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02.13
                                        多喝水真的會沒事嗎?
                    
                        當我們身體不適時,醫生總是建議我們大量的補充水分。不過,一項新的案例研究報告卻指出喝太多水會有水中毒的風險,並強調有必要進行更多的研究來支持這個行之有年的建議。
 
一直以來,在遭遇感冒或呼吸道感染時,多喝水被認為是好的且主要的醫療諮詢建議。理論上來說,這確實是一個好建議;因為在感冒期間,鼻腔分泌液體變多或發熱燒等症狀都可能導致人體內的水分流失。而在一般的感染狀況下,多喝水亦被認為有助於與血管內體積損失,血管通透性增加,同時替換在發燒和嘔吐失去流體。
 
另一方面,「喝大量的水」這一醫療建議是建基於「飲水是無害的」假設上。
 
但是,水真的在任何情況下對人體都是無害的嗎?一個新的案例報告提醒醫生和患者關於「多喝水有好處」的證據稀少,而且,事實上,喝太多水可能是危險的。
 
一名59歲的英國婦女發覺自己出現尿道感染的症狀,由於這樣的狀況在過去也曾發生過,因此這名婦女遵照過去醫生所付囑的「每半小時喝半品脫(約236ml)的水」[1],在一天內喝下好幾公升的水。
 
但在大量攝取水分後,她的尿道感染的狀況非但沒有改善反而還加重了。最後,她因難以忍受的下腹疼痛與排尿困難而不得不前往醫院掛急診。
 
檢查結果證實這名婦女除了尿道感染之外其他一切正常;除了重複出現尿道感染外沒有其他病史或對任何事物過敏,也未吸菸、過量飲酒、服用任何藥物或毒品。
 
急診科的醫師針對尿路感染問題開給了處方抗生素與止痛藥。然而,這名婦女很快的就出現了其他的新症狀,如發抖、震顫和嘔吐;依據格拉斯哥昏迷量表,她的昏迷指數為為15—她的注意力無法集中,言語表達也有困難。
 
言語障礙的症狀使得醫生認為她可能發生中風,因此安排了血液測試和電腦斷層攝影(CT),檢查結果發現這名婦女並未有中風,然而,血液測試顯示她有低鈉血症的跡象。
 
低鈉血症表示血液中的鈉含量異常低於水平,即每升血液中鈉含量低於134毫摩爾。而過量的飲水確實有引起急性低鈉血症的風險。急性低鈉血症發展的時間不到48小時,在醫學上被認為是緊急情況,因為它對神經系統造成的影響可能致命。人體內鈉含量過低可能導致腦水腫伴隨顱內壓增高和腦疝;這導致癲癇發作、昏迷和死亡。據統計,低鈉血症病例的死亡率為17.9%。
 
而當時這名婦女被檢測出的鈉含量為每升僅123毫摩爾。而後,在限制其每天僅能攝取一公升的水分後,這名婦女的病情在24小時內迅速獲得改善,並在鈉含量回復正常後出院。
 
在此之前另一個相似的案例為一名健康的年輕女性,在經歷腸胃炎的期間喝了太多的水,最終她發展出急性低鈉血症並且死亡。
 
兩名患者都遵循醫生的建議,只是她們未被提醒應拿捏其中的平衡而過量的攝取了水份。此篇案例研究的作者表示:“這兩個案例皆明確地突顯了病史的重要性,並且,我們對一般疾病與感染的飲水量建議需要被重新檢視。”
 
根據作者,關於「感染傳染性疾病期間大量補充水份的好處」的研究數量並不充足。另一方面,過去在耐力運動、使用搖頭丸與心理煩渴症(psychogenic
polydipsia,患者因精神病態而強迫自己大量飲水的病症)的案例中都曾有水中毒可能會導致致命的低鈉血症的報告。
 
作者指出,水中毒在生理狀態正常的人身上很少發生。若腎功能正常,一般人也很難喝下超出身體能代謝的水量。但是,某些疾病或感染發生時,人體內的抗利尿激素濃度會提高,以降低水份的流失。在這種情況下,作者質疑「多喝水」怎麼會是一個合理的醫療建議?
 
而根據衛生福利部的建議,健康成人每日應攝取2000
c.c.的水;不過也應視個人身體狀況、所處環境及活動量等適度調整增加,但是一日以不超過3500
c.c.為限。提醒大家在身體不適的期間若醫生叮嚀要多補充水分,可以向醫生詢問合適的飲水方式與上限。
 
資料來源: BMJ Case Reports
 
 
[1]
已知當尿道發生感染時,多喝水能暫時降低尿液中的細菌數量,但是造成此結果的原因尚不清楚。
                    
                    + read more
                 
                    2017.02.09
                                        男女不同調——講話速度誰快誰慢?
                    
