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經
你第一次聽到「月經」是甚麼時候?是誰告訴你的?用甚麼方式、甚麼語言描述的?在現代,科學趕走了過去的迷信與迷思,我們也了解到,月經是在身體沒有受孕的情況下必經的過程,以便讓子宮內膜重新生長,為下次周期做準備。月經的角色除了在生育過程中舉足輕重之外,更是女性平時的健康指標,而月經不規則就是身體對健康所發出的警訊。然而我們對月經是否真的了解且能完全擺脫過去的偏見?
你聽說過甚麼禁忌? 你相信嗎?
自古以來,女性的身體都一直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伴隨女人大半生的月經也一直充斥著迷信與禁忌,並且因為知識的缺乏被汙名化。有人拿經血治療癲癇,有人用經血驅除惡靈,更有人因經血遭受隔離。這一切都顯示出在父權社會下將女性身體視為骯髒及次於男性的觀點。
對於女性身體機能的研究與認識,其實是最近一百多年來才開始的。雖然研究是以男性意識為主導,且夾雜了許多的男性觀點及偏見,但畢竟也慢慢地累積起我們現在對於女性生殖系統的了解。
而當中又以月經最令人感到神秘與神奇。
月經骯髒嗎?
很多月經禁忌源於古老的坊間傳說。從前人們對女性月經之事了解不多,而且從前的生活條件、衛生及醫療情況都不如今日,例如以前的人沒有熱水沐浴,也沒有吹風機能吹乾頭髮,要是著涼就可能會發展成較嚴重的病症,所以才出現了一些對月經的禁忌及限制。
月經早從遠古母系社會轉變為父系社會時就被冠上不潔、污穢的價值觀。在經過歷史不同的時代背景用宗教、政治、甚至科學的包裝,根深蒂固地加值在我們的社會文化的思想體系中。過去人們因為不了解經血從何而來,認為流血總是不祥的。無知、對性的忌諱、加上將女性生理期理所當然地視為骯髒、污穢的東西,自然很容易對月經產生恐懼、負面感覺及許多禁忌。例如:月經來的時候不能到廟裡拜拜,甚至不能拿香。月經來的時候不能到工地,不然會引起意外;不能到山洞,不然會崩塌。月經來的時候摸刀子,刀子會鈍掉;摸火腿會酸掉。但從醫學觀點而言,經血是子宮內膜脫落的細胞,是體內乾淨的血液,並不是不潔的排泄物。
替月經寫日記—月經日誌
你知道月經日誌是什麼嗎?你有做月經日誌的習慣嗎?其實月經除了生育的角色之外,更是平時的健康指標,而月經不規則就是身體發出的警訊。例如:經常熬夜或不當減肥時,可能會擾亂經期,嚴重的話甚至會停經;此外,甲狀腺功能異常也會使月經失調。
而月經日誌就是將每個月月經來的第一天記錄下來。此外,來多久、量是否正常也都可以稍微做個紀錄。月經日誌非常重要,因為記錄並觀察自己每次月經來的日期與情況,除了能更了解自己的身體之外,有必要時才能給醫生更完整的資訊!上過婦產科的女性一定知道,婦科醫生問的第一句話通常都是:「妳上次月經來是什麼時候?」
月經的形成
月經開始的第一個體內訊號是從腦部中間的下視丘開始。然而影響腦部下視丘成熟的因素很複雜,遺傳及環境因素都有可能影響。下視丘會釋放一種性促進荷爾蒙稱為「促性腺釋放激素」(GnRH),並傳遞到腦部下方的腦下垂體
(將舌頭盡量往後向上頂,舌頭碰到的地方上端就是腦下垂體)。
當GnRH到達腦下垂體,會刺激腦下垂體分泌出濾泡生長激素(FSH),這個激素會促使卵子周圍的細胞,也就是濾泡,開始生長並分泌雌激素。當雌激素隨著血液到達子宮,就會刺激子宮內膜生長。藉由這個動作,形成一個適合胚胎生長的環境。
腦下垂體除了會分泌FSH之外,
在月經週期的中間(約十四天左右)腦下垂體也會受到雌激素的刺激生成黃體化激素(LH)。LH會使濾泡裂開,釋放卵子(排卵)。排卵之後,卵巢除了分泌原本的雌激素之外,也開始分泌黃體素。黃體素會使子宮內膜細胞停止生長,然後開始分泌養分,一切準備就緒來幫助受精卵著床。
如果沒有受孕,卵巢就會停止分泌雌激素與黃體素,沒有了這兩種荷爾蒙,子宮內膜細胞就會以月經來潮的方式流出體外,然後整個週期又重新開始。
大腦下視丘
↓ 釋放
GnRH(促性腺釋放激素)
↓ 傳遞到
腦下垂體
↓分泌↓
FSH LH
↓ 刺激 ↓
卵巢
↓ 分泌 ↓
雌激素 ↓
促使↓ 黃體素
子宮內膜增生 ↓促使
↓ 分化子宮內膜
受精↓ ↓沒有受精
懷孕 月經
我的月經正常嗎?
