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專區

子宮頸癌 ─ 微創手術比傳統手術好嗎?
2018.11.19
子宮頸癌 ─ 微創手術比傳統手術好嗎?
一個新的研究指出,對子宮頸癌的病人,傳統剖腹式子宮頸癌根除手術事實上比微創手術更安全。   在子宮頸癌的最初期,切除整個女性生殖系統,包括子宮、子宮頸和其他的組織,是標準的治療。醫師廣泛的採取腹腔鏡切除子宮的手術,讓他們可以經由一個小的切口,拿掉有病的組織,可以快速復原,少疼痛和少傷疤。很多醫師傾向於使用這種手術,但是麻省總醫院和哥倫比亞大學醫院所做的兩個研究,發現微創手術增加死亡的風險達65%。這個發現使得研究專家十分驚訝,他們完全不知道微創手術竟然會導致其後更高的死亡風險。   腹腔鏡手術第一次在1910年實施,是以小型的相機和光線,醫師能看到體內手術的地方,用小型的工具操作。在1990年代,一位紐約醫師將腹腔鏡引用到子宮切除的手術。腹腔鏡手術讓病人少痛、傷疤小,復原時間較短,而沒有橫跨下腹的長線的手術疤痕。現在婦產科和外科醫師以及病人不論是婦科的一般手術或癌症手術都熱衷選擇少侵入性的手術。   但是腹腔鏡微創手術作為婦癌症病人的標準治療方式是否妥當?美國國家癌症機構進行了研究,檢視手術方式和存活時限的關係。   他們發現,2,461位早期子宮頸癌病人經過根治性子宮切除手術之後,四年存活率有明顯的差別。經過剖腹手術,通常以為是高度風險的病患,有5.4%在手術後四年內死亡;而微創手術的死亡率則幾乎高達兩倍,為9.1%。   這樣的發現令參與研究的婦科癌症專家覺得,雖然微創手術對復原的幫助較好,但是除非以後有充足理由以及証明它的安全性,不宜再讓子宮頸癌病人做微創手術。   為了確認研究結果不是偶然,研究人員回溯到2000年,檢視更早的資料。傳統手術後的存活率一直保持穩定到2006年。之後,微創手術變得正規及廣泛,存活率反而每年降低0.8%。研究者相信這顯示的是因果關係,而不只是相關而已。   同時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另一個臨床試驗,隨機指定患子宮頸癌的婦女做微創或傳統手術,結果微創手術的死亡率還是比較高。研究專家尚未能指出原因。   經歷微創手術的病人,有較高的死亡率的原因之一是子宮頸癌的復發。子宮頸癌一旦復發,很難治療。   雖然這些發現的背後原因有待研究,外科醫師若要罹患子宮頸癌的病人採取微創根治性子宮切除手術,必須確保他們了解其中的風險。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18.10.31)        
+ read more
妊娠糖尿病盛行率上升!
2018.11.17
妊娠糖尿病盛行率上升!
妊娠期糖尿病是指是指原先沒有糖尿病,卻在懷孕時出現高血糖症狀的女性,這會提高胎兒過大以及未來肥胖的風險。而對媽媽來說,妊娠期糖尿病會增加未來罹患第二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如果女性在懷孕前確診為第一型或第二型糖尿病,則會增加嬰兒先天性異常、死產和胎兒過大等的風險。   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最近公佈一項報告,指出美國妊娠糖尿病盛行率上升。在台灣,似有相同的現象。   報告怎麼說 美國CDC利用國家人口生命統計系統的數據進行分析。2016年全國孕前確診為第一型或第二型糖尿病粗盛行率為0.9%,妊娠糖尿病的粗盛行率為6%。針對2012年至2016年有可分析數據的40個司法管轄區中,孕前確診為第一型或第二型糖尿病粗盛行率維持在0.8%,妊娠糖尿病的盛行率由5.2%增加至5.6%。   研究人員進一步分析,不同的種族、孕前BMI和地區的疾病盛行率有所不同。例如,2016年美國原住民和阿拉斯加原住民女性孕前確診為第一型或第二型糖尿病盛行率最高(2.1%),妊娠糖尿病的盛行率則是亞洲女性最高(11.1%);在孕前BMI大於40的女性,孕前糖尿病的盛行率為3.2%,妊娠糖尿病的盛行率是13.9%,而體重不足女性的疾病盛行率分別為0.3%和2.9%。   這些數據說明了需要在女性懷孕之前、期間和之後採取公共衛生策略來預防、控制或減輕與這些疾病相關的風險,以確保女性和嬰兒的健康。   台灣情形如何 根據國民健康署2017年的資料,台灣18歲以上國人糖尿病盛行率為11.5%,女性盛行率10.3%,估計超過100萬名女性罹患糖尿病。   而台大醫院婦產部的資料指出,妊娠糖尿病發生率在過去10年約為5%至7%。近年來,因為高齡產婦的增加及篩檢技術的進步,比率驟升至12%至15%。但目前沒有規律進行女性懷孕期間的血糖檢測,因此沒有妊娠糖尿病盛行率的相關統計。為避免錯過為糖尿病女性和有糖尿病風險的女性提供醫療保健的機會,並進一步掌握女性及嬰兒的健康情形,國家應將妊娠糖尿病檢測列為產檢常規項目,並進行相關統計及追蹤。   妊娠糖尿病產後多會復原,但女性仍應在產後檢查時與婦產科醫師討論如何定期追蹤、檢查,以控制血糖。在下一次懷孕時,也應主動告知醫師相關病史。     編譯來源:Healio(2018.11.06)、Daily Mail (2018.11.01)        
+ read more
運動好,頻繁活動一樣好!
