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6.26
女性應有更多生產方式的選擇
英國健康諮詢人員提案表示,社會應該賦予女性更多生產方式的選擇,讓女性自己選擇生產的方式和地點,不論在家、在醫院或是到有助產士的醫療單位生產,女性都應獲得完整的資訊好幫助他們做決定;英國國家兒童照顧信託(National
Childcare
Trust)表示,目前約有2%的孕婦選擇在家生產,但是許多人其實不瞭解在家生產的風險,也沒有獲得有關在家生產的資訊;在台灣,估計在家生產的孕婦一年不會超過十位。
英國政府預計於2009年將生產選擇權完全交由孕婦決定,這麼做的理由是希望讓生產變成一件很自然、很正常的事,也藉此降低生產過程中不必要的醫療介入,以確保母親與嬰兒產時及產後的健康與安全,但是外界認為這一套系統太沒有彈性,大部分的孕婦最後也只能放棄,然後回醫院生產;此外,助產士的短缺及助產單位由於經濟因素相繼關門,也是一大問題。
無論如何,女性有「知」的權利,社會必須提供女性完整的資訊,並且尊重他們為自己所做的選擇。
+ read more
2006.06.08
青少女需要更多的性自主
十幾歲的青少女通常第一次發生性行為的原因是什麼呢?研究結果表示是並非出於自願,而是因為受到男友壓力,也因此青少女懷孕的懷孕及性病風險如此高。
美國印第安那大學醫學中心的Dr. Margaret J.
Blythe在訪問了279名14-17歲的女性,並持續兩年作週期性地訪問後,在Archives
of Pediatrics & Adolescent
Medicine發表調查結果,表示41%的青少女經驗過不想要的性行為;10%曾被男友強迫發生性行為。而勉強發生性行為的原因,主要是害怕拒絕發生性行為男友會生氣,甚至要求分手。除此之外,研究中也發現,這些勉強發生性行為的青少女,使用保險套的機率也相對的比較低,且懷孕的機率高。
這些被觀察的青少女當中,多數為黑人及經濟收入較低者,但由於樣本較少,因此是否適用於解釋現今社會普遍狀況仍不清楚,但Dr.
Blythe表示此研究結果與之前所有類似的研究是極為相似的。
在許多時候,性關係代表著權力關係,越弱勢的人對於性行為就越無法自主。想要卻不能去追求的性,或者是不想要卻被強迫發生的性,都代表著種種的不平等。對於青少女懷孕的問題,學校除了應該加強性教育之外,也不能忽略整個社會對於男女之間不平等的要求及刻板印象,才是真正能治標又治本的辦法。
+ read more
2006.06.01
植入胚胎重質不重量
由於人們一向認為女人年齡越大受孕機率就越低,因此在施行試管嬰兒(IVF)手術時,常見到婦女年齡越大、醫師所植入的胚胎數也會越多,以提高懷孕成功率。然而,由於胚胎植入數量增加,多胞胎的機率也會增加,如此一來,女性又會面臨減胎的抉擇,以及比一般人多3-5倍早產兒的風險。然而芬蘭日前在人類生殖期刊(Human
reproduction)上發表一項研究結果卻打破了植入胚胎數越多、懷孕成功率越高的這項迷思。
芬蘭這項研究是由Oulu大學的Dr. Hannu
Martikainen主導,主要觀察年紀在36-39歲之間的婦女,其中1224名使用新鮮胚胎,828名使用冷凍胚胎。結果發現,這些婦女在做IVF手術時,植入1個胚胎時的懷孕成功率及活產率跟年輕女性是差不多的。此外,在累積懷孕率方面,植入1個胚胎的成功率共為54%,而2個胚胎數的成功率為35%,顯示植入是重質不重量,植入多少胚胎並非重點。
在英國,目前只有10分之1的婦女在做IVF時只植入1個胚胎,大多以36歲以下的婦女為主。而36歲以上者大多植入2個胚胎。40歲以上的婦女,則傾向植入3個胚胎。有專家表示,IVF每次週期的費用都很高,因此民眾都希望多一些懷孕的機率,不用再做第二次。而芬蘭民眾之所以可以只植入一個胚胎,使因為芬蘭國家有補助IVF的關係。
在台灣,國內接受人工生殖的不孕夫妻,平均植入的胚胎數量為4顆。由於傳統文化對於傳宗接代的執著,對於年齡較高的婦女,醫師甚至會同意以「死馬當活馬醫」的心態植入9個以上的胚胎。日前剛在立法院通過一讀的「人工生殖法」中,立委黃淑英要求限制植入胚胎數不得超過4個,與國外相較已頗為寬鬆。只能冀希醫師在實行人工生殖手術時,應以女性身體健康為主,並秉持專業倫理的精神,不再以懷孕為最終目的而不惜犧牲女人的身體健康。
