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差異

實驗室白老鼠的性別與你的健康息息相關!
2016.06.02
實驗室白老鼠的性別與你的健康息息相關!
長期以來,生物醫學研究都有性別偏差問題。美國國家健康研究院(NIH)嘗試改變這偏差現象,希望在生物醫學的最早研究階段都可以做到性別平衡,現階段至少希望在美國國家健康研究院所贊助的計畫,要求必須同時將雄性與雌性的動物納入生物醫學研究中。   1990年晚期,研究者擔憂由於女性有懷孕的可能性,將女性納入藥物實驗中,將會胎兒畸形,因此實驗中的藥物一向只以男性做為實驗對象,動物實驗也遵從著這樣的模式。   美國國家健康研究院的婦女健康研究辦公室主任Dr.Janine Clayton表示,一個以男性為主的藥物研究,卻將其結果套用於女性身上,在科學上是不適當的。因此,美國健康研究院與國會修正這個問題,要求所有的人體實驗都要納入男性與女性。   現今,雖然女性與男性都會參與人體實驗(至少由美國國家健康研究院贊助的計畫是如此),但依然存在女性的藥物不良通報數遠高於男性的現象。在NIH一項研究中發現,在特定時間下架的10個藥物中,有8個藥物會讓女性有更嚴重的副作用。   Clayton主任認為,問題可能就是出在動物實驗階段未納入女性,所以無法得知女性服用藥物的經驗。在目前的動物實驗中,有80%的藥物研究僅有作雄性老鼠實驗,而老鼠實驗的結果將會影響對人體的實驗設計。   研究者不僅會因為其性別盲而忽略雌性動物研究的重要性;有些研究者認為,由於女性的賀爾蒙週期會影響實驗的結果,因此應該被排除在實驗之外,然而,女性荷爾蒙是否真會影響實驗的結果到現在還是有爭議。有些例子則會以雄性動物容易打架,會影響實驗結果、或是雄性動物必須單獨放置於獸籠中為理由而被排除在外。   就算是同時將雄/雌性動物列入實驗,也會發生沒有做性別差異分析報告的情形。   Clayton主任表示,研究者錯過了早期關於醫藥如何影響不同性別的變項,因此,婦女健康研究辦公室在今(2016)年1月25日制定了一項政策,要求所有由NIH所贊助的實驗計畫,在有脊動物實驗時必須納入不同性別的動物,以了解男性與女性的生理。   當這個政策公告時,許多人雖然表示將雌性動物納入動物實驗是正確的,但如果目的是想要了解女性的健康不平等,僅規範動物實驗是不夠的,哈佛大學Richardson教授表示,NIH投注了1千萬美金將焦點放在所有實驗都要納入性別,包括動物實驗,但如此做恐會讓科學家忽略了人類的生活方式。在北美,女性比男性服用更多藥物,比較常去看醫師,且女性對於身體的不舒服也比較敏感,比較願意報告,如果今天我們要知道女性的健康不平等就必須投入更多的資源與研究以瞭解不同性別的行為對於健康的影響。   加拿大免疫學者Ritz也表示,在很多實驗中,我們直覺會將男/女作比較,但我們不應該將這種差異直接認定就是生理上的差異,因為這些差異可能是其他因素造成的,例如:雄性動物通常都離群索居,而雌性動物則偏好群聚,尤其是在動物身上,我們常會忽略他們之間的社交動態,而單純從生理來解釋。   美國洛杉磯大學(UCLA)神經科專家Voskuhl則表示,老鼠研究無法完整呈現人類為何男女的健康狀態會有所不同的複雜因素,除了人類自身之外,我們無法期待一個完美的模型來研究人類。但在很多例子中,動物實驗可以揭露人類不同差異重要發現。   例如:在多發性硬化症的研究中,多以雄性動物實驗為主,所以沒有關於性別差異的報告出現,然而當開始用雌性動物做實驗後,研究者開始了解疾病進程的性別差異,這對於治療多發性硬化症之女性患者有很大的助益,包括女性賀爾蒙可能會幫助減緩症狀;同樣在對於「疼痛」的研究中,由於對不同性別的動物做實驗,讓研究者發現雄性與雌性動物是透過不同的細胞與迴路來傳送疼痛,若可以套用在人類身上,則目前我們所研發出來的止痛藥不是對相較於男性,女性比較沒有效果,而是對女性來說完全沒有用,且當我們檢視止痛藥物的人體試驗結果時,面對只有一半的受試者有用的數據時,可能會做出整個放棄這個藥物的決定。   資料來源:NIH、NPR    
+ read more
流感,男人比女人更容易中標!?
