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11.13
預防攝護腺癌有譜!
目前已知年齡、種族和家族病史是男性罹患攝護腺癌的風險因子,這些都是個人無法控制的因子.最近一項大型研究發現另外兩個風險因子─游離睪固酮和IGF-I生長激素.調節他們血中濃度,可能降低男性罹癌風險.過去研究指出,血液中兩種荷爾蒙—游離睪固酮和IGF-I生長激素可能與攝護腺癌有關.牛津大學的研究團隊進一步聚焦於它們的濃度與攝護腺癌的關係.研究的進行及發現他們分析了來自英國生物銀行200,452名男性的血液樣本,這些男性在加入英國生物銀行研究計畫時沒有接受任何荷爾蒙治療也沒有癌症.研究追蹤了6至7年後有5,412人罹患攝護腺癌和296人因此過世.研究發現,血液中兩種荷爾蒙濃度較高的男性更有可能被診斷出患有攝護腺癌.每升血液中IGF-I生長激素濃度每增加5nmol,攝護腺癌風險就會增加9%.每升血液每增加50pmol的游離睪固酮,攝護腺癌風險就會增加10%.此外,相較於IGF-I生長激素濃度最低的男性,濃度最高的男性的罹癌風險高出25%;相較於游離睪固酮濃度最低的男性,濃度最高的男性的罹癌的風險高18%.由於研究規模龐大,研究人員能夠考量排除可能影響癌症風險的其他因子,如身體大小、社會經濟狀況和糖尿病等.研究作者表示,這類研究雖然無法說明這些因素與癌的關聯,但是我們知道睪固酮會影響攝護腺的正常生長和功能,而IGF-I生長激素則會刺激我們體內的細胞生長.這項研究告訴我們,這兩種荷爾蒙可能是將飲食、生活方式和體重等因素與攝護腺癌風險聯繫起來的一種機制,這樣的發現有助於我們找到疾病預防策略.一位未參與研究的倫敦帝國大學泌尿外科教授表示,這些結果很重要,因為它們顯示至少有一些因素是我們可以加以控制以降低攝護腺癌風險,這可能意味著我們可以提供男性更好的建議來降低自身風險.更多相關閱讀:攝護腺癌患者常因缺乏風險意識而死亡!攝護腺肥大藥物恐延遲癌症診斷編譯來源:Eurekalert(2019.10.31)-------------------------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19.11.12
科學家的腦中應有性別!
日前國際知名科學期刊《自然》(Nature)150週年紀念特別版邀請五位專家共同撰文,指出將生理性別(sex)及社會性別(gender)因素納入,會有助科學家改善他們的實驗研究、降低偏見並促進新發現與創新的機會.共同作者之一英國艾希特大學Ellis博士表示,生理性別與社會性別在研究中已愈來愈重要,但研究者對其誤解與忽視的情形仍常見.生理性別包含雌性/生理女性、雄性/生理男性或雌雄同體/陰陽人;社會性別則指心理與社會文化因素如何影響個人的社會性別認同.此專文以海洋科學、生物醫學、機器人與人工智慧為主題,闡述納入生理及社會性別已促成更進一步的深刻認識,例子包括海洋貝類回應氣候變遷的性別差異、性別化社交機器人等,並認為這些觀念可以廣泛應用到所有的科學學科.*撞擊測試假人過去製作撞擊測試假人是以男性體格作為範本.一項研究發現,因為這樣,造成在發生類似的撞擊事件時,美國女性駕駛受傷的機率比男性駕駛高出47%.這樣的洞見無疑可以幫助工程師設計更複雜的測試平台,從而防止重大傷害或挽救生命.*免疫細胞、染色體組與性荷爾蒙人體免疫細胞會出現不同的作用,這取決於它們是否具有XX或XY染色體組或處於體內不同濃度的性荷爾蒙.這對於抗體治療和新的癌症免疫療法可能具有令人興奮的意義.未來某一天,有相同疾病的男女可能將會接受完全不同的治療.而患者應詢問醫療人員,他們被建議的治療方法是否對與他們相同生理性別與社會性別的人是一樣有效的.