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差異

對心臟病症狀的無知可能害死妳!
2019.09.20
對心臟病症狀的無知可能害死妳!
最近一份調查指出,上百萬名女性可能不了解心臟病的症狀,這對一些女性來說是攸關生死的問題。   這項對2,000名女性進行調查的研究發現,不知道大量流汗、頭暈及感到噁心是心臟疾病的症狀的女性,分別有43%、41%及36%。此外,10%誤以為只有男性才要擔心心臟問題、13%不認為女性會心臟病發、25%認為女性會出現與男性不同的症狀。   研究作者表示,女性對心臟疾病有著巨大迷思,以為自己沒有風險,這不僅是錯的,更是攸關生死。   在這份調查之前,有研究指出,男女的心臟病症狀其實大同小異,主要的症狀都是胸痛。但女性有時會出現其他症狀。   此研究作者表示,不論男女都要認識警訊並積極應對。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19.09.11)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你累了嗎?看看她做了多少工作吧!
2019.09.11
你累了嗎?看看她做了多少工作吧!
無論你多麼想否認,很明顯地,女性是國家的主要勞動者!而且她們所付出的勞動力,大多是無酬勞的。   關於經濟或經濟發展的所有討論當中,最常忽略「無償勞動」的貢獻和影響。   做家務事和照護孩童時並無酬勞,也不會被計算在國家的GDP內。但是,如果是付錢給別人去做這些事,就會被包含進 GDP 數據報告中。 根據最近公佈的最新調查—「澳洲家庭、收入和勞動力動態調查(HILDA)」顯示,澳洲社會的家務勞動幾乎都是由女性完成的。這樣的狀況在這五年來並沒有太大改善,澳洲的男性應該多少要感到有點羞愧。   HILDA調查將數據中的異性戀家庭分成不同群體—主要由男性負責賺錢養家、女性負責賺錢養家,或者男女一同擔起賺錢養家。並且區分他們是否有扶養孩童。   如果我們僅看那些沒有撫養孩童的家庭,我們會發現無論誰主要負責賺錢養家,女性花費在家務勞動上的時間都比男性更長。     也許你會想反駁說:但是男性花費更多時間在整理修繕屋子外面的事務,這些都沒有被算進去家務勞動的時間。很抱歉,HILDA調查的「家務勞動」定義有包括這些整理修繕,也有將時數計算進去。   HILDA調查的「家務勞動」定義包含了:(一)家庭雜務,像是外出購買食材或日常用品,銀行業務,支付帳單,和記帳等財務管理等等(但不包括接送小孩去學校或參加其他活動),(二)家事,像是準備三餐,洗碗,清潔打掃家裡,洗燙衣服和裁縫等等。(三)打理屋子和屋外的事情,像是維修,整修,塗油漆等等維持房子的家務,或者修理保養汽車,園藝修整等等的事務。所以,就如同我說的,HILDA調查的「家務勞動」定義涵蓋了所有和家有關的勞動內容(『接送小孩』被定義成『托育和照護』,這個我們等等討論)。   公允而言,當我們將男女在外有酬勞支付的工作時數(包含上下班)也算進去時,男性有酬勞的勞動時數加上無酬勞的家務勞動時數後,勞動總時數平均比女性還多,但是這僅發生在沒有小孩且男性是主要賺錢養家的夫妻身上。     當夫妻一旦有了小孩,事情就不一樣了。   你可能會開始想說該不會是因為加上哺育母乳的時間,所以女性勞動總時數大大增加吧?但並非如此,HILDA調查將「孩童托育和照護」定義為與小孩一起玩耍、協助並照護他們、教導和積極監督他們,或者接送他們去托育所、學校或參加其他活動等等。   無論在哪種家庭當中,平均而言,女性都比男性一週多花7個小時在兒童托育照護上。     驚人的是,在有小孩的家庭之中,當男性擔任主要賺錢養家時,平均而言,男性僅花費11小時在兒童托育和照護,而女性則是花費26小時。而在女性擔任主要賺錢養家的家庭當中,女性平均花費19.3小時在孩童托育和照護上,而男性則花費11.2小時。也就是說,無論誰負責養家,女性都比男性花費更多的時間在孩童托育和照護上。   當我們再加上家務勞動的時數時,我們很清楚看到,男性花費比較少時間在孩童托育和照護上並非因為他們把時間都拿去幫忙做家務了。   