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專區

懷孕時發生高血壓,未來可能有認知障礙風險!
2021.01.07
懷孕時發生高血壓,未來可能有認知障礙風險!
最近一項研究指出,懷孕期間患有高血壓的婦女在15年後更有可能出現認知障礙。   研究作者Maria Adank醫學博士表示,與懷孕期間血壓正常的女性相比,發生妊娠高血壓或子癲前症的女性在約14.7年後在立即回憶和延宕回憶的測試中表現較差。   這種認知功能受損主要是由妊娠高血壓引起,即使考量了種族、教育程度和孕前BMI,妊娠高血壓的影響仍然存在。   醫學博士Lisa Leffert等指出,即使是女性沒有子癲前症的情況,懷孕期間有高血壓也與這種有害的長期影響有關,因此呼籲有妊娠高血壓的女性採取預防措施。   他們在評論中寫著:「妊娠高血壓與子癲前症有所不同,差別在於子癲前症還有蛋白尿或器官受損的特徵。一個人可能會認為,妊娠高血壓婦女的情況比有子癲前症的婦女要好,因此未來罹患相關疾病的可能性也較小。然而,這份研究及過去一些研究已經證明了有妊娠高血壓的婦女可能在認知、腦血管和心臟疾病方面出現後遺症。」。   過去研究指出,子癲前症與主觀認知的症狀有關。研究也指出,有妊娠高血壓的人慢性高血壓和其他合併症風險可能較高,而且妊娠高血壓和子癲前症都與動脈粥樣硬化引起的心血管疾病有關,不論其是否有傳統的心血管疾病風險因子。   研究怎麼做的 研究團隊分析了一群孕婦的數據,這些孕婦的生產日介於2002年4月至2006年1月之間,其中包括481名正常血壓孕婦和115名有妊娠高血壓性疾病的孕婦(80名婦女有妊娠高血壓、35名有子癲前症)。   這群孕婦在產後約14.7年後接受認知測驗,測驗項目包括:執行功能、認知處理速度、語言學習和記憶、精細運動和視覺空間,這些項目被合併為一個綜合認知因素。孕婦接受認知測驗的平均年齡為46歲;有妊娠高血壓性疾病的女性中有20%在認知測驗時患有憂鬱症。   研究發現,相較於妊娠期間血壓正常的女性,有妊娠高血壓性疾病的女性在立即回憶和延宕回憶的能力表現較差,這兩項表現是根據她們接受了15個單詞學習測驗三次後的得分。研究考量了可能干擾結果的因素後,這些關聯仍然很顯著。   研究團隊將有子癲前症的婦女排除,只比較有妊娠高血壓和妊娠期間血壓正常的女性。結果顯示,即使考慮了干擾結果的因素,在三次15個單詞學習測驗中,妊娠高血壓婦女的表現都比妊娠期間血壓正常的婦女差。   目前尚不清楚妊娠高血壓或子癲前症與未來的認知障礙為什麼有關。不過,明確的是,一旦診斷出婦女患有其中一種妊娠高血壓性疾病,讓她瞭解未來心血管疾病風險以及潛在的認知功能影響至關重要,並且應提供她密切而全面的後續照護。   研究人員指出這項研究有幾個局限,例如:研究分析的對象在懷孕前或期間都未進行任何認知測驗、無法針對個別女性瞭解妊娠高血壓性疾病的長期影響、在選擇研究對象時可能發生了偏誤及未知的干擾因素可能會影響結果等。   編譯來源: * Medical News Today(2020.12.30) * Maria C ADANK et al. Hypertensive disorders of pregnancy and cognitive impairment: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Neurology Dec 2020, 10.1212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男女死於中風的風險不同!
2021.01.06
男女死於中風的風險不同!
同樣是首次發生中風,1年後女性死亡風險比男性的增加39%。一項新研究指出,這個性別差異是由於女性患者較高齡和中風情形更為嚴重。   首次發生中風的男女,女性大約比男性大7歲。而就醫時可以獨立行走的女性患者比男性患者少了9.3%,代表比較多女性的中風較嚴重。   研究作者D. Cadilhac說:「檢視全部死因,有12%男性、6%女性死於癌症,8%男性、6%女性死於缺血性心臟病,比例男比女高。然而,女性死於中風的比例更高,分別為41%男性及50%女性,其他心血管疾病也是如此,分別為13%男性及16%女性。」。   研究團隊表示,女性發生與中風相關的死亡風險增加了65%。背後原因除了可能是女性初次中風時年齡更大、中風嚴重程度更高以外,女性患者較少被提供阿斯匹靈來治療第二次中風也可能是原因之一。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20.12.23)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美國最新飲食指南—酒一天最好喝多少?