2018.11.16
運動好,頻繁活動一樣好!
美國最新「身體活動指引」指出,任何身體活動,從無到有,即使是小量的,都能從中獲得最大的健康益處!並且越多越好,特別是如果這種活動是中強度的或高強度的。   和過去一樣,新的指引建議成年人每週進行150至300分鐘的中強度運動(快走),或75至150分鐘的高強度運動(跑步),同時每週進行2次肌力訓練,以獲得最大的益處。   不過,新的指引不再稱「只要10分鐘的身體活動就能達到指引的建議」,而是改成「一天內更頻繁地活動有助於滿足指引的建議」。ADM Brett P. Giroir博士表示,這樣的更新讓人們更容易實現指引對身體活動的建議。   此外,新指引新增了3至5歲兒童每天活動身體3小時的目標。而對6至17歲兒童與青少年的建議與以前一樣,應每天至少進行60分鐘的中度至劇烈身體活動。老年人被建議從事平衡訓練、有氧運動及肌力訓練。女性被建議在懷孕期間及產後每周做150分鐘中強度的有氧運動。   新指引也加入了運動的長期健康效益,包括:減少體重過度增加的風險;改善年輕人的認知能力;降低膀胱癌、子宮內膜癌、食道癌、腎癌、胃癌和肺癌的風險;降低失智症的風險,包括阿茲海默症;降低老年人跌倒的風險;降低產後憂鬱症的風險。   諮詢委員會對與身體活動及健康相關的科學研究做了系統性評估,並根據其研究方法的品質及結果證據性的強度制定了「身體活動指引」。   調查人員強調,衛生專業人員和政策制定者應增進民眾對指引的認識、宣導身體活動對健康的益處,並支持計畫與政策的實施,以促進民眾的身體活動及改善健康。   編譯來源: * Medpage Today(2018.11.12) * Piercy KL, Troiano RP, Ballard RM, et al. _The Physical Activity Guidelines for Americans_. JAMA. Published online November 12, 2018.        
+ read more
乳癌篩檢的確可以降低死亡風險!
2018.11.15
乳癌篩檢的確可以降低死亡風險!
醫學領域一直在爭論,定期接受乳癌篩檢對於偵測到乳癌後的存活率的影響有多少。最近一項研究試圖解決這一爭論。   在台灣,乳癌是女性全部惡性腫瘤發生率的第1位,並且發生率在2006-2015年十年間從每10萬人口有61.1人罹患乳癌上升到104.9人。不過,大多數類型的乳癌是可治療的,並且通常是越早被診斷出來,治療就越有效。   台灣政府提供45-69歲婦女及40-44歲具乳癌家族史婦女每2年1次免費乳房X光攝影檢查。2015-2016年40-69歲婦女的乳房X光攝影篩檢率為38.1%。   最近,一群專家欲確立乳癌篩檢對於乳癌患者存活率的重要性,因此進行了一項研究,發現定期做乳癌攝影檢查確實有助於降低乳癌死亡風險。   研究方法 研究小組分析了52,438名年齡在40到69歲之間的女性資料。其中一些參與者於1977年至2015年間連續39年定期接受乳癌篩檢。研究團隊分析了女性被診斷罹患乳癌後10年及20年內最終死於乳癌的案例。   10年乳癌死亡風險降低60% 研究發現,相較於沒有參與乳癌篩檢的女性,有定期篩檢的女性在被診斷罹患乳癌後,10年內死亡風險降低了60%,在乳癌診斷後的20年內,他們的死亡風險也降低了47%。   研究人員指出,所有被診斷患有乳癌的參與者都接受了適合他們癌症階段的治療,符合當時最新的國家指南。乳癌篩檢讓癌症早期階段即檢測出,意味著可以更快地開始治療癌症,患者對治療的反應更好。   篩檢與治療相輔相成 研究作者Stephen Duffy教授表示,最近治療技術改善減少了乳癌死亡人數。這些新的結果證明了篩檢也扮演重要角色,使婦女從現代治療中獲得更大的益處。我們需要確保乳癌篩檢率得到改善,特別是在社會經濟貧困的地區。   研究結果是以具體、個人的資料為基礎,並且橫跨60年,再次確認了參與定期、高品質的乳房X光攝影檢查是降低乳癌過早死亡風險的最佳方法。   編譯來源:Medical News Today(2018.11.12)        
+ read more
子宮頸癌篩檢也可以在家DIY
2018.11.14
子宮頸癌篩檢也可以在家DIY
