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8.01
美研究:因懷孕出現中風住院比例有增加趨勢
過去已有研究指出中風的多項危險因子在懷孕婦女身上出現的比例逐漸增加,包括有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與產後大量出血。近日一項美國研究表示,近年來懷孕婦女因中風而住院的比例不斷增加,尤以產後階段中風住院的狀況攀升最快。
這項研究檢視美國全國與懷孕相關的住院記錄當中在1994-1995及2006-2007年間,出現在產前、生產與產後階段發生中風的資料。結果顯示,與1994年每1,000個生產數中有0.15位母親中風相比,2007年的數據增加了47%;產後發生中風的情況則相對大幅增加83%;而生產過程中的中風住院數,維持在每1,000個生產數有0.27位母親中風。整體而言,與懷孕相關牽涉到中風因素而住院的總數增加54%。
此外,還特別指出在研究最後一年的紀錄中,32%的產前住院、53%的產後住院原因都同時包括中風、高血壓疾病或心臟病,後兩者與促使中風發生有極大的關連。
而該研究的研究限制在於其主要使用這些記錄資料中的診斷代碼,而非完整的醫療記錄,因此研究結果無法說明單一婦女多次住院的實際情形,有可能會低估住院次數。
研究團隊提到,這個研究提醒臨床醫師與研究社群應進一步追蹤醫師與婦女使用抗凝血與血栓溶解療法的情形,以及這些療法對胎兒、新生兒的影響、對母體的效益與安全性,並持續尋找出其他懷孕婦女可能發生中風的風險因子。
資料來源:《中風:美國心臟學會期刊》(Stroke: Journal
of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 read more
2011.07.28
IOM:美國衛生部應擴充婦女健康服務
近日美國國家醫學研究所(Institute of Medicine,
IOM)建議,在平價照顧法案(Affordable Care
Act)中,應增加八項跟女性相關的預防性健康服務之項目給付,以確保婦女健康福祉。該建議主要受美國衛生部(HHS)所委託提出,若HHS通過IOM之建議,往後這些項目費用將由保險給付。
這些建議項目中包括有女性糖尿病篩檢、30歲以上女性HPV
DNA檢測、母乳哺育之器具與諮詢、HIV諮詢與篩檢、避孕方法與非預期懷孕諮商、家暴篩檢諮商與預防、以及每年預防性健康照顧門診。它們都是依據現今的照護指引,以及在評估這些預防性健康服務的效益證據後,所列舉出來的。
IOM認為30歲以上女性如同時做HPV
DNA檢測與子宮頸抹片檢查,可增加篩檢的準確性,能降低罹患子宮頸癌的死亡數,且若每三年一次的篩檢結果都正常,則之後同時做兩項檢查的頻率次數可降低。
糖尿病部分,IOM表示,HHS應提供糖尿病篩檢服務給懷孕24-28週之間的女性、或第一次產檢被發現為糖尿病高風險群者。在美國每年有10%的懷孕女性面臨罹患糖尿病的風險,有妊娠糖尿病的女性在產後得到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將增加7.5倍,且較可能須進行剖腹產或產下有先天性缺陷的嬰孩。
非預期懷孕的女性易憂鬱、面臨家暴、抽煙喝酒、或可能無法得到良好的產前照顧,因此為了降低非預期懷孕的比例,IOM建議HHS應給付所有除RU-486以外的避孕藥項目,並加強避孕教育與諮商。
IOM委員會最後表示,所有篩檢或諮商服務是否要使用,仍須由病患與醫師討論做最後決定。同時,IOM認為HHS應建立一個負責更新給付項目的委員會,但是該委員會須與評估這些健康服務是否真正具有效益的團隊區分開來。
資料來源:美國國家醫學研究所(Institute of Medicine)
+ read more
2011.07.27
體重、菸酒與女性的乳癌風險
近日一項英國研究表示,性荷爾蒙的變化會影響停經後女性罹患乳癌風險的增加,而體重對性荷爾蒙的改變有重要作用。
該研究團隊蒐集來自過去13個研究、近6,300位停經後女性的資料,為了瞭解性荷爾蒙的濃度是如何影響乳癌罹患的風險,分析中包含八種不同的荷爾蒙,並檢視可能影響荷爾蒙變化的因子,如:年齡、自然停經或移除卵巢後停經、BMI值、抽煙、酒、初經年紀、以及懷第一胎年紀。
結果發現,其中BMI值對性荷爾蒙濃度的影響最大,特別是oestrogens,研究表示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何停經後過重的女性是罹患乳癌的高風險族群。此外,與沒有抽煙的女性相較,每天抽15根煙以上的女性,體內荷爾蒙濃度相對較高,尤以testosterone出現較大的差異;每天飲酒超過20g的女性,體內荷爾蒙濃度也同樣較高。但性荷爾蒙濃度與初經年紀、活產數、懷第一胎的年紀或乳癌家族病史都沒有太大關係。
