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20
#Me Too倡議活動難以撼動醫療領域
自從2017年,#Me
Too倡議活動如星火燎原般地席捲國際社會,撼動了政治、學術、商業、演藝、慈善界等。這些活動讓人們看到性騷擾、性暴力的普遍性及嚴重性。
不過,雖然許多領域的性別平等議題獲得改善,但醫學領域仍然存在根深蒂固的性別不平等。例如:男女醫師的薪資差距雖然三年來首次變小,但女醫師仍比男醫師平均少了90,490美元;女醫師在進修、獲得國家研究補助、發表研究及進行臨床試驗等方面與男醫師仍有落差;或者女醫師在日常工作中經常被視為護士等非醫師的醫事人員。
2018年3月一間美國製藥市調公司利用其技術平台詢問女醫師:「身為一名女醫師是什麼感覺?」,並在2019年3月問了同樣的問題且多加了一個問題,特別提到了#Me
Too的影響。
#ME TOO一年,身為女醫師的感受有何變化?
結果顯示,女醫師的工作生活中有三種負面經驗在一年中增加了三倍甚至四倍,分別為:女醫師比男醫師容易被視為非專業人員;被歧視;在被男性主宰的職場中工作。
認為女醫師比男醫師容易被視為非專業人員的人,一年間增加了26%(2018年為10%)。具體的例子如:患者和同事不斷評論女醫師的外表;受訓中要面對來自年長男醫師的注視、評價及偏見;或者是雖然女醫師以姓氏向患者自我介紹,但患者會以名字稱呼女醫師(男醫師少有這種經驗)等。
而認為醫學領域是由男性主宰的女醫師,一年增加了11%(2018年為4%)。例如:一位受訪者表示自己是醫院中唯二女性外科醫師中唯一全職的,而男女醫師的休息室相連且無遮蔽,因此女醫師很難自在地休息。
此外,連續兩年的調查中只有約20%的受訪者表示身為女醫師的感受是完全正面的。不到10%認為其經驗與性別無關,亦即他們的經驗與男醫師並無二致。
#ME TOO倡議活動是否影響了醫學領域?
2019年的調查顯示66%的女醫師認為#MeToo倡議活動並未改變其工作上的行為;近20%的女醫師表示,倡議活動給予他們「遏制」騷擾的力量,而不是忍受性別歧視;而8%表示變得更加意識到在過去女醫生必須付出多少心血才能讓今天的女醫師在醫學上被認真對待。
完成這份調查的公司執行長表示,調查的結果最有希望的是許多人不再對問題置之不理,而已經開始在三個方面採取行動以求改變,這將改善下一代女性在醫學領域的經驗。這三個方面分別為:
* 成立非營利組織
一些受訪者成立了非營利組織,以幫助女醫生取得突破,這也將直接影響對患者的照護品質。例如:組織Brave
Enough鼓勵女性擔任領導者,特別是女醫師;組織Time's
Up
Healthcare致力於提供醫學領域中的女性公平、安全和有尊嚴的工作。
* 督導
部分受訪者提供了督導方案,例如拉丁美洲督導小組,鼓勵女性不要害怕走上醫學的道路。
* 重新建構社會的性別期待
男醫生很少需要提醒患者或工作人員他們是醫生,女醫生卻經常不得不這樣做,並且經常要處理他人對其外觀和吸引力的不恰當評論。面對這個問題,已經有女醫師開始進行公開討論。
此外,美國醫學會成立了「會員改變醫學倡議活動」,其中包含了關注女醫師的經驗。當女性佔醫療從業者75%(36%為醫師),而職業倦怠正讓有才華的員工離職之際,醫療領域關注女性的需求,培育最好的從業者實刻不容緩。
醫療領域的領導者需要特別關注整個團隊,特別是女性的工作經驗,並在他們的資源消耗殆盡前解決問題。
台灣女人連線表示,雖然#Me
Too倡議活動對女性醫師的工作環境及條件沒有太大影響,但是有更多女性的性別意識因此提升,有助於未來進一步改善女性在醫學領域的經驗。
編譯來源:STAT(2019.05.01)
+ read more
2019.05.19
男性注意!手術增大不成反變小!
