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08.12
擇偶條件寫在基因裡?!
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的心理學者近日發表研究指出:男性與女性心中的理想伴侶條件深受演化影響,而非文化。
研究分析了4764名男性與5389名女性,來自33個國家,分屬37個文化。結果顯示男性普遍偏好選擇較年輕且外在條件較具吸引力的伴侶;女性則傾向選擇年長且經濟條件較好(或較具發展潛力)、高社會地位且富野心的另一半。這樣的差異跨越國情與文化存在,且研究人員發現,當他們依其研究結果嘗試由某個人的擇偶條件預測此人的性別時,其準確度高達92.2%。
在研究者所列出的19項擇偶條件中,明顯可看出性別差異的項目分別為好的經濟發展潛力、外在條件吸引力、貞潔與野心抱負等5項;而在討喜的性格、社交能力、共同的宗教信仰與政治觀點等4項條件上則未呈現性別差異。
此篇研究的合作作者David
Buss教授表示,許多人認為男性與女性擁有相同的心理本質,但是當面臨擇偶時,性別差異有很清楚且明顯的展現。不論是來自瑞典、挪威等性別平等意識發展良好的國家,或是較不注重此平等概念的伊朗,這樣的性別差異都是存在的。
研究計畫領導人Daniel
Conroy-Beam指出,擇偶條件受到性別的影響遠大於社會文化,這代表在人類演化的過程中,兩性在尋找伴侶時必定面臨了明顯不同的挑戰。
Conroy-Beam認為,由於女性背負著生(懷孕)育(哺乳)的責任,且必須為此付出代價,因此,取得足以養育後代的資源是其最重要且無法逃避的問題;而尋找最具生育力的另一半則是男性為適應環境而必須演化具備的能力,因此導致兩性在擇偶時出現這樣的性別差異。
研究團隊相信這種具備歷史與演化觀點的研究取向將有助於解答未來進行相關研究時所可能碰到的問題。
資料來源: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 read more

2015.08.11
原來脊椎也有性別!
一份來自美國洛杉磯兒童醫院的研究指出,人類的脊椎自小就存在性別差異。學者認為,這樣的差異是演化而成的,目的是使女性的脊椎可以在懷孕期間適應胎兒的重量;這樣的差異雖有助於生育,但同時使女性承受脊椎側彎或骨質疏鬆的風險較高。同時,透過核磁共振儀檢視新生兒脊椎的結果,研究人員也發現,脊椎橫斷面的尺寸,乃是決定脊椎結構強度的關鍵。
這項研究測量了70位健康足月的新生兒,男女各半。研究結果顯示,男女新生兒的身高、體重、頭和腰圍生長情形沒有顯著的差異,但女嬰脊椎橫斷面的尺寸很明顯的比男嬰小約10.6%;這項差異和妊娠期,岀生時的身高體重無關。
研究人員指出,兩性的脊椎差異在出生時便已存在,且是在胎兒發展主軸骨骼(包括頭骨、肋骨、胸骨和脊椎骨)時就開始了。雖然目前尚不清楚胎兒期間骨骼發展差異的機制,但學者推測最可能是由於性類固醇、生長荷爾蒙和類似胰島素的生長因素彼此之間複雜的互動。
洛杉磯兒童醫院醫學影像研究主任暨南加大醫學院放射科的Vicente
Gilsanz教授指出:人類是唯一有這樣的差異的哺乳類動物,這是兩性生理上幾項關鍵性的差異之一。而發展出此種性別差異的原因可能與女性懷孕時,為便於走路及維持重心,所以脊椎必須前移有關。不利的是,女性的所有體能活動都會增加脊椎的壓力,導致年紀大時,容易骨折。
研究也指出,女性一生中的骨質(bone
mass)累積比男性少,使得其骨折的機率多於男性2到4倍。脊椎成長的缺失也與年輕女性脊椎的彈性較大、骨質成長極限較低,導致年老時脊椎側彎和骨質疏鬆有關。
Vicente
Gilsanz教授表示,雖然女性的骨骼發展特性自出生起便預示了年老時會有脊椎側彎或骨質疏鬆等問題,但相關研究也已證實,運動和適當的營養補充可以促進骨骼的發展。這樣的例子說明,即使有某種疾病的遺傳因子,仍可能可以透過盡早依個人情况量身打造醫療照顧的方式來緩和。
資料來源:Journal of Pediatrics
+ read more

