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8.06
女人免疫機轉與男人不同
人體中有些基因隨時保持在運作狀態,有些則像堆積在倉庫的家具一樣久未使用;有些基因則會在某個人身上隨時處於運作狀態卻在另一個人身上從未有過功能;並且只有極少數基因能隨人體所需改變其狀態。對於基因狀態的改變,一項由史丹佛大學醫學院研究團隊發明的科技,名為ATAC-seq,讓他們得以研究這些基因狀態改變背後的化學變化。發現相較於其他生理系統,與免疫系統相關的基因的變化頻率較高,且這些基因在男女身上有各自不同的運作方式,此外還發現基因受環境影響的程度並不小。
研究團隊希望藉ATAC-seq發現健康成年人基因變化的基準線,讓其他研究員在研究患者時可以藉此分辨異常狀況,並且讓研究員能直接從人體的血液樣本測量基因活動,而非仰賴複製的細胞,以提供更精準的數據。研究團隊找來12位健康成年人,抽取其血液樣本來研究基因狀態的改變,不僅觀察特定基因如何改變(如對免疫系統很重要的T細胞),也觀察基因的改變在不同人身上的差異以及同一位志願者的基因在不同時間點經歷幾次變化。
結果顯示,那些會因不同個體而分別處於運作或休眠狀態的基因是影響免疫系統重要的因素,並且男女啟動這些基因的機轉不一樣。研究團隊認為,啟動基因的性別差異可能是導致女性罹患自體免疫疾病較多的原因,如硬皮症( scleroderma)、狼瘡(lupus)和類風溼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等。此外,研究團隊在30個被認為會受性別影響的基因裡,發現有20個基因的活動呈現顯著的性別差異,顯示性別是預測基因處於運作或休眠狀態相當重要的因素。
研究資深作者Howard
Chang皮膚醫學博士說明,ATAC-seq技術讓研究員得以不需要再仰賴複製細胞做研究,而可以直接研究從活體採集的樣本,從而可以更精準地了解人與人之間基因狀態的差異。而研究團隊還發現,有1/3的基因狀態改變並非源自於個體基因差異,顯示環境對於基因的影響力甚大。皮膚醫學博士Chang認為,絕大多數基因改變的原因非來自於基因本身。
資料來源:Cell Systems
+ read more
2015.07.29
蔬食先舒心:維持年長女性食蔬量 社會支持很重要
台灣老年人口比例逐年增加,且在平均年齡越來越長壽的趨勢下,每個家庭勢必要學習如何妥善照護老年人的健康。若從飲食方面著手,蔬菜通常是老年人降低中風、癌症、憂鬱及失智不可或缺的元素;但是有確實達到每日建議蔬菜量的老年人口比例並不高。近日一篇相關的研究發現,在鼓勵老年人增加食用蔬菜的方法上,男女有不同的反應。
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的教授Richard
Carpiano及其團隊以14,221位老年人為研究對象,當中有55%為女性,45%為男性。研究假設社會支持能促進老年人健康飲食,並將社會支持分為具體生活實務協助與情緒或資訊協助兩類,前者如協助老年人的購物和烹調,後者則能讓人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並增進生活處理能力。這份研究目的在於了解老年人對這些社會支持的反應與這些反應的性別差異。
研究發現,女性接受到情緒或資訊協助的社會支持時,表現出正向的反應,但並未對具體生活實務的協助有明顯的正向反應。研究主持人Emily
Rugel說明,這可能意味著情緒性的協助能夠鼓勵女性為自己烹調,並且在這些自行烹調的料理中的蔬菜量比其他人為她準備的還多。然而,男性不論對哪一種社會支持都不會表現出明顯的正向反應。
Emily強調,這些發現反映了我們應該重視社會支持對老年人食用蔬果意願的效果,並且在照護時應注意性別差異。此外,也建議相關的教育活動對每位關心老年人健康的人強調老年人每日所需的蔬果量,並增加這些老年人照顧者能獲得較便宜或免費的照顧產品。
資料來源: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 read more
2015.06.16
醫「藥/要」有性別!