醫生警告,陰莖增大手術很少起作用,可以說這項手術不應該被執行。研究指出,多達80%的男性患者對結果不滿意,而且許多人的陰莖被整壞或變小。
最流行的陰莖增大手術是增厚的「填充物注射」及增長的「頂部韌帶剪斷手術」。但研究人員警告,兩者都有很高的併發症風險,不值得為此付出可高達40,000英鎊的成本(約台幣160萬元)。
手術滿意度調查
研究人員對全球1,192例陰莖增大手術的研究結果進行分析,並發現整體治療結果很差,不僅滿意率低,嚴重併發症的風險也很高。主要併發症包括:陰莖畸形、縮短和勃起功能障礙,其他還有陰莖永久麻木、留疤、心理問題或感到後悔。
研究作者表示,除非陰莖在創傷性事故中受損,否則政府是不會支付費用的,因此陰莖整形手術多為自費。而男性患者最終可能花費30,000英鎊甚至40,000英鎊,通常這位男性最後得到的是被整壞的陰莖。
「大才『性』福」的迷思
絕大多數自費接受手術的男性已經擁有正常大小的陰莖,並且85%的女性對伴侶的陰莖尺寸感到滿意,但大約一半的男性希望他們的陰莖更大。私人診所正在利用男性對自己身體的不安,即認為擁有更大的陰莖才能更陽剛及在做愛時表現更好。
不過,陰莖增大手術背後幾乎沒有實證基礎。對陰莖尺寸正常的男性推薦手術,不僅不科學也不道德。在決定接受治療之前,應為男性提供全面的諮詢和心理評估。
研究人員說,如今,色情作品通常被用作標準,並強化了性滿足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陰莖尺寸的觀念。即使是陰莖尺寸正常的男性,這種觀念也會導致嚴重的痛苦。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19.05.10)
+ read more
2019.05.18
自體免疫疾病,女人多於男人─ 答案藏在皮膚裡
為什麼女人的免疫系統會比男人的更常集結起來作戰,造成她們得到自體免疫疾病(例如:紅斑性狼瘡)的風險是男性的9倍呢?這個問題始終是醫藥領域的大哉問,近日一項研究發現或許答案就藏在皮膚細胞裡!
女性皮膚細胞有較多VGLL3分子是關鍵
三年前已有密西根大學的研究團隊發現,女人的皮膚細胞比男人擁有更多的VGLL3分子。這次的新研究進一步在老鼠身上發現,皮膚細胞有太多VGLL3分子,迫使免疫系統加速運作,觸發自體免疫發生反應,出現自我攻擊的情形,甚至會傷害超出皮膚部位之外的其他體內器官。
研究主要作者Gudjonsson
博士表示,VGLL3分子會調節那些女性常見的自體免疫疾病有關的免疫基因,但它不受性荷爾蒙所控制。研究顯示,在轉植基因(transgenic)的老鼠身上,單就皮膚裡有過多的VGLL3分子就足以驅動其出現一種和系統性紅斑性狼瘡有驚人的相似處的症狀,包括皮膚出疹子,以及腎臟受損。
導致女性皮膚細胞有較多VGLL3的原因還不清楚,研究團隊推測或許是經過了一段演化時間,女性發展出更強的免疫系統以對抗感染,但卻可能因為誤將之視為入侵者,反而得付出自體免疫疾病風險提高的代價。
現今治療紅斑性狼瘡的許多療法(如:類固醇)會造成患者更容易發生感染或增加罹癌風險,這項研究辨識出VGLL3的相關性,或許將有助未來研究尋找更加安全的新療法。現有療法發揮的效果不如預期,有患者已表達興趣願意提供皮膚的DNA樣本供研究團隊使用,研究團隊也希望能再獲得更多患者的幫忙,加入開發新療法的研究行列。
本研究近期刊登於JCI Insight期刊。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19.04.18)
+ read more
2019.05.17
隨時可中止研究贊助 ─ 廠商的殺手鐗?!