*動物疼痛反應與研究者性別一項老鼠研究驚訝地發現,動物呈現疼痛的程度會隨著是否有男性研究者在實驗室裡而有變化.結論是動物會對男人身上的味道出現反應,而且雌性老鼠比雄性老鼠更加敏感.*氣候變化與海洋生物海洋生物也有許多例子凸顯出生理性別的重要性.以海龜為例,孵化時的溫度會決定幼龜的性別,因此,氣候變化將會對海龜造成巨大威脅,導致可能出現部分的烏龜整體雌性化的現象.此外,海洋生物學也提醒我們要挑戰生理性別是二元僵化的預設,如,小丑魚就是先雄後雌的雌雄同體生物(protandroushermaphrodites).*性別化社交機器人人們會使用經驗法則(mentalshortcuts)來評估非人類實體,並將社交機器人擬人化,賦予機器人性別身分.而經驗和實驗研究已證實,這會影響我們對新興科技的認知.再者,性別化機器人具有高度社會及倫理意涵,社交機器人的研發人員、以及想要在人們生活的各領域運用機器人的相關人士都該把這個點加入考量.現有文獻是理解設計及使用新科技中生理及社會性別角色的開始,未來應進一步探究性別化科技在實際生活中的影響.這篇專文的目的是要提高透明度、促進融入及重新設定研究預設值,並呼籲研究者、研究贊助單位、期刊及大學相互合作,努力落實生理性別及社會性別的分析方法.最後結論提到,"眼睛已經開啟,經由將生理性別和社會性別分析納入研究人員的工作,他們會增進科學和工程領域的卓越性和社會責任感."編譯來源:Eurekalert(2019.11.06)-------------------------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19.11.11
不是所有身體活動都對心臟有益!
當我們談到預防心血管疾病,身體活動是經常被提到的有效方法.不過,最近一項研究指出,在某些情況下,身體活動可能傷害心血管健康.身體活動是一個涵義廣泛的概念,並且很少有研究探討各種活動之間可能存在的差異.最近一份研究欲了解所有類型的身體活動是否有益,或者在某些情況下身體活動是否有害.並且特別希望了解工作時的身體活動可能帶來的後果,如經常背負重物等.運動、工作或休閒時的身體活動影響不同這份研究分析了巴黎前瞻性研究III的數據.巴黎前瞻性研究III追蹤了一萬多名參與者的健康狀況長達十年,這些參與者的年齡在50至75歲之間.參與者填寫了一份關於在三種情境下的身體活動的頻率、持續時間和強度的調查表:運動時的身體活動、工作時的身體活動及和休閒時的身體活動(如園藝).研究使用頸動脈超音波成像技術,根據其動脈的健康狀況評估參與者的心血管健康.這種方法可用於測量"壓力感受性反射(baroreflex)"的敏感度,這是身體自動適應血壓突然變化的機制.當該機制受損時,可能會導致嚴重的健康問題,並增加心臟驟停的風險.長期做體力活恐傷"心"研究人員區分了兩種壓力感受性反射:"機械壓力反射"和"神經壓力反射".異常的機械壓力反射往往與衰老引起心血管疾病有關,而異常的神經壓力反射往往與可能導致心臟驟停的心律失常有關.研究顯示,高強度的運動與更好的神經壓力反射有關.相反,工作中的身體活動似乎與異常的神經壓力反射和動脈硬化程度較高密切相關,因此可能對心血管有害,尤其可能與心律失常有關.研究提醒,結果並不代表工作中的身體活動對健康有害,而是指長期做很吃重的工作如舉重物可能對健康有負面影響.研究人員將嘗試在其他人口群驗證結果,並更詳細地探討身體活動與健康之間的相互作用.研究作者表示,這項研究對於耗體力的勞務方面有重要的啟示.編譯來源:Eurekalert(2019.11.04)-------------------------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19.11.09
性行為有助孕婦催生嗎?!
