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12.14
孕婦用藥劑量和一般人一樣嗎?
當身體在懷孕時遭逢巨大的改變,意味著女性服用的藥物劑量是有問題的,懷孕時藥物的使用就像是一個巨大的黑盒子。在台灣每年有20萬的女性生小孩,這些女性中有許多人在懷孕時會服用藥物,但對於懷孕婦女本身或是胎兒的發育是否有影響,其相關實驗卻少之又少。
因為懷孕將會對女性身體產生極大的改變,讓懷孕婦女使用標準劑量的藥物,就算是該藥物是安全的,也都可能沒有效用,例如:藥物的吸收可能會因為懷孕期間的孕吐而影響;懷孕期間,胃的消化速度會變慢,子宮會壓迫到消化系統。
當你服用藥物時,這些被服用的藥物是經過精密的設計,以特定的濃度在消化系統的某個特定點、特定時間被吸收完成,而懷孕可能會減緩整個速度,而使得藥物錯過了那個最佳吸收點。
但是為了保護胎兒,懷孕婦女常不會進入人體實驗,以致於無法瞭解及掌握懷孕婦女健康的需求。如何兼顧胎兒及孕婦的安全而進行孕婦的研究,是目前急迫的課題。
編譯來源:Stat News(2017.12.05)
+ read more

2017.12.13
男性結紮讓性生活更滿意!
男性輸精管結紮是一種微創手術,將輸精管切斷、打結或綁死,使精蟲無法運送以達避孕效果。手術過程大約需要15分鐘,術後恢復時間非常短。最近研究顯示,男性結紮後性生活明顯改善且性行為頻率增加,女性伴侶也表示提高了他們的性慾。
研究請294對伴侶做問卷調查,經分析後發現12.4%的男性表示他們術後性行為比術前更頻繁,只有4.5%表示比術前少;40%男性表示他們的性生活明顯改善,而受益者也不只有男性,其女性伴侶也表示他們的性高潮次數增加了。研究表示這樣的結果可能與少了非預期懷孕的擔憂有關,讓性行為變得更為順其自然。
2015年史丹佛大學研究發現接受手術的男性每月性行為次數達5.9次,而沒有動手術的男性只有4.9次。
不過,在英國,男性結紮的人數十年內明顯下降,2015到2016年間有10,880例結紮,比2005到2006年之間的29,344例少了三分之二。並且特定地區的NHS機構有結紮總額制,醫師甚至被要求要限制轉介的數量。而在美國,只有十分之一的適合的男性做了結紮手術,是加拿大和英國男性的一半。
泌尿科顧問Frank
Chinegwundoh表示,大約1/10的男性結紮者會希望能回復,背後原因總是與離婚、再婚和想認識年輕對象有關。而雖然這項手術確實可能回復,但是手術所費不貲且只有少數結紮過的男性可以期待再次有小孩,這種近似永久性的影響可能讓許多男性卻步。特別是現在有越來越多男性想要保有生育力,以防未來婚姻破裂後還能有小孩。
泌尿外科醫生John
Lemberger表示,雖然結紮是一種快速、簡單只需要局部麻醉的手術,但是要回復手術則需要約一個半小時的時間才能完成,並且要進行全身麻醉或深度鎮定。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17.11.20)
+ read more
/pill.jpg)
2017.12.12
威而鋼有分身了:白色小丸子
在臥室裡幫助數百萬男人的藍色小藥丸將變成白色了!
輝瑞製藥公司正在推出更便宜的威而鋼學名藥─白色小丸子,搶佔仿製藥(學名藥)的龐大市場。
輝瑞公司在21日其專利保護壟斷結束時,開始以每顆32.5美元銷售白色藥丸,這是目前零售價的一半價格。
根據健康信息分析公司Elsevier,在過去10年,威而鋼零售價格由大約10美元跳到62美元,犀利士從11美元到61美元。藥店和其他中間商又加幾元的利潤。價格的暴漲,應和有健保給付有關。
在台灣威而鋼的售價一顆僅約台幣350元。根據台灣的輝瑞製藥公司表示,目前尚未有引進小白丸的計畫。
犀利士和樂威壯是2003年推出的另一種藥丸,明年秋天專利到期,將有自己的仿製藥競賽。還有其他的仿製藥將在明年夏天也會陸續上市銷售,這可能會使仿製藥的價格穩步下降90%!
