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08.14
紋身可能增加惡性淋巴瘤的風險
你在刺青之前思考過它的健康風險嗎?
一項於2024年7月初發表在《應用與環境微生物學》上的研究,測試了美國常用的75種紋身和永久化妝墨水樣本,發現其中26種被引起感染的細菌污染。
這些細菌包括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這種細菌會引起嚴重的健康併發症;還有痤瘡丙酸桿菌(Cutibacterium
acnes),這種細菌會引起痤瘡。
更令人擔憂的是,2024年5月的另一項發表在_《eClinicalMedicine_》期刊的研究發現,任何大小的紋身都與21%的淋巴瘤(血癌的一種)風險增加有關,而風險似乎並沒有因為紋身的大小而升高或降低。
淋巴系統是免疫系統的一部分。該系統包括脾臟、胸腺、扁桃體、骨髓以及位於腹部、腹股溝、骨盆及胸部、腋下和頸部不同部位的淋巴管和淋巴結的連接網絡。
然而,這類研究無法證明因果關係,它只能顯示關聯。或許紋身的人可能還有其他共同的因素導致這個結果,如:飲食、壓力或其他的東西?
紋身前請停看聽
儘管如此,紋身過程可能會導致淋巴瘤,這似乎是合理的。畢竟,當你把愛人的照片永久紋在你的手臂上時,你可能並沒有完全意識到注入你體內的液體。紋身墨水可能含有各種致癌和潛在致癌物質,如初級芳香胺(PAAs)、多環芳香烴(PAHs)和不同的金屬,如砷、鉻、鈷、鉛和鎳。是的,當你把Justin
Bieber的臉紋在你的屁股上時,你得到的可能不僅僅是小賈斯汀狂熱。
此外,將紋身墨水注射到您體內可以引起您的免疫系統反應,從而將墨水從注射的地方帶到最終安息地。這意味著您的淋巴系統正在參與其中。事實上,研究發現紋身墨水在紋身很久之後還是可以在你的淋巴結中找到。
現在,尚不清楚有多少紋身的人可能會繼續患上淋巴瘤。這不是超級常見的癌症。美國癌症協會估計,男性一生中罹患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的機率約為四十二分之一,而女性的機率則低一些,大約五十二分之一。
然而,刺青變得更加普遍。隨著紋身變得越來越普遍,有必要評估這種做法目前可能涉及哪些風險。許多紋身店並不主張品質控制。因此,主動提出一些重要的問題會有所幫助,例如紋身過程會增加風險還是降低風險,以及是否有可能不含致癌物質的替代類型墨水?
同時,請記住你對身體所做的任何事情都可能產生長期影響。
研究怎麼做
在這項於2021年進行的研究中,來自瑞典隆德大學的三名研究人員首先使用瑞典國家癌症登記冊來查找2007年至2017年間所有20至60歲於某個時間被診斷患有惡性淋巴瘤的患者。然後,對於每個淋巴瘤病例,研究人員使用總人口登記冊找到三個隨機選擇的年齡和性別相匹配的對照。初步研究人口總數為11,905人。
接下來,研究人員向每個人發送了一份問卷,詢問了一系列與紋身相關的問題,例如這個人是否有紋身、紋身的時間以及紋身有多大。
結果顯示,與對照組相比,有紋身的病例比例更高(21%比18%)。那些有紋身者患淋巴瘤的可能性是沒有紋身者的1.21倍(亦即高出21%)。風險增加最大的是瀰漫性大型B細胞淋巴瘤(可能性高30%)和濾泡性淋巴瘤(可能性高29%)。
在紋身後的頭兩年內,患淋巴瘤的風險最高(比沒有紋身的人高81%),接下來的3至10年下降,然後在11年後再次上升(比沒有紋身的人高19%)。
然而,這類研究無法證明因果關係,它只能顯示關聯。雖然知道無論紋身的大小如何,紋身都與淋巴瘤的較高風險有關,這讓人更想了解那些碰巧紋身的人可能還有什麼不同。他們是否有不同的飲食、不同的暴露、不同的壓力或不同的東西?