大家都知道女性和男性在生理上不一樣,但許多醫學研究在進行時卻都假設女性和男性是一樣的;事實上,大部分的人至今都還沒有正視這件事情:女性和男性生理上的不同會影響疾病的發展和治療的方法。
一直以來,醫學研究從臨床前研究(preclinical
studies)到人體試驗階段的受試者幾乎都是男性,1993年女性健康研究學會(Society
for Women's Health
Research)要求只要是政府補助的研究計畫,至少要在第三階段試驗中納入女性,但私人資助的研究計畫就不受此限;也就是說基本上目前的醫療處置和用藥是只對男性來說安全和有效的,因為藥物試驗根本沒有納入足夠的女性受試者,即便有少數的女性受試者,研究也沒有進行性別分析。
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最近研擬的指導方針要求臨床前研究必須要包含女性和男性的細胞和動物;此外,許多研究期刊也開始瞭解到生理性別對生物醫藥研究的重要性而開始落實相關政策,希望這些研究和出版品能多描述有關性別差異的觀點,例如美國內分泌學會(The
Endocrine
Society)最近就宣布一項新政策以促進瞭解受試者的性別比例。
女性健康研究學會在2010年時曾經進行一項非正式的研究,檢視當時11份著名的科學醫藥期刊的研究指引,以確認這些指引是否提及有關性別差異的研究或分析。結果發現只有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期刊(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和美國心臟學會出版的官方期刊(Circulation)有要求進行性別分析;到了2014年,已經有28份同儕審查的學術期刊在指引中要求進行性別分析。這個趨勢顯示性別差異在醫藥健康領域的重要性,但要讓性別差異被重視、並真正落實在研究方法和精神中卻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女性健康研究學會認為一篇有性別觀點的研究至少要提供以下的訊息:
*
每一個研究階段所納入的女性受試者和男性受試者的人數
*
若研究對象只有特定性別,應該在研究題目就載明。
*
研究者應該提供性別分析的原始資料,以做為未來研究方向的基礎。
*
當研究主題需要時,研究者應該進行性別分層分析。
*
研究者應指出要讓研究數據具有代表性,女性和男性的受試者最少應納入多少人,並說明此人數的依據從何而來。
研究已經證實女性在用藥上比男性經歷更多副作用,而且對藥物的代謝也和男性不同,因此,研究人員必須意識到在藥品上市前,瞭解藥物分別對女性和男性的作用是極為重要的事情,如此才能確保每一個人用藥的安全性。
資料來源:女性健康研究學會(Society for Women's Health
Research)
+ read more
2015.05.28
跟著寶寶「牙牙學語」 父母語調有差異
以下這個畫面大家一定都曾看過-當一個成熟的大人在與其年幼孩子講話時,常會刻意提高音調,並會有忽高忽低的變化。過去研究分析這類親子互動多聚焦在母親的角色,因此在語言學上這種說話方式被稱作「媽媽語」(motherese),其特色就是易引起孩子注意的說話節奏以及誇張的聲調。
不過親職角色漸漸有了改變,開始有一些爸爸也會參與育兒工作,因此日前一項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的研究想瞭解這些爸爸們與孩子互動時是否也會出現相同情形,最後發現父母確實存在差異。
研究團隊先錄下參與研究的學齡前孩童與其父母的平日互動,再使用聲音辨識軟體區分出父母分別與孩子或其他成人的對話,並進行比較。結果呼應了過去的研究,顯示與和其他成人互動相較,媽媽和孩子說話時會使用較高音頻的聲調,音頻的變化性也較多,但爸爸則多使用同頻率的聲調,且通常與他們和其他成人說話時無異。雖然如此,爸爸和小孩說話還是會稍做調整,像是使用不同的字彙、改變說話的音量及談話長度。
研究主要作者該校的演說與聽力科學系Mark
