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07.27
孩童應該要提高運動量
國際上給年輕人參考的運動手冊裡,建議年輕人每天至少應該做一個小時中等程度的運動,相當於以時速4公里的速度走路一小時,但是一篇發表在The
Lancet期刊的研究表示這樣的建議值是有問題的,因為這個建議值是根據孩童回想他們做多少運動而定的,但是這跟他們實際上的運動量是會有出入的,而且這樣的建議值有可能小看了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此,實際的建議值應該要提高約1.5倍,才能讓現在的年輕人在成年之後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此研究的參與者是1700位9或15歲的孩童,研究團隊請這些孩童配戴一種叫加速度計的儀器,然後連續四天監測他們的運動量,同時,每位孩童的體脂肪、血壓、抗胰島素現象(insulin
resistance)、膽固醇都會被紀錄下來;統計分析結果顯示九歲的孩童每天做116分鐘的運動、15歲的孩童做88分鐘的話,預防心血管疾病的效果是最好的,因此研究建議一天一個小時的運動量是不夠的,應該要增加到一個半小時,此外,結果也再次證實了如果運動量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就會降低。
+ read more

2006.06.14
運動可以預防骨質疏鬆
根據一份在多倫多的國際骨質疏鬆症會議發表的研究表示,在兒童時期和青少年時期做規律性的休閒運動,對於維持骨質和預防骨質疏鬆症是很重要的;因此,為了要在成年後有健康強壯的骨骼,兒童應該從小就養成習慣,盡量參與休閒活動。
這份研究的參與者包括54位男孩和45位女孩,目的是評估他們平常休閒運動對骨質的影響,研究者從他們八歲開始便分三次記錄他們休閒活動的種類、程度和骨質資料,總共蒐集了413筆紀錄。研究結果發現,運動的劇烈程度對男孩的骨骼健康並沒有顯著的影響,但是較劇烈的運動卻可以增加女孩全身的骨質,特別是髖骨的骨密度;相反的,規律性的休閒運動可以增加男孩和女孩的骨密度,特別是男孩的腰椎;這樣的研究結果再次證實了,在孩童時期每天運動累積骨本,對於成年後維持骨質有很大的幫助。
另外兩篇在同一個會議發表的研究也呼應相同的結論,一份研究追蹤了142位女孩四年,結果發現後來停止運動的女孩和維持運動習慣的女孩兩者相較之下,前者的骨質較差;另一份研究包含一千位50歲以上的參與者,結果發現在青少年時期常運動的人,得骨質疏鬆症的機率比其他人低45%。
+ read more

2006.05.26
減重從學校教育做起
根據一份發表在肥胖研究期刊(Journal of Obesity
Research)裡的研究顯示,美國一個專門幫助學童減重的計畫,成功地使過重學童的比例下降兩個百分點。
這是一份為期一個學期的健康專案(Wellness, Academics
and You,
WAY),研究也發現有參與這個專案的學童,不但蔬菜和水果吃的比較多,學童還會每天花十分鐘的上課時間跟著錄影帶裡的示範做運動,所以,連運動量也會增加,以前學童在學校運動的時間約只有12分鐘,在校外約22分鐘;現在則分別增加為20.5和37分鐘。學童也會每天寫日記,記錄他們的運動量和飲食攝取量;此外,在所有主科科目的課程裡,例如,數學、語文、科學等,也會教授有關營養、卡路里、壓力管理等知識。這個計畫也提供資訊給父母,讓他們能夠鼓勵自己的孩子營造健康的生活形態。
+ read more

2006.03.17
警訊:孩童過度肥胖率直線攀升
一份來自「小兒科肥胖期刊」的研究,研究者Dr Tim
Lobstein任職於國際過度肥胖組織(International Obesity
TaskForce),分析WHO資料與相關研究,以預測孩童肥胖趨勢,並嘗試提出解決辦法。
研究結果令人擔憂,預測到了2010年各國孩童將出現嚴重肥胖問題,青年罹患成人疾病的風險也將提高,包含糖尿病、高血壓,研究詳細指出各國情形,歐洲於2010年將會有10%兒童有過度肥胖的問題,是早期調查結果的兩倍,其他的地區,包括中東國家11.5%,北美、南美國家15.2%,亞洲國家也將有三倍成長至5.3%,非洲國家則因資料不足而無法呈現,整體而言,孩童過渡肥胖率的攀升,不僅是工業化國家,多數較貧困國家也有此問題。
一般認為造成孩童過度肥胖的原因,如兒童飲食習慣改變、動態活動時間的減少與靜態活動時間的增加,多打電腦、看電視。爲解決兒童過度肥胖問題日益惡化,Lobstein指出當務之急應減少兒童食用高卡路里與高糖份產品,同時,改善孩童活動的環境,提高其活動意願,使其樂於「活動」。
+ read more

2006.02.14
鈣質攝取,從小做起
鈣質攝取,從小做起
美國小兒科協會發表了一份叫做「促進嬰兒、孩童及青少年的骨骼健康及鈣質吸收量」的報告,根據這份報告表示在孩童及青少年時期攝取足夠的鈣質有助於骨質在巔峰時期的發展(註一),進而降低骨折及骨質疏鬆的危險,美國小兒科協會也提倡將體能活動被視為促進骨骼健康的計畫之一,特別是負重運動;美國小兒科協會進一步建議鈣質的攝取應有週期性的計畫,嬰兒在二至三歲、八至九歲、前青少年期及骨質快速發展的青少年時期都應該要評估鈣質的攝取量是否足夠,尤其是青少年時期特別重要,此外,足量的維他命D則有助於避免鈣質的流失。
鈣質攝取量不足應被視為家庭議題,食物內鈣質含量的相關資訊則應提供給鈣質攝取不足的病人及家庭,應特別注意的是:食物標籤中的鈣質攝取量是根據成人的標準值訂定的,不是孩童;因此,父母應該和小兒科醫師諮商以瞭解孩童所需攝取的鈣質量。
一般成人一天食用三次乳製品、青少年一天四次的話,就可以攝取足夠的鈣質,美國小兒科協會表示低脂的牛奶和低熱量的優格是鈣質的最佳來源,其他像是果汁、豆製品等非奶製品也是不錯的選擇,但是,這些食品並不像牛奶和優格一樣包含其他的營養質。此外,雖然嬰兒六個月後就可以攝取低醣的優格和起司,但是全脂的牛奶最好12個月後再食用。
(註一)人體的骨骼在18至25歲是骨質密度發展到最大的顛峰時期,因此18歲之前營養的攝取將是影響這段時期骨骼發展的關鍵。
+ read more

2005.10.14
試管嬰兒小孩6歲前較容易生病?
瑞典研究表示,試管嬰兒(IVF)比其他人較容易在小時候住院,原因不確定,有可能是因為IVF小孩有較多早產及多胞胎的情形;但也有專家學者認為,可能是因為作IVF的父母親比較有尋求醫療資源的習慣有關。
根據9月份生產與不孕期刊(Fertility and
Sterility)的報導,瑞典科學家Dr. Bengt
Kallen及其團隊在分析16,000名IVF的小孩出生1-20年的病例追蹤後,發現他們比其他自然受孕的小孩多兩倍的住院治療紀錄,尤其是在6歲以前。而其中多胞胎的IVF小孩住院比例又更高。
排除早產兒之後,IVF小孩住院的主要原因是上呼吸道、抽搐及先天畸形的問題,其他健康問題則與自然受孕的小孩差不多。另外,研究也顯示,IVF小孩並無大家擔心有較高的癌症風險。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