一般來說,第一次月經來潮(初經)的年齡約在9-17歲之間。月經初期會比較不規則,但會慢慢穩定。大部分女性的月經週期(從月經來的第一天,到下次月經來之間),約是21-35天。雖然我們習慣說是28天(剛好也是月亮繞地球一周的時間),但並非必定如此。月經週期會隨年紀而改變,女性進入40歲之後,週期會越來越長。月經來潮通常持續3-7天。大部分女性每月約流失35-40cc的血液
(約半瓶養樂多),經血量若多於80cc則會造成貧血。
在女性身體內的,是一個很巧妙的平衡系統。這個平衡狀態如果受到干擾,例如壓力過大、體重改變,或使用藥物時,就可能會出現異常出血的情形。此外,子宮內膜中如果有不正常的細胞生長,例如息肉增生,或癌症,也都有可能造成不規律的出血。
經痛怎麼辦?
經痛一直是許多女性的苦惱。約有半數的女性會經驗某種程度的月經疼痛,更有10%的成年女性會因經痛而無法正常活動。經痛的情形通常是覺得下腹部有劇烈的絞痛感,有些人在背部或大腿以下也會覺得疼痛。疼痛得很厲害時會覺得虛弱,甚至要昏倒的感覺。經痛有時也會伴隨著噁心、嘔吐、拉肚子、冒冷汗等症狀。這種伴隨著月經而來的疼痛深深困擾著許多女性,而且任何年齡都有可能發生。
經痛主要是因為子宮內膜細胞在月經前黃體素分泌減少,因此釋出的前列腺素所造成。前列腺素會使子宮收縮,因而產生疼痛感。大部分的女性在月經來時都會有子宮收縮的情形,而有經痛的女性就是因為前列腺素比沒經痛的人多、子宮收縮地更厲害些。
當然也有其他的因素會造成經痛,例如子宮內膜異位、子宮腺瘤、或子宮內避孕器所引起。因此如果疼痛得太嚴重,最好做詳細檢查以確定不是其他原因所引起。
假如確定沒有造成經痛的原因,適量的止痛藥在經痛加劇前服用,是可以減輕不舒適感的一種選擇。
更年期停經
更年期是女性自然生命發展的一個階段,就像青春期一樣是人生必經的過程;更年期的年齡約在40-50歲左右,體內荷爾蒙慢慢遞減到月經停止。從初經到更年期這三、四十年,女性體內的荷爾蒙是為生育作準備,而更年期荷爾蒙漸減則是在解除婦女生育之勞,但還是會有足夠的荷爾蒙來維持生理的運作。更年期的婦女不是如醫療觀點所謂的卵巢衰竭,喪失生育能力,並造成荷爾蒙缺乏的疾病,而是因為婦女完成生育的使命,為了節約能量,結束卵巢的功能,減少荷爾蒙的分泌,月經漸漸停止來潮。此時出現的一些現象,雖引起不適,卻也是提醒我們注意身體的改變,以適應新的生命週期。將更年期視為缺乏荷爾蒙的疾病,這是對更年期的誤解與扭曲。
+ read more
人工流產(人工中止懷孕)
當妳發現自己意外懷孕,這時要不要將孩子生下,可能是妳面臨的人生重大選擇之一。在妳做決定時,妳可能會有經濟狀況、生涯規劃、心理、家庭因素等種種的考量。妳或許會找親朋好友商量,或是與社工或諮商師諮詢。不過在這裡我們有一些事情要提醒妳:
人工流產到底合不合法?
現行優生保健法規定懷孕的女性在某些情況下可以施行人工流產(見優生保健法第九條),其中較常被援用的為第九條第六款「因懷
孕或生產將影響其心理健康或家庭生活者」,可施行人工流產。不過這個條件卻有但書:若妳是已婚的婦女,必須要有配偶的同意;而若妳是未滿二十歲的青少女,必須要有法定代理人(通常是父母)的同意。至於成年的未婚者,並沒有相關的限制規定。
目前在實務上,青少女的人工流產,常因為不敢或無法告知父母,因而發生自行購藥服用或尋求不合格醫師協助的情形,有時會危害到自身的健康或甚至生命。我們建議青少女最好還是告知父母,一同尋求合法安全的解決方式,若覺得有困難,可以請學校老師或社福機構的社工員協助與父母的溝通。
法律上規定人工流產可以於懷孕二十四週內施行。屬於醫療行為者,則不在此限。不過實務上大多還是以十二週為基準,超過十二週因為胎兒較大、手術較複雜,一般醫生較不願施行。若沒有遵照上述規定而被舉發,則妳自己本身有可能觸犯刑法自行人工流產罪,而替妳實施手術的醫生,則有可能有加工人工流產罪。
什麼是人工流產?
人工流產的方式可分為手術中止懷孕和藥物中止懷孕,各別的流程與適用時間如下--
一、手術中止懷孕
依妊娠週數以及胎兒大小而有所不同
1.(D&C)
真空吸引術:在懷孕十四週內,用管子接在吸引機或吸引瓶,將子宮內的胎兒吸出。
子宮擴刮術:在懷孕十四週內,有些婦女會需要用擴陰器將子宮頸擴大,然後用刮匙進行子宮內膜的刮除。
真空吸引術及子宮擴刮術通常是合併使用。
2.引產
在懷孕十四週以後,使用藥物(靜脈注射催產素;羊膜腔內注射高滲透性的液體;羊膜腔外注射前列腺素等)刺激子宮收
縮,逐漸讓胎兒脫離子宮分娩出來。
二、藥物中止懷孕
目前主要的中止懷孕藥物是RU486,RU486主要的作用是讓體內的荷爾蒙無法發揮功能,使懷孕的過程無法繼續、造成流產。此外,再輔以使用前列腺素(如Cytotec)幫助子宮收縮,以順利的排出胚胎。
如何安全地使用RU486?