2015.08.06
女人免疫機轉與男人不同
人體中有些基因隨時保持在運作狀態,有些則像堆積在倉庫的家具一樣久未使用;有些基因則會在某個人身上隨時處於運作狀態卻在另一個人身上從未有過功能;並且只有極少數基因能隨人體所需改變其狀態。對於基因狀態的改變,一項由史丹佛大學醫學院研究團隊發明的科技,名為ATAC-seq,讓他們得以研究這些基因狀態改變背後的化學變化。發現相較於其他生理系統,與免疫系統相關的基因的變化頻率較高,且這些基因在男女身上有各自不同的運作方式,此外還發現基因受環境影響的程度並不小。
研究團隊希望藉ATAC-seq發現健康成年人基因變化的基準線,讓其他研究員在研究患者時可以藉此分辨異常狀況,並且讓研究員能直接從人體的血液樣本測量基因活動,而非仰賴複製的細胞,以提供更精準的數據。研究團隊找來12位健康成年人,抽取其血液樣本來研究基因狀態的改變,不僅觀察特定基因如何改變(如對免疫系統很重要的T細胞),也觀察基因的改變在不同人身上的差異以及同一位志願者的基因在不同時間點經歷幾次變化。
結果顯示,那些會因不同個體而分別處於運作或休眠狀態的基因是影響免疫系統重要的因素,並且男女啟動這些基因的機轉不一樣。研究團隊認為,啟動基因的性別差異可能是導致女性罹患自體免疫疾病較多的原因,如硬皮症( scleroderma)、狼瘡(lupus)和類風溼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等。此外,研究團隊在30個被認為會受性別影響的基因裡,發現有20個基因的活動呈現顯著的性別差異,顯示性別是預測基因處於運作或休眠狀態相當重要的因素。
研究資深作者Howard
Chang皮膚醫學博士說明,ATAC-seq技術讓研究員得以不需要再仰賴複製細胞做研究,而可以直接研究從活體採集的樣本,從而可以更精準地了解人與人之間基因狀態的差異。而研究團隊還發現,有1/3的基因狀態改變並非源自於個體基因差異,顯示環境對於基因的影響力甚大。皮膚醫學博士Chang認為,絕大多數基因改變的原因非來自於基因本身。
資料來源:Cell Systems
+ read more

2015.07.29
蔬食先舒心:維持年長女性食蔬量 社會支持很重要
台灣老年人口比例逐年增加,且在平均年齡越來越長壽的趨勢下,每個家庭勢必要學習如何妥善照護老年人的健康。若從飲食方面著手,蔬菜通常是老年人降低中風、癌症、憂鬱及失智不可或缺的元素;但是有確實達到每日建議蔬菜量的老年人口比例並不高。近日一篇相關的研究發現,在鼓勵老年人增加食用蔬菜的方法上,男女有不同的反應。
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的教授Richard
Carpiano及其團隊以14,221位老年人為研究對象,當中有55%為女性,45%為男性。研究假設社會支持能促進老年人健康飲食,並將社會支持分為具體生活實務協助與情緒或資訊協助兩類,前者如協助老年人的購物和烹調,後者則能讓人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並增進生活處理能力。這份研究目的在於了解老年人對這些社會支持的反應與這些反應的性別差異。
研究發現,女性接受到情緒或資訊協助的社會支持時,表現出正向的反應,但並未對具體生活實務的協助有明顯的正向反應。研究主持人Emily
Rugel說明,這可能意味著情緒性的協助能夠鼓勵女性為自己烹調,並且在這些自行烹調的料理中的蔬菜量比其他人為她準備的還多。然而,男性不論對哪一種社會支持都不會表現出明顯的正向反應。
Emily強調,這些發現反映了我們應該重視社會支持對老年人食用蔬果意願的效果,並且在照護時應注意性別差異。此外,也建議相關的教育活動對每位關心老年人健康的人強調老年人每日所需的蔬果量,並增加這些老年人照顧者能獲得較便宜或免費的照顧產品。
資料來源: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 read more

