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移植成功分娩 但有風險!

大約500每名女性中就有1人因子宮功能失調或缺失而不孕,子宮移植為他們提供了懷孕和分娩的選擇。這種治療方法相對較新,首例成功的子宮移植發生在2011年。

 

然而13年來,這種手術的成功率及安全性為何,一直不為所知。

 

日前一項小型研究發現,接受子宮移植懷孕至足月,且生下的孩子沒有異常。

 

這是第一個從子宮移植開始,追蹤整個過程直到分娩,最終到子宮切除手術的臨床研究。由美國貝勒大學醫學中心Liza Johannesson博士及其研究團隊主導。

 

研究中,20名接受子宮移植手術的女性,14位移植手術成功,且都至少生下了一名活產嬰兒,成功率70%。

 

然而,這項研究也顯示出一些問題。20位參與者中,11位出現了至少一種併發症。成功懷孕的患者下,一半的孕婦出現了母體或產科方面的併發症,最常見的包括妊娠高血壓、子宮頸機能不全和早產,每種情況的比例約為14%。

 

此外,18名活體捐贈者中有4名出現嚴重併發症併發症。但到目前為止,這16名活產嬰兒尚未出現先天畸形和發育遲緩的情況。

 

共有6例子宮移植失敗,都發生在移植後兩週內,主要失敗原因是血管吻合問題或捐贈者選擇不當。

 

Johannesson博士指出,完成生產後移植的子宮必須切除,這樣就不必服用超過必要時間的免疫抑制藥物。最終,子宮移植與其他不孕症治療方法相比,有想同的效果,甚至更具優勢,並指出研究小組正繼續為自費患者進行子宮移植。

 

這項研究的侷限在樣本量小和單中心設計,影響了研究結果的普遍適用性。並且,雖然貝勒大學承擔了參與者的治療費用,這筆費用仍然是難以承擔的。

 

研究怎麼做?

該研究有20名因子宮因素不孕且至少有一個卵巢功能正常的研究參與者,於2016年9月14日至2019年8月23日間接受子宮移植。多數捐贈者為活體(18人),其餘兩人為已故捐贈者。捐贈者年齡在25至65歲之間,至少有過一次足月活產經歷,且無相關的醫學或心理共病。

 

接受移植者中位年齡為30歲,捐贈者的中位年齡為37歲。所有捐贈者和大多數接受者均為白人,另有兩名接受者為亞洲人,一名為黑人。

 

前13位活體捐贈者透過開腹手術切除子宮,而最後5位活體捐贈者則採用最小侵入性的機器人輔助方法,並通過陰道取出子宮。然後,透過手術將子宮放置在受者體內。接受者在子宮移植後需要服用免疫抑制藥物,直到子宮在分娩後或移植失敗後被移除。隨著研究的進行,移植存活的技術成功率有所提高。

 

在子宮移植之前,接受者捐贈者進行體外受精(IVF),用自己的卵子創建胚胎。前8名接受子宮捐贈者,在6個月後進行了單胚胎移植,其餘的受贈者則在3個月後進行了單胚胎移植。根據胎兒的發育情況,計劃在妊娠37週或以上進行剖腹產。第一次或第二次分娩後,在剖腹產或產後進行移植子宮切除術。

 

美國芝加哥西北大學費恩伯格醫學院Jessica R. Walter博士和西北大學Emily S. Jungheim博士對這種新型不孕症治療方法進行了比較,並提到了IVF剛出現時所引發的倫理和研究討論。他們提到,這項研究複雜的過程使其顯得特別卓越,同時也引發了如何在生成生命而非拯救生命的器官移植背景下,如何定義價值和可接受的風險。

 

 

 

編譯來源:MedPage Today(2024.8.15)JAMA Network(2024.8.15)

 

更多新聞:瑞典婦女成功進行子宮移植 男人懷孕將可期?(2014.01.15)

                      子宮移植?讓我們從美國首個成功案例來了解吧!(2016.12.14)

 

 

 

看完這則文章你覺得?
實用
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