在服用RU486前需先以超音波檢查,確定沒有子宮外孕、懷孕的週數、受孕的位置。第一天先服用RU486,48小時後再服用前列腺素。一般來說,胚胎會在6小時內排出,少數狀況會延遲至一週內排出。必須注意的是,使用藥物中止懷孕可能會發生不完全流產的情形。因此,十五天後應該要回診,確定是否完全流產。若妳服用此藥後,有大量出血的情形,一定要馬上就醫。無論如何,為了妳的健康著想,請不要自行購買藥物服用,一定要由合格的婦產科專科醫師指示使用。
RU486適用的時間是在懷孕7週內,並且沒有下列情形及病史:子宮外孕、心臟病、高血壓、氣喘、肝功能不佳、糖尿病、抽煙酗酒、年齡超過35歲及過敏體質。使用RU486的副作用包括了:嘔吐、噁心、出血、疲倦、發燒、腹瀉..等。
一個兩難的困境
談到人工流產的議題,不可避免的會碰到人工流產是否應該合法化,或是在何種條件下合法化的問題。在美國,人工流產選擇權和胎兒生命權的爭議一直相持不下;而在台灣,人工流產雖已合法化,但近來反人工流產的團體,則主張要嚴格限制人工流產的條件(即取消優生保健法第九條第六款,且增加婦女必須接受諮商與思考期的規定)。
反人工流產者常以「血淋淋的墮胎」及「維護婦女身心健康」為由反對人工流產的合法化。我們的確不忍見血淋淋的人工流產,然而,女性若因被迫結婚生子,其所要背負的心理困擾,或孩子本身面臨的壓力與社會歧視所造成的心理問題,是我們更不願意見到的血淋淋的人生。
此外,女性在人工流產時所面臨的心理壓力,一部份固然來自於自我心中的罪惡感,但大部分卻是社會對於未婚懷孕的道德歧視,或是以嬰靈說恐嚇婦女而來,當有這樣的問題出現時,可以尋求專業的協助,或是信仰的安慰,但不要過份自責,重要的是應注意避免再度發生非預期的懷孕!
人工流產牽涉到的,不止是胎兒的生命,也是女人及出生的孩子的生命發展、生命尊嚴的問題。當我們談尊重生命的時候,應該同時有胎兒、女人及孩子三者的考量。
女人作為一個生命的孕育者,應有最基本選擇的權利。
我們尊重生命,因此我們希望每個孩子都在期待中出生、在期待中長大!
延伸閱讀
從女性觀點看優生保健法
+ read more
人工中止懷孕(人工流產)
當妳發現自己意外懷孕,這時要不要將孩子生下,可能是妳面臨的人生重大選擇之一。在妳做決定時,妳可能會有經濟狀況、生涯規劃、心理、家庭因素等種種的考量。妳或許會找親朋好友商量,或是與社工或諮商師諮詢。不過在這裡我們有一些事情要提醒妳:
人工流產到底合不合法?
現行優生保健法規定懷孕的女性在某些情況下可以施行人工流產(見優生保健法第九條),其中較常被援用的為第九條第六款「因懷孕或生產將影響其心理健康或家庭生活者」,可施行人工流產。不過這個條件卻有但書:若妳是已婚的婦女,必須要有配偶的同意;而若妳是未滿二十歲的青少女,必須要有法定代理人(通常是父母)的同意。至於成年的未婚者,並沒有相關的限制規定。
目前在實務上,青少女的人工流產,常因為不敢或無法告知父母,因而發生自行購藥服用或尋求不合格醫師協助的情形,有時會危害到自身的健康或甚至生命。我們建議青少女最好還是告知父母,一同尋求合法安全的解決方式,若覺得有困難,可以請學校老師或社福機構的社工員協助與父母的溝通。
法律上規定人工流產可以於懷孕二十四週內施行。屬於醫療行為者,則不在此限。不過實務上大多還是以十二週為
基準,超過十二週因為胎兒較大、手術較複雜,一般醫生較不願施行。
若沒有遵照上述規定而被舉發,則妳自己本身有可能觸犯刑法自行人工流產罪,而替妳實施手術的醫生,則有可能有加工人工流產罪。
什麼是人工流產?
人工流產的方式可分為手術中止懷孕和藥物中止懷孕,各別的流程與適用時間如下----
一、手術中止懷孕
依妊娠週數以及胎兒大小而有所不同
1.(D&C)
真空吸引術:
在懷孕十四週內,用管子接在吸引機或吸引瓶,將子宮內的胎兒吸出。
子宮擴刮術:
在懷孕十四週內,有些婦女會需要用擴陰器將子宮頸擴大,然後用刮匙進行子宮內膜的刮除。
真空吸引術及子宮擴刮術通常是合併使用。
2.引產
在懷孕十四週以後,使用藥物(靜脈注射催產素;羊膜腔內注射高滲透性的液體;羊膜腔外注射前列腺素等)刺激子宮收縮,逐漸讓胎兒脫離子宮分娩出來。
二、藥物中止懷孕
目前主要的中止懷孕藥物是RU486,RU486主要的作用是讓體內的荷爾蒙無法發揮功能,使懷孕的過程無法繼續、造成流產。此外,再輔以使用前列腺素(如Cytotec)幫助子宮收縮,以順利的排出胚胎。
如何安全地使用RU486?
