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11.18
衛生署下修乳房攝影檢查的補助年齡
衛生署過去補助50-69歲婦女每2年1次的乳房攝影檢查,但是由於台灣的乳癌有年輕化的趨勢,根據癌症登記的數據顯示:45-49歲的婦女為乳癌發生率最高的族群。因此,衛生署將下修補助乳房攝影檢查的年齡至45歲,全面提供45-69歲婦女每2年1次的乳房攝影檢查。
但是,昨天美國預防醫學工作小組(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才針對乳癌的防治向美國政府提出建議,表示反對40-49歲的婦女全面地進行例行性的乳房攝影檢查,亦即該小組認為50歲以前要不要做乳房攝影檢查應該衡量個人的風險、狀況再做決定,而不應該全面地建議婦女進行。因為研究數據顯示,50歲以前進行乳房攝影檢查對婦女的益處不大,且乳房攝影檢查的風險也一樣存在。
台灣女人連線認為,東方女性體質與西方女性不同,包括乳腺密度等,因此,國外的研究結果或政策建議是否適用於台灣,應做多方面的評估。此外,提醒隆乳的女性,在做乳房攝影或是其他的胸部檢查前,應先告知醫師自己曾接受隆乳手術,以免導致填充物破裂或誤診。
+ read more

2009.11.16
陰部整形手術安全性受質疑
陰部整形手術在整形美容業界已經被大量行銷與實行,此類「非必要醫療手術」包括:陰道回春/修復手術(vaginal
rejuvenation)、陰道重整手術(designer
vaginoplasty)、G點擴張手術(G-spot
amplification)等,不少健康的女性也試圖尋求整形手術來改變陰部的形狀或大小。但是,最近一篇新的研究檢視了過去有關陰唇整形手術的文獻,結果發現有關此類手術的安全性和對健康的長期影響的證據與研究嚴重不足。
這份研究的團隊試圖檢視有關陰唇整形手術研究的品質與內容,總共蒐集了40份從1950-2009年4月所進行的相關研究,其中有18份揭露研究參與者的部分資訊,但是18份研究中有15份沒有說明研究方法、15份沒有記載病人的醫療需求,其中沒有隨機研究,也沒有病例對照研究。
研究人員提醒,不少人因為性行為障礙而進行陰部整形手術,但是由於此類手術有可能會傷害到性器官的功能或敏感度,因此,這些手術對性行為的長期影響還需要更多的研究來佐證。此外,這類手術於生產時所可能導致的副作用也不容忽視,例如:產後出血等,女性應該要被告知完整的資訊。
英國倫敦大學(UCL)的心理學教授,同時也是這份研究的共同作者表示,許多陰部整形的廣告將健康女性視為行銷對象,並且將整形手術塑造成一種簡單、容易的方法來解決女性對外表或陰部的不安全感,但是,弔詭的是女性的不安全感往往源自於這些整形美容廣告對女性的外表或是陰部所設定的不合理的、扭曲的標準。因此,不論是針對外表、身材、體型、陰部等,都應該在社會上建立起較健康的價值觀,且除了整形手術之外,也應該要提供女性諮商等其他的替代方案與支持系統。
資料來源:國際婦產科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stetrics and Gynaecology)
+ read more

2009.11.12
荷爾蒙療法增加ADH乳癌發生率
最近有美國學者指出近年荷爾蒙療法(HRT)的使用率減少,有可能是「非典型乳管增生」(Atypical
Ductal Hyperplasia, ADH)的乳癌發生率降低的重要原因。
「非典型乳管增生」是指細胞在乳管內異常增生的現象,屬於癌前病變。過去的研究顯示,診斷出非典型乳管增生的女性罹患乳癌的機率較一般婦女高3-5倍。
研究人員使用美國Breast Cancer Surveillance
Consortium資料庫的數據,檢視與評估非典型乳管增生的發生率,以及乳癌腫瘤的特性,總計包含兩百四十萬份乳房攝影的研究報告。結果發現,荷爾蒙療法的使用在1996-2005年間從35%降低至11%;非典型乳管增生的發生率從1999年的萬分之5.5降低至2005年的萬分之2.4;而非典型乳管增生的乳癌發生率在2003年達到高峰,為萬分之4.3,隨後在2005年降至萬分之3.3。
