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專區

隆乳可能提高罕見疾病的風險?
2018.09.20
隆乳可能提高罕見疾病的風險?
在一份研究發表的數小時前,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同意了在2019年召開會議,討論矽膠乳房植入物的安全性和危險性,後續可能採取嚴格的監管或禁用.隨後發表於AnnalsofSurgery的研究指出,與普通人群相比,接受矽膠乳房植入物的女性發生罕見不良後果的風險是增加的.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表示,既使數位FDA官員和獨立專家對此研究提出異議,會議還是會召開.2006年後第一個針對矽膠乳房植入物的大型研究在90年代早期,因為公眾對對健康風險的擔憂,包括癌症、結締組織病和自體免疫性疾病,美國FDA禁止使用矽膠乳房植入物.後來的研究指出,乳房植入物與這些疾病沒有關聯.2006年,FDA批准了來自兩家製造商(Allergan和MentorCorp)的矽膠植入物,並規定製造商進行大規模的批准後研究(LPAS)以監測長期健康和安全結果.這項研究由美國德州大學安德森癌症中心的研究人員主持,分析了LPAS數據庫中2007至2009年間近10萬名患者的數據,大量的數據讓研究人員能夠對罕見不良後果的風險進行評估.數據庫中的資料,超過80,000名患者使用了矽膠乳房植入物,其餘的則是使用鹽水植入物.72%的患者進行第一次的隆乳手術、15%的患者為隆乳後的調整手術、10%的患者進行第一次的乳房重建手術、3%的患者進行乳房重建後的調整手術.研究怎麼說與一般人群相比,使用矽膠植入物的女性發生幾種罕見危害的風險增加,包括三種自體免疫或風濕類疾病:乾燥綜合症(Sjogren'ssyndrome又稱修格蘭氏症候群),風險比一般人高約8倍;硬皮症(scleroderma),風險增加約7倍;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arthritis),風險增加約6倍.矽膠植入物也使死胎風險增加4.5倍,但流產風險沒有顯著增加.黑色素瘤是一種罕見的皮膚癌,使用矽膠植入物的女性風險幾乎高出4倍.數據庫僅有一例與乳房植入物相關的間變性大細胞淋巴瘤(BIA-ALCL),這是一種罕見但嚴重的癌症.過去的一項研究表明,使用乳房植入物與自殺風險沒有顯著關聯.與鹽水植入物相比,矽膠植入物也與某些手術併發症的風險增加有關.其中包括包膜攣縮(capsularcontracture),矽膠植入物的發生率為5%,鹽水植入物發生率為2.8%.第一次隆胸手術後,包膜攣縮發生率有7.2%,這也是再進行隆乳後調整手術最常見的原因.其他意見研究人員強調,由於數據庫的侷限,缺乏完整的患者訊息和後續資訊,研究結果尚無定論.美國FDA的Ashar博士在一份聲明中表示,由於上述的侷限和其他的研究缺點,雖然尊重研究結果,但並不同意,並請研究人員謹慎對待這些結論.美國整形外科基金會主席博士表示,這項研究很混亂,有可能造成更多的焦慮.美國整型外科學會主席Thorne博士則表示,雖然植入物在化學上是相似的,但某些結果的前後矛盾,使得研究結果有點難以解釋.但這項研究是值得的,必須不斷重新評估數據,以確保安全.Thorne博士說,目前所得到的最好證據表明,這些全身性疾病的可能性並沒有增加..美國FDA的網站提出警告,乳房植入物並無法終身使用,高達20%的隆乳女性需要在8到10年內移除.台灣情形在台灣衛生福利部接獲的乳房植入物不良反應通報中,矽膠植入物約佔六成,鹽水植入物約佔四成,通報原因大多為植入物破裂需進行置換.然而,主管機關與相關醫學會都沒有對隆胸與乳房重建手術進行統計,缺乏相關統計資料與後續疾病風險追蹤.台灣女人連線提出呼籲,醫界有責任為乳房植入物相關風險提供明確的證據,讓女性盡可能獲得最多的資訊做出使用何種植入物的決定.編譯來源:EurekAlert(2018.09.17)、DailyMail(2018.09.14)
+ read more
試管嬰兒到了青少年高血壓風險高!