在服用RU486前需先以超音波檢查,確定沒有子宮外孕、懷孕的週數、受孕的位置。第一天先服用RU486,48小時後再服用前列腺素。一般來說,胚胎會在6小時內排出,少數狀況會延遲至一週內排出。必須注意的是,使用藥物中止懷孕可能會發生不完全流產的情形。因此,十五天後應該要回診,確定是否完全流產。若妳服用此藥後,有大量出血的情形,一定要馬上就醫。無論如何,為了妳的健康著想,請不要自行購買藥物服用,一定要由合格的婦產科專科醫師指示使用。
RU486適用的時間是在懷孕7週內,並且沒有下列情形及病史:子宮外孕、心臟病、高血壓、氣喘、肝功能不佳、糖尿病、抽煙酗酒、年齡超過35歲及過敏體質。使用RU486的副作用包括了:嘔吐、噁心、出血、疲倦、發燒、腹瀉..等。
一個兩難的困境
談到人工流產的議題,不可避免的會碰到人工流產是否應該合法化,或是在何種條件下合法化的問題。在美國,人工流產選擇權和胎兒生命權的爭議一直相持不下;而在台灣,人工流產雖已合法化,但近來反人工流產的團體,則主張要嚴格限制人工流產的條件(即取消優生保健法第九條第六款,且增加婦女必須接受諮商與思考期的規定)。
反人工流產者常以「血淋淋的墮胎」及「維護婦女身心健康」為由反對人工流產的合法化。我們的確不忍見血淋淋的人工流產,然而,女性若因被迫結婚生子,其所要背負的心理困擾,或孩子本身面臨的壓力與社會歧視所造成的心理問題,是我們更不願意見到的血淋淋的人生。
此外,女性在人工流產時所面臨的心理壓力,一部份固然來自於自我心中的罪惡感,但大部分卻是社會對於未婚懷孕的道德歧視,或是以嬰靈說恐嚇婦女而來,當有這樣的問題出現時,可以尋求專業的協助,或是信仰的安慰,但不要過份自責,重要的是應注意避免再度發生非預期的懷孕!
人工流產牽涉到的,不止是胎兒的生命,也是女人及出生的孩子的生命發展、生命尊嚴的問題。當我們談尊重生命的時候,應該同時有胎兒、女人及孩子三者的考量。
女人作為一個生命的孕育者,應有最基本選擇的權利。
我們尊重生命,因此我們希望每個孩子都在期待中出生、在期待中長大!
+ read more
【政策】代理孕母
背景
自西元1978年人類第一個試管嬰兒在英國出生之後,「生殖醫學/科技」從此進入了新紀元,因為這個嬰兒代表了人類能夠不以「自然」的方式(性交→射精→精卵結合→著床→懷孕分娩)也能夠達到懷孕生子女的目的。這種生殖科技的存在當然有好有壞,雖然它帶給了不孕者新的希望,但也同時帶給人類社會倫理、法律、生命價值等各層面許多衝擊及問題,例如日前李幸育在未婚夫死後要求取精,就在社會上引起風波。而對女性而言,在「傳宗接代」思維依舊嚴重的台灣文化下,人工協助生殖科技事實上是帶給了女性另一種更沈重的壓力與恐懼,更間接加深了「傳宗接代」的觀念。
台灣開放代理孕母之過程
台灣第一位試管嬰兒在1985年出生,之後同樣也面臨著隨之而來的許多爭議,其中大家最無法達成共識的就是「代理孕母」的部分。這20年來,不只是社會上、婦女團體間無法達成共識,衛生署也因歷屆署長本身觀念的不同,在「是否開放代理孕母」的議題上也是搖擺不定。立法院也曾針對反對及贊成代理孕母之人工生殖法草案兩個版本進行討論,但因問題爭議不小,而始終無法達成共識。直至2004年,衛生署委託台大社會學系承辦「代理孕母公民共識會議」,代理孕母是否開放的問題在政府的政策中才有了定論。
2004年9月18日,在來自全國各地18位民眾經過2星期5次會議討論後,達到「有條件開放代理孕母」的共識。而當時的衛生署長陳建仁也不顧之前大家所舉辦過的大大小小的座談會、公聽會、甚至是學者醫師們在報紙上所發表的文章觀點,於會後立即依這18人的結論承諾開放代理孕母,並預計半年內,根據會中的結論擬定「代理孕母法」特別法的草案,希望在一年內完成立法。
代理孕母公民共識會議問題
代理孕母現在會往「開放」的方向立法,2004年的這場公民共識會議無疑決定性的關鍵,然而這場會議事實上是有許多瑕疵與問題的:
1.
主動報名的會眾是否是基於『共善』的基礎,或是代表利益團體而來?
代理孕母公民共識會議由社會公民自由報名參加,其中主辦單位從自願報名者之中依據性別、年齡、教育程度、職業等基準,「隨機挑選」參與者組成公民小組。但如此的作業程序,並不能杜絕利益團體的參與,無法確認參與者是否為不孕者,因此造成此次會議中就有2-4位不孕者代表參與其中之討論。
2.