另外,一項研究甚至不足以證實一種關聯。需要更多的流行病學研究來確定刺青是否確實與淋巴瘤和其他健康問題有關。其他類型的研究,例如實驗室和臨床研究,可以幫助表明因果關係是否確實存在。
編譯來源:Forbes(2024.06.06)、eClinicalMedicine(2024.05.21)
+ read more

2024.08.12
卵巢是女性體內老化最快的器官,這很重要嗎?
由於卵巢的老化,女性的生育能力逐漸下降,最終進入更年期。更年期的到來使女性罹患心血管疾病和骨質疏鬆症等各種疾病的風險顯著增加。
一項新的研究顯示,較短的生殖年限與較高的多種疾病風險有關。
生殖相關因素對女性健康的影響近年來已成為人們關注和研究的焦點。先前的研究已發現卵巢是女性體內老化最早、老化最快的器官之一。這種老化過程會意味著女性進入更年期—通常在50歲左右。
先前的研究也探討了初潮和更年期年齡與女性健康結果的關係,包括與心血管疾病風險的關係。一項涉及超過12萬名停經後婦女的大型研究將生殖年限的長短與中風風險聯繫起來。
初經到停經的期間反映了暴露於體內雌激素的持續時間(即生殖年限)。一般來說,持續時間越長,患病的風險越低,女性壽命就越長。
研究發現了什麼?
這項新研究涉及1,300多名平均生殖年限為34年的停經後中國女性,是第一批研究生殖因素與多重疾病(指有兩種或多種慢性疾病)之間關係的研究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先前的研究發現女性的多重發生率明顯高於男性。依據本研究的目的,參與者根據其生殖年限的長短分為四組,分別為:Q1,≤32年;Q2,33-34年;Q3,35-37年;Q4
≥38年。
研究結果證實,生殖年限越長,患有多種疾病的風險越低,因此,與生殖年限最短的Q1婦女相比,生殖年限最長的Q3和Q4停經後婦女患多種疾病的可能性更小。該研究還揭示了一種線性趨勢,即生殖年限越長,多種疾病的風險越低。
根據研究結果,研究人員建議醫療保健專業人員應篩檢和評估生殖因素,以識別高風險族群。
更年期協會醫學主任Stephanie
Faubion博士表示,「這項研究強調了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女性生殖年限的長短與心血管疾病和死亡率等健康結果有關。目前我們要釐清的是,究竟是多種慢性疾病的存在導致卵巢提前停止功能,還是慢性疾病是卵巢提前「超時」的結果?」
研究結果發表在《中國停經後女性生殖年限與多重疾病之間的關係》一文,刊登於更年期協會雜誌《更年期》上。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24.07.31)、NIH(2024.07.30)、Menopause(2024.07.30)
+ read more

2024.08.07
產後失禁和骨盆腔疼痛正常嗎?
長達十個月的懷孕期伴隨著逐漸增大的子宮,其重力對骨盆腔壁直接或間接的壓迫,有可能對骨盆腔的神經及肌肉產生傷害,發生尿失禁、子宮或膀胱脫垂等。
Orlando健康中心的一項新的全國調查發現,大多數美國人認為女性在生完孩子後出現疼痛、壓力和尿失禁是正常的:71%的美國人認為生完孩子後漏尿是正常現象;51%的人認為產後性交疼痛是正常的。
這都是骨盆底損傷的明顯跡象
骨盆底是一組肌肉和韌帶支撐陰道、子宮、膀胱和直腸。當它們受損時—最常見的原因是懷孕、分娩或衰老—它們會導致尿失禁,或導致這些器官從正常位置滑落,發生疼痛和壓力,稱為脫垂。
很多女性對於發生這樣的狀況,以為是正常的,也羞於啟口,以忍受延宕就醫。
如果我們的膝蓋有問題,我們可以與任何人談論它,而不會感到羞恥,不會感到不舒服或奇怪。而每個人都有骨盆底肌肉,但許多女性迴避談論它的問題。
專家表示,這些骨盆底問題的跡象,雖然很普遍,影響了大約三分之一的女性,但它們並不正常。
Orlando健康中心的職能治療師Tessa
Ladd說:「當我們說這不正常時,我們的意思是─這不是你應該忍受的事情。這是你可以康復和改善的」。
