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10.02
追求完美身材是致命的!
要跟上不斷增加的健康資訊、健康食物與時尚趨勢來追求完美身材,對多數人來說都太困難。最新的研究指出,現代社會追求完美的壓力增加了自殺的風險。
Instagram、Twitter和Facebook等社群平台,有許多13歲以下的兒童在使用。但這些平台卻充滿女性展示胸部、腹部和臀部的圖像。這類圖像長期地轟炸,等於在鼓勵女孩發展成類似的外觀,讓許多人對於擁有「完美」的身體感到有壓力。
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研究人員回顧了45項研究結論,與過去50年中追求完美造成的壓力引起的自殺研究。約有11,747人參與研究,研究人員發現發現13種形式的完美主義與自殺念頭有關。這些形式包括對錯誤的關注、對行為的懷疑、父母的批評和個人標準等。
研究的主要作者Martin
Smith博士採訪了自殺者的家人和朋友,他說,完美主義是致命的,要求完美從來都不是健康的、合適的。Smith博士表示,自殺的成年人中有56%顯示出追求完美是來自外部的壓力。
追求完美身材的壓力,讓青少女焦慮與沮喪症狀的比例上升。研究團隊指出,「看起來完美」已對年輕女孩造成壓力,令人擔心。
根據Girlguiding UK 2016年女童態度調查(The Girls’ Attitudes
Survey),7至21歲的女童和青少女對身體的信心大幅度下降。61%的人表示,她們對自己的外表感到開心,低於2011年進行的調查的73%。多數7至10歲女孩表示,如果人們能停止評價女孩與女性的外表,她們的生活將會得到改善。
調查指出,7至10歲的女孩中,大約30%的人相信她們因為外表被評價、25%的女孩覺得她們必須是完美的、35%的女孩同意女性的外表比能力重要、36%表示她們被培養成認為外表是她們最重要的條件。
英國兒童事務專員Anne
Longfield說,這麼多年輕女孩認為她們的外表是最重要的事情,而且多數的人覺得自己必須是完美的,這是令人不安的。對於身體形態的追求,如果沒有正確的支持,就會失控地進入飲食失調或精神健康問題。
編譯來源:Journal of Personality、Daily Mail (2017.09.12)
Perfectionism can be DEADLY': Any pressure put on
+ read more

2017.09.30
英國皇家婦產科學院:人工流產不應是一種罪!
在英國立法人工流產罪刑化的50週年(10月27日)前夕,英國皇家婦產科學院改變一貫中立的立場,要求政府廢除這項自維多利亞時代以來的刑罰—女性違法接受人工流產將入獄,並認為人工流產應去汙名化,視同一般醫療處置。
目前在英國女性需要滿足一些條件如:在懷孕24周內進行,並且需先經過2位醫師認可,才能合法地接受人工流產。若未依循這樣的規範,女性做人工流產可能被判到無期徒刑,其協助者也一樣。
2017年9月22日,英國皇家婦產科學院的成員對學院的立場進行投票。結果是學院從原本中立的態度轉為支持廢除國家對人工流產的刑罰。他們認為,人工流產應有如同其他醫療行為一樣的規範及專業標準,而不是刑罰的制裁。
英國皇家婦產科學院代表著英國11,500位婦女健康與孕產照護專業人士的態度。除了他們以外,英國醫療協會(BMA)及英國助產師學院(RCOM)分別在2017年6月及2016年2月表態支持修法。
有些醫師批評英國皇家婦產科學院的決定。Kiran
Eyre醫師表示,胚胎有潛在感受能力,應擁有不被外在的威脅危及生命的權利。人工流產一旦去汙名化就會打破醫師不去傷害患者的倫理義務。去汙名化是非常激進的手段,無法與支持胚胎權利(pro-life)的團體達成共識,而目前人工流產的合法途徑已是立場對立團體彼此妥協的結果。一旦讓人工流產除罪,可能破壞我們看待人類生命及如何對待患者的倫理價值。
台灣女人連線表示,如果女性認為懷孕生子對她造成心理或健康的傷害時,醫師不做處置才是打破「不傷害病患」的倫理義務。更何況,女性身體的狀態或感受為何是由醫師來認可?
編譯來源:The Guardian(2017.09.22)
+ read more