在一同賺錢養家的夫妻當中(且賺的錢一樣多),女性平均比男性多做1.5倍的家務勞動和兒童托育照護--- 大約是一週多做14小時!女性主要負責賺錢的家庭當中,女性仍然是比男性多做很多,平均一週多做13小時。     若是將有酬勞的工作時數加上去,能不能看起來平衡一些呢?(也就是說,是否因為男性在外工作時數很長,所以導致較少時間做家務勞動和孩童托育照護呢?)對於男性是主要賺錢養家的家庭而言,沒錯,將有酬勞的工作時數加上去後,的確男女雙方的勞動總時數是差不多的。但是,在其他兩種類型的家庭當中,卻遠遠不是這麼一回事。     在雙方收入等同的家庭當中,將所有勞動時數加總起來後,女性還是平均一週多做4.5小時的勞動,也就是大約比男伴多做6%。在女性負擔多數的家庭中,女性竟然比起男伴勞動總時數多出19%,也就是一週平均多做13個小時的勞動。   這也難怪在所有類型的家庭當中,女性對於自己是否擁有足夠自由時間的這件事,滿意度都遠遠低於男性!     好消息是,如果跟以前比,現在的狀況似乎算是稍微有一點改善了。 在2002-2004年時,雙方收入等同的家庭當中,女性所做的家務勞動和孩童托育照護的總時數是男伴的1.7倍,比現在的1.5倍還糟糕。   但是同期間女性在外工作時數卻比現在還長,也就是說若是把在外工作的勞動時數加上去後,看起來總數和比例分配還是沒有什麼改變,目前的狀況可能和2002-2004年的期間差不多。   所以,總之,男人當然可以彼此自我安慰,繼續相信比起以往的男性,現在的男性已經多做了許多家務勞動和孩童照護!但是,無論男性多麼想要否認,很明顯地,女性是國家的主要勞動者!而且她們所付出的勞動力,大多是無酬勞的。   編譯來源:The Guardian(2019.07.31)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乳癌藥物臨床試驗應納入男性受試者
2019.09.01
乳癌藥物臨床試驗應納入男性受試者
近日美國食品藥物管理署(FDA)發布一份新指引草案,建議乳癌藥物的臨床試驗受試者應加入更多的男性病患。   乳癌男女病患差異 男性被排除在藥物試驗之外 乳癌在男性身上罕見,人數僅佔乳癌病患總數約1%。但是相較於女性乳癌病患,男性被診斷發現罹癌的時間點往往年紀較大,而且較易有癌細胞轉移至淋巴結情形。   男性因而一直被排除在乳癌藥物臨床試驗之外,他們接受的治療建議並非依據前瞻性的隨機臨床試驗,通常都是沿用在女性身上的試驗結果。而這也導致FDA核准給男性病患的治療選項非常有限。   FDA指引草案重點 指引草案指出,乳癌藥物臨床試驗的合格標準應該要納入男性及女性。若要將男性排除試驗之外,應在試驗計畫中提出有科學根據的理由。 FDA認為以「乳癌男性病患的低預期增加率」做為排除男性的理由是沒有說服力的。   當某些特定乳癌藥物的臨床試驗排除或加入非常少的男性受試者,須符合以下兩個條件:   * 已有早期研發或文獻的資料可以支持藥物的作用機制在男女身上的效益及安全性沒有差異,那麼該藥物可以使用臨床試驗的結果做進一步推斷,把男性病患也納入FDA核准的藥物適應症對象中。   * 當藥物可能涉及男女之間效益及安全性的差異,則須提供進一步的資料佐證,才能將臨床試驗的結果用在男性乳癌病患身上,將其納入FDA核准的藥物適應症對象。對乳癌來說,荷爾蒙治療藥物可能是倚賴或影響體內荷爾蒙的變化,因此,其效益及安全性可能會因性別而異。而這些進一步的資料可以是小型單臂試驗和使用真實世界數據來源的研究。   FDA卓越腫瘤醫學中心執行長Pazdur博士表示,當指引內容確定後,這些建議將讓醫藥產業更清楚要如何透過使用不同資料來源的各式臨床試驗設計,產出能夠支持男性乳癌病患治療的效益及安全性資料。希望能夠鼓勵男性乳癌治療的藥物研發最終可以提供病患更多FDA核准的治療選項。     編譯來源:Medpage Today(2019.8.27)、FDA Draft Guidance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心臟病症狀男女有別?!
2019.08.27
心臟病症狀男女有別?!