專家強調,骨盆底損傷儘早就醫,通常無需手術即可治療,女性不必忍受不舒服的癥狀。
調查還發現,71%的受訪者認為女性應該在分娩後儘快開始鍛練,以增強腹肌和骨盆底。
Ladd警告說,這可能會適得其反。要讓你的身體有時間癒合,不要做得太多太快。在產後早期,你可以開始做一些深呼吸並學習正確的健身操。
經驗分享
生下第二個孩子一個月後,Nicole發現自己承受著嚴重的骨盆壓力而回到醫院。
她被診斷出患有膀胱脫垂,這意味著她的膀胱由於骨盆底肌肉和韌帶損傷而滑脫。
她擔心自己需要手術,並且需要在家中帶著一個四歲的孩子和一個新生兒進行漫長的恢復。但而後,她被送到職能治療師Tessa那裡接受骨盆底治療以緩解疼痛。
在那裡,她學習拿起東西時如何呼吸,意識到在日常事物中對骨盆底施加了多大的壓力。她學會了如何緩解壓力並真正感受到其中的差異。除此之外,她做一些伸展和放鬆骨盆底,加強和協調骨盆底肌肉骨盆底。
與Tessa合作後,Nicole現在可以抱起她的孩子,而不必擔心疼痛或滲漏。
她敦促其他女性認真對待這種情況並去看醫生。就像,你可以解決這個問題,或者你可以盡可能地努力解決這個問題。
編譯來源:HealthDay(2024.07.15)
+ read more
/20240731.png)
2024.07.31
加入乳房植入物登錄 健康有保障!
乳房植入物是一種醫療器材,常見用於整形和乳房重建。乳房植入物是否會對健康造成影響,是長期的討論重點。
台灣女人健康網曾多次報導,因為乳房植入物可能引發淋巴癌的疑慮,國際間相關單位多有動作,包含美國、澳洲、法國等國下架禁用多款植入物,更名千名受害者集體對藥廠提出訴訟。
為了追蹤乳房植入物使用者的健康情形,也為了在植入物有任何問題時能儘速聯絡上使用者,美國、荷蘭、澳洲、英國等國都建立了乳房植入物登錄系統。
台灣女人連線於2019年開始推動建立乳房植入物登錄系統以保障婦女健康,在我們的持續呼籲下,衛福部自2020年起委託臺北醫學大學建置「臺灣乳房植入物登錄制度」,歷經數年完成建置,目前正在推廣使用。
什麼是乳房植入物相關淋巴癌
間變性大細胞淋巴癌(ALCL)是一種罕見的淋巴癌,可能出現在身體的許多部位。2011年,美國FDA指出有些ALCL的發生和乳房植入物可能有關,稱之為BIA-ALCL(Breast
Implant-Associated 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這是免疫系統的癌症,不是乳癌,超過八成的BIA-ALCL發生在絨毛面的乳房植入物。
台灣在2021年出現了首例病例。亞洲地區包含日本、韓國、泰國及新加坡等地亦都有病例,BIA-ALCL並非僅出現在歐美等地。
乳房植入物登錄有什麼用?
乳房植入物登錄系統在保護個資的前提下,紀錄患者的手術記錄、植入物類型和後續健康狀況等。這些資料能讓醫療人員準確地評估患者健康情況,更能長期追蹤使用者的健康情形。
另一重要功能則是,當植入物發生各種安全問題時,能儘速與使用者取得聯繫。例如,BIA-ALCL通常在使用植入物的8-10年後確診,在手術後這麼長的時間下,很難找到使用者確認健康情況。若有登錄,則可盡速識別,並通知受影響的患者進行健康檢查和必要的治療,以最大程度減少健康風險。
快加入乳房植入物登錄!
乳房植入物登錄系統的建立,對所有女性朋友來說是一項重要的健康保障措施。國際經驗告訴我們,透過這個系統能有效追蹤植入物的使用情況,及早發現並處理潛在的健康問題。
台灣目前的登錄制度是「自願性登錄」,只要有接受乳房植入物相關手術,不論置入或取出,皆有資格可以參與。為了讓更多使用者瞭解登錄制度的存在及重要性,台灣女人連線持續要求衛福部於乳房植入物手術說明書內說明登錄制度,目前業已加入。
參與登錄系統的流程相當簡單,只要簽署參與同意書,醫師會將手術資料登錄於系統內。若想退出系統,也可隨時提出要求,不會影響到患者在醫院接受治療的權益。
我們呼籲所有已經或準備接受乳房植入手術的女性朋友,積極參與登錄,讓自己多一份保障。這不僅是對自己健康的負責,更是對未來生活的保障!