2017.09.29
陰道「回春」?
美國電視名人Farrah
Abraham在個人IG上發佈了照片,對於她進行的「陰道回春術」(vaginal
rejuvenation)感到滿意。此照片引起民眾興趣,幾小時內,「陰道回春」在Google上搜尋次數直線上升。
「陰道回春」是女性生殖器整型手術的一種,以雷射儀器燒灼陰道表面,讓黏膜及下方結締組織結痂產生緊縮效果。
「女性生殖器整型手術」主要在重建或恢復女性生殖器的外觀和結構,包含陰道與陰唇。通常女性有以下狀況時,會被建議進行手術,包含:膀胱和腸道問題、子宮切除後陰道脫垂、骨盆肌肉減弱、分娩後的問題等。
近年有越來越多的女性,為了陰道緊縮、陰唇顏色淡化、提升敏感度等原因進行生殖器醫美整型手術。根據英國國民保健署的統計,在2015-2016年間,英國約有200位18歲以下的青少女進行「陰唇整型術」,超過150名在15歲以下。
面對女性生殖器醫美整型手術的風行,加拿大婦產科醫學會、英國皇家婦產科醫學院、澳洲及紐西蘭皇家婦產科醫學院、美國婦產科醫學會及美國婦產科大學都曾提出正式聲明。綜觀這些聲明,皆強調女性生殖器醫美整型手術不應用於治療以外的用途、缺乏足夠研究評估日後健康風險,更無法證明受術者對性愛和自我形象滿意度的改善。甚至指出透過廣告誤導民眾產生手術需求,並影響閱聽者錯誤理解女性身體是「不符倫理的行為」。
根據台灣女人連線的觀察,女性生殖器醫美整型手術的廣告,不僅充斥大量「不正常」、「不健康」的廣泛描述,更強調親密關係失去的壓力,例如:女人放「鬆」就是男人出軌的開始、私密處老化影響夫妻關係等。製造女性恐懼,創造手術需求。類似手法除了讓女性對自我身體產生不必要的壓力,同時亦讓閱聽者對「正常的」、「可能的」女性身體及親密關係有錯誤理解跟想像。
然而,台灣卻不見相關的反省與討論。衛福部應對非治療目的的女性生殖器醫美整型手術訂定相關規範與指引,同時加強取締生殖器醫美整型手術廣告,並提高罰則。
編譯來源:Daily Mail (2017.08.30);American College of
Obstetricians and Gynecologists (2015)、Int Urogynecol
J (2015/2014)、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a
(2013)、Journal of Obstetrics and Gynaecology Canada (2013)、The
Royal College of Obstetricians & Gynaecologists. (2013)、Royal
Australian and New Zealand College of Obstetricians and Gynaecologists
(2008)、American College of Obstetricians and Gynecologists (2007)
+ read more

