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01.19
攝護腺癌PSA篩檢檢查無助改善死亡率
近日一項報告指出,男性攝護腺特定抗原(PSA,
prostate-specific
antigen)檢查並無明顯證據顯示死亡率有得到改善,事實上,試驗研究中接受篩檢的病患因攝護腺癌而死亡的比例,甚至稍比沒有篩檢的群體來得高,死亡率為每一萬人中3.7人:3.4人。
「攝護腺癌、肺癌、大腸癌與卵巢癌(PLCO)
篩檢試驗」受美國國家健康機構(NIH)贊助,這項試驗囊括76,685位55-74歲的男性,在參與試驗開始無人罹癌,試驗隨機挑選讓參與者每年做一次PSA檢查或例行性照顧。過去針對這項研究的分析報告指出,在追蹤時間中位數7年後,接受篩檢組與控制組的攝護腺癌罹患比例為每一萬人中116人:95人,死亡率為每一萬人中2人:1.7人,死亡率相當接近。
近日這個針對同一試驗、追蹤時間中位數為13年的報告結論與過去相仿,分析數據顯示接受篩檢組與控制組的癌症發生率為每一萬人中108.4人:97.1人,接受篩檢之群體攝護腺癌發生率高出12%。
研究主要作者Gerald
Andriole博士認為,這項研究突顯男性的年紀不再是做為考量男性是否可能得到攝護腺癌的主要指標,因為有些年輕的、或者高於平均風險的男性也有罹癌的潛在可能,因此找出能辨別最有可能從PSA檢查得到益處的病患之方式,才是目前的重點。這項研究結果並未排除PSA檢查對高風險族群的可能益處。
美國癌症學會Otus W.
Brawley博士回應,這項報告的結果與其他指出攝護腺癌過度篩檢與非必要治療會帶來潛在傷害問題的研究一致,同時強調大規模進行篩檢會帶來的益處非常小。
資料來源:國家癌症機構期刊(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 read more

2011.11.08
憂鬱爸爸也會影響孩子的情緒行為狀況
過去研究已表示,母親一般來說比父親花較多時間在教養小孩上面,因此她們的心理健康會影響小孩的身心發展,然根據近日一項美國紐約大學醫學院的研究發現,父親的心理健康其實也同樣會影響小孩,爸爸有憂鬱症的小孩出現情緒或行為問題的風險,比一般小孩高出72%。
這項研究以病患健康問卷調查(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2)評估分析全美21,993位年紀在5-17歲、與雙親同住的孩童,結果顯示有3%的孩童父親、5%的孩童母親有憂鬱症狀,雙親皆有憂鬱症狀的孩童佔2%。
在13項評估項目中,出現行為與情緒障礙並同時擁有一位家長有憂鬱症狀的孩童,最常出現的問題是「無法與其他孩童相處」、「無法遠離麻煩」。在出現嚴重障礙的孩童部分,其中15.5%孩童的父親、19.9%孩童的母親有憂鬱症狀。調整後的風險值顯示,父親有憂鬱症的孩童出現問題的風險,比一般孩童高出約70%,母親有憂鬱症的孩童出現問題的風險,則為一般小孩的3.02倍。
此外,雖然過去文獻已指出家長心理健康問題會影響小孩,但這項研究則認為反向關係同樣亦可能成立。而這項研究主要針對雙親家庭為對象,因此結果並不適用於單親家庭,且研究使用的是憂鬱症狀篩檢評估的問卷而非確實診斷,這也是這項研究的限制性之一。
資料來源:兒科學期刊(Pediatrics)
+ read more

2011.10.13
攝護腺癌檢查無助改善存活率
美國預防服務工作小組
(USPSTF)於11日公佈最新的攝護腺癌檢查指引,當中建議健康男性不須要接受攝護腺特定抗原(PSA)檢查,因為該檢查無助於降低死亡率,並常導致進一步的侵入性治療。
依據USPSTF所委託執行的研究報告,該研究回顧分析五個針對攝護腺特定抗原檢查的大型隨機試驗,其中還包括美國國衛院(NIH)所贊助之相關研究的資料,結果指出,進行攝護腺特定抗原檢查後,追蹤10年時間發現,攝護腺癌的死亡率下降很少甚至沒有,且檢查後續的治療與評估有可能對身體造成傷害,研究認為其中有些都是非必要的。
有關治療的副作用反應部分,報告中指出,約三位接受攝護腺切除術、或七位接受放射治療的男性病患中,就有一例出現性功能勃起障礙;約五位接受攝護腺切除術的男性病患中,就有一例出現尿失禁。且攝護腺切除術會增加圍術期的死亡率(約0.5%)、以及心血管相關事件(約0.6-3%),放射治療則會增加腸功能障礙的風險。
這項建議指引公佈後隨即引起美國泌尿學會(AUA)的立刻回應指出,攝護腺特定抗原檢查對於攝護腺癌的診斷、風險評估以及控制病情上都有幫助,部分醫生也都同意這樣的論點,並認為USPSTF低估這項檢查對男性的益處。
然來自其他醫學領域的醫師,特別是基礎照護的醫師,都傾向贊同USPSTF的建議,而美國癌症協會(ACS)及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則尚無官方回應,但其中相關人員皆表示,目前還須要有更多相關的研究產出,男性最好能與醫師針對該檢查的效益風險多作討論。
資料來源:Medpage Today 1、2
+ read more