2018.09.18
試管嬰兒到了青少年高血壓風險高!
人工受孕生出來的孩子在16歳時比較會有高血壓,專家警告大家人工受孕付出的代價是血管提早老化.科學家發現經人工受孕出生的孩子,最小的11歳,就有血管提早老化的癥兆.到16歲時,這些孩子得高血壓的風險可能高達6倍,那是心臟病發作和中風的主要風險因素.科學家相信胚胎在未植入子宮之前的受孕和操作,可能產生基因的變化,影響了胎兒的心臟和循環系統.人工受孕的孩童得高血壓的風險增加了6倍瑞士Bern大學醫學院的研究專家,追蹤54位看起來很健康的人工受孕孩童,和43位自然出生的孩童比較.測量他們24小時的動態血壓,且評估血管的功能.這些孩童潛在心血管的風險相近,如身高體重指數、脂肪、血肌酐(腎功能指數)、高敏感性的C反應蛋白(發炎指標)、母體抽煙習慣和心血管風險.11-12歳人工受孕的孩童,其臂動脈(brachialartery)窄了25%,動脈壁也較厚.追蹤這些孩童5年後,在16-17歲時,比較有可能有高血壓.他們平均血壓是120/70,自然生的青少年116/69.重要的是,人工受孕出生的青少年8位已有高血壓.一般醫學上定義的高血壓要高於130/80.而自然生的只有一位有高血壓.人工受孕可能的代價這個研究支持了先前的研究發現,人工受孕的老鼠有心臓的問題.美國心臟學會的期刊裏科學家指出,協助生育的技術使得百萬無法生育的配偶們可以有孩子.然而這些成功可能有代價,即使已經將母體懷孕期間的健康狀況列入考慮,所以相信心血管的改變和人工受孕有關.自從40年前英國開始人工受孕,因此項技術生出來的孩童已超過八百萬人.在已開發國家的兒童裏佔了約2%-5%.英國每年經人工受孕的孩童有兩萬名.科學家以為醫師應注重這個研究結果,使得未來人工受孕的百萬孩童,可以避免心血管的風險.包括確定這些孩童在年輕時多做運動、健康的飲食或給他們降膽固醇的藥和其他的心臟藥物.研究主持人Dr.EmrushRexhaj認為動脈高血壓的普遍增加,是協助生育技術的參與者最擔心的.越來越多證據指出人工受孕改變了孩童的血管,但長期的結果仍未知.未來的研究可以告訴我們人工受孕是否會增加永久性的心血管疾病,如中風和心臟病發作.我們迫切需要找出減少這些風險的研究.研究的批評哈佛醫學院的專家指出,雖然人工受孕組的高血壓6倍於控制組,十分驚人,但研究中只做了一次24小時監視動態血壓,並没有在診所內量血壓或重覆測量,且指標器官並無(如左心室腫大)受損的跡象,.目前研究的對象人數太少,也去除了一些得高血壓比較高風險的孩童,如妊娠毒血症或母體有糖尿病,可能低估了人工受孕孩童得高血壓的重要性.編譯來源:DailyMail(2018.09.03)、MedPageToday(2018.09.04)
+ read more