誰能決定給與會者的資料?其資料是否能達到中立客觀?
公民共識會議的特點即是提供與會民眾閱讀的資料,使其就算對此議題不瞭解者,也能透過會議提供的資訊加以討論。但是應該由誰來規劃這些資料的供給呢?如何能確認會議所提供的閱讀資料一定能達到公正客觀而未造成引導的作用?從代理孕母公民共識會議的可閱讀資料來看,一開始的編排即先論述什麼是不孕症,以及不孕症的現況為何,較少著墨於代理者的角度。雖於後面的篇章有談到針對代理孕母的爭議,但閱讀者卻可能因為在第一段先看了不孕症的資料,進而產生同情,再看到爭議的問題時,就覺得爭議並非是最重要的,且是可以解決的。
3.
與會的會眾,每個人的發言是平等的嗎?或者容易遭強勢者主導?
目前學者針對台灣已辦理的公民共識會議情況進行分析,發現:發言次數與教育程度成正相關,且教育程度越高者主導性越強,發言次數也越多,並且其發言在結論報告中呈現的也越多。因此即便是20個人的會議,卻也可能被某幾個意見領袖主導。此外性別的因素也可能在此會議中產生,長期以來性別的刻板印象以及文化因素,造成許多女性比較不敢發言,或者是其言論不被重視,因此會議討論的公平性也仍然遭受質疑。
4.
僅15~20人的會眾,所做出的共識報告是否能有效代表民意等?
公民共識會議是採取自願報名的方式,並非設定所有的人都是當然成員再隨機抽樣,因此一開始的取樣就已經不足以代表社會的組成概況。公民會議能收集到的參與者,多半應已是對該議題有興趣者,其早已存在既定之立場,若公民共識會議的結論對於制訂政策有決定性的影響,則其更有可能企圖影響結論。除了自願報名者本身就已經具備某種性格特質,因此不能反映出全部的社會意見外,每場公民會議僅選出12~20人的會眾參與,取樣過少,其中的代表性更是令人質疑!
由於公民共識會議存在著上述所提到的,甚至更多須待解決與釐清的問題,因此會議的舉辦應定位在『提供多元討論的一種方式』,應屬於參考之用,而不應對會議的結論抱有太高的期待,甚至認為能透過該結論來抒困爭議問題的政策制訂。但行政院部會卻利用公民共識會議的結果,為其政策作背書,不僅草率,更有逃避政治責任之嫌。
代理孕母是否應合法
目前,衛生署委託成功大學研擬的「代孕人工生殖法草案」,已初步完成,此草案正在衛生署內部討論中。衛生署尚無公開確定之草案,但對於代理孕母傾向以下原則:
1.
受術委託夫妻必須有自己的精卵,代理孕母只提供子宮代為懷孕、生產。
2.
代理孕母必須有分娩經驗並為本國人。但無年齡、次數的限制。
3. 無償方式,禁止商業仲介。但有營養費。
台女連對於代理孕母持保留態度的原因
1、不成熟的生殖科技!!
代理孕母施行的步驟其實是跟試管嬰兒一樣,只是最後胚胎所殖入的母體不同。根據2003年台灣人工協助生殖執行狀況,35歲以下配偶間新鮮胚胎試管嬰兒活產率平均為34.4%;35-37歲為25.7%;40歲以上則是10%以下。而為了這34%的機會,女性必須每日施打排卵針刺激卵巢排卵,連續打二、三十天,失敗了再重新打二、三十天。以34%的活產率來計算,女性有可能要打上將近一百針才能成功生出小孩。
除了心理必須承受的壓力之外,身體更是有許多風險。因為過度刺激卵巢的結果,就是婦女容易出現一些如流產、大量出血、子宮外孕、發炎、潰爛、或卵巢過度刺激症候群(OHSS)的併發症。2005年11月,芬蘭研究員在分析20,000名婦女的問卷調查後發現每7位施行試管嬰兒手術(IVF)的女性,就有1位會因為嚴重的併發症而住院,機率比自然懷孕的婦女高出一倍!除此之外,婦女在取卵時需要全身麻醉,而麻醉及胚胎殖入等手術本身就有一定之風險。而可能面臨多胞胎及減胎的問題也是必須納入考量。
在胎兒的部分,試管嬰兒常會發生早產的現象,而早產所延伸的許多健康問題,在國際間還有相當的爭議。英國醫學研究委員會(Medical
Research
Council)在2004年11月就曾表示,要証明人工授精手術安全的證據目前其實是不足的。試管嬰兒及母親仍然需更大量、並更精密的追蹤調查,以確保她們的健康。而國內這方面的資料卻是付之闕如。
2、只是提供「子宮」?
醫療體系慣於將人切割為單一器官來看待,但是,子宮從來就不能獨立於身體之外自行運作,懷孕時,是個人整體的運作,不但生理上各器官、系統的同時介入,還有生活上的影響,包括先生、孩子、父母、公婆及工作。從受孕前開始注射排卵針等手續到生下小孩,代孕者其實是付出了將近1整年的生活。此外,因為是代為懷孕,和懷自己的小孩不一樣,家庭生活、夫妻、親子關係及工作狀況,都會變的十分不同或複雜。因此,代理孕母的議題不能只以提供子宮來看待。
3、可不可以商業化?
