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DA通過Avastin為乳癌末期藥物
2008.02.25
FDA通過Avastin為乳癌末期藥物
  Avastin(中文藥品:癌思婷)是基因科技公司(Genentech Inc.)銷售量最好的抗癌藥物,過去用來治療結腸癌和肺癌,現正也約有三百多個臨床試驗針對Avastin治療其他20多種腫瘤進行研究。2月23日Avastin意外地獲得美國食品藥物管制局(FDA)的核可,通過Avastin可用來治療乳癌末期。而在此藥尚未通過前,化療是乳癌末期唯一的治療方法。現在Avastin通過後,再加上化療,醫事人員期望藉此得以延長控制病情的時間。   這項決議震驚了美國財經與醫學專家,因為去年底FDA召開的顧問會議認為Avastin的益處並不大於其風險和副作用,最後以5-4的票數,建議駁回基因科技公司的申請案。此外,一般來說FDA要核可癌症末期的治療藥物,必須要確定藥物可以延長病人的壽命,但是基因科技公司針對Avastin所做的研究結果卻發現,Avastin可以阻礙癌細胞生長近11個月,但是卻無法明顯延長病人的壽命。   美國許多分析家表示,這次FDA針對Avastin的決議將會開啟藥物審查的大門,因為只要證實癌症藥物可以有效阻礙癌細胞生長,不一定要對病人的存活有益處,便有可能通過藥物審核,許多人因此對FDA藥物審查的機制提出更多質疑。不過亦有學者表示,只要能減緩癌細胞生長的速度都是好的,即使藥物不能增加存活率,它仍然有可能延緩病情惡化、減少痛苦或增進生活品質。
+ read more
高齡婦女接種子宮頸癌疫苗?
2008.02.25
高齡婦女接種子宮頸癌疫苗?
  在最新一期的澳洲醫學期刊中,關於「較年長之婦女是否適合接種子宮頸癌(HPV)疫苗?」這個問題,再度成為爭議的焦點。   最近藥商陸續研發出子宮頸癌疫苗,在澳洲,已經有兩款的子宮頸癌疫苗通過核可上市,針對12歲以上、26歲以下的女性進行接種。一款為默克藥廠(Merck)所研發的四價疫苗-嘉喜(Gardasil;預防6、11、16、18型HPV);另一款為葛蘭素藥廠(GSK)所研發的二價疫苗(預防16、18型HPV),後者甚至提高施打年齡至45歲。   西澳大學的Rachel Skinner教授指出,雖然這劑疫苗的有效使用年齡可上推到45歲,但是基於經濟效益的考量,澳洲聯邦政府不太可能補助超過26歲以上之婦女接種此疫苗。因此,26歲以上的婦女必須自費施打。值得提醒大家的是,即使接種此疫苗,仍須持續進行子宮頸抹片檢查。   資料來源:澳洲醫學期刊(Medical Journal of Australia)
+ read more
懷孕婦女應注意甲狀腺症狀
2008.02.18
懷孕婦女應注意甲狀腺症狀
  最近有越來越多的醫學資料顯示,懷孕期間若發生甲狀腺機能減退的狀況的話,有可能會導致流產、妊娠性高血壓、早產、胎盤早期剝離、胎兒生長障礙等問題。然而,典型的甲狀腺機能減退症狀幾乎和懷孕時所出現的症狀相同,例如,容易疲勞、便秘、痙攣、掉頭髮,而且會怕冷、皮膚乾燥、體重增加、失眠等,使婦女很有可能會因此忽略甲狀腺疾病的警訊。因此,美國臨床內分泌協會(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ists)和美國臨床生化學會(National Academy of Clinical Biochemistry)建議懷孕婦女和有計畫要懷孕的婦女,應該要進行甲狀腺檢查。      
+ read more
醫師沒告訴你的甲狀腺資訊
2008.01.30
醫師沒告訴你的甲狀腺資訊