一直有這樣的傳言存在著,孕婦大概在懷孕滿37週時,透過發生性行為可以產生催生的效果,讓肚子裡的寶寶快點來到這世上.但最近終於有一項義大利研究對其進行檢視,最後要大家還是把這個說法放到一邊去吧,不要太相信它.傳言背後的理論是什麼?"性行為可以催生"背後存在一些理論假設-性交之後會提高子宮收縮的強度,甚至女性高潮也和子宮收縮有關.而精子據說含有豐富的前列腺素E和F2α,該成分與孕婦催生使用的藥物相同.另外也有證據指出,性行為後數小時,孕婦子宮黏液中的前列腺濃度將增加,會控制血流和催生.以上都是假設性行為可以催生的理由.不過顯然它們都沒有獲得支持.研究團隊發現,發生以及沒有性行為兩者,會出現自然分娩的情形相似.而性行為不會帶來負面影響,因此也無須對其多加限制.研究資料與結果研究團隊收集在2019年6月以前的相關臨床試驗資料,對其中品質較高的3個臨床試驗進行分析.當中共包含1,500名曾經至少有一胎催生經驗的女性.其中兩個馬來西亞研究要求參與研究的實驗組孕婦在37週足月時盡可能發生性行為、控制組則不被鼓勵或禁止.第三個來自葡萄牙的研究則要求孕婦在37週足月後每星期發生兩次性行為、或是完全避免.最後結果顯示,發生性行為和出現自然分娩、或和人工催生之間都沒有相互關連性.但由於研究資料都是女性自我報告的性質,因此研究者無法確切掌握性行為實際發生的頻率.未來研究還需要再適當評估性高潮、侵入性性交、使用保險套、性交頻率及其他因子對足月後催生的影響.刺激乳頭可能有效果儘管性行為催生缺乏證據支持,但研究團隊在另外有719名女性參與的6個研究中發現,連續三天每天刺激乳頭至少1小時,會提高女性生產的機率.主要是因為刺激乳頭會分泌催產素,使得子宮頸會變得柔軟並擴張.英國國民健保署(NHS)表示,目前沒有任何方式能讓孕婦可以自行在家裡就開始生產,包括草藥健康食品、性交、針灸、泡熱水澡與使用蓖麻油都沒有獲得科學證據支持.此研究刊登於《性醫學期刊》(TheJournalofSexualMedicine).編譯來源:DailyMail(2019.10.31)-------------------------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19.11.08
女人流產該如何預防、治療及支持?
流產是令人感到痛苦的事件,那些經歷過的人突然之間失去了迎接新生活和建立家庭的希望.如果此後懷孕時間延遲,或者需要進行生殖治療才能懷孕,在情感上就更令人難以接受.許多醫生將流產視為"自然法則",並未完全意識到流產對女性和親屬的情感和心理影響.可幸的是,這種觀點正在變化,並且有越來越多人在倡議應對流產的原因、預防和管理進行研究.但是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同時,經歷過流產的人容易罹患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憂鬱症和焦慮症.因此,除了繼續研究外,重點還應放在提供支持上!為什麼會發生流產?流產很常見,影響了全世界15-20%的孕婦.許多經歷流產的夫婦不願談起,並且常常不知道自己的親友或同事也經歷過流產.通常,流產的婦女會感到內疚,並會不停思考導致流產所有可能的原因.但是流產很少是由母親所做的任何事情造成的.有些流產可能是由子宮內膜問題引起的,而有許多原因會改變子宮內膜對發育中的胎盤的反應,包括:子宮形狀不規則、荷爾蒙紊亂(如甲狀腺疾病)、存在難以使胎盤發育的抗體(稱為產科抗磷脂抗體)、代謝問題(如糖尿病)、凝血障礙、維生素缺乏和生活方式(如吸煙)等.但是,這些因素的確切影響需要更多的研究.造成流產主要的原因是胚胎的染色體太多或太少,大約50%的流產被認為是由於染色體的問題.並且這一比例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這是因為儲存在卵巢中的卵子難敵歲月的耗損.具有異常染色體數的胚胎不是無法在子宮著床就是會發生流產,唯一的例外是胚胎的第21、13或18號染色體複製過多,這可能導致新生兒患有諸如唐氏症的染色體疾病.夫妻年齡會對結果有影響嗎?儘管父親的年齡確實會影響流產風險,但母親的年齡的影響更大.隨著女性年齡的增長,她們帶有完整染色體的卵子剩下不多.