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份研究首次比較了晚睡與早起對健康的影響,並概述夜貓子的健康風險。
大多數人的睡眠模式或晝夜節律(circadian rhythms)分為兩種:晚睡或是早起早睡型。人們偏好的睡眠模式某種程度上寫在我們的基因中。而多年來,醫學界一直在討論與每種睡眠模式相關的健康影響,這些發現並不總是確鑿的。
為了形成更清晰的圖像,一群科學家對目前有的相關研究進行了最廣泛的檢視,以瞭解晝夜節律/飲食與心代謝健康之間的關係。
睡覺、飲食和健康
因為現代生活是忙亂的,所以飲食/睡眠模式可能經常受到干擾,即使暴露於人造光源也可能使我們的生理時鐘錯置。這些破壞會改變週期性代謝過程,例如葡萄糖控制、脂質代謝和血壓。科學家們正在努力確定這些變化對健康的長期影響。
由於這一研究領域還處於起步階段,此研究的作者深入研究了既有的研究,希望能從其結果中找出端倪。
研究團隊發現,較晚睡的人往往缺乏健康的飲食習慣。例如,他們通常較晚進食、進食時間較不規律,並且他們比早起者攝取更多酒精、糖和含咖啡因的產品。夜貓子們也更有可能不吃早餐。此外,夜貓子更有可能攝取更少的蔬菜和穀物。他們飲食的頻率低,但每次吃得較多。
這種飲食模式可以解釋為什麼夜貓子們患心臟病和代謝疾病的風險會增加。一項研究顯示,夜貓子患第2型糖尿病的可能性是早起者的2.5倍。
此外,夜貓子的睡眠模式甚至可以影響一個人治療糖尿病的方式。研究發現,對糖尿病控制較差的人更有可能是晚睡型的人。
身體代謝葡萄糖的晝夜波動可能影響一個人的第2型糖尿病風險。一整天下來,葡萄糖水平會下降,到了晚上水平處於最低點。而因為夜貓子多較晚進食,葡萄糖水平在就寢時間之前飆升。這違背了身體規律的生理過程,因此可能會影響新陳代謝。
夜貓子的不良健康影響似乎主要跟飲食習慣有關,而飲食習慣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改變的,例如,通過更健康地進食,不要不吃早餐和少喝酒,可能可以避免一些風險。
睡眠模式受社會壓力影響?
這份研究還揭示了其他有趣的發現。例如,兒童確實如一般人理解得更有可能是早起者—90%的2歲兒童和58%的6歲兒童是早起者。隨著人們進入老年,他們可能恢復他們年輕時早起的習慣。
雖然科學家仍然不確定為什麼我們的睡眠習慣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變化,但現代生活可能是推動這種模式的部分原因。身為孩子,我們比較有可能早起,但隨著我們融入社會,我們可能變成夜貓子。而當我們漸漸淡出社會競爭後,往往會回到早起的習慣。
需要有更多的研究來確定這種睡眠模式的變化是否受社會壓力影響,例如學校和工作開始時間,或者是由荷爾蒙變化引發的。
研究對公共衛生的啟示
儘管此類研究仍處於初始階段,需要進行更多研究,但迄今為止的研究結果可能對公共衛生產生巨大影響。
科學證據讓人們更了解睡眠模式、飲食和心臟代謝健康之間的關係。
研究作者Dr. Karagounis表示,評估一個人睡眠模式及了解其如何影響長期心臟代謝健康,有助於做出個人化的預防及治療慢性疾病的健康促進策略。
編譯來源:
- Daily Mail(2018.12.04)、
- Chronotype: Implications for Epidemiologic Studies on Chrono-Nutrition and Cardiometabolic Health. Suzana Almoosawi et al. Advances in Nutrition. Published: 30 November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