+ read more

2024.07.29
別再用湯匙餵!寶寶離乳新方法
大多數的父母可能都還記得,寶寶進入副食品的世界後,要將食物打成糊狀,再用湯匙餵孩子。一方面是因為小孩還沒有牙醫咀嚼,一方面是怕營養不足。
但最近一項研究表明,讓嬰兒自己用手抓小塊的食物來吃可能更有利於他們的成長。
什麼是寶寶主導離乳?
寶寶主導式離乳(baby-led
weaning,BLW)是近來於國外討論很多的方式,強調在嬰兒開始吃固體食物時,不再由家長用湯匙餵泥狀食品,而是讓寶寶自己用手抓完整的、非泥狀的食物。
支持者表示,這能鼓勵健康的飲食習慣,因為嬰兒可以自己進食,並且可以在餐桌上中探索各種食物。
但一個主要問題是,還不清楚這種方式是否能提供足夠的營養支持嬰兒的成長。
最新的研究結果表明,不必擔心這個問題,這樣的方式可以為生長和發育提供充足的熱量。
研究怎麼說?
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研究人員對70名五個月大的健康嬰兒進行了研究,旨在瞭解不同種類的富含蛋白質食物如何影響嬰兒生長和腸道健康。
在研究期間,照護者記錄嬰兒三天內所有食物的攝取量,包括固體食物和母乳或配方奶。這些飲食記錄用於計算嬰兒每日攝取的所有營養素,包括熱量以及大量和微量營養素。如果孩子來自泥狀食品的熱量比例低於10%,就會將其歸類為嬰兒主導的離乳方式。
結果顯示,「傳統離乳」與「嬰兒主導離乳」兩個組別間的能量攝取沒有顯著差異。但進一步分析顯示,嬰兒主導離乳與年齡別體重和身長別體重的分數增加有關,這意味著他們有更高的生長軌跡。
研究人員指出,還需要更多的研究來充分了解餵食方法、飲食攝取量和生長之間的關係。
軟質水果、蒸蔬菜、起司和小塊肉,容易讓嬰兒抓握和咀嚼,都是嬰兒主導離乳的好食物。研究強調,給嬰兒添加固體食物時,提供多樣化的飲食非常重要。
研究的作者、營養師Kinzie
Matzeller表示,嬰兒主導式離乳是一種很好的方式,可以讓孩子獲得更多選擇和不同類型的食物,否則孩子可能無法獲得這些食物。而嬰兒通常需要接觸食物多達15次才能接受它,因此堅持是關鍵。
研究也發現,教育程度較高、收入較高的母親更有可能採用嬰兒主導的離乳方式。儘管沒有研究其原因,但研究人員推測,收入較高的家庭可能更容易負擔得起嬰兒主導離乳所需的食物所需的準備時間和資源,並且更有可能尋找或接觸替代品離乳方法。
編譯來源:American Society for Nutrition(2024.6.30)、Daily
Mail(2024.6.30)
+ read more

2024.07.23
子宮內膜異位症增加卵巢癌風險
患有子宮內膜異位症的女性可能容易遭受另一種健康危險。新研究顯示,她們患卵巢癌的可能性是沒有患有子宮內膜異位症的女性的四倍。
科學家已知子宮內膜異位症可能和卵巢癌風險增加有關連,但此研究詳地指出風險會隨著子宮內膜異位症的亞型而不同。
患有嚴重子宮內膜異位症、卵巢子宮內膜異位症或兩者兼有的女性患卵巢癌的總體風險「顯著增加」,相對於沒有子宮內膜異位症的女性高出約9.7倍。
患有深部浸潤性子宮內膜異位症、卵巢子宮內膜異位症或兩者兼有的女性患第
I
型卵巢癌的風險似乎高出近19倍,而它的生長速度往往比沒有子宮內膜異位症的卵巢癌慢。(深度浸潤的子宮內膜異位症存在於組織或器官深處,卵巢子宮內膜異位症有時稱為「巧克力囊腫」,是在卵巢中形成的囊腫。)
相關聯的原因?