                        要說男女在「說話」時有什麼樣的不同,多數人大概都會有「女人講起話來機哩瓜啦旁人難以打斷」的刻板印象,不過,科學家指出這樣的刻板印象可能有其道理。
 
曾有研究指稱,女性說話的速度普遍比男性快,尤其是在社交場合。
 
一個可能的原因與賀爾蒙有關,科學家指出雌激素會增加言語流暢性,而睾酮素似乎會抑制它。
 
此外,也有研究發現女性大腦前額葉皮層中與演說有關的重要區域
- 即大腦支配社會互動的部分 - 明顯較大,大了23 %。
 
而在一份2013年的研究指出另一個因素:女性腦中有較多名為Foxp2的「語言蛋白質(language
protein)」。而根據美國馬里蘭大學的一項小型研究,研究人員檢測了10個3˜5歲男孩與女孩的採樣,發現女孩腦中的FOXP2蛋白質比男孩多出了30%。
 
神經心理學家Louann
Brizendine指出,一般來說女孩較早開始說話,她們20個月大時所使用的字彙量大約是同年齡男孩的2˜3倍。男孩雖然最終也會學會使用這些字彙,但速度不及女孩。
 
資料來源:Open Anatomy Journal、University of Maryland、Daily
Mail
 
 
                    
                    + read more
                 
                    2017.02.09
                                        許多乳癌患者錯過了有益的治療
                    
                        近日一份針對美國乳癌患者的研究指出:可降低乳癌患者復發機率的賀爾蒙治療藥物,如諾瓦得士錠(Tamoxifen)或芳香酶抑製劑,很少被使用或使用得並不正確。
 
研究指出,賀爾蒙治療與賀爾蒙受體陽性乳癌(hormone
receptor-positive breast cancer
)女性的死亡風險降低有29%的相關。諾瓦得士錠或芳香酶抑製劑等賀爾蒙治療藥物,可以減緩或阻止以賀爾蒙為養分來源的腫瘤生長。
 
將近100萬名列入美國全國性癌症登記的女性是這項研究的主要對象,其中在術後需進行賀爾蒙治療的患者,有六分之一並未接受治療。
 
研究團隊估計,在2004年至2013年間,有將近14,630名女性死於癌症的復發,而這些死亡可能是可以預防的。不過,研究同時發現,遵守藥物使用指南的情形有改善,從2004年的70%上升至2011年的近84%,2013年略微下降到82%。
 
研究人員指出,有將近18%可以從這樣的治療中受益的女性沒有接受治療,並且約有3%女性不適當地接受治療,最可能的情形是她們並沒有被診斷出特定的乳癌類型。
 
賀爾蒙治療的副作用,如噁心或潮熱,也許能解釋藥物未被充分利用的原因。並且,藥物有其他的風險,服用諾瓦得士錠的患者中風的風險更大,而使用芳香酶抑製劑的患者更可能發生骨質疏鬆症。並且,術後賀爾蒙治療的益處並不即時、顯著,也可能影響女性是否繼續接受治療。
 
來源:JAMA Oncology、UPI
 
 
                    
                    + read more
                 
                    2017.02.08
                                        婚姻狀態與停經女性的健康有關
                    
                        一項新的研究指出,停經婦女的健康狀況可能受到婚姻狀態(如離婚)的影響。
研究人員發現,數個重要的健康指標,如腰圍、身體質量指數(BMI)和血壓等可能因停經後婦女的婚姻狀況變化而受到影響。
 
該研究分析了超過79,000名來自WHI計畫[1]的停經婦女的數據,發現婚姻狀態的改變與腰圍、BMI和血壓等健康指標,以及吸煙、飲酒、身體活動和飲食等行為之間的變化相關聯。
 
根據此份研究的分析結果,已婚停經婦女的BMI值是上升的,但離婚者則是下降的。已婚停經婦女的自信心和飲酒量也比未在婚姻關係中的停經婦女高。
 
另一方面,離婚的停經婦女不僅有較低的BMI,同時也因著較佳的飲食和身體活動狀況而有較少的腰圍。
 
維吉尼亞聯邦大學婦女健康研究所執行主任Susan G.
Kornstein博士說:「這些新的結果與過去的研究結論形成鮮明對比,過去的研究表明婚姻與整體健康改善有關,而離婚則與更高的死亡率關聯。」
 