2016.01.26
流感,男人比女人更容易中標!?
當我們發現自己感冒時,通常代表著流感病毒已經侵入我們的身體並開始按照它自己的方式在我們的體內繁衍、感染其他細胞,引起身體連鎖反應,造成我們的身體不適甚至將病毒傳染給身邊的人。一般來說,病毒在我們的體內繁殖的越少,體現出來的感冒症狀就越輕微,也降低感染其他人的機會。而近日,來自霍普金斯大學布隆伯格公共衛生學院(John Hopkins Bloomberg School of Public Health)的學者發現流感病毒繁殖的狀況受到雌激素的影響,而且,雖然這些雌激素在兩性身體中都存在,但影響流感病毒的狀況卻具有性別上的差異。 過去,已有研究顯示雌激素對於HIV、伊波拉(Ebola)和肝炎病毒具備反抗效果,這一次,研究主持人Sabra Klein教授與研究團隊一同檢視了雌激素對流感病毒的影響。他們採集男性與女性的鼻細胞,並將之暴露於A型流感病毒與不同雌激素之中;這些雌激素包含雌二醇(人體中女性性荷爾蒙最主要的形式)、雙酚A(結構似雌激素的化學物質)與選擇性雌激素受體調節劑(SERMs,作用於雌激素接受體上的化合物質總稱,能夠調節產生類似雌激素的作用)。 研究結果發現,雌二醇、雙酚A與raloxifene(一種SERMs)減緩了女性鼻細胞中的病毒複製情形,但在男性鼻細胞上卻未看到這樣的效果。 當前的研究尚無法說明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性別差異,不過Klein教授做了其他面向的補充:這樣的保護效果在停經期前的女性身上可能較難以看到,因為這個階段的雌激素分泌並不穩定;另一方面,這可能代表著服用某些生育控制藥物與正在接受賀爾蒙治療的女性在季節性感冒流行的期間受到較好的保護。 資料來源: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ology- Lung Cellular and Molecular Physiology
+ read more
女性特質與冠心病復發有關?!
2016.01.19
女性特質與冠心病復發有關?!
當我們閱讀醫學研究報告,會發現研究者經常將生理性別視為影響因素。然而,最近有研究發現,在冠狀動脈疾病方面生理性別可能沒那麼重要,真正重要的是由社會建構的社會性別。 研究找來年齡在18-55歲之間的273名女性及636名男性,他們在2009-2013年間曾因急性冠心症(Acute Coronary Syndrome)住院。研究員請他們完成評估自身性別氣質的問卷,當中的問題包括:負責家庭經濟者的地位、個人收入、每周做家事的時數、負責家務者的地位、Bem性別角色量表男性及女性氣質分數等,分數越低代表越有可能是男性,反之則為女性。此外,研究者將急性冠心症定義為主要結果(primary outcome);主要心臟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及12個月以上的全因死亡為次要結果(secondary outcome)。 研究發現,男性及女性有急性冠心病、主要心臟不良事件或全因死亡的比例相似,分別為3%、8%及小於1%。但是研究員依據問卷分數高低為研究對象分組後,屬於傳統女性性別特質組的急性冠心病復發比率(5%),高出中性性別特質組及傳統男性性別特質組3%。爾後研究員將其他因素納入考量,發現差異仍然存在。並且屬於傳統女性及中性性別特質組的人,有主要心臟不良事件的比率(9%)高出傳統男性性別特質組3%。 此外,研究發現傳統女性性別特質組較其他兩組有更多人未婚、吸菸、憂鬱傾向高、罹患糖尿病或高血壓、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以及在急性冠心病發生前曾有過心臟方面的問題。這些特質中,憂鬱傾向高對心/血管疾病的影響超過了性別特質,使性別特質的影響力降低了近10%。換言之,性別特質可能就是因為憂鬱傾向而增加了急性冠心病的復發風險。 研究者說明,目前還需要更多在同一段時間有相同經歷的一群人參與研究,來確認以上研究結果並深入探索女性性別特質與不良心血管事件兩者關係背後的原理。   資料來源: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 read more