可口可樂公司在為科學研究提供資金時,與學術機構簽訂的合約中包括了一項條款,允許在任何時候暫停提供研究資金。
在週二發表的一篇報告中,研究人員表示這樣的合約條款會迫使接受贊助者因擔憂他們的研究計劃被取消,而讓研究的結果與可口可樂公司目標相吻合,然而他們也補充目前沒有發現這樣的情況。
這篇報告發表在「公共衛生政策期刊」上,主要是在檢視食品和飲料產業對學術研究的贊助和影響。食品飲料業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來提高透明度,保證其所贊助研究的獨立性。引人注目的是,可口可樂在2015年開始
在網站上列出所贊助的機構和研究人員,以及隔年對科學研究贊助的目標原則。
但研究人員強調的終止條款似乎破壞了他們對科學透明度和研究不會受限制的承諾。
對於食品和飲料公司贊助研究的擔憂是,這可能導致關於肥胖、營養、運動的訊息偏向公司商業目標。但由於公共資源有限,這樣的資金在研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大學或研究人員很難拒絕資金的提供,優渥的研究經費與學術界的發展有關。
此篇論文的作者表示很難對少數的協議及相關信函而做出結論,但是這些文件揭露了個案案件。這篇新的報告指出,可口可樂沒有指導或是控制研究過程,但可以把研究在提交給期刊之前對其進行審查和評論;然而,研究團隊有權拒絕公司的建議(除非它們與某些商業機密掛勾)。可口可樂還要求研究團隊公開他們受到公司贊助。
終止條款的約定因協議而異,在2012年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彭寧頓生物醫學研究中心項目的一份合約中提到:一旦研究小組被告知該項目被終止,必須「立即停止所有工作並將進行中的工作(包括未完成的工作)、研究數據及副本歸還回給贊助商…」像這樣終止研究的合約可以允許可口可樂撤銷不利的研究,或是利用合約來向研究人員施加壓力,即便研究員Steele和她的同事在報告中補充說他們沒有發現過去有發生這樣的狀況。
美國潘寧頓生醫研究中心
2016年的一份聲明指出:「這些贊助我們的資金或是合約不會決定我們研究的結果,科學一向如此…我們的研究結果發表在專業的期刊中,無論這些結果會不會對於贊助有所幫助。」
其中一個紀錄,揭露合約是可以被更改的。在多倫多大學,研究協議草案中內容提到多倫多大學須提供可口可樂公司優先檢視、核准或是駁回由多倫多大學或是其員工開發的任何關於研究、贊助以及雙方來往的信息或是其他物件。
在給可口可樂的一封電子郵件中,營養科學副教授 Dr.
Sievenpiper寫道:「合約裡有無限的研究撥款但卻是非常嚴格的條款」。最後,措辭被改為說,「雙方在有善意的情況下可以互相協商」。
Dr.
Sievenpiper也表示:可口可樂公司並沒有參與設計、實施、分析、解釋或公佈決定我們的任何一項研究。他推動改變協議中的內容,以滿足不限制研究撥款的研究期望。另一位沒有參與此報告的紐約大學教授Nestle表明這些證據顯示了可口可樂公司對於研究的控制,這應該是由研究人員來取決。她也強調其他大學和研究人員也應力保研究的完整性。
教授Nestle說:「從研究初始問題到發表都應該是研究者發起和控制的。這種由商業贊助控制的研究是以營利目的,不是科學。如果研究人員接受贊助進行研究,他們需要將資金和研究之間建立明確的隔閡。如果沒有,他們正在做營利研究,而不是科學研究。」
此篇報告經由非營利性研究小組US Right to
Know取自於北美洲、歐洲、和澳大利亞的研究機構的協議內容,其中包含了可口可樂與學術界的五項協議和相關信函。
編譯來源 :STAT(2019.05.07)
+ read more
2019.05.17
擦防曬乳會讓你維生素D不足嗎?