代理孕母是一整年的生活、生命的投入,而這類的人工協助生殖本身除了其內在的風險外(低活產率),重覆醫療對女性的身體健康有害,生育本身對女性也有健康及生命的風險。以這樣的事實來思考,因善心而願為代理孕母的人除了至親、摯友外,大概很少。對於這樣不顧風險,全心投入的女性,我們怎樣評估“營養費或成本費”?而對於因經濟誘因而成為代理孕母的女性,如果只給成本費,無非又是一種剝削。如何不商業化又合情、合理將是一個大難題。
4、妳情我願的「身體自主權」?
有些贊成代理孕母的人認為,有一方需要另一個女人幫忙懷孕生產,另一方也自願幫人家懷孕生產,兩邊都是妳情我願、誰也沒有強迫誰,這就是身體自主權的表現,為什麼要去禁止?然而,代理孕母的問題是否可用「身體自主權」來解釋,其實仍有疑義。因為這個看似民主自由的自我選擇背後,階級的問題依舊存在,根深蒂固的父權思考如:傳宗接代、性別刻板印象等也不見改善,在這些前提之下,是否真如我們所見有自由意志的存在?一旦代理孕母合法化,最弱勢的婦女如果被要求去當孕母賺錢,他們是否更沒有理由拒絕?這些,是我們最為憂心的。
代理孕母的議題,牽涉到不孕者的需求,女性身體的物化、商品化的問題,更是人的價值觀、倫理問題。此外,最弱勢的婦女是否會淪為此制度下的犧牲者,更是值得我們省思。因此,在代理孕母尚牽扯到許多不易解決的問題、對社會衝擊過大的情況下,我們認為處理代理孕母議題時應更小心謹慎,選擇從一個較宏觀的角度來看待,並有更多的討論,等社會形成共識、釐清問題後再行開放。
延伸閱讀
代孕制度不可貿然開放
生命無法代理 孕母不是工具
+ read more
【政策】人工生殖法
我們的社會文化向來把女人與生殖、母親等角色畫上等號,母職的實現被視為女性生命自我成就的重要一環,也因此,不孕的女性往往飽受傳宗接代的壓力。受到將生育視為女性天職的傳統社會價值觀影響,當夫妻出現不孕情形時,遭遇究責與責難的一方多為女性,不少女性在這樣的社會氛圍下亦不自覺地將此觀念內化,給自己許多壓力。
1977年,第一個人類的人工授精案例成功;1978年,第一個試管嬰兒出生,醫學技術的精進雖然帶給不孕婦女新的希望,但亦帶來另一種壓力與恐懼,而使得傳宗接代的重擔更形加重。另一方面,人工協助生殖科技的發展同時也在倫理、法律、生命價值等各層面造成新的衝擊。
修法歷程
為管理並因應人工協助生殖技術在倫理、法律、生命價值等各層面的衝擊,行政院衛生福利部(以下簡稱衛福部)自1986年起,即陸續頒布相關指導綱領及管理辦法,並於1996年著手研擬「人工協助生殖法」。礙於其中包含之「『代理孕母』合法化議題」爭議過於重大,耗時多年仍未能將其送進立法院審查,人工協助生殖科技便一直處於無法可管的局面。
2004年,衛福部委託台大社會學系承辦「代理孕母公民共識會議」,會中決議將「代理孕母」與「人工協助生殖法」脫勾處理。衛福部接受此一建議,分別研擬「人工生殖法」與「代孕人工生殖法」。2005年9月初,少尉連長孫吉祥殉職女友欲取精留後引發台灣社會廣大關注,人工協助生殖技術缺乏法規管理一事因此重新獲得重視。因此,行政院版的「人工生殖法」草案於2005年9月13日送入立法院,同年,長期追蹤此議題的台灣女人連線與黃淑英立委辦公室亦共同擬定「人工協助生殖法」。2005年10月6日,立法院衛生環境及社會福利委員會進行了第一次草案大體討論,爾後,經過4次委員會審查及3次協商,這個延宕了十多年的法案終於在2007年3月5日三讀通過,並於2007年3月21日總統公佈實施。
婦女團體對「人工生殖法」的性別觀點
此法在醫療法體系中是第一部具有性別觀點的法案,婦女團體主張的立場多獲得重視且被納入,惟在法案名稱擬定上未能取得共識,除此之外,不論是在「生殖細胞及胚胎權利的歸屬」、「性別選擇限制」、「捐贈者年齡限制」與「植入胚胎數」等方面皆有體現。下為婦女團體針對此法所提之重要內容:
1. 法案名稱之疑義
不論是懷胎或是生產,女人的身體承載了整個新生命孕育的過程,女性才是生育的主體,人工協助生殖科技扮演的是提供協助,以利婦女順利受孕的角色,因此,婦女團體主張法案名稱應為「人工協助生殖法」,惟醫界站在技術本位的立場,堅持法案名稱應著重在其所使用的技術。
最後,婦女團體所提出、強調「以人作為生育主體」的法案名稱「人工協助生殖法」未被接納。
2.生殖細胞及胚胎權利的歸屬
人工協助生殖涉及生殖細胞及胚胎的提供及取得,本法明訂生殖細胞的取得必須得到提供者的瞭解與同意,另因為生殖細胞是身體的延伸,屬於身體自主權行使的範疇,因此不需要配偶的同意。