2017.09.28
精液 病毒的避難天堂!
一個分析了3,899份有關精液與病毒文獻的新報告指出,由於免疫系統無法進入睾丸,人類的精液提供了一群危險病毒的潛在庇護所及滋長溫床。
當代醫學文獻顯示,精液中有27種傳染性病毒的,包括引起恐慌的病毒如玆卡(Zika)、伊波拉(Ebola)、Marburg、拉薩出血熱(Lassa
fever)和chikugunya,還有流行性腮腺炎(mumps)、非洲淋巴細胞瘤病(Epstein-Barr)和水痘。
英國牛津大學傳染疾病研究小組研究員Alex
Salam指出,臨床醫師和研究員須考慮傳統非性傳染病毒存在精液中的可能性,這會增加性傳染的可能性。
Zika在血液中一週內就被清除了,而在精液裡可存活幾個月;伊波拉病的存活者,由於病毒潛伏並活在睪丸中而重新引發感染。
Salam指出還沒有研究發現精液中有流感(influenza)病毒,雖然有發現感冒病毒存在睪丸中,現在還沒有證據顯示流感可性傳染。
事實上,人們不要因此而恐慌,因為精液中存在病毒並不意味著它們都會性傳染。首先,目前精液裡發現的是病毒物質或是蛋白,這並非表示病毒是活的。要証明它們是活的,必須被分離出來並在細胞或動物身上培養,很多病毒尚未作此測試,所以不知病毒是否活的。
其次,性交也可能不是這些病毒最有效的傳播方式。Zika由蚊子傳染的病例比性接觸傳染的多;非洲淋巴細胞瘤病藉由鼻涕或咳嗽而感染的機會比性接觸高。美國Mayo診所的副教授Tosh指出,如果經由唾液散播,那是否會經由性接觸傳染就不那麼重要了。
約翰霍金斯健康安全中心的Dr. Amesh
Adalja指出﹐要知道這些病毒是否可能經由性傳染必須作進一步研究,重要的是需要了解這些病毒中,有那些具有傳染病理學中有意義的且可能發現的性傳染的要素(components)。
Tosh說,病毒應該是能夠在精液中另起爐灶﹐因為病毒要進入精液相對容易,而免疫系統要清除它們卻相對困難。免疫系統視精子為外來的,而作為可能的攻擊目標。為了確保精子的存活,睪丸是免疫的庇護所,免疫系統很難有機會進入,不幸的是這庇護所也成為病毒對免疫系統的庇護所。
編譯來源:UPI(2017.09.13)
+ read more

2017.09.27
不是總共坐多久,是每次坐多久才是重點!
成人每日可能需要久坐長達9-10小時,不僅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還會增加死亡風險。而最近一份研究指出,欲降低健康風險,重點不是注意一天坐多久,而是其間有無頻繁地起身活動。
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團隊分析7985名45歲以上的人坐息和健康的風險。這些人在臀部裝上活動監測器以記錄他們在清醒時坐著的時間,紀錄時間為7天。平均而言,坐著的時間占了清醒時間的77%,相當於每天12小時。大約在4年後有350人去世。
研究發現,每日靜態時間超過13小時的人及經常連續維持靜態長達1到2小時的人,他們的死亡率顯著較高。反之,總靜態時間最短及每次靜態時間最短的人死亡率最低。
每次坐著時間少於半小時的人較健康且降低了他們死亡率。因此研究建議需要長時間久坐的人每半小時起身活動身體。這樣的小改變可能可以降低死亡風險,但是目前尚不清楚究竟多少活動量的效果最佳。不過,這份研究已是目前探討靜態時間與死亡之間的關係最大型的研究。
研究共同作者Monika
Safford博士表示,這份研究再一次證明久坐對健康的危害,我們應了解久坐的傷害相當於吸菸對健康帶來的影響。我們需要用創意的方式儘可能地降低坐著的時間及增加每次坐下之間的活動頻率。
編譯來源: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2017.09.12)、Daily
Mail(2017.09.12)
+ read more

2017.09.26
重點不是胖,是胖在哪裡!
最近研究發現女性腰部脂肪太多會增加50%罹癌風險。
來自丹麥的研究團隊自1999年開始分析近6,000名平均71歲的停經女性,研究一開始先記錄她們的體脂肪並依據腰部脂肪比的高低分成兩組。經過12年後研究再次測量腰部脂肪比例,罹癌風險則透過其醫療紀錄評估。
研究結果顯示,腰部脂肪比例高的女性罹患肺癌及腸胃癌症的風險高出50%,但是身體質量指數(BMI)及體脂肪比率與癌症風險增加無關。
主要研究員Line Mærsk
Staunstrup說明,腰部脂肪比例高不僅會增加胰島素分泌而影響荷爾蒙,還會增加慢性病風險,而這兩種結果都是罹癌的風險因子。女性進入更年期會使體脂肪往腰部集中,因此建議女性接近更年期時要留意生活方式,減少腰部脂肪以避免罹癌。
來自義大利的Andrea De
Censi博士說明,過去研究已發現肥胖與癌症風險有關,但是與肥胖與肺癌之間的關係卻是新的發現。
除了透過飲食控制及運動來減少腰部脂肪,對於糖尿病患的胰島素分泌問題可能可以透過藥物控制,藉此達到預防癌症的效果。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17.09.12)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