產後接種HPV疫苗 疑誘罕病
2018.09.17
產後接種HPV疫苗 疑誘罕病
台灣女人連線與立法委員林淑芬辦公室日前召開記者會,希望藉記者會讓民眾知道接種疫苗後不良反應通報的重要性,並呼籲政府不要忽視打HPV疫苗可能產生的不良反應,應提供更多協助,建立完整通報機制與本土資料庫.台灣女人連線黃淑英常務理事強調,HPV疫苗普遍被視為是安全的,然而,施打後嚴重不良反應的事件也時有所聞,並不是要否定目前這些研究所呈現的結論,但是,研究都有其侷限,例如:少見的個人特殊體質、發病時間點、研究的時間不夠長及其他因子等,可能使得不良反應的關聯尚未被看到.除非那些研究的結論是絕對的,否則不應該堅決地否定HPV疫苗與不良反應之間的關聯.陳小姐在懷孕期間醫院推薦打子宮頸癌疫苗,產後因為已生完小孩,覺得可以增強保護力就打了嘉喜九價HPV疫苗第一劑.但卻陸續出現視覺不良與肢體麻木等症狀,一個半月後診斷出罹患了罕見的"視神經脊髓炎".這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嚴重可致眼盲、癱瘓及死亡.治療期間詢問醫師是否可以再接種HPV疫苗第二劑,得知HPV疫苗被形容為"黑名單",才驚覺病症可能與疫苗有關.在跟診所提出接種疫苗疑似出現不良反應時,診所卻聯絡藥商,讓藥商與她聯絡,而藥商給的訊息是如何申請藥害救濟.如今,她每年得花36萬打標靶藥物,還面對著不知何時會再病發的壓力,她說:"不知該如何面對接下來的人生."立法委員林淑芬表示,今天先不談疫苗的有效性爭議,許多民眾根本不曉得施打疫苗出現不良事件就可以通報,都等到嚴重不良反應才會通報.打了疫苗出現症狀,就必須要通報,至於是否是不良反應,還需要進一步醫學確認.台灣有這麼多人施打HPV疫苗,應建立本土的完整通報機制,鄰國日本的通報機制就比台灣完備.黃淑英常務理事批評,醫師推薦產後婦女施打子宮頸癌疫苗,卻沒有說明清楚副作用及風險,也沒告知九價疫苗的適應症僅針對9歲以上26歲以下,政府應該要替民眾把關.但追問在場衛生福利部代表,對於疫苗非適應症使用規範卻得不到任何說法.食藥署藥品組陳可欣簡任技正表示,根據統計,從民國95年起至今,子宮頸癌疫苗無論是二價、四價、九價的不良反應總計有167件.國健署癌症組長吳建遠表示,國一女學生全面施打子宮頸癌疫苗的政策是經過縝密的評估,認為沒有嚴重的風險才會有此決議.對於相關事件會再評估,但目前沒有要調整全面施打的時程或計畫.黃淑英常務理事強調,請衛福部應說明產後施打HPV疫苗是否合法、是否適宜,而對於疫苗施打後,一定時間內發生的極嚴重不反應個案應建立健康監控/管理機制,以期瞭解病因的關聯性.
+ read more
器官移植也移植了癌!
2018.09.17
器官移植也移植了癌!