VanDam教授表示,孩子的年齡及性別可能也都會影響爸爸們與孩子的談話互動模式。而爸爸與媽媽的不同,並不代表父親與孩子的互動就比較差,對孩子學習語言來說,父母反倒是扮演了互補的角色,孩子與父親進行對話能幫助其培養並開始熟悉與外界互動較相近的溝通方式。但這項研究結果目前僅是用於雙親家庭,因此研究團隊並不清楚單親或是同志家庭是否有不同的表現。
資料來源:第169屆美國聲學學會(the 169th meeting of the
Acoustical Society of America)
+ read more
2015.03.18
男人比女人自戀
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所進行的一份有關「自戀」的研究顯示,不論在哪個世代或哪個年紀,男性都比女性自戀。
這份研究進行了超過三十年,檢視超過355篇的期刊、論文、專業手冊等文獻,總共涵蓋超過47萬5千名的參與者;研究人員從三個與自戀有關的面向來分析其中的性別差異,這三個面向包括:領導能力、自我表現和權利意識。
分析結果發現性別差異最大的面向出現在權利意識,研究顯示男性比女性更容易剝削他人,而且更容易自認為應擁有某些特權;在領導能力的部分,男性對權力的慾望較高;而在自我表現的部分則沒有太大的性別差異,也就是女性和男性一樣自負。
研究負責人Emily
Grijalva教授指出,自戀傾向和許多人際關係障礙有關,包括無法維持健康且長期穩定的情感關係、出現不道德行為、有攻擊性;但自戀同時也可以增強自信心、穩定情緒、較有意願成為領袖人物。
像自戀這樣的人格特質很可能是從根深蒂固的性別刻板印象或社會期待所演變而來,現今社會上缺乏女性領導人的現象,很可能就是因為刻板印象認為女性不適任領導者的角色。每個人成長過程中會從旁觀察並學習性別角色,當發展出不符合社會期待的行為時就會受到批評,特別是對女性來說,當女性表現的積極進取、有野心、有威信的時候,通常都會得到負面的評價,這也因此對女性造成壓力,壓抑女性顯現自信的行為。
資料來源:Psychological Bulletin
+ read more
2015.02.13
孤芳自賞?有魅力的男人只想著自己!
有吸引人的外型,同樣會擁有吸引人的人格特質嗎?英國布魯內爾大學(Brunel
University
London)的學者發現:有魅力的男人較不慷慨大方,而且較不可能擁有、維護平等的概念;反觀女性,則沒有此種傾向。
相貌外型對於人際互動與個人心裡狀態的影響一直是許多學者關注的議題。其中一項既有的理論假設為:由於在競爭社會地位的過程中,往往是具備吸引力者勝出,因此,出於對自身的利益,他們對於打破這種不平等的社會結構自然較不感興趣,甚至可能反過來強化它。學者進行此次研究便是為了要了解有吸引力的外在條件對於個人關於平等、利己的態度和行為所造成的影響。
第一階段的試驗,研究團隊以3D身體掃描的方式測量記錄了63位男性與62位女性的身體。除了身形纖瘦程度之外,分別依據男性的胸腰比、女性的腰臀比給予吸引力指數評分。這125位參與者同時被要求完成人格特質量表,並且接受情境測驗。在測驗中,研究人員給予參與者一筆金錢,並且詢問他們願意與其他人分享多少。
在研究的第二階段,研究團隊找來另一群人作為評分者,其中一部分人被要求依據3D身體掃描的結果評斷上述125位參與者的吸引力指數;另一部分人被要求評論這125位參與者在現實生活中行為公平、無私的可能程度。
研究人員發現,根據第一階段的實驗結果,吸引力指數高的男性比起分數低的男性來得更為自私且不重視公平;但是,吸引力指數高的女性的自利程度與對平等概念的看法都與其它分數的女性相同。而且第二階段的實驗結果則證實一般人傾向認為有吸引力的人,不論男女,都比較自私且不在乎公平的維護。
研究主持人Price博士說:「根據這次的研究結果,我們可以合理的假設,外型越是具備吸引力的男性對於經濟及社會平等的發展越沒有助益。」
不過,台灣女人連線提醒大家,一個人的人格特質受到很多不同因素,如:教育、宗教、社會文化與個人的生命經驗等的影響,所以,並非所有有魅力的男人都很自私,而較不具有吸引力的男性就一定不會把自己擺在第一位。這個研究真正重要之處在於驗證了社會上相關刻板印象的存在,同時提供了一個有趣的觀點與契機讓我們深思與自我反省。
資料來源:Evolutionary Psychology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