不過,這份研究只呈現出婚姻狀態與健康指標的關聯性,而未提出因果關係的說明。與過去研究結論的相異或可能是現代人對婚姻的看法與過往有所差異、生活型態改變等緣故,但要找出答案還需要更多更進一步的研究。
 
資料來源:Journal of Women's Health
 
 
 
[1] The Women's Health Initiative
(WHI)是由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NIH)與其下的國家心肺與血液研究所(National Heart,
Lung, and Blood Institute,
NHLBI)於1991年所建立的長期國家衛生研究計畫。聚焦於預防停經婦女的心臟病、乳癌、結直腸癌與骨質疏鬆性骨折。
                    
                    + read more
                 
                    2017.02.06
                                        魚該怎麼吃?FDA為孕婦與孩童發布建議指引
                    
                        日前,美國疾病管制局(CDC)發布報告指出在北美的4種野生鮭魚內驗出過去認為只有亞洲魚類才會感染的「日本絛蟲」,引起嘩然。許多呼籲民眾不要吃生魚片或是指稱吃魚並不安全的訊息也紛紛出現,弄得人心惶惶。而今,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對於孕婦、正在哺乳的媽媽以及孩童該怎麼吃魚、吃什麼樣的魚等問題發布了建議指引。
 
FDA指出,魚類能提供重要的營養素幫助孕期與孩童早期的成長與發展。但卻有許多孕婦平均一週僅攝取不到2盎司(約60公克)的魚,遠低於FDA與環境保護局(EPA)對於成人一週攝取2~3份(240公克~360公克);至多不超過3份低汞魚肉的建議量。兒童的攝取量應該較小,並根據其年齡和總卡路里需求進行調整。
 
新指引的建議攝取量與過往及2015~2020美國飲食指南一致。值得注意的是,這份指引確定了那些魚是合適的選擇,又那些魚是危險的,其中總共包含了62種魚類,並將之分為三大類:最好的(一週攝取2~3份;一份約4盎司,即120公克)、好的(一週攝取1份)與應該避免的。
 
最好的魚類包含低汞魚與貝類,像是人們常吃的蝦、鱈魚、鮭魚、罐頭輕金槍魚、羅非魚和鯰魚。而一周建議攝取一份即可的好魚類則有大西洋鮭魚、石斑魚、大比目魚、扁鱈和長鰭金槍魚(罐頭、新鮮或冷凍)。
 
而懷孕、哺乳婦女、育齡(約16-49歲)婦女與兒童應盡可能避免汞含量較高的七種魚類:來自墨西哥灣的魚、鯊魚、旗魚、紐西蘭紅/橙魚、大眼金槍魚、馬林和鯖魚。
 
資料來源:FDA
 
 
                    
                    + read more
                 
                    2017.02.02
                                        研究建議提高高血壓數值上限
                    
                        高血壓是常見的疾病,係指血液通過動脈時的壓力高於「正常壓力」。傳統上,當收縮壓高於140毫米汞柱(mm
Hg),便可視為高血壓。持續的高血壓可能會損害血管,導致併發症,包括心臟病、動脈疾病和中風等。
 
2017年1月,美國醫師協會(ACP,American College of
Physicians)和美國家庭醫師學會(AAFP,American Academy of
Family Physicians)於內科醫學年鑑(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發表了一項研究,研究結論建議醫生在治療過去健康情況良好的60歲及60歲以上成人時,如果他們的收縮壓持續在150
mm
Hg或更高,可開始進行治療,以減少死亡、中風和其他心臟病的風險。
 
研究小組透過研究數據的更新與分析,檢視60歲及60歲以上成年人治療高血壓和低血壓門檻的益處和危害,提出提高高血壓上限的建議。ACP會長Nitin
S.
Damle博士表示,研究證據顯示,對高血壓積極治療帶來的益處較低。
 
ACP和AAFP還指出,一些患者可能會因為「白袍效應」[1](white
coat
effect)而出現錯誤的數據,醫生在開始治療或改變治療前,應獲得準確的血壓數據。最準確的血壓數據數來自在一段時間內進行的多次測量,無論是在醫療院所或家裡。
 
研究小組同時提出,對具有相關病史或心血管疾病風險較高(例如糖尿病患者、慢性腎臟疾病患者、代謝症候群患者等)的60歲以上患者,其收縮壓的上限應為140
mm Hg。
 
資料來源:Medical News Today、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1] 白袍效應(white coat
effect)是指平時在家血壓正常,但是在醫院或診間讓醫護人員測量血壓,見到穿著白袍的醫生時,血壓會高於平日數值的現象。資料來源:https://en.wikipedia.org/wiki/White_coat_hypertension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