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醫學研究發現與情緒或身體壓力有關的「心碎症候群」(又稱章魚壺症候群),並且這種疾病的患者女性遠多於男性。不過對於疾病成因、機制等仍所知有限。最近,一項研究首次指出大腦的功能可能和此疾病的發展有關。相較於健康的人,「心碎症候群」患者負責處理情緒(包含壓力)與控制自主神經(如:呼吸、心跳)的大腦區之間的溝通較少。這種溝通的減少可能會對患者應對壓力的方式產生負面影響,使他們更容易引發「心碎症候群」。
跨領域合作
值得注意的是,這項研究是神經科學家和心臟病學家合作的結果。過去關於「心碎症候群」的研究通常只專注於心臟本身,而子研究顯示以多學科方式了解「心碎症候群」可能有助於揭示這個疾病的真相及原因。
研究怎麼做的
研究人員對15名「心碎症候群」患者的腦部進行核磁共震(MRI)掃描,並將掃描結果與39名健康人的掃描結果進行比較。患者被診斷有「心碎症候群」的時間與掃描的時間之間平均約隔一年。
研究主要對四個特定的大腦區域感興趣,這些大腦區域在空間上彼此分離,但在功能上相互關聯,意味著它們會互通訊息。這四個大腦區域分別為:「杏仁核(amygdala)」、「海馬迴(hippocampus)」、「扣帶迴(cingulate gyrus)」和「島葉(insula)」。這四個區域控制著情緒、動機、學習和記憶。「杏仁核」、「扣帶迴」和「島葉」也參與自主神經系統的控制和調節心臟功能。此外,「扣帶迴」與「心碎症候群」患者常見的抑鬱症和其他情緒障礙有關。
研究發現
相較於健康的人,「心碎症候群」患者負責處理情緒的大腦區域與控制自主神經系統的大腦區域之間的溝通較少。這種溝通的減少可能會對患者應對壓力的方式產生負面影響,使他們更容易引發「心碎症候群」。
由於研究缺乏「心碎症候群」患者病發之時或之前的核磁共振大腦成像,因此無法肯定地說大腦區域之間的互動減少會導致「心碎症候群」,還需要更多研究以確定這是否是一種因果關係。
研究希望這項研究為了解「心碎症候群」提供了新的起點,理解它不僅僅是「心碎症候群」,而且明顯涉及大腦和心臟之間的相互作用,這些相互作用尚未被完全理解。我們對「心碎症候群」這種複雜疾病的了解才剛開始,希望有一天新的發現可以轉化為預防、治療和診斷的策略以改善患者護理。
編譯來源:
- Eurekalert(2019.03.04)
- Altered limbic and autonomic processing supports brain-heart axis in Takotsubo syndrome. Christian Templin et al. European Heart Journal. Published: 05 March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