆警告過,由於冠狀病毒仍在傳播,寒冷的天氣又有危險,因為在冬季,許多其他病毒(例如感冒和流感)的危害要大得多。

 

專家說,氣管內的細胞在寒冷時復原力較差,人們在室內花費更多的時間,他們彼此靠近並接觸更多的相同表面,從而增加了病毒傳播的風險。

 

疫情降低是醫療有效?還是天候影響

Spector教授說:「在歐洲,有7家醫院記錄溫度和時間的數據,我們發現,每升高1℃,死亡率就會降低約15%。因此一般而言,隨著天氣轉暖,疾病的嚴重程度降低,死亡率隨時間降低。 」。

 

Spector教授還使用他在英國設立的APP查看了37,000人的數據,發現由於天氣溫暖,人們似乎患病時間較短,病情較輕。

 

他與世界各地的科學家合作,研究了在克羅地亞、西班牙、義大利、芬蘭、波蘭、德國、英國和中國的因COVID-19而入院的近7,000名患者的數據。

 

儘管死亡率和嚴重疾病(通過重症加護入院來衡量)隨著歐洲的升溫而下降,但在中國卻沒有改變,因為大多數情況發生在冬天。

 

研究發現,最有力關聯是在西班牙的巴塞羅那,那裡的死亡率在3月2日至5月19日之間每天下降了4.1%。

 

總體而言,歐洲的醫院發現,從2月下旬到5月下旬期間,重症加護的需求每天減少了2.2%。而每天將患者轉移到呼吸器上的需求下降了2.1%。 

 

與此同時,1月17日至3月21日,在中國鎮江,在類似的時間範圍內,未發現任何變化。

 

他們說,這種疾病的減弱幅度似乎太大了,以致於無法僅僅以「更好的治療」來解釋。他們還指出,東亞炎熱潮濕的國家發生了COVID-19疫情,其死亡人數沒有像涼爽的歐洲那樣嚴重。

 

這可能是因為亞洲國家由於18年前爆發的SARS作了更好的準備,他們有更快速的測試和對這種疾病的更好的理解。但研究人員認為天氣也起了一定作用。儘管歐洲的溫度確實很高,但與亞洲空氣較潮濕的亞洲相比通常比較乾燥。而疫情的發展熱度與濕度同樣重要。

 

如果今年冬天英國確實有再一波的新冠病毒感染浪潮,那可能與每年的流感季節重疊,這將給NHS帶來了巨大壓力。

 

這項研究顯示了溫度與症狀嚴重程度之間的關聯,但沒有證明為什麼會發生這種關聯。可能是因為低溫延緩了我們鼻道中感染病毒的正常粘液清除。

 

University of Reading細胞微生物學副教授Simon Clarke博士說:「我們目前不知道COVID-19病例是否與季節有關。」。他指出,儘管氣溫升高,美國目前的病例仍在上升。

 

Spector教授和其他國際專家的論文已發表在medRxiv網站上,未經獨立科學家審查。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20.07.21)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看完這則文章你覺得?
實用
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