治療心臟病重要的原則是掌握黃金救援時間,因此及早辨識及精準地判別心臟病症狀非常關鍵,這關乎患者獲得治療的時機、方式還有預後。   過去研究指出,女性心臟病患者被誤診、未獲得完整醫療照護的比例高於男性,背後原因可能是未充分認識男女心臟病症狀的差異,因此無法辨識女性的心臟病。為了解決這樣的問題,指引指出女性患者比較容易出現「非典型症狀」,並強調認識這些差異能避免女性延誤就醫、被誤診及死亡率上升。   男女心臟病症狀的差異 男女心臟病發作時最常見的症狀的都是胸痛,但是男性比較容易經歷嚴重胸痛、左手臂疼痛,而女性則比較是胸部任意部位感到被擠壓,脖子、下顎、肩膀、上背及腹痛。而且女性比男性容易經歷呼吸短促、噁心、冒汗、不尋常的疲憊、心悸或頭暈目眩等。   新研究:男女心臟病症狀差異不大! 最近一份研究挑戰了女性心臟病症狀有「非典型」的觀念。   研究人員記錄2013年至2017年期間在愛丁堡皇家醫院掛急診的1,941位可能有心臟病人的症狀,並對他們進行了「肌鈣蛋白測試」血液檢測。該測試是測量心臟病發作期間受損心臟細胞釋放的蛋白質。   研究發現,在有心臟病的人當中胸痛是男女最常見的症狀,男女都有93%的人。男女有左手臂疼痛的比例也很相似(48%的男性和49%的女性)。此外,女性比男性容易有下顎或背痛,女性也更容易在沒有胸痛的情況下出現噁心(19%的男性和33%的女性)。   在胃食道逆流、背痛等方面,男性比女性更常發生(41%的男性和23%女性)。   研究人員認為,錯將女性標籤為較常出現非典型症狀,可能促使醫師和護士不對女性冠心病患者進行調查或開始治療。這份研究顯示,女性出現典型症狀時永遠都需要被視為心臟病的警訊,否則可能導致女性被誤診、延誤治療或者獲得較不積極的治療。   台灣女人連線認為,強調男女心臟病症狀的差異,目的是要打破心臟病屬於男性疾病的迷思。過去對女性心臟病的了解主要是參考男性心臟病,以致於當女性心臟病患者出現男性較少見的症狀時,她比較不會想到可能是心臟病或是被醫師辨識出來,長期下來形塑男性比較容易得心臟病的錯誤觀念。其實男女發生心臟病時可能經歷的症狀是相似的,只是發生率不一樣。重點是看見差異,才不會因此錯失挽救性命的機會!!     編譯來源: * Eurekalert(2019.08.21) * Amy V. Ferry et al. _Presenting Symptoms in Men and Women Diagnosed With Myocardial Infarction Using Sex‐Specific Criteria_.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2019;8:e012307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高血壓女性比男性容易中風!
2019.08.24
高血壓女性比男性容易中風!
最近研究指出,隨著高血壓的嚴重程度上升,女性中風風險增加的速度幾乎是男性兩倍。這項研究引起人們討論控制高血壓是否需要針對性別制定指引。   高血壓是中風最常見且可以控制的風險因子。   研究作者表示,雖然在60歲以下的人當中,女性的高血壓普遍程度低於男性,但老年女性則變得普遍。隨著年齡的增長,她們較難控制血壓。而這份研究結果基本上指出,中風風險可能隨著高血壓升高而增加,女性更是如此。   研究怎麼做的 研究團隊檢視了26,461名美國人的髙血壓引起中風風險的性別和種族差異。超過一半的參與者是女性,40%是黑人,男性的平均年齡是66歲,而女性的平均年齡是64歲。   研究發現,血壓每增加10毫米汞柱,白人女性和男性之間的中風風險差距就會拉大。具體來說,隨著血壓上升,女性中風風險大約是男性的兩倍。然而,這些性別差異並不適用於黑人男女之間,儘管這一群體高血壓嚴重程度大於白人。   此外,研究還探討了一個人服用的高血壓藥物的數量如何影響他們的中風風險。他們發現控制血壓所需的藥物越多,患者的中風風險就越高。每增加一類藥物,這種風險增加了23%。對於男和女來說都是如此。   研究作者認為,男女之間的中風風險差距分明,代表需要更仔細地檢視男女高血壓的樣態,但是女性在臨床試驗中的代表性卻往往不足。