2011.03.18
割包皮可降低兩性的HPV感染風險
過去研究已顯示割包皮手術會降低男性HPV患病率,近日一項在烏干達進行的大型試驗研究亦發現,割包皮將同樣可降低女性伴侶HPV病毒的發生率與盛行率。
研究在2003-2006年間,採樣已結婚或在穩定關係中的女性,將其分為兩組--實驗組為其伴侶已做過割包皮手術的648位女性,對照組則為伴侶未割包皮的597位女性。要求這些女性在研究開始、12個月與24個月時提供HPV病毒檢測結果,兩年中蒐集到544位實驗組、488位對照組的資料。
結果發現,27.8%的對照組女性得到高風險的HPV病毒感染,而對照組女性得到感染的機率則達38.7%。同時,研究期間高風險HPV感染的發病率,實驗組為每年每一百人中有20.7位,對照組則為26.9位。實驗組在HPV病毒感染機率與發病率的兩項數據中皆比對照組低。
此研究發現與許多顯示子宮頸癌低發生率與男性割包皮相關的觀察研究結果有一致性,不過這個研究並未直接評估子宮頸腫瘤的形成。參與此研究的男女都是在穩定關係中,並且未感染HIV,因此這個研究結果有其侷限性無法適用於其他人口。此外,此研究分析也可能沒有蒐集到那些在每年隨訪時間點之外的其他時間中,得到感染又將其清除的資料,所以有可能會低估發病率。
研究也呼籲,割包皮並無法完全預防子宮頸疾病,安全性行為的防護仍然很重要,而這項研究主要可以告訴那些未提供子宮頸篩檢計畫的國家重視並提倡男性割包皮。
資料來源:英國醫學雜誌The Lancet
+ read more

2011.02.14
男性癌症倖存者產下先天性缺陷的孩子風險略高
近日美國國家癌症機構期刊(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中的一篇來自瑞典的報告指出,有癌症病史的男性比起無病史的男性較易生出有先天性問題的小孩。男性癌症倖存者使用輔助生殖科技(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ies,簡稱ART)方式生子,與小孩是否有先天性缺陷並無關係。
雖然過去少許研究曾證實男性癌症倖存者有較高風險會生出先天性異常的小孩,但這個新研究的不同之處在於,其特別關注因接受癌症治療後無法自然授精,而採用ART的男性使用者。
該研究取樣有癌症病史的瑞典與丹麥男性在1994至2005年間所生出的8,670個小孩,其中約有500位透過ART被生下來;同一時間也觀察1,700,000位無癌症病史的男性所生下的小孩,當中有26,000位是透過ART生下。
研究發現,會生下可能患有「主要」(major)先天性異常的小孩之機率,男性癌症倖存者比健康父親高出17%,但就整體而言,先不考慮受孕的方式,先天性異常罹患的風險都非常低,癌症倖存者的孩子中僅有3.7%,無癌症病史男性的孩子中僅有3.2%。在所有癌症中,以有皮膚、眼睛與中樞神經系統癌症的男性授精所產下的孩子風險最高。
即便受孕方式並不影響家長癌症病史與小孩患天生缺陷的風險之間的關係,但研究發現透過ART生下的小孩比一般自然受孕產下的小孩,在主要先天性異常的罹患風險高出了20%。
Giwercman指出,目前初步結果可推測,癌症腫瘤本身可能是造成先天性異常的主因,而非癌症的診斷治療方法。同時,父母親的癌症病史可能並不會導致最嚴重的(the
most adverse)先天缺陷,使用ART也不會使風險增高。
註1 輔助生殖科技(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ies)的程序步驟包括有體外授精(vitro
fertilization)與卵胞漿內單精子注射(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
+ read more

2011.01.09
割包皮可防HPV感染
HPV(人類乳突病毒)是一種常見的病毒,目前發現有一百多個型別,主要經由性行為接觸傳染。多數人在感染HPV後會在1-2年內自行復原,但如果持續感染高危險型HPV卻可能導致罹患子宮頸癌。一項最新的研究發現,男性割包皮可以降低感染/傳染HPV的風險。
此項研究是分析2003-2006年間在烏干搭所做的臨床實驗數據,發現跟未割包皮的人相比,當性伴侶是有割包皮的男性時,女性可降低23%感染HPV的機率。但研究也呼籲,割包皮僅能預防部份的HPV,安全性行為(戴保險套)仍不可少。
台灣女人連線提醒您,目前對於預防HPV感染有許多方式,但無論何種方式都不是百分之百有效,包括施打疫苗者都仍有30-40%的機率感染HPV、甚至罹患子宮頸癌,因此女性開始有性行為後都一定要接受子宮頸抹片檢查,才能早期發現癌前病變早期治療,避免子宮頸癌發生。
資料來源: The Lancet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