有三位接受器官移植的人因捐贈者的乳癌一起被移植給他們而去世.捐贈者是一位於2007年死於中風的53歲女性,她的腎臟、肺臟、肝臟及心臟捐贈給了需要器官移植的患者.而在移植後六年內,五位接受器官移植的患者中有四位因為器官移植去世.接受心臟移植的患者死於敗血症(sepsis),而其他四位罹患癌症且擴散至她們健康的器官.只有一位存活.醫師並未在捐贈前發現捐贈者的癌症,使得癌症像特洛伊木馬一樣悄悄地被移植到患者的體內.不過,專家表示,從任何單一器官移植罹患癌症的機率可能小於萬分之一,他們相信這是第一次一位患者的癌症被移植到四位受贈患者,並且癌症發展的速度從未花那麼長的時間.科學家們表示,在沒有任何血液供給下保持捐贈的器官溫暖,可能讓已經移動至器官的癌細胞停留在此.而因為患者都在服用減弱免疫能力的藥物,以阻止器官排斥,癌症可能因此在未被檢查出來的狀況下發展.事件始末這份報告是由荷蘭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VUUniversity)及德國蒂賓根大學揭露的,不過專家們堅持對捐贈器官者的檢查是有效的,並稱從任何器官移植罹患癌症的機率是0.01%至0.05%.在四位因接受器官移植而罹患癌症的人當中,第一位被診斷出來的是42歲接受兩個肺臟移植的患者.移植後不到一年半,該位女性因為肺臟運作不良而被送進醫院.接著醫師發現她罹患了乳癌,並且是從肺臟開始擴散,癌細胞後來也擴散至她的骨頭和肝臟.最後她於2009年6月去世.醫療紀錄上寫著她罹患乳癌,即使她身體其他地方也有癌細胞,這是因為癌細胞是的源頭是乳房的特定細胞組成,後來才擴散至其他器官.DNA檢測證實癌症是源自於捐贈者.當這一消息傳開後,接受左腎臟移植的62歲女性及接受右腎臟移植的32男性被警告罹癌風險.兩位也都接受了檢查,但當時並未檢查出任何徵兆.不過,2011年該位男性被診斷出腎臟有癌症,該位女性則被診斷出肝臟有癌症,而這都是移植後5年才發現.接受右腎臟移植的男性將其腎臟移除並做了一年化療,自從2012年後他就不再有癌症.不過,接受左腎臟移植的女性在發現肝臟有癌症後又發現腎臟、骨頭、脾臟及消化道上的器官有癌症,她的治療被撤回並於診斷後兩個月去世,從她接受移植後到她去世整整經過了六年.第四位因器官移植而罹患癌症的人是一位59歲接受肝臟移植的女性,她在2011年被診斷出有癌症,但是她拒絕將其肝臟移除.雖然研究者表示她"看起來很好"且治療似乎穩定了她的病情;但是2014年癌症持續擴散,她拒絕做進一步治療,不久便去世.是否應該更精密的檢查捐贈者?科學家們也表示,太仔細地檢查捐贈器官的人可能讓微小的問題被呈現出來,進而導致更多急需器官移植的患者被拒絕.研究作者YvetteMatser指出,常規地對所有器官捐贈者進行"遺體電腦斷層掃描(postmortemCTscan)"的缺點是這會增加與臨床無關的發現,進一步導致更多捐贈者被拒絕,讓已經很少的捐贈器官變得更少.而經由移植而罹患癌症的比率極低,證明目前指引的有效性.完整的醫療檢查,包括乳房檢查,都應該如美國"器官勸募和移植網絡"的指引所指示的被執行.這個異常的案例點出了因捐贈器官而罹患乳癌的致命影響,而移除捐贈的器官及恢復免疫能力可以讓患者完全復原.編譯來源:DailyMail(2018.09.12)
+ read more
醫師表示雷射可能有助改善陰道乾燥
2018.09.14
醫師表示雷射可能有助改善陰道乾燥