輝瑞公司表示,其市場調查顯示20%的客戶忠誠於威而鋼。因此,公司不會像往常一樣,因為是品牌製藥商而放棄仿製藥的市場,將要出售自己的仿製藥,同時也在努力讓男性服用藍色藥丸。
芝加哥西北紀念醫院的泌尿科醫生Hofer博士說,一些服用威而鋼的病人不想要其他藥廠的仿製品。如果能夠省錢並從輝瑞獲得品牌產品,病人將會欣喜若狂。
威而鋼在1998年推出,是第一個壯陽藥丸。它將許多老年人的私人挫折轉化為公開討論的醫療狀況,並且比陰莖注射和植入物更具吸引力。輝瑞公司早期的藍色藥丸電視廣告甚至創造了勃起功能障礙(ED)這個術語。
禮來藥廠的犀利士於2003年問世,現在以需按時服用的藥片和每日低劑量藥丸在美國市場佔據主導地位,威而鋼緊隨其後。
根據健康數據和臨床研究公司IQVIA的數據,2016年在美國,威而鋼和犀利士的處方量超過了1200萬個,銷售總額達到了30億美元。然而,自2012年以來,藥方已經下降了20%以上,因為多次的價格上漲使許多的男性不能接觸到藥片。
編譯來源:Stat News(2017.12.06)
+ read more

2017.12.11
「掌控一切」的壓力有害女性健康
現代生活的壓力正在損害年輕女性的健康。根據一項研究顯示,與30年前相比,現今處於過勞風險女性的人數是過去的兩倍。
研究分析了來自瑞典北部MONICA的研究參與者,年齡在25至34歲,共有1,811人。1990年,有8.5%的女性認為自己的健康狀況比同齡的人更糟;到2014年,此趨勢已經上升到20%。相較之下,與研究開始時相比,男性在研究結束時將自己的健康狀況評價為更好。結果還顯示,現今越來越多的男女皆反應其飽受肥胖、焦慮及對其個人財富不滿意之苦
當女性期望「掌控一切」,包括工作與家庭時,她們感到痛苦。研究人員說,女性受到來自社會的普遍壓力—必須成功、受到社會歡迎並具有外在的吸引力。研究指出以女性為主的職業(例如醫療照護)工作條件負擔過大。其他因素包括與壓力相關障礙症增加、私生活缺乏平等、可能遭受男性暴力相向等原因。
研究同時指出,相較於過去,現今的男性更快樂,因為儘管其教育程度較低,但卻工作上卻比女性受到更高的重視。
研究聲稱,對兒童和家庭擔負更平等的責任有利於男性的健康,平等規範對所謂「男性角色」增添更多變化。
研究作者Annika
Forssenu醫師表示,自評健康是一種評估人群健康的普遍方法。未來疾病的獨立預測因子包括心臟病發作、糖尿病風險、憂鬱症、風濕性疾病、病假、醫療照顧利用率與死亡率。她補充說:「近年來,公眾辯論提出了女性疾病與病假增加等問題。我們的研究首次顯示,年輕女性也有相對應的健康趨勢」。
Forssen博士說,瑞典是一個強大的福利國家,與其他國家相比,失業年輕人的比例很低,大部分年經人擁有高等教育的學歷和相對較高之體力,這應該讓自評健康結果更好。但研究顯示年輕女性的自評健康狀況卻在惡化當中。對此,共同作者Goran
Waller博士建議:「促進男女平等的健康權利需要重大修改」。
編譯來源:PLOS ONE、Daily Mail(2017.11.22)
+ read more

2017.12.08
男性禿頭、灰髮比肥胖更具心臟病風險?!