基於「人工生殖法」原本是針對「不孕夫妻」所設,其目的在於解決無法生育之問題;而胚胎為受術夫妻共有,因此,當婚姻無效、離婚或一方死亡時,理所當然就不再適用本法,胚胎則必須銷毀。
另外,由於法條明定人工協助生殖手術每次施術取精卵及植入胚胎時,都必需有夫妻雙方同意,因此,國內外時有的死後取精或死後、離婚後使用儲存胚胎的爭議是不會成立的;而且即使該種情況胚胎不銷毀,保存亦無使用上的實益,反而徒增不必要的浪費。
3.性別選擇限制
為避免「人工生殖法」淪為維護「重男輕女」傳統價值觀的工具,以及造成人口比例失衡之風險,法條中明文規定在施行人工協助生殖手術時,不得選擇胚胎性別。
4.年齡限制
雖然高齡父母在養育照護上對兒女而言可能不是最大的利益,不過,人民想要在何時成為父母是個人的選擇與自由,法律不宜規範,所以,本法並未針對受術夫妻的年齡設限。但是,為保障受術妻不會因為生殖細胞的健康狀態不佳而再三施術,對於捐贈者的年齡則加以限制,規定精子捐贈人的年齡需在50歲以下;卵子捐贈人的年齡需在40歲以下。
上述規定係根據醫學研究指出50歲以上的男性,生出唐氏症或有四肢缺陷小孩的機率增加了4倍;而由於女性的卵子數目在出生時就已確定,隨著年紀增長,一來卵子的數量會越來越少,二來加上外部環境的影響,年逾40歲後,卵子發生染色體病變與減數分裂失常的機率亦會增加。
考量到婦女懷孕生心理壓力的辛苦,提供給婦女使用的精子應該在「品質」上把關。但如果是夫妻間的人工生殖(使用夫的精子),則未有年齡限制。
5.植入胚胎數
由於多胞胎對於胎兒及女性的健康常有負面的影響,進行減胎也有相當的風險(Martikainen,
2006),因此近年來,歐盟國家趨向於規範人工生殖植入胚胎數降為1個。但考量我國人工生殖技術之成功率問題,同時讓婦女免於反覆施術中備受煎熬,目前允許植入胚胎數的上限為4個。
人工生殖法目前之爭議
目前「人工生殖法」是為了協助不孕症者而立法,且僅適用於有婚姻關係者,顯然忽視了單身者及同志等之生育權。在草案擬定的過程中,婦女團體雖曾討論過開放給單身及同志的可行性,然而問題的根本,仍應從民法開始追究。只要我國民法將「夫妻」的定義仍然只限制於一男一女,不管人工生殖法再如何開放,同志伴侶及其子女永遠都沒有保障。此外,依台灣目前的社會對於單親家庭及同性戀者的歧視,為了孩子的最佳利益考量,目前僅開放給有婚姻關係者,但也期待此法隨著時代潮流之更動,逐步擴及多元社會之需求。
延伸閱讀
人工生殖法要點
人工生殖法答客問
回應立院三讀通過人工生殖法
+ read more
不孕
什麼是不孕?
根據台灣生殖醫學會之定義,不孕(infertility)指的是有正常的性行為、且未使用任何避孕的方法,經過一年以上的時間而未能懷孕或使對方懷孕。這樣的定義有包含兩種狀況,一為:本身生理結構的缺陷或生理機能的障礙,二為:可能是受到工作壓力、情緒、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因此,不孕的狀態可能是暫時性,也有可能是長久性。
是誰不孕?
傳統的社會價值認為生育是女人的天職,因此當夫妻出現不孕的情形時,多會傾向於視為女性的責任而責怪女性,但事實上,男女皆有可能不孕,根據研究指出,90%的不孕是有原因可查的,其中女性因素佔50%,男性佔30%,共同因素20%,而剩下10%則是原因不明。因此,不孕不應被認為是女性單方的問題,更不應該是男性外遇的藉口。此外,不孕也不是「罪過」,不應在不孕婦女身上加諸不必要的苛責與壓力。
我好像不孕?
有些女性嘗試生育,但一直不能懷孕,非常憂慮。
在就醫之前,首先,你要檢查妳性伴侶的內褲是否太緊?在太熱的情況下,精子的製造與活力是會大打折扣的;再想一下,妳之前使用的避孕方式是什麼?服避孕藥、使用避孕器事實上需要一段調適期,才能恢復生育能力;其次,
妳們生活的作息是否太緊湊?有沒有工作上或是長輩的壓力?心理的壓力、憂慮是懷孕的殺手;再其次,妳或妳的性伴侶是否長期服用藥物?藥物有時會影響性荷爾蒙的運作。
對很多人而言,不孕並不是一個永久的狀態,透過調整生活作息、放鬆心情或是施打排卵藥、配合排卵日性行為等方式,通常可以獲得解決。
當妳/你想要尋求醫療上的協助時,由於男性的檢查程序較女性容易,建議可先由男性進行檢查,再進行妳的部分。
用盡了辦法,就是生不出小孩
若是確定不孕,有一些方法是可以考慮的:
1. 考慮領養的可能性
2. 使用人工協助生殖技術(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y,簡稱ART)
3. 規劃沒有子女的人生
什麼是人工協助生殖?