研究發現,將檢測高風險人類乳突病毒(HPV)的「自我採集試劑盒」郵寄給民眾,能促進子宮頸癌篩檢率 - 特別是對於超過定期篩檢時間的女性。   2016年台灣30-69歲女性每3年做1次子宮頸抹片檢查率為51.3%,仍有近一半女性未定期做篩檢。這可能是礙於經濟、距離或隱私而未定期做篩檢。   為了增加子宮頸癌篩檢率,十幾年前,政府有試辦計畫,提供HPV病毒檢測的自我採集試劑盒給民眾,讓民眾於採集完後將採樣寄給檢驗中心進行檢驗。計畫成果不佳,是因不習慣自我採集還是試劑的問題,不得而知。   近年來,HPV檢測已有相當的改進,為了瞭解在家自我採集的方法是否能有效地檢測出較嚴重的疾病,國外研究針對這樣的構想進行實驗。結果顯示,在家中自我採集HPV可能是識別高風險女性的可行方法。   研究作者Jennifer S. Smith表示,還需要想辦法讓自我採集過程更有效和更具成本效益,並獲得美國食藥局批准用於診所做子宮頸癌自我採集。     研究方法 研究對象為193名美國北卡羅來納州30-64歲、過去4年都沒有做子宮頸抹片檢查的低收入女性。研究人員提供他們2個檢測HPV的自我採集試劑盒,1個在家採集,1個在診所採集後交給護士,研究人員於實驗室檢驗這些採樣是否有高風險HPV病毒和其他性病。   另外,研究對象也給醫師做了抹片檢查及子宮頸組織切片。研究將自我採樣的檢驗結果與由醫師進行的抹片檢查及組織切片的結果進行比較。   研究結果 在家自我採集的樣本顯示,有12.4%的女性被感染高風險HPV病毒,而在診所自我採集的樣本則顯示,有15.5%的女性被感染高風險HPV病毒。醫師的抹片檢查結果則顯示有11.4%的女性被感染高風險HPV病毒。   研究作者Des Marais表示,自我採集和醫師採集兩種方法對高風險HPV病毒的偵測率相似,所有經由醫師的抹片檢查及組織切片檢查出有嚴重子宮頸病變的人,其在家自我採集樣本也被檢驗出有高風險HPV病毒。換言之,在家自我採集並未遺漏任何有嚴重子宮頸癌病變的人。   編譯來源: * Eurekalert(2018.11.07) * Home Self-Collection by Mail to Test for Human Papillomavirus and Sexually Transmitted Infections. Obstetrics & Gynecology: November 05, 2018        
+ read more
母乳還是配方奶?糞便學問大!
2018.11.13
母乳還是配方奶?糞便學問大!
餵食嬰兒的方式大大地影響他們腸道的習慣。通常喝母乳的嬰兒在開始的4-6周每天至少會排3次軟便,但是有些喝母乳的嬰兒可能多天沒有排便,有時情況甚至會長達幾周,而嬰兒也並未出現不適,如硬便或排便時哭泣等。   最近一項研究將純母乳哺育的嬰兒頭3個月的腸道習慣、排便次數及頻率與純配方奶哺育的嬰兒做比較;另外,也分析了純母乳哺育及純配方奶哺育的嬰兒在頭3個月便秘的狀況。   研究比較40名純母乳哺育的嬰兒及13名純配方奶哺育的嬰兒。研究發現,在嬰兒頭1個月,純母乳哺育的嬰兒的每日排便4.9次,稍微高於純配方奶哺育嬰兒的2.9次。第2個月純母乳哺育嬰兒每日3.2次,純配方奶哺育嬰兒每日1.6次。純母乳哺育的嬰兒在頭2個月有較多的腸道蠕動。   研究還發現,在嬰兒頭3個月,純母乳哺育的嬰兒的糞便比較稀,而純母乳哺育的嬰兒的便秘情形較純配方奶哺育的嬰兒多3.5倍,純母乳哺育嬰兒有28%出現便秘,純配方奶嬰兒有8%出現便秘。多數有便秘情形的純母乳哺育嬰兒是在第5周以後開始出現。   研究表示,純母乳哺育的嬰兒的便秘症狀背後的機制尚不清楚。不過,可能的解釋是,嬰兒較能消化母乳中的脂肪,或是因為母乳有較多能分解未吸收或無法吸收的醣類的細菌。   編譯來源: * Eurekalert(2018.11.07) * Moretti, E. , Rakza, T. et al. (2018), _The bowel movement characteristics of exclusively breastfed and exclusively formula fed infants differ during the first three months of life_. Acta Pædiatrica.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