高血壓、高膽固醇、肥胖、吸煙和缺乏運動是心血管疾病的「傳統」風險因素,而最近研究顯示,40歲以下有雄性禿和灰髮的男性患心臟疾病的風險比沒有這些狀況的男性高出5倍以上,比糖尿病帶來的風險還高。研究表示,風險清單應加入中年雄性禿和灰髮。
該研究分析790名40歲以下冠心病患者,並以1270名年齡相匹配且健康的人作為對照。該團隊使用心電圖、心臟超音波、血液檢查和冠狀動脈造影檢查來評估參與者的健康狀況;雄性禿的狀況以0代表無禿髮、1代表輕度禿髮、2中度禿髮及3嚴重禿髮;灰髮的部分則以其灰髮及白髮的百分比表示。研究團隊以這些資料為基礎去分析冠心病者及對照組,試圖了解雄性禿、灰髮與冠狀動脈損傷的關係。
結果顯示,有冠心病的男性一半有灰髮,有49%有雄性禿,而健康男性則只有30%有灰髮,27%有雄性禿。研究表示雄性禿增加了5.6倍的冠心病風險,灰髮則增加了5.3倍的風險。雄性禿及灰髮所增加的風險比肥胖增加約4倍的風險更高。
研究作者Patil博士表示,年輕男性冠狀動脈疾病的發病率正在上升,但卻無法被傳統的風險因素解釋。而中年雄性禿及灰髮被發現與動脈老化或硬化程度相關,可能是冠心病潛在的風險因子。
帶領研究的Sharma博士呼應上述的說法,認為中年雄性禿及灰髮應被認為是冠狀動脈疾病的風險因素,這些因素反映出生理(血管)年齡而不是自出生日起算的年齡,因此在判斷總心血管疾病風險上扮演重要角色。目前醫師多以常識來判斷生理年齡,我們需要有實證的衡量來判斷。
Humane博士建議有中年雄性禿及灰髮的男性額外做冠心病檢查,並透過改善生活習慣降低疾病風險。此外,Humane博士提醒,開立史達汀給有中年雄性禿與灰髮的男性之前應先確定雄性禿及灰髮與冠心病之間的因果關係。
編譯來源:Medical News Today(2017.11.30)、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Cardiological Society of India
+ read more
/weight.jpg)
2017.12.07
肥胖與糖尿病增加女性罹癌風險
新的研究發現,肥胖和糖尿病造成每年80萬人罹患癌症,其中女性患者人數比男性高出了兩倍。
2012年,體重過重造成544,300例癌症,糖尿病則造成280,100例癌症,一共佔約6%的癌症。如果肥胖和第二型糖尿病增加,到2035年,則可能佔癌症患者30%。
倫敦帝國學院的研究人員分析,在2012年由175個國家收集的資料,包括12種不同的癌症,身體質量指數(BMI)和糖尿病。結果顯示25%的肝癌患者、1/3的子宮內膜癌患者有過重和糖尿病。
過重和糖尿病影響了將近30%的女性乳癌,也經常造成子宮內膜癌;影響男性最普遍的則是肝癌,接下來是腸癌。
太多脂肪會導致影響荷爾蒙分泌。肥胖和癌症的關聯,已有相當的討論,而糖尿病和癌症的關聯則是最近才建立起來。發炎和胰島素受到干擾,可能使得糖尿病患者得癌。
這項研究的主事者Dr. Jonathan
Pearson-Stuttard表示,臨床和公共衛生應努力專注於指認有效的預防、控制和測試方法。結構性的改變我們的環境,增加買得起、供應充足的健康食物,減少不健康食物的消費。更重要的是,對於慢性病及其共同的風險因子,如肥胖及糖尿病,應有整合性的政策。
英國慈善糖尿病機構的Dr. Emily
Burns指出,糖尿病並不會直接引起癌症,但這項研究多了證據顯示糖尿病可能增加某種癌症的風險。人們可以維持健康的體重,飲食良好、多活動、不抽煙,堅守飲酒量的推薦準則,來減低第二型糖尿病(胰島素分泌不夠或未能適當起作用)和癌症的風險。
編輯來源:Daily Mail(2017.11.28)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