  甲狀腺疾病在女性身上的發生率是男性的5-10倍。但是,病人就醫時,許多醫師可能不會和病人說明甲狀腺疾病的風險因子、症狀、診斷結果或是治療方式,因此,女性應該要瞭解這個普遍、但卻受到忽略的健康問題。   美國積極爭取病人權益的作家Mary Shomon蒐集了書籍、網路上與甲狀腺疾病相關的資訊,彙整出十點「醫師忘了告訴你的事」:   一、即使許多醫師都說診斷和治療甲狀腺疾病必須要進行「促甲狀腺素測試」(TSH test),但是,事實是不同的醫師對TSH的正常濃度會有不一樣的標準。舊的標準值為0.5-5.0,而新的標準值為0.3-3.0。至於哪一個標準較準確,目前醫界還沒有共識。   二、「促甲狀腺素測試」僅檢驗腦垂體所分泌的一種激素而已,也就是「促甲狀腺素」。但是,甲狀腺疾病並不只和促甲狀腺素有關,因此,若病人有甲狀腺症狀,但「促甲狀腺素測試」卻呈現正常時,應進一步要求進行甲狀腺抗體測試。因為先前有研究指出,若病人對甲狀腺抗體的反應呈現陽性,應該尋求治療,以免進一步成為甲狀腺機能減退。   三、內分泌醫師不見得最適合治療所有的甲狀腺疾病。   四、市面上治療甲狀腺的藥物,不見得越貴越有效,許多便宜的藥也可以達到一樣、甚至更好的效果。   五、不孕也可能是甲狀腺疾病的症狀,但是大部分的醫師並不會進行甲狀腺問題的檢測。   六、每一位女性在懷孕前和懷孕的時候,都應該要檢查甲狀腺的狀況。一旦發現有甲狀腺疾病就必須尋求額外的照護,因為婦產科醫師對於甲狀腺疾病可能不熟悉。   七、性慾下降有可能是因為甲狀腺荷爾蒙缺乏。   八、甲狀腺疾病若受到忽視或是治療不當的話,可能會影響食慾或運動計畫。   九、如果有高膽固醇或是已服用藥物,但卻無法降下膽固醇的話,有可能是因為甲狀腺疾病治療不當或是被忽視。   十、有一些對健康有益的物質或食物,卻不適合有甲狀腺疾病的病人使用,例如,氟化物和大豆。
+ read more
矽膠隆乳再開刀率高
2008.01.24
矽膠隆乳再開刀率高
  美國食品藥物管制局(FDA)在2006年11月解除了長達14年對矽膠隆乳的禁令,隨後矽膠隆乳的研究與報導也不斷出爐。然而有關矽膠的保存期限及手術的再開刀率卻較少受到關注。   由於現在可得的臨床研究僅有幾年的數據而已,因此,在一般狀況下矽膠能在人體內保存多久目前醫界並沒有共識,致使許多醫師在回答病人的疑問時,只能依據自己過去的經驗回答,但是這些數據卻是沒有科學根據的。   再開刀率方面,根據製造商Allergan和Mentor的數據顯示,大約有三分之一的病人在手術4-5年內會再動一次刀。美國整形美學協會(American Society for Aesthetic Plastic Surgery)的前任理事長Mark L. Jewell亦表示,隆乳手術不可能只進行一次,大多數的病人術後都必須再開刀,差異僅在於再次開刀的次數和間隔會因人而異。但是許多醫師並未意識到這點,也不會告知病人再開刀的機率極高。而再開刀的原因除了破裂及異物入侵造成組織病變之外,因為術後發現矽膠的形狀、大小、位置不對,而再開刀的也為數不少。   美國最近新興起一股叫做「annuity medicine」的討論,意思是說由於隆乳的再開刀率極高,使醫師在進行完手術後幾乎可以確定病人會再回診開刀,可說是「保障」了醫師的病人數及收入,也變相的增加病人手術的風險和支出。   矽膠隆乳目前在台灣尚未合法化,兩家矽膠製造商曾分別於2007年9月及2007年12月向衛生署申請許可,然而由於缺乏安全性的資料,兩家廠商皆被要求補充資料,擇期再審。
+ read more
數位乳房攝影並非每人都適用
2008.01.22
數位乳房攝影並非每人都適用
  2005年一份具有指標性的研究發現,數位乳房攝影較傳統軟片式的乳房攝影更能準確偵測出乳癌。但是,最近則有另一篇重要研究發現,數位乳房攝影並非適用於每一個人,除非使用在較年輕的女性或是乳房密度高的女性身上,否則數位乳房攝影不但價格較貴,也不見得較準確。   這份研究所分析的數據擷取自一份名為DMIST(Digital Mammographic Imaging Screening Trial)的大型試驗,這個試驗是由美國國家癌症研究中心(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所贊助,總共包括4萬2千位美國與加拿大的女性。研究人員比對所有的傳統乳房攝影和數位乳房攝影結果,並針對目標族群進行特定的篩檢方式,再作交叉比對,此處「目標族群」包括:50歲以下且乳房密度高、50歲以下且乳房密度低、50歲以上且乳房密度高的婦女。結果發現數位乳房攝影在較年輕或乳房密度高的女性身上能發揮更多的效益,而年紀較大且乳房密度低的婦女似乎較適合傳統乳房攝影。   資料來源:內科醫學年鑑(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