「維生素D」對骨骼健康很重要,而維生素D有80%是靠身體照射太陽紫外線UVB產生的,但紫外線也可能導致皮膚癌。最近,全球對維生素D缺乏症的關注,引發人們討論如何同時維持健康的維生素D水平又避免皮膚癌。這樣的討論引起一些人擔心防曬產品可能導致維生素D缺乏症。
不過,最近有三份研究指出,使用防曬產品並不影響多數人的維生素D水平。
第一份研究將參與者分為三組實驗組及一組控制組。實驗組在紫外線強的地區享受一周的假期。而三組實驗組中,第一組在研究人員指導下塗抹防曬係數為15(SPF15)、防UVA較強但防UVB較弱的防曬乳,第二組在研究人員指導下塗抹防UVA效果較弱的SPF15防曬乳,第三組在沒有指導下塗抹自有的防曬乳。研究人員在假期開始前24小時及假期結束後24小時、48小時,分別抽取參與者的血液樣本。
研究發現,所有實驗組的維生素D都有顯著上升,其中又以沒有受到指導、塗抹自有防曬乳的人增加最多,但這一組也都有曬傷。而在其他兩組實驗組中,防UVA較強但防UVB較弱的SPF15防曬乳,比防UVA效果較弱的防曬乳更能促進維生素D合成,這可能是因為前者的成分讓UVB的傳遞比後者多一點。未享受假期的控制組則被發現其維生素D有些微下降。
另一份研究則是文獻回顧。研究團隊檢視了1970年至2017年75份的實驗性研究、臨床試驗及觀察性研究。他們發現,雖然使用人工光源的實驗結果支持防曬乳可能影響維生素D水平的理論,但是臨床試驗和觀察性研究則顯示這個問題的可能性低。
由13位專家組成的國際小組進一步檢視的結果也顯示,防曬乳不太可能影響皮膚產生維生素D,而防UVA的功能也不會影響維生素D合成。
英國皮膚科協會的公關表示,防曬乳導致維生素D缺乏症的風險是低的,因此這種風險不太可能超過防曬乳預防皮膚癌的好處。不過,還需要進一步研究SPF
30和更高級別的防曬乳,因為我們一般會建議人們在現實生活中使用這個係數等級以上的防曬乳來獲得最佳保護。此外,皮膚較深的人患維生素D缺乏症的風險較高,患皮膚癌的風險較低,因此還需要進一步瞭解這些研究結果如何應用於皮膚較深的人。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19.05.09)、Medscape(2019.05.09)
+ read more
2019.05.16
強化骨盆肌的方法
利用手機軟體和運動,男性和女性都能保持骨盆底肌的健康!
你/妳的骨盆肌需要加強嗎?
不是每個人都需要強化骨盆肌,但是孕婦、停經期前、後的女性,即使沒有任何的症狀,也應該做加強鍛煉,以預防出現像尿失禁、器官脫垂或其他骨盆底肌無力的症狀。
練習凱格爾式運動
英國「國家健康與照顧卓越研究院」新指南建議,女性有尿失禁和骨盆腔器官脫垂的人應要訓練骨盆肌肉,亦即「骨盆肌底運動」:
坐下或躺下,並保持身體放鬆。然後
收緊會陰部肌肉就像你試圖憋住屁一樣,想像一下這個感覺並把這個注意力往上和往前,然後練習肌肉收縮跟放鬆。一開始的目標是肌肉收縮保持12秒,重複10-12次,每天做三次。當骨盆肌變得強壯,在站立或是日常活動時你也可以這樣練習。有70%的女性的骨盆肌底運動是錯誤的,建議請專業物理治療師檢查您的練習方式。男性與女性骨盆肌底運動非常相似。
避免傷害你的骨盆底肌肉
維持健康的體重,當你體重過重,會給腹部肌肉增加多餘的壓力;練習正確的方式來提重物,包含抱嬰兒跟提購物袋。慢性咳嗽會使骨盆肌力變弱。
避免便秘是很重要的,因為腹部過度用力排便對骨盆肌力會因此減弱。確保飲食中富含纖維、多喝水、運動和維持體重健康都有助於避免便秘。
參加運動課程
除了在運動過程中正確地呼吸和使用核心肌肉外,重量訓練可作為加強骨盆底肌肉的常規練習;深蹲,抬臀式和弓箭步可以幫助骨盆底肌練習。
根據台灣尿失禁學會網站,有高達1/4的女性有尿失禁的問題,可透過練習凱格爾式運動來增強尿道閉鎖壓、改善急尿感、以及讓鬆弛的骨盆腔回復正常位置。
編譯來源 :The Guardian(2019.05.06)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