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9.17
產後接種HPV疫苗 疑誘罕病
台灣女人連線與立法委員林淑芬辦公室日前召開記者會,希望藉記者會讓民眾知道接種疫苗後不良反應通報的重要性,並呼籲政府不要忽視打HPV疫苗可能產生的不良反應,應提供更多協助,建立完整通報機制與本土資料庫。
台灣女人連線黃淑英常務理事強調,HPV疫苗普遍被視為是安全的,然而,施打後嚴重不良反應的事件也時有所聞,並不是要否定目前這些研究所呈現的結論,但是,研究都有其侷限,例如:少見的個人特殊體質、發病時間點、研究的時間不夠長及其他因子等,可能使得不良反應的關聯尚未被看到。除非那些研究的結論是絕對的,否則不應該堅決地否定HPV疫苗與不良反應之間的關聯。
陳小姐在懷孕期間醫院推薦打子宮頸癌疫苗,產後因為已生完小孩,覺得可以增強保護力就打了嘉喜九價HPV疫苗第一劑。但卻陸續出現視覺不良與肢體麻木等症狀,一個半月後診斷出罹患了罕見的「視神經脊髓炎」。這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嚴重可致眼盲、癱瘓及死亡。治療期間詢問醫師是否可以再接種HPV疫苗第二劑,得知HPV疫苗被形容為「黑名單」,才驚覺病症可能與疫苗有關。在跟診所提出接種疫苗疑似出現不良反應時,診所卻聯絡藥商,讓藥商與她聯絡,而藥商給的訊息是如何申請藥害救濟。如今,她每年得花36萬打標靶藥物,還面對著不知何時會再病發的壓力,她說:「不知該如何面對接下來的人生。」
立法委員林淑芬表示,今天先不談疫苗的有效性爭議,許多民眾根本不曉得施打疫苗出現不良事件就可以通報,都等到嚴重不良反應才會通報。打了疫苗出現症狀,就必須要通報,至於是否是不良反應,還需要進一步醫學確認。台灣有這麼多人施打HPV疫苗,應建立本土的完整通報機制,鄰國日本的通報機制就比台灣完備。
黃淑英常務理事批評,醫師推薦產後婦女施打子宮頸癌疫苗,卻沒有說明清楚副作用及風險,也沒告知九價疫苗的適應症僅針對9歲以上26歲以下,政府應該要替民眾把關。但追問在場衛生福利部代表,對於疫苗非適應症使用規範卻得不到任何說法。
食藥署藥品組陳可欣簡任技正表示,根據統計,從民國95年起至今,子宮頸癌疫苗無論是二價、四價、九價的不良反應總計有167件。
國健署癌症組長吳建遠表示,國一女學生全面施打子宮頸癌疫苗的政策是經過縝密的評估,認為沒有嚴重的風險才會有此決議。對於相關事件會再評估,但目前沒有要調整全面施打的時程或計畫。
黃淑英常務理事強調,請衛福部應說明產後施打HPV疫苗是否合法、是否適宜,而對於疫苗施打後,一定時間內發生的極嚴重不反應個案應建立健康監控/管理機制,以期瞭解病因的關聯性。
+ read more
2018.08.09
陰道回春?沒有科學證據!!
在台灣,常見醫美診所廣告可以透過雷射等方式讓陰道回春。但,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署(FDA)於日前提出警告:以雷射或其他電波進行的陰道緊縮手術,並沒有臨床醫學證據的支持,可能對女性造成嚴重傷害。
FDA從未批准雷射設備用於「陰道回春」
「陰道回春」或「陰道緊縮」手術是以雷射或其他電波設備對陰道組織進行破壞或重塑,FDA對此類設備的核准內容,是用以殺死癌前宮頸組織、癌前陰道組織與生殖器疣(俗稱菜花的性感染病)。從未批准用於陰道整型、治療陰道乾澀瘙癢和鬆弛、尿失禁,也未批准用於治療性功能障礙。
FDA表示,越來越多製造商販賣「陰道回春」設備,聲稱可以治療更年期症狀、性功能障礙、尿失禁等。但這些說法並未得到科學證據的支持,這類產品對女性健康有嚴重的威脅,可能導致陰道灼傷、疤痕、性行為疼痛及慢性疼痛。
在某些情況下,這些設備針對經過乳癌治療並正在經歷更年期症狀的女性進行銷售。FDA發言人表示,販賣沒有經過科學證實有效性的危險手術非常惡劣,而且可能會使女性無法接受適當的治療。
FDA向7家設備製造商發出了警告信,包含:Alma
Lasers、BTL Aesthetics、BTL
Industries、Cynosure、InMode、Sciton和Thermigen,詳細說明了對不當販賣「陰道回春」療程的擔憂,並要求廠商回應,否則可能採取法律行動。
FDA鼓勵女性與醫師討論症狀和治療方法,並停止使用能量裝置,也鼓勵提出報告提出不良事件。
台灣情形
在台灣,同樣有廠商販賣雷射設備進行陰道手術,然而這些設備核准的使用內容,同樣沒有陰道整型、治療陰道不適、尿失禁或性功能障礙。主管機關應提高對此類情形的管控,以免女性健康遭受嚴重威脅。
台灣女人連線提醒,女性應拒絕接受沒有醫學證據的陰道回春療程,別因