因此,未來還需要進行更多的臨床試驗來確認此研究結果,並探討給女性更嚴格的血壓控制是否有幫助。   而對於藥物增加中風風險的發現,研究作者表示這並不代表控制血壓的藥物會使風險上升,而是服用越多種藥物來維持血壓正常的人本身就有較高的中風風險,這是因為他們的血壓更難以控制或對治療產生抗藥性。   對於是否需要針對性別訂定指引仍無共識 美國心臟學會的指引撰寫委員會主席表示,在治療高血壓方面,目前沒有任何令人信服的證據指出男女之間存在很大差異。雖然新研究的結果令他感到驚訝,但在做出任何結論之前還需要進行更多的研究。   雖然目前對於是否需要針對性別來制定高血壓治療指引仍無共識,但研究作者認為,有需要在未來的研究中收集更多性別的資料。許多病程存在性別差異卻尚未被看見。即使我們可能沒有足夠的證據支持在治療高血壓時要考量性別,但也沒有資料顯示預防中風一體適用的做法是正確的。     編譯來源:Health Day(2019.08.13)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女人的慢性疼痛與男人很不同
2019.08.22
女人的慢性疼痛與男人很不同
女性健康照護在過去幾年間有明顯的進展,但在慢性疼痛治療卻還有很多改善的空間。女性接受慢性疼痛治療的人數多於男性,可是醫藥卻常沒有看見男女面對疼痛的差異,造成在有效處理慢性疼痛上出現性別落差。   美國肯薩斯大學醫學中心醫學博士Templeton表示,我們給人們治療,希望疼痛會減輕,但如果情況沒有改變,這未必表示他們需要有更多的治療,反而可能是我們對治療疼痛要有更多的認識。   美調查:女患者的疼痛未被認真看待 且影響其積極生活能力 在一項針對1,004名經歷疼痛超過三個月以上的美國女性所做的全國調查中,有62%參與者對疼痛感到絕望、95%表示疼痛影響她們過積極生活的能力。關於慢性疼痛如何被醫療人員對待,有高達38%的參與者表示沒有被認真看待、另外45%覺得部分有被理解、17%完全不被理解。   慢性疼痛男女大不同 Templeton博士區分以「生理性別」及「社會性別」為基礎的醫學,它們的不同會對每個身體功能發揮作用。就生理性別來說,研究者都知道疼痛會讓身體分泌比較少的雌激素,而這是女人的DNA或出生時她的生理性別所呈現的生理事實。   另一方面,社會性別則是根據個人在文化上融入社會的方式來看待他人。例如:在某些文化裡,相較於男性,女性表現疼痛較能被接受。已有研究發現男人會等到疼痛變嚴重才去看醫生,但女人則大多在求醫多次後才獲得治療。   此外,女人比男人易受慢性疼痛所苦,因為女人較常有骨關節炎和纖維肌痛的問題,還較易會有焦慮、憂鬱及創傷後壓力症候群,這些都是慢性疼痛的來源。   美國羅文大學醫學院教授Gupta認為,為了要創造疼痛治療持續性的改變,辨識「生理性別」和「社會性別」對照顧病患的影響是關鍵,如此一來我們可以定義並啟動管理女性疼痛的最佳步驟。   而健康照護產業也要改變用數字方式測量疼痛程度的迷思。Templeton博士認為每個病患及她們過往的疼痛經驗都不一樣,以詢問行動和移動狀況以及病患身體有何侷限的方式,會有助評估疼痛。   用藥風險男女差異  育齡及準備懷孕女性須特別注意 美國疾病管理局(CDC)報告顯示,男性過量使用鴉片類藥物致死者多於女性,但是女性過量使用的比率上升速度更快,因為中年女性較常發生慢性疼痛,她們被醫師開了更多鴉片類藥物的處方籤。   當這些長期使用鴉片類藥物的女性無法停藥,她們需要注意一些風險,尤其如果是育齡及準備懷孕的女性。Templeton博士不認同一些醫師會對用藥的女病患頻繁進行懷孕檢測並提供避孕藥給她們的作法。而對年長女性,醫師則需要知道使用鴉片類藥物可能降低女性身體的脂肪量,提高她們跌倒受傷的風險。   醫師及病患應該要知道除了鴉片類藥物與止痛劑之外,還有其他解除疼痛的選項,如:運動或物理治療。   Templeton博士賦予第一線醫療人員要向女性病患詢問一些問題並持續和她們對話的工作。他最後提到,疼痛並不正常而且一點都不好,女人需要說出來!     編譯來源:FierceHealthcare(2019.08.12)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