當女性在30多歲和40多歲時嘗試生育時,她們面臨生育問題和流產的風險就更高.如果使用試管嬰兒技術產生染色體正常的胚胎,並移植到子宮中,則與年齡相關的流產風險將消失.有了這些胚胎,健康的40歲女性使用自己的卵子懷孕的流產風險與25歲的女性相同.反復流產的原因當夫妻不只經歷一次流產,稱為反復流產.2018年歐洲生殖醫學會的指引建議,兩次流產之後就應檢查原因,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皇家婦產科學院則建議在三次流產後進行檢查.如果流產後可以對胎兒進行組織切片,就可以確定胎兒的染色體數是否正常.如果診斷出胎兒染色體異常,這不是反復流產的原因,會發生可能只是不幸遇上了.如果胎兒染色體正常,就會轉而對子宮內膜或胎盤因子進行檢查,主要是確定是否有:使胎盤難以發育的抗體、子宮異常或甲狀腺疾病.精子的DNA損傷也會導致流產,因此可能會提供男性伴侶精子DNA損傷的檢驗,以及荷爾蒙、代謝和遺傳疾病的檢測.此外,也可能進行子宮腔鏡檢查或超音波檢查,以確保沒有組織性的問題,如息肉.如何治療流產?治療流產,夫妻會需要改變生活方式和飲食選擇,例如:不吸菸、不酗酒、不吸毒和調整高糖飲食,以改善卵子、精子、胚胎和子宮內膜細胞的品質.若有維生素缺乏也會得到處理.如果流產原因是有使胎盤難以發育的抗體,可用阿斯匹靈和血液稀釋劑治療;若是子宮異常引起則需要手術來改善;若是因為甲狀腺疾病則可通過補充荷爾蒙來治療.如果有檢測到遺傳異常,則需要轉介遺傳學家.夫妻可以考慮試管嬰兒,這樣就可以在將胚胎植入子宮之前對其進行基因測試.展望未來確認胎兒染色體是否異常,是對流產的組織細胞進行染色體的比對檢驗,但有時這些細胞不會生長.所以,使用從細胞提取的DNA進行新的染色體檢測是可行的,並且可能提供更可靠和準確的結果.此外,目前正在探索新的免疫標記和細胞,以改善對產科抗磷脂症候群和其他導致流產的免疫原因的診斷.更準確地識別導致流產的免疫原因.編譯來源:TheConversation(2019.10.29)-------------------------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19.11.07
乳癌發病前五年驗血就能發現癌症?!
最近科學家發現,驗血可能可以在臨床症狀出現的前五年就辨識出乳癌.不過,其他癌症專家警告,由於這只是初步研究因此應謹慎看待研究結果.研究聚焦於稱為"抗原(antigens)"的化學物質."抗原"是由癌細胞產生,並觸發人體內的免疫反應.具體來說,它們會讓我們的身體產生自身抗體來阻擋入侵身體的"抗原".研究人員想知道是否可以檢測出患者體內特定自身抗體的存在,並了解這些抗體是否被腫瘤細胞的抗原所觸發.因此,研究小組對90名新診斷出患有乳癌的患者抽血,並與90名沒有乳癌的對照組的血液樣本進行比較.最後,研究人員檢視了血液樣本,看是否可以檢測到由腫瘤細胞的抗原所觸發的自身抗體.研究人員在確診乳癌的樣本中正確辨識出患者的比率為37%,而在沒有乳癌的患者中他們正確辨識的比率為79%.研究人員認為,結果顯示可能可以這種方式檢測早期乳癌.研究作者表示,研究結果顯示乳癌的確會引發身體產生特定的自身抗體.透過檢視血液中的這些自身抗體,我們能夠以合理的準確度檢測出癌症.一旦我們提高了測試的準確性,就可以使用簡單的驗血幫助患者早期發現癌症.目前還需要進一步驗證這項檢驗方法.一位劍橋大學癌症流行病學教授表示,在解釋這些結果時應保持謹慎.這是份初步研究,需要進行更多的研究來確定這是否代表在早期發現乳癌方面我們獲得了有意義的進步.一位腫瘤學家也表示需要更多的工作來提高這項癌症檢測的準確度和靈敏度.研究團隊已在檢測800位患者的血液樣本,並期望隨著樣本數量的增加,測試的準確性將會提高.他們估計,若研究計畫獲得充分資助,大約四到五年內該測試方法可能會用於診所中.研究表示,透過驗血來早期發現乳癌具有成本效益,這對中低收入國家將具有特殊價值.相較於目前的乳房X光攝影,這將是一種更容易實施的篩檢方法.編譯來源:TheGuardian(2019.11.03)-------------------------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