研究最後表示,雖然我們都已知道體重、菸酒與乳癌風險之間的關連性,而這個研究則更進一步顯示這些因子與荷爾蒙濃度之間是如何互動產生作用。研究亦提醒婦女可透過維持健康的體重與降低酒精量的攝取等方式,來降低乳癌風險。
資料來源:英國癌症期刊(British Journal of Cancer)
+ read more
2011.07.21
美國婦產科學院建議 40歲以上女性每年1次乳房攝影檢查
之前美國婦產科學院(ACOG)建議,40歲以上婦女每1-2年做一次乳房攝影檢查、50歲以上則為每年1次。但由於年輕女性癌症惡化的速度較年長女性快,因此近日ACOG針對女性進行乳房攝影檢查提出最新的年齡與頻率建議。
根據ACOG表示,雖然40歲世代的女性乳癌的整體發生率比起年長女性低,但無症狀腫瘤進展期到癌症出現症狀的時間僅須2-2.4年,相較於70-74歲間女性的4-4.1年,明顯來得短,所以每年1次的乳房攝影檢查可幫助已罹癌卻尚未發現的女性,在腫瘤惡化擴散前儘早查出腫瘤的存在。而20-39歲的女性則可每1-3年進行1次檢查。
乳房攝影檢查的問題各方存在歧見,兩年前美國預防工作服務小組(USPSTF)曾明確提出女性應每2年1次而非每年都做檢查,但這項建議並未受到全面的認同。近日ACOG最新的檢查指引則獲得其他團體支持,包括美國癌症學會(ACS)與美國國家綜合癌症網絡(NCCN)也贊成ACOG的建議、美國國家癌症研究院(NCI)則建議每1-2年進行1次檢查。
然在指引中,ACOG雖然建議醫師提供40歲以上婦女每年1次的檢查,卻也提到目前關於乳房攝影檢查問題仍具爭議。同時,醫師應告知婦女檢查可能出現潛在的僞陽性或偽陰性結果,還有婦女可能根據檢查結果被要求進行其他進一步的檢查項目等狀況。除了40歲以上女性之外,ACOG亦鼓勵20歲以上的女性進行乳房自我檢查,並通報乳房出現變化的情形。
資料來源:美國婦產科學院(American College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 read more
2011.07.12
產後避孕藥使用美國疾管局最新建議
去年美國疾管局(CDC)曾由於合併型避孕藥會增加正值生育年齡健康女性的靜脈血栓栓塞風險,且懷孕期間血液改變也會提高該風險的嚴重性,建議女性在產後21天內不應服用合併型避孕藥。
八日CDC針對有靜脈血栓栓塞的女性,在產後21-42天使用合併型避孕藥提出更進一步的限制與建議。該建議主要依據WHO與CDC所整理的13項研究結果,發現女性在產後42天內的靜脈血栓栓塞發生風險,比一般在生育年齡但未懷孕的女性,高出22-84倍。該風險在產後第21天開始急速下降,但須等到第42天後才會回到基準水平線。
靜脈血栓栓塞的風險因子包括年紀在35歲以上、過去有相關病史、不能活動、肥胖、生產過程中有輸血必要、產後大量出血、抽菸與剖腹產等等。CDC建議,沒有前述風險因子且未哺育母乳的女性,可在產後21天後開始使用合併型避孕藥;有風險因子的女性則應在產後42天才開始吃。
至於針對使用母乳哺育的女性仍維持不變,根據CDC表示,在產後一個月開始使用合併型避孕藥的效益才會大於避孕藥所帶來的其他風險。最後不論女性是否哺育母乳,CDC考慮到靜脈血栓栓塞發生的可能性,仍建議所有女性都不應在產後21天內使用合併型避孕藥。
不過,CDC也提到,有關產後女性使用合併型避孕藥發生靜脈血栓栓塞的直接證據仍缺乏,還須有更多研究產出,但這是對母親與嬰孩健康同等重要的問題,所以相關醫療照顧提供者與女性都應加強產後避孕方式的教育,以及瞭解不同避孕方式的安全性與風險(其他避孕方式如單獨黃體素避孕藥、子宮內避孕器、保險套、產後六個月使用子宮帽等)。
資料來源:美國疾病管制局發病率與死亡率週報(CDC’s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Weekly Report)
+ read more
2011.07.11
英醫生研發可預測流產的新模式
所有孕婦中約20%有流產風險,她們當中又有1/5的人真的發生流產。上週二(5日)於一場歐洲生殖會議中,英國醫生透露他們已研發出一套新的模式,可幫助預測流產高風險。
研究團隊抽樣追蹤112位在2009-2010年間處於流產風險的女性,對多項因素與流產風險做衡量判定,其中包括懷孕困難的歷史、母體內黃體素與人類絨毛膜性腺激素(hcG)分泌量、胎兒身長、懷孕過程中的出血量與胎兒妊娠週數等。
結果發現,在有限少量的樣本中,結合出血量與hcG分泌量這兩項因素可產生一項預測誰較可能會流產的「懷孕生存力指數」(Pregnancy
Viability
Index)。在抽樣的研究中,這項指數能正確判斷94%生產女性的懷孕結果,並預測到其中77%的流產案例。
研究最後表示,藉由找出對懷孕結果會產生影響的因素,我們將可以對流產威脅的過程有更佳掌握與瞭解,這樣才能設計出更有效的介入方式去挽救那些可能流產的案例。
資料來源:Yahoo! Health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