2021.01.05
美國最新飲食指南—酒一天最好喝多少?
美國農業部(USDA)和衛生與公共服務部(HHD)發布了新的飲食指南,其中飲酒方面建議男性每天兩杯以下,女性為一杯以下,與過去的飲食指南建議一樣。     政府和委員會的結論不一 這個建議其實與指引委員會於7月發布的科學報告結論不同。他們建議將指南中關於飲酒的內容,從男性每天喝兩杯和女性每天喝一杯減少到男女每天都喝一杯。   根據飲食指南官網,新發布的指引之所以未採納委員會的科學報告的建議,乃因委員會所檢視的文獻中支持修正飲酒建議的證據並不強,而法律規定修正建議需要有充分的證據。不過,如同之前的指南,鼓勵人們適量飲酒。   廠商的反應 美國飲料協會對於聯邦政府決定維持既有的建議表示肯定。根據他們的聲明,指南建議依循了目前的科學證據應該被肯定,並且提到雖然關於人類健康的新進展應該被重視,但是相關討論應該是以堅實的證據為基礎,而不是來自政策綱領。   醫界的反應 美國癌症研究協會表示,關於飲酒的建議維持不變,暗示了對於男性而言每天喝兩杯酒是安全的,但這與一些可信度高的證據不符,這些證據指出即使每天喝少於一杯酒也會增加許多癌症風險,包括頭部、頸部、食道及乳癌。   編譯來源: * CNN(2020.12.30) * 2020-2025 Dietary Guidelines for Americans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五個和肥胖有關的常見迷思
2021.01.04
五個和肥胖有關的常見迷思
根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CDC)的數據,在美國有42.4%的成年人有肥胖症。以全球來看,世界衛生組織(WHO)估計約有6.5億的成年人有肥胖症。   人們對於肥胖相關的健康問題的意識已經越來越高。然而,儘管有公共衛生活動的宣導,但相關的迷思仍然存在。許多最常見的誤解會導致羞恥感,而這會影響肥胖症患者的心理健康。   解決有關肥胖的迷思很重要。有鑑於這點,本文將會應對有關這項疾病的五個最普遍的誤解。   1.只要少吃多動就能減肥 多數情況下,長時間攝取比身體所需更多的卡路里是肥胖的直接原因。而確實絕大多數減肥的措施都是減少熱量攝取、增加體能活動量或兩者並用。   儘管飲食和運動是重要的因素,但有些不相關的因素也會在肥胖症中起重要作用。   這些人們通常會忘記的因素包含睡眠不足、心理壓力、慢性疼痛、內分泌(激素)干擾素,以及某些藥物的使用。   在這些情況下,就可能會有暴飲暴食的現象。   此外,這當中的某些因素會互相影響,而增加肥胖的機率。例如,壓力會增加肥胖的機率。由於體重污名如此普及,肥胖症對某些人可能會產生壓力,因而增加壓力程度並引發負面的反饋循環。   除此之外,壓力還會影響睡眠品質,可能進而導致睡眠不足,而這也是引發肥胖症的另一個因素。睡眠不足似乎也會增加壓力程度。正如一篇論文所述:「壓力激素的水平與睡眠時間的減少呈正相關。」   睡眠呼吸中止(一個人在睡眠期間短暫停止呼吸)在過重或肥胖的人中更為普遍。同樣的,這會形成一種循環:隨著他們體重增加,他們的睡眠呼吸中止可能更嚴重,這可能導致睡眠不足,進而導致體重繼續增加。   另一個例子,慢性疼痛和肥胖之間似乎存在著關聯。這個關聯性背後的原因肯定很複雜,而且因人而異,但原因可能包含化學因子、睡眠、憂鬱和生活型態。   因此,不難看出慢性疼痛如何增加壓力程度又影響睡眠,進而加深了上述提到的負面循環。   壓力、睡眠和疼痛只是三個可能導致肥胖的相關因素。每個人的情況都有所不同,而僅僅接受「少吃多動」的指示來減肥可能不是一個夠好的介入措施。   正如本文將繼續強調的,卡路里攝取量和運動是減肥的重要因素沒錯,但它們並不能解釋所有的問題。   2.肥胖症會導致糖尿病 肥胖症並不會直接導致糖尿病。肥胖是第二型糖尿病的危險因子,但並不是每一個肥胖症患者都會患有第二型糖尿病,也不是每個第二型糖尿病都患有肥胖症。   肥胖症也是懷孕期間會發生的妊娠性糖尿病的危險因子之一,但它不是第一型糖尿病的危險因子。   3.