這份研究也發現非典型乳管增生的乳癌通常不是具侵略性的癌症,而是低度惡性、較早期的癌症,這樣的發現也支持一項醫學理論:導致低度惡性和高度惡性乳癌的病理機制是不同的。
研究人員表示,非典型乳管增生的發生率下降是出乎意料的事,因為乳房攝影的比例不斷上升,因此,非典型乳管增生、乳癌與荷爾蒙療法的使用是高度相關的。
資料來源:Cancer Epidemiology, Biomarkers & Prevention
+ read more

2009.11.03
心臟疾病研究,女性仍不足
心臟疾病為我國十大死因的第二名,2008年有6千多位女性死於心臟疾病,是乳癌、子宮頸癌、卵巢癌死亡人數總和的2-3倍;心臟疾病也是全球女性主要死亡的原因之一。
最近有兩篇在國際女性心臟病研討會(Red alert for
women’s
hearts)發表的研究指出,在許多心臟疾病的研究中,女性參與者是不足的。其中一篇研究發現,在2006-2009年7月間歐洲總共有62份隨機的臨床試驗在期刊發表,但是其中只有33.5%的參與者是女性;而有關降膽固醇治療、缺血性心臟病、心臟衰竭方面的研究,女性參與者更是嚴重不足。另外一份研究則發現,近三年來將男性和女性都納入參與者的臨床試驗中,只有50%的研究有進行性別分析。
研究人員表示,由於大部分的臨床試驗都是在男性受試者身上進行,女性的相關資料的確是缺乏的;而由於女性心血管疾病的病理、病狀等受荷爾蒙或其他因素影響,與男性會有差異性,若將男性的研究結果套用在女性身上是不適當的,因此,更多醫學領域需要更多有關女性心臟疾病的研究,以發展分別針對女性和男性的診斷、治療方式。
+ read more
![[記者會] 違法果凍矽膠到處竄,主管機關不想管,女人要自保!(新聞稿) [記者會] 違法果凍矽膠到處竄,主管機關不想管,女人要自保!(新聞稿)](https://twh.org.tw/uploads/7.食物、飲食、運動/post_default_2.jpg)
2009.11.01
[記者會] 違法果凍矽膠到處竄,主管機關不想管,女人...
日前某知名整形醫師被報料於2008年7、8月間作過果凍矽膠隆乳手術,因為在果凍矽膠當時不合法,所以面臨被吊銷醫師執照。事實上,2008年10月以後果凍矽膠可在台灣合法上市,但僅能使用於乳房重建患者,不能使用於一般果凍矽膠隆乳!整形醫師對法規視若無睹,仍舊大力宣傳、施作果凍矽膠隆乳手術;而主管機關對此情形也放任不管,致使違法的醫療行為充斥整形美容市場,嚴重危害女性健康。
果凍矽膠安全嗎?
許多整形相關業者宣稱目前市面上的「果凍矽膠」為改良過之產品,與傳統液態矽膠義乳不同,安全無虞。然而,製造商的人體試驗及上市後追蹤報告指出,接受果凍矽膠隆乳的病人3年內每3人就有1人出現副作用,每12個人就有1人有第三、四期期莢膜攣縮、每6-7人就有1人必須再次開刀,而這些風險在再次隆乳手術的病人身上更高!此外,最令人感到憂心的是:目前沒有足夠的科學研究足以證實矽膠漏裂對女性健康無害,因此,核准使用的條件之一為,「受術者每2-3年必須作一次核磁共震攝影的追蹤」,以早期發現漏裂,早期取出。
果凍矽膠隆乳未合法,多數醫師照做!
台灣於1992年9月公告禁止使用填充矽膠之乳房植入物。2008年10月3日衛生署修正禁令時,由於果凍矽膠於隆乳手術的長期安全性未定、副作用比例偏高等種種健康疑慮,因此,僅部分開放予乳房重建手術使用,一般隆乳手術仍不得使用果凍矽膠。
但台灣女人連線發現:許多私人整形診所毫不避諱的在網頁上宣稱「本診提供果凍矽膠隆乳服務」,部分診所直接將鹽水袋隆乳和果凍矽膠隆乳的價錢標示在網頁上,供一般民眾參考;亦有醫師將自己的病人接受果凍矽膠隆乳手術前、後的照片置於部落格,或於整形雜誌上表明自己曾幫名人進行果凍矽膠隆乳手術,並不斷宣稱果凍矽膠的真實感與安全性,卻對手術可能產生的風險與副作用隻字不提。
假重建,真隆乳!主管機關放任不管!