2015.06.16
醫「藥/要」有性別!
大家都知道女性和男性在生理上不一樣,但許多醫學研究在進行時卻都假設女性和男性是一樣的;事實上,大部分的人至今都還沒有正視這件事情:女性和男性生理上的不同會影響疾病的發展和治療的方法。
一直以來,醫學研究從臨床前研究(preclinical
studies)到人體試驗階段的受試者幾乎都是男性,1993年女性健康研究學會(Society
for Women's Health
Research)要求只要是政府補助的研究計畫,至少要在第三階段試驗中納入女性,但私人資助的研究計畫就不受此限;也就是說基本上目前的醫療處置和用藥是只對男性來說安全和有效的,因為藥物試驗根本沒有納入足夠的女性受試者,即便有少數的女性受試者,研究也沒有進行性別分析。
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最近研擬的指導方針要求臨床前研究必須要包含女性和男性的細胞和動物;此外,許多研究期刊也開始瞭解到生理性別對生物醫藥研究的重要性而開始落實相關政策,希望這些研究和出版品能多描述有關性別差異的觀點,例如美國內分泌學會(The
Endocrine
Society)最近就宣布一項新政策以促進瞭解受試者的性別比例。
女性健康研究學會在2010年時曾經進行一項非正式的研究,檢視當時11份著名的科學醫藥期刊的研究指引,以確認這些指引是否提及有關性別差異的研究或分析。結果發現只有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期刊(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和美國心臟學會出版的官方期刊(Circulation)有要求進行性別分析;到了2014年,已經有28份同儕審查的學術期刊在指引中要求進行性別分析。這個趨勢顯示性別差異在醫藥健康領域的重要性,但要讓性別差異被重視、並真正落實在研究方法和精神中卻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女性健康研究學會認為一篇有性別觀點的研究至少要提供以下的訊息:
*
每一個研究階段所納入的女性受試者和男性受試者的人數
*
若研究對象只有特定性別,應該在研究題目就載明。
*
研究者應該提供性別分析的原始資料,以做為未來研究方向的基礎。
*
當研究主題需要時,研究者應該進行性別分層分析。
*
研究者應指出要讓研究數據具有代表性,女性和男性的受試者最少應納入多少人,並說明此人數的依據從何而來。
研究已經證實女性在用藥上比男性經歷更多副作用,而且對藥物的代謝也和男性不同,因此,研究人員必須意識到在藥品上市前,瞭解藥物分別對女性和男性的作用是極為重要的事情,如此才能確保每一個人用藥的安全性。
資料來源:女性健康研究學會(Society for Women's Health
Research)
+ read more

2015.05.28
跟著寶寶「牙牙學語」 父母語調有差異
以下這個畫面大家一定都曾看過-當一個成熟的大人在與其年幼孩子講話時,常會刻意提高音調,並會有忽高忽低的變化。過去研究分析這類親子互動多聚焦在母親的角色,因此在語言學上這種說話方式被稱作「媽媽語」(motherese),其特色就是易引起孩子注意的說話節奏以及誇張的聲調。
不過親職角色漸漸有了改變,開始有一些爸爸也會參與育兒工作,因此日前一項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的研究想瞭解這些爸爸們與孩子互動時是否也會出現相同情形,最後發現父母確實存在差異。
研究團隊先錄下參與研究的學齡前孩童與其父母的平日互動,再使用聲音辨識軟體區分出父母分別與孩子或其他成人的對話,並進行比較。結果呼應了過去的研究,顯示與和其他成人互動相較,媽媽和孩子說話時會使用較高音頻的聲調,音頻的變化性也較多,但爸爸則多使用同頻率的聲調,且通常與他們和其他成人說話時無異。雖然如此,爸爸和小孩說話還是會稍做調整,像是使用不同的字彙、改變說話的音量及談話長度。
研究主要作者該校的演說與聽力科學系Mark
VanDam教授表示,孩子的年齡及性別可能也都會影響爸爸們與孩子的談話互動模式。而爸爸與媽媽的不同,並不代表父親與孩子的互動就比較差,對孩子學習語言來說,父母反倒是扮演了互補的角色,孩子與父親進行對話能幫助其培養並開始熟悉與外界互動較相近的溝通方式。但這項研究結果目前僅是用於雙親家庭,因此研究團隊並不清楚單親或是同志家庭是否有不同的表現。
資料來源:第169屆美國聲學學會(the 169th meeting of the
Acoustical Society of America)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