人工協助生殖是指:以非性交之人工方法協助不孕者達到受孕、生育的目的。通常涉及精、卵取出的操作,因此,不包括人工受精。
我選擇了人工協助生殖,可是、、、
當妳選擇人工協助生殖時,情緒及壓力的處理極為重要。壓力越大或是負面的情緒越多,越不易受孕。不要將不孕視為自己的過錯;家人更應給予支持而非苛責,不要讓當事人有孤立感;然而親友過份的關心也可能造成壓力,過度在意人工協助生殖技術的結果有時反而會事與願違。
英國一項研究報告指出,讓婦女學習情緒處理、精神放鬆與消除壓力以及獲得較多實用的資訊和其他選擇性,人工協助生殖的成功率會增加。
什麼是試管嬰兒?
當不孕夫妻實施人工體內受精還無法受孕時,可採取精卵體外受精的方式,也就是將女性的卵子與男性的精子放在試管裡受精,再將受精卵或早期胚胎(2-8個細胞)植入女性的子宮或輸卵管內,在母親體內發育,以這種方法出生的嬰兒,稱為「試管嬰兒」。根據2000年的報告,台灣試管嬰兒生殖技術的成功率約為25%,也就是平均施行4~5次的生殖技術,會有一次成功。
試管嬰兒的生殖科技對於女性身體的影響?
在試管嬰兒生殖技術的施術過程中,女性,不論是捐卵贈者或受術者,都會很辛苦,包括在取卵或胚胎植入的過程中,都要接受大量荷爾蒙注射,以取出卵子或讓胚胎著床,此時除了有身心不適及感染的可能性外,施打荷爾蒙或其他激素也增加了罹患卵巢癌或卵巢囊腫的機會。
之後,婦女可能要歷經數次的手術,才有可能成功受孕。而為了增加受孕的機會,醫師會一次植入多個胚胎,在確定受孕之後又必須減胎,以減少擁擠導致流產,減胎亦可能會引起感染。至於多胞胎的問題則可能對母體產生貧血、妊娠高血壓、產前及產後出血等傷害。
最重要的是為了成功受孕而反覆的施術,讓婦女的身心受到很大的煎熬。
試管嬰兒的健康問題尚未有定論
試管嬰兒健康的問題,因缺乏長期追蹤的研究,目前尚未有定論。根據2002年3月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的兩項研究報告指出,生殖科技對於胎兒的風險包括:試管嬰兒比起傳統嬰兒較易發生心臟、腎臟異常,唇裂顎等主要新生兒問題;試管嬰兒發生低或非常低出生體重的機率比一般高出2.6倍(一般是早產),而低出生體重的嬰兒容易有心臟病以及認知發展的問題。
在台灣,早產兒基金會發現,透過試管嬰兒生殖技術所產下的胎兒有嚴重體重不足的現象。而根據生殖醫學會的統計,台灣地區試管嬰兒出現雙胞胎以上的多胞胎比例,約40%。多胞胎除了增加早產的發生機率(1999年有40%的胎兒為早產兒),也容易使嬰兒出生即罹患神經系統疾病或腦性麻痺,而且發育遲緩的風險也較高。
名詞解釋
人工協助生殖技術(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Y,簡稱ART)指利用非性交之人工方法,達到受孕生育目的之技術。
幾種常用的人工協助生殖技術:
AIH (ARTIFICIAL INSEMINATION USING HUSBAND’S
SEMEN)—配偶間人工授精:將配偶的精蟲以注入方式注入子宮、輸卵管或直接注入腹腔內及卵泡當中。
AID (ARTIFICIAL INSEMINATION USING DONOR’S
SEMEN)—非配偶間人工授精:將非配偶的精蟲以注入方式注入子宮、輸卵管或直接注入腹腔內及卵泡當中。
IVF/ET (IN VITRO
FERTILIZATION)—試管嬰兒:分別取出卵子和精子,在體外的環境下受精,當其發展為早期胚胎(2至8
個細胞),再經由子宮頸口植入子宮內。全名應為體外受精與胚胎植入(IVF-ET,
In vitro Fertilization Embryo Transfer)。
GIFT (GAMETE INTRAFALLOPIAN
TRANSFER)—精卵子輸卵管植入術:將取出的精子和卵子直接經由腹腔鏡放回輸卵管內,在體內受精。俗稱禮物嬰兒。
ZIFT (ZYGOTE INTRAFALLOPIAN
TRANSFER)—受精卵輸卵管植入術:介於IVF和GIFT之間的方式,精子與卵子在體外受精後植入輸卵管內,讓受精卵自然由輸卵管回到子宮著床。
TET (TUBAL EMBRYO
TRANSFER)—胚胎輸卵管植入術:和ZIFT類似,只不過植入的時間晚一天,為胚胎(二至八個細胞)時,植入輸卵管內。
顯微操作技術:利用顯微技術,協助人工生殖之相關技術
ICSI (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卵細胞質內單一精蟲注射法:把單隻精子注射到卵細胞質內,讓精、卵結合受精。
ASSISTED
HATCHING—協助孵化:將胚胎的透明帶打洞,協助胚胎孵化著床。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