有肥胖症的人都很懶惰 較少活動量的生活方式是肥胖的因素之一,而多活動確實可以幫助減肥,但是肥胖並不只和低活動量有關而已。   一項2011的研究使用加速計測量年齡在落20-79歲的2832名成人4天內的活動量。他們行走的步數隨著體重的增加而減少,但是差異並不像人們所預料的那麼大,特別是對於女性而言。   下列顯示了在這項研究中女性的體重以及她們每天走的步數: * 健康體重者的步數:8,819步 * 過重者的步數:8,506步 * 有肥胖症者的步數:7,546步   當我們考慮過重的人或肥胖症患者在每一步伐上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時,可以發現有肥胖症總消耗之能量間可能更多!   但,這並不代表體能活動對於保持良好的健康狀況來說不重要,而是說實際情況其實更為複雜。   另一個要考慮的因素是,並非所有人都能進行體能活動。舉例而言,對某些行動不變的人來說,試圖活動可能很困難或甚至做不到。   另外,某些心理健康問題也會嚴重影響一個人的動力,而憂鬱症和肥胖症之間似乎存在著某種關聯性,因而加深了事情的複雜性。   除了生理和心理健康問題外,某些肥胖者可能也會有負面的身體意象,這可能使走出家門的前景令他們更加畏懼。   4.如果你的近親有肥胖症,你也會有 肥胖症與遺傳學之間的關係很複雜。親戚有肥胖症的人不一定會患有肥胖症,但是他們的風險確實會比較高。   要分別理解基因和環境的個別作用很難。有相似基因的人通常會生活在一起,因此可能具有相似的飲食和生活方式。   1990年,有一組研究人員發表了一項「是環境或基因影響」的研究。研究結果被發表在_《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_。   科學家研究了一對沒有一起被撫養長大的雙胞胎與一對一起被撫養長大的雙胞胎進行了比較。他們得出以下結論:「 基因對BMI的影響很大,而兒童時期的成長環境則影響很小或沒有影響。」   1986年的一項雙胞胎研究也得出了類似的結論。研究人員發現,被領養的孩子的體重與其親生父母的體重有關聯性,但與養父母的體重則無關。   儘管近期有更多的研究指出環境造成的影響的重要性,但基因確實在肥胖症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近年來,科學家一直在尋找影響肥胖機率的基因。正如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所解釋的,在大多數肥胖症患者中,「沒有任何一個單一的遺傳原因可以被指認出來。自2006年以來,全基因組關聯分析已經發現了50多個與肥胖相關的基因,其中大多數的影響都很小。」   其中一個與肥胖有關的基因是稱為_FTO_的基因的變異體。根據2011年的一項研究,這個變異體與20-30%肥胖機率的增加有關聯性。   雖然遺傳學很重要,但這並不代表對親屬有肥胖症的人來說肥胖是不可避免的。 但還是要重申的是,僅透過這些介入措施來減肥可能對某些人來說並沒有幫助。   5.肥胖不影響健康 這是一個迷思。有多種疾病都與肥胖有關聯。例如,肥胖會增加罹患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骨關節炎、睡眠呼吸中止和一些精神疾病的風險。   也就是說,即便是適量的減肥也可以提供健康益處。根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CDC)的說法,「減少5-10%的體重可能會產生健康益處,例如改善血壓、膽固醇和血糖指數。」   此外,有項針對_BMJ_中現有文獻的回顧所得出的結論是,減肥介入措施「可以降低患有肥胖症的成年人的早逝總死亡率」。   肥胖症非常普遍。當前,圍繞於該疾病的恥辱是無濟於事的,而且可能造成損害。因此,在面對它時,我們應該要好好的處理和應付。   編譯來源:Medical News Today (2020.11.30)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你聽過「長期新冠病毒感染」嗎?