錯誤認知犧牲女性心臟健康
2015.11.05
錯誤認知犧牲女性心臟健康
  近幾年來,越來越多數據指出心臟病不僅會危害男性,也是女性重大的死亡原因,但是心臟病被認為主要是男性疾病的現象依然存在。最近有數個研究指出這種錯誤認知對女性健康相當不利,其中一項研究發現女性在心臟病發作前較少被醫事人員告知有心臟病風險;另一項研究發現女性患者較少被施以能救命的手術,導致女性患者比男性患者容易在醫院中去世。   第一項研究的資料來自美國與西班牙100家醫院2008-2012年間的患者,研究者從中找到了3,501名心臟病患者,他們的年齡在18-55歲之間,且有三分之二是女性。搭配訪談結果發現,絕大多數患者至少符合一項心臟病風險因素,如糖尿病、高膽固醇、高血壓、肥胖與吸菸等,但是患者在心臟病發作前被醫事人員告知有心臟病風險的經驗,女性比男性少了11%;並且曾經與醫師討論降低風險的方法的女性也比男性少了16%。研究的主要作者及耶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流行病學專家Erica Leifheit-Limson說明,他們不確定為何會有這些現象,可能是心臟病主要是男性疾病的認知導致了男性較容易獲得預防性的措施,或是向女性患者告知預防方法時並未將資訊有效傳遞。   另一項研究分析了630,000名屬ST波段上升的心肌梗塞的患者,年齡介於18-59歲且於2004-2011年患病。ST波段上升的心肌梗塞是心臟裡的血液輸送百分之百被阻斷所致,而最能恢復患者心臟健康的方法是在動脈裡置入小型的氣球使動脈擴張,並放入支架避免動脈再次窄化。研究發現,女性接受這種手術的比例較男性少,且女性也較不會表達症狀。研究認為,這可能導致了女性死於醫院的百分比(4.5%)比男性(3%)高,以及女性住院的天數(4.35天)比男性(4天)稍長。但是研究副編輯Deepak Bhatt說明,他們不確定男女在施作手術比例上的差異,是否與心臟病的性別差異、男女表達症狀的方式或醫事人員解讀訊息的方式有關。   過去由於缺乏健康具性別差異的認知,女性的健康幾乎是以男性為標準,並且常常被侷限在生育相關的議題上。然而,近來已發現女性心臟病的病徵、用藥、診斷與治療方法不同於男性,醫事人員及女性若能了解這些知識就能盡可能避免因延誤就醫或誤診而讓女性陷入健康風險當中。       資料來源:Journal of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 read more
心「室」誰人知?研究發現男女大不同
2015.10.21
心「室」誰人知?研究發現男女大不同
  人類的左心室負責將含氧的血液從心臟打到身體的每個角落,因此左心室通常是預測心血管狀況的重要指標。而過去研究發現,隨著年齡增長,左心室的重量有的增加有的減少,但是這些研究的方法無法排除個體差異如生活習慣或時代背景的影響力,因此最近一份研究再次探討此主題,並有了意外的發現。    此份研究的主要研究員John Eng是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放射科學的副教授,他為了更精確地了解左心室的變化,在2002年為3000名54-94歲沒有心血管疾病的男女做第一次核磁共振顯影,於2012年再找回同一群人做第二次顯影,最後依據每個人的顯影結果所呈現的變化瞭解左心室的改變。    透過核磁共振顯影,研究員得以用立體方式看到心臟內外部的狀況,並藉由心肌的大小與血液容量計算出心臟的重量。他們發現,隨著研究對象的年齡增長,輸入左心室的血液量減少,代表從心臟打出的血液量也因此變少。但是更讓研究員驚訝的是,左心室的改變具性別差異。