為此,台灣女人連線曾檢具相關資料檢舉,在長達半年的中央與地方互踢皮球後,並沒有任何一個案件成立。原因有二:一、衛生署對「乳房重建」沒有做出明確的解釋。二、醫師作假病例,將「隆乳」以「乳房畸形」或「原隆乳手術後產生位移需重建手術」記載,藉此模糊、扭曲「乳房重建手術」的定義,以規避果凍矽膠違法使用的事實。「假重建,真隆乳」的案例處處可見,衛生署部分開放果凍矽膠的把關形同虛設!
衛生署藥政處黃小文高級研究員於記者會中指出:有關於整形診所於網頁上宣稱提供果凍矽膠隆乳手術的部分可以違反藥事法對醫療廣告的規範處理;醫師若違反核准的適應症進行果凍矽膠隆乳手術,則是違反醫師法。
整形醫師無視法規的存在,主管機關對醫師不當宣傳或執行果凍矽膠隆乳手術視若無睹,在此情況下,台灣女人連線只能很無奈的呼籲台灣女人要瞭解果凍矽膠隆乳的完整資訊以自保:
一、隆乳手術非一勞永逸的手術,大部分的病人術後都必須面臨再次開刀,且隆乳手術的副作用高,對健康的長期影響也未知,因此,呼籲女性若非必要不要嘗試。
二、手術前要仔細閱讀受術者同意書。
三、受術者在術後第三年進行核磁共振攝影(MRI)檢查,此後每隔兩年都應再檢查一次;因為目前僅有核磁共振攝影可以確認填充物是否破裂,若矽膠填充物破裂,應該立刻取出或置換。
四、若接受乳房攝影檢查或進行其他胸部檢查或治療時,應主動告知醫師自己曾接受隆乳或重建手術,以免導致填充物破裂或誤診。
【附表一】
初次隆乳手術
再次隆乳手術
3年
6年
3年
6年
副作用
37%
/
50%
/
莢膜攣縮(III、IV期)
8%
10%
19%
22%
漏裂
1%
1%
8%
12%
再次開刀
15%
19%
28%
34%
台灣女人連線、黃淑英立委國會辦公室合辦
延伸閱讀
果凍矽膠隆乳
+ read more

2009.10.27
化學治療與懷孕的研究
比利時的魯汶大學(Katholieke Universiteit
Leuven)最近針對婦女在懷孕期間接受癌症治療進行一項研究,以瞭解化學治療對胚胎發展的影響。研究結論表示,在懷孕期間接受化學治療,胎兒並不會因此產生先天的缺陷;長期來說,也不會因此造成顯著的負面影響。
這份研究總共分成三個部分。第一部份是確認近期罹癌的懷孕婦女所接受的癌症治療種類,進一步監測癌症治療對胚胎發展與胎兒出生後的健康是否造成影響。初步的研究結果發現,使用化學治療的懷孕婦女所產下的胎兒,其產生先天缺陷的比例和疾病種類與一般婦女並無差異。
第二部分則是引用「藥物動力學」的理論分析懷孕婦女使用化學治療藥物的情況,包括藥物在體內吸收、分佈、代謝等的狀況,以及藥物經胎盤轉移至胚胎的情況。研究人員指出,懷孕婦女接受化學治療所產生的生理變化使藥物分佈的程度較高,但是藥物排泄的速率也較快;因此,未來的研究可試圖瞭解化學治療在懷孕期間對腫瘤的影響是否較小,進而評估化學治療對懷孕婦女的效益。
第三部分則是著重在胎兒神經的發展。研究人員指出,大部分嬰兒的出生與成長都與一般嬰兒無異。這份研究總共包含64位嬰兒,大部分的嬰兒於研究結束時為6歲,最年長的為15歲。
研究人員表示,胎兒不受影響有可能是因為胎盤的保護作用,胎盤就如同過濾器一般,可阻絕化學治療的有害物質,以保護胎兒。另一個重要的原因便是「化學治療的使用期間」,通常懷孕的前三個月是最脆弱的期間,因此,研究中的化學治療是從懷孕三個月後才開始進行的。
資料來源:臨床腫瘤期刊(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