這個新研究顯示子宮內膜異位症和卵巢癌相關,但不是原因。驅使相關性的確切因素仍未明白。
紐約大學長Langone 醫院 Perlmutter
癌症中心的婦科癌症科醫師 Deanna Gerber
說:「子宮內膜異位症是一個還未能完全了解的診斷,使得和卵巢癌的相關性也難以完全理解。可能有基因驅動的相關性,子宮內膜異位症常見的發炎,也會增加卵巢癌的風險,或者荷爾蒙的因素也可能在驅動這種關聯。」
根據 Cedar Sinai
的Rimel,「有幾個機制的建議,但沒有一個完全被證實。有些基因突變如
ARID1A
相關於子宮內膜異位症和子宮內膜癌,也許連結了兩者。另外一個可能的機制,可能是子宮內膜異位症的形式和形成的過程中傷害了組織,從而創造一個更容易患癌症的環境—這需要更多的研究。」
風險仍較低
專家說,但是子宮內膜異位症的人不應對新的研究發現而感到驚慌,因為卵巢癌本身仍然罕見。在台灣,患者應該記得:一般人群卵巢癌風險非常低,少於0.1%,這比乳腺癌等常見癌症要低得多。即使卵巢癌風險增加四倍,婦女仍維持著一個非常低的風險。」
「目前我們不建議對臨床護理或政策進行任何改變。預防卵巢癌最好的方式仍是建議要運動,不要抽煙、限制飲酒。」
除了年齡以外,有卵巢癌、乳癌或大腸癌的家族史更是卵巢癌的重要風險因素。
根據台灣2021年癌症登記資料分析結果,「卵巢癌」女性十大癌症死亡率第七位,死亡人數年增率更高達9.9%,為十大癌症之最!其發生率為1萬人1人。
Cedar Sinai
癌症臨床實驗辦公室的主任,婦科癌症專科醫師 BJ
Rimel
指出,整體來說,子宮內膜異位症的人應該覺知卵巢癌的警訊,包括脹氣、腹痛和腸道或膀胱功能的改變。「如果一個人有子宮內膜異位症,而醫師推薦以口服避孕藥做為治療或只是普通的避孕方法,我一定會考慮服用。口服避孕藥可降低卵巢癌風險
50% ,是很棒的消息。」
研究人員發現令人震驚的增加
新的研究,美國研究團隊分析近50萬位猶他州婦女年齡18-55的數據。數據來自於Huntsman癌症機構的「猶他州人口數據庫」。研究人員仔細檢視在她們的電子健康記錄上,有多少婦女被指認有子宮內膜異位症,基於「猶他州癌症登記處」,有多少婦女在1992-2019年間發展成卵巢癌。
研究人員發現所有卵巢癌類型的風險,有子宮內膜異位症的婦女,和沒有此症的婦女比較,高了4.2倍。根據研究,患有子宮內膜異位症的女性患
I
型卵巢癌的風險「特別的高」,有子宮內膜異位症的婦女7.5倍高,而患
II 型卵巢癌(可能更具侵襲性)的風險約為2.7倍。
研究人員發現,相較於沒有任何類型子宮內膜異位症的婦女,患有深部浸潤性子宮內膜異位症的女性總體上患卵巢癌的風險最高,大約高出18.8
倍,而患有深部浸潤性子宮內膜異位症和卵巢子宮內膜異位症的女性的風險排名第二。
研究數據並未指出那些子宮內膜異位症的婦女接受了口服避孕藥,或性腺激素釋放素促進劑,可能會稍微扭曲了數據。節育藥丸相關於較低風險卵巢癌,仍不清楚性腺激素釋放素促進劑和癌症風險的相關性。再者,這些數據並沒有顯示患有子宮內膜異位症的女性,有可能未被診斷或誤診。
此項研究發表在《美國醫學會期刊》。
編譯來源:CNN (2024.07.17)、JAMA(2024.07.17)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