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於7月30日發出警訊,說明"陰道回春"療程並沒有科學證據,FDA從未核准雷射設備用於陰道回春,但確有婦產科醫師提出不同意見.什麼是陰道回春?"陰道回春"通常泛指以非手術性的方法(如:雷射或電波)處理以下症狀:陰道鬆弛、陰道萎縮乾燥或瘙癢、性交時疼痛、排尿時疼痛、性感降低等.近來越來越多的診所提供"陰道回春"或"陰道緊縮"療程,據稱透過能量刺激可以產生膠原蛋白、增強血液流動,讓陰道緊縮、修復骨盆底肌肉、治療尿失禁等,甚至修復陰唇的外觀.FDA表示,對此類設備的核准內容是用以殺死癌前宮頸組織、癌前陰道組織與生殖器疣(俗稱菜花的性感染病).從未批准用於陰道整型、治療陰道乾澀瘙癢和鬆弛、尿失禁,也未批准用於治療性功能障礙.FDA專員ScottGottlieb抨擊這些設備向女性販售的療效是"欺騙性的",並警告,將這些設備用於其他目的可能導致疤痕,慢性疼痛和燒傷.婦產科醫師提出不同意見但有婦產科醫生對這一聲明提出異議,稱該療程可能會帶來好處,並且讓女性拒絕這樣的療程是不負責任的.西北大學婦產科臨床教授LaurenStreicher博士表示,這些療程有非常可靠的醫學文獻,FDA發表這樣的聲明是很不負責任的.哈佛醫學院的產科副教授HopeRicciotti表示,FDA過於謹慎可能限制創新療法的可用性,如果使用得當,可能有益於女性的生殖健康.不過,雷射或其他電波設備的確有不正確的訊息在流傳.台灣未核准醫療器材用於"陰道回春"在台灣,同樣有廠商販賣雷射設備進行陰道手術,食藥署表示國內未核准醫療器材用於"陰道回春",相關使用皆是違法.然而,坊間診所多有販售類似療程,政府需要更積極的管理,別讓女性健康處於風險之中.編譯來源:NPR(2018.08.13)、DailyMail(2018.08.14)
+ read more
史達汀無助預防75歲以上健康老人心血管疾病
2018.09.13
史達汀無助預防75歲以上健康老人心血管疾病
最近一項研究發現,史達汀類藥物與降低75歲以上健康的人之心血管疾病和死亡無關.但在患有第2型糖尿病的人當中,史達汀類藥物與減少85歲以下的心血管疾病和任何原因引起的死亡有關.心血管疾病是全球死亡的主要原因,特別是75歲以上的人.近幾十年來,開給老年患者的史達汀類藥物處方箋有所增加,並且臨床試驗的證據支持史達汀類藥物治療75歲以上患有心臟病的人(稱為次級預防),但缺乏史達汀類藥物對無心臟病的老年人的影響的證據(稱為初級預防),特別是85歲或以上的老年人和糖尿病患者.因此,西班牙的研究人員想了解史達汀類藥物治療是否與有跟沒有患糖尿病的75-84歲和8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的心血管疾病和死亡減少有關.他們使用加泰羅尼亞初級保健系統資料庫(SIDIAP)的數據,找出46,864名75歲或以上的人,他們在2006年至2015年期間沒有心血管疾病史.研究團隊依據研究對象是否有糖尿病、是否從未服用史達汀或第一次服用史達汀分組,並使用初級保健和醫院記錄來追踪在平均5.6年之間的心血管疾病(包括冠心病、心絞痛、心臟病發作和中風)和任何原因導致的死亡(全因死亡率).研究發現,沒有糖尿病的人,史達汀類藥物治療與75歲以上老人的心血管疾病或全因死亡降低無關,即使兩組的心血管疾病風險均高於指南中使用史達汀類藥物的風險閾值.然而,在患有糖尿病的參與者中,史達汀類藥物與75-84歲年齡段的心血管疾病(24%)和全因死亡率(16%)顯著降低相關,而這種保護作用在85歲後下降,到了90歲時消失.這是一項觀察性研究,因此無法得出關於因果關係的確切結論,並且作者不能排除他們的某些結果可能是由於未排除其他影響因素造成的可能性.但他們指出,這是一項高質量的研究,樣本量大,反映了真實的臨床情況.他們得出的結論是,不支持史達汀類藥物在75歲以上老年人群中廣泛使用,但肯定史達汀類藥物使用於年齡小於85歲的第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療.在一篇社論中,南安普頓大學醫院的AidanRyan及其同事表示,臨床醫生面臨的最大挑戰是如何對年齡超過75歲的人進行風險分層,以便為共同決策提供信息.這些觀察結果應該在隨機臨床試驗中進一步驗證.與此同時,在我們等待更好的證據時,患者的偏好仍然是指導原則.編譯來源:Eurekalert(2018.09.05)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