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男性也應受月經教育

倫敦大學學院的最新研究指出,現在學校中的月經教育仍過於聚焦在基礎的生理知識,但是「月經如何影響女性情緒與健康」、「經血相關的問題」以及「月經對身體與課業表現的影響」等面向的資訊卻相對缺乏。研究也建議月經教育應落實在小學與中學,並且在「性別混合班級」與「單一性別班級」中都須進行,但目前部分英國學校並未落實。

 

性教育列為必修仍不夠?月經教育應該更全面

自2020年起,英格蘭的小學與中學已將性教育(又稱關係教育)列為必修課程,2025年初更新課綱,納入子宮內膜異位症、多囊性卵巢症候群(PCOS)、經血過多等議題。威爾斯也將性教育列為必修課,但蘇格蘭的學校並沒有。

 

然而,研究指出,許多英國學生一生僅接受過兩堂月經課,一堂在小學,一堂在中學。學者們呼籲,英國學校的月經教育必須更全面。

 

倫多大學學院(UCL)女性健康研究所的Joyce Harper教授表示,雖然英格蘭與威爾斯的學校現在必須教導月經議題,但對許多學生來說,整個求學過程也就僅有兩堂課。而他們的調查顯示,這些課程大多還只停留在基礎生理知識。他們認為月經課程應更全面,涵蓋月經對情緒、健康、學業與運動表現的影響,並教導如何辨識異常出血。

 

此外,Joyce Harper教授表示,調查中的焦點團體也認為男生應該一同參與教育。大家一致認為,班級不該依性別分班,性別混合課程對男生的教育很重要。雖然部分人肯定單一性別班級能讓學生更自在,但他們仍認為性別混合課程不可或缺,能幫助男生在未來更理解、支持他們的朋友與伴侶。

 

汙名影響了月經的健康問題

研究指出,月經在社會中仍被高度污名化,缺乏教育與正常化,導致許多人無法尋求協助。

 

此研究的共同作者Caroline Musulin 指出,許多女性因為羞恥、擔心醫師不重視、或被認為「只是經痛」,而長期忍受月經問題。

 

月經汙名、月經的隱密性以及「忍受經痛」的社會期待,讓經痛與月經的健康問題被忽視。對於隱藏月經的高度社會期待以及有限的資源造成了女性的負面經驗,他們會對月經有關的實際行為、與文化迷思、月經的資源與決策感到不滿。若他們覺得自己未能「妥善管理好月經」時,更會伴隨厭惡感。

 

另一位作者 Dr. Natania Yeshitila 補充,許多參與者強烈認為教育的不足讓她們誤以為正常現象(如分泌物)是不正常的。她們也對壓力、避孕方式如何影響經期缺乏正確的認識。

 

研究限制方面,因招募是透過社群媒體與口耳相傳的滾雪球抽樣方式,可能導致樣本偏差,使研究參與者背景與研究者相近。另外,本研究僅納入順性別女性,研究者認為未來需要針對性少數群體進行更多研究。

 

台灣月經教育的校園政策

在台灣,月經教育政策的發展與推進,很大部分來自非營利組織「小紅帽」對月經平權的倡議與努力。在小紅帽的推動下,教育部在2023年8月起全面推動「友善提供多元生理用品」政策,補助經濟弱勢學生取得生理用品,並於校內設置定點提供生理用品。

 

除了因應中央政策,各縣市政府的校園月經政策也發展出不同做法,例如台北市早在2022年便開始提供所有國中女性每月可以兌換200元的生理用品。到2024年,政策補助對象已擴大涵蓋至小學五年級到高中職一年級的學生。

 

然而,儘管校園內生理用品的提供逐步普及,月經教育的推動仍有許多進步空間。2024年,小紅帽與立法委員黃捷共同推動將月經教育納入政策架構,提案於《學校衛生法》第六條中加入校園開設月經平權課程以及教師培訓等內容,以落實校園內全面的月經教育。雖草案尚未通過,但近兩年已有跨黨派的立委陸續提出相關修法草案。期望月經教育在台灣校園中能更加普及,讓每位學生都能以性別平權與健康的觀點來認識月經。

 

進行焦點團體,談論月經經驗與教育

研究參與者共55人,分為兩組:(1) 18–25歲的26位(2) 26–40歲的29位。各組皆進行五場焦點團體訪談。大多數受訪者透過研究人員的社群媒體招募,因此研究者推測他們大部分居住在英國,且多數在月經教育尚未列為必修前就已完成學業。

 

問卷問題包括:你對月經的感受?它如何影響你的健康?你如何管理經期?你需要什麼樣的支持(例如飲食、運動、經期追蹤、工作調整)?你會與朋友或伴侶談論月經嗎?該如何改善教育?

 

一位參與者說明:「重點應該放在如何理解荷爾蒙變化的實際影響:它如何影響情緒、社交能量、體能與學業表現。」

 

這項研究已刊登於《Women’s Health》期刊。

 

 

 

編譯來源:Women’s Health(2025.08.19)EurekAlert(2025.8.19)小紅帽官網

 

 

 

看完這則文章你覺得?
實用
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