男性左心室的重量比十年前平均每平方公尺多了8克,女性則少了1.6克,並且左心室在每次心跳間能容納的血液流量女性比男性多降了3毫升。    研究員說明,他們仍不清楚造成此差異的原因,但可以用來解釋某些男女心臟衰竭的差異,換言之,這說明了預防與治療心臟衰竭的方法應針對男女差異而有所不同,如:為了減少心臟衰竭的風險,心臟科醫師往往會開降低心肌厚度的藥物給患者,但這種藥物可能對男性的好處多於女性。台灣女人連線也發現,最近有愈來愈多研究發現心血管疾病的性別差異,如:糖尿病女性心血管疾病風險較男性患者高等,顯示女性心血管疾病的特殊性極需被政府與醫療單位重視,才能避免承受因誤診或延誤就醫造成的健康代價。       資料來源:Radiology      
+ read more
糖尿病女性的心血管健康-更年期是關鍵
2015.09.22
糖尿病女性的心血管健康-更年期是關鍵
  過去的研究發現,女性糖尿病患者較男性糖尿病患者有更高的心血管疾病風險,但是對於風險何時開始以及會持續多久仍是未知。義大利區域性健康機構(Regional Health Agency)的Giuseppe Seghieri博士帶領研究團隊針對2005-2012年間居住於義大利托斯卡尼的所有糖尿病患者進行調查,以性別、年齡為變項分析糖尿病患者罹患急性心肌梗塞、缺血性中風與鬱血性心臟衰竭的風險。   3,192,203名研究對象中有47%是男性,並且在所有研究對象中有0.8%因急性心肌梗塞住院,男女比*為1.9;0.8%因缺血性中風住院,男女比為1.2;0.6%因鬱血性心臟衰竭而住院,男女比為0.9。   研究發現,女性糖尿病患者因急性心肌梗塞而住院的風險比男性糖尿病患者多34%;且45-85歲間女性的風險顯著高於男性,以45-55歲男女風險差異最大。再者,女性糖尿病患者因缺血性中風以及鬱血性心臟衰竭而住院的風險同樣比男性糖尿病患者高,且男女風險差異與急性心肌梗塞相似。然而,不同於急性心肌梗塞的是,女性較男性容易因此住院的年齡落在55-85歲,且以55-64歲男女風險差異最大。   研究團隊說明,研究的結果顯示糖尿病所引起的心血管疾病風險有顯著的性別差異。尤其從年齡分析的結果來看,女性糖尿病患者約在更年期及停經前後開始比男性有較高的心血管疾病風險;且風險女大於男的情況以急性心肌梗塞風險高歷時最長。   研究團隊補充,缺血性中風以及鬱血性心臟衰竭平均較急性心肌梗塞晚10年發生,使得兩者與糖尿病的關係較急性心肌梗塞來得低,因此男女在缺血性中風以及鬱血性心臟衰竭的風險差異上並不像急性心肌梗塞顯著,比起糖尿病對疾病風險的影響,心房顫動、高血壓以及鹽分攝取量的影響力更大。   另一方面,來自中國南京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的Xue Dong博士為了瞭解男女糖尿病患者的急性冠狀動脈症候群的風險差異,也回顧分析了將1966-2014年來自歐美與亞洲各國的19個相關研究,涵蓋1千多萬名研究對象。研究分析指出,女性糖尿病患者急性冠狀動脈症候群的風險比率為2.46,男性為1.68,並且整體來看,女性糖尿病患者的風險高出男性38%。研究團隊說明,我們應正視男女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疾病風險差異,找出方法盡可能提早診斷並控制風險因素,藉此確保女性糖尿病患者獲得最適合的治療和最好的結果。   台灣女人連線提醒女性朋友們,除了上述2個研究發現男女糖尿病患者心臟疾病的風險是女大於男,但過去也有研究指出女性糖尿病患者的心臟病風險是一般女性的2倍,因此不論是男女比較或是同一性別之比較,均顯示糖尿病對女性心臟健康都有很大的影響。女性除了應關心自己有無罹患糖尿病外,糖尿病患者更要照顧自己的心臟來避免風險惡化成疾病。       資料來源: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Diabetes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