2021.01.03
你聽過「長期新冠病毒感染」嗎?
官方資料指出,五分之一的人在新冠病毒感染之後仍有症狀,而其中有一半的人仍然經歷至少長達12週的症狀,逐漸令人關注到長期新冠病毒感染(long COVID-19)的規模和影響,比先前估計的更普遍。   英國最近對COVID-19感染的調查,隨機取樣這些患者的住家,顯示近8,200確診者中,21%在感染5週後仍有症狀,9.9%在感染後12週仍有症狀。   倫敦帝國學院免疫學教授Danny Altmann 認為若以此估計全球COVID-19案例,500萬到1000萬的人會有長期的狀況,而目前無法解釋,也沒有治療方針,更不知會延續多久。   大約11.5%參與者感染5週後還覺得疲勞,11.4%咳嗽,10.1%頭痛。而發燒、肌肉酸痛、腹瀉和失去味覺嗅覺,很多人持續經歷著這些症狀。   研究也顯示,比較擁有相同人口背景及既有疾病的人,那些因COVID-19而住院者有較高的風險發生心血管事件,如中風、心臟病發、糖尿病、腎臟病和肝病。   研究發現,感染超過12週的人數不多,所以沒有足夠的資料顯示12個星期以上仍有症狀是普遍的。然而根據COVID-19患者的陳述,症狀可延長至好幾個月,有些人甚至在第一波得病後,超過8個月仍有症狀。   倫敦國王學院的Dr. Claire Steves 也是研究團隊之一,他認為研究數據比他們估計的高,可能是因為沒有特別問參與者這些症狀是否在感染COVID-19之後才開始,或者因某些慢性疾病早已存在。   編譯來源:The Guardian (2020.12.16)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哪種海鮮的塑膠微粒最多?
2021.01.02
哪種海鮮的塑膠微粒最多?
英國赫爾約克醫學院和赫爾大學的研究人員檢閱了50多項研究(自2014年至2020年),以瞭解全球魚類和貝類中的塑膠微粒污染程度。   研究顯示,每公克的軟體動物中的塑膠微粒含量為0至10.5微克,以蛤蜊、淡菜、牡蠣和扇貝的含量最高;甲殼類動物為0.1至8.6微克,魚類則為0至2.9微克。   在亞洲沿海地區收集到的軟體動物是受塑膠微粒污染最嚴重的。研究人員暗示說,這些區域被塑料污染的情況較嚴重。   研究作者指出,軟體動物的最大消耗國為中國、澳大利亞、加拿大、日本和美國,其次是歐洲和英國。   塑膠廢料由湖泊和河流最終排入海洋,可能會進入貝類、魚類和海洋哺乳動物體內。至2060年,全世界每年產生的塑膠廢料可能增加至三倍,達到155至265百萬公噸。   研究人員說,他們還需要更多來自世界各地的數據,以了解這個問題在不同的海、洋和水路之間有什麼不同。他們說,有必要標準化測量塑膠微粒污染的方法,以便進行比較。   塑膠微粒污染對於健康的影響 根據報告內容,科學家們仍在試圖了解食用這些廢塑料的細小顆粒污染的魚類和貝類對人類健康的影響。   研究作者E. Danopoulo──赫爾約克醫學院的研究生說:「目前尚未有人完全了解塑膠微粒對人體的全面影響,但其他研究的早期證據顯示,它們確實會造成傷害。」   Danopoulos在約克大學的新聞稿中提到:「要了解塑膠微粒對人類食用的全面影響的重要步驟就是首先要完全確定人類攝取的塑膠微粒含量有多少。我們可以透過調查有多少海鮮和魚類被食用,並測量這些生物中的塑膠微粒含量來開始這項研究。」   這項報告是於12月23日發表在《_環境健康視角_》網路期刊上。   編譯來源:HealthDay (2020.12.28)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