+ read more
2006.05.19
扮演多重角色讓婦女更健康
一份發表在流行病學與社區健康期刊(the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and Community
Health)的研究發現,婦女如果擔任母職或是有伴侶關係,而且同時又有職業的話,能夠使婦女維持身體健康。這類的理論其實早有所聞,但是一直無法證明究竟是因為工作和家庭關係使婦女更健康,還是因為健康的婦女才有餘力去發展工作和照顧家庭關係?此研究團隊表示,婦女在50歲左右的健康狀況大多為生活形態和經驗累積的結果,而不是起因,因此,這份研究提供了一個可能的答案。
這份研究參與者是兩千多位在英國布萊頓(Briton)出生的婦女,年齡介於26至54歲,研究團隊記錄了她們的身體體質指數(BMI)、婚姻狀況、工作經驗、子女數等,並且追蹤她們的健康記錄至1946年。研究發現,如果以54歲的女性為例的話,家庭主婦、單親婦女和沒有子女的女性是這個年齡層裡健康狀況最差的族群,其中又以從來沒有工作經驗的家庭主婦最容易有肥胖的問題;而曾經工作過的女性則較不會有肥胖問題,因此,扮演職業婦女、伴侶和母親角色的女性最不容易在中年以後變胖。
+ read more
2006.05.16
美醫師建議青少女提早至婦產科就診
美國青少年健康委員會在今年的婦產科醫學會會議中提出一項建議:希望女性第一次去看婦產科的時間能提早到13至15歲間,因為青春期早期這段時間是提供教育的最好時機,醫師也能藉此提供有效的指導和預防性的健康照護服務;美國醫師學會也建議這樣的就診應該持續到青少女21歲。
從青少女的懷孕率便可以看出,許多青少女應該要知道的資訊其實並沒有被討論到,有數據顯示85%的女性在青少女時期就有強烈的性慾,而三分之一的女性在16、17歲前就已有過性行為,但是女性卻很難和別人討論性,而且許多關心青少女健康的醫師都不太願意和青少女的父母討論有關性的話題,因此讓青少女和婦科醫師直接接觸便變得格外重要。
這樣的就診經驗對年輕女性而言,除了是讓她們了解生育健康的好機會外,也能讓藉此女性和醫生建立起互相信賴的醫病關係;除了生育健康之外,醫師也能和女性談論許多其他的訊息,例如,青春期發育、月經、性慾、安全性行為、性病、例行性身體健康檢查、免疫系統、避孕方法、情緒變化、性虐待等,但是並不包括真正的身體或骨盆腔檢查,這段時間的就診主要重點在於提供青少女資訊,讓她們有能力注意和評估自身的狀況。
+ read more
2006.05.12
胚胎的基因篩檢
英國政府在10日表示,准許胚胎基因篩檢的範圍擴大,讓有乳癌、卵巢癌、大腸直腸癌等家族病史的婦女,在懷孕時可要求做胚胎基因篩檢。英國人類受精及胚胎學機構(HFEA)主席Dame
Suzi
Leather表示,這些癌症的基因篩檢技術目前已使用在已知的癌症病患身上,而擴大允許基因篩檢,可以讓家族中有癌症基因者提早發覺,使其不會在三、四十歲時受到癌症影響。目前英國已有10家診所核准做此篩檢。當然,此基因篩檢並非強制,且篩檢過程勢必使用人工生殖手術IVF,母親可以自行決定是否動此手術。並預計會在2008年全面檢視這項政策。
對於英國新頒佈的這項政策,有許多反對的聲音。例如生殖倫理評論的Josephine
Quintavalle就表示,會有這種基因篩檢的想法完全是因為「優生」的觀念,要求要有「完美」的下一代,而這個想法是很不健康的。
除此之外,也有反對者表示這些癌症不一定會發生,而且即使發生了也是有治療的方式,質疑此舉是邁向展開「設計嬰兒」(designer
babies)及基因試驗大門的一大步。然而既使是用意良善,有家族病史的母親所得到的資訊是否足夠,且如果拒絕篩檢,是否會對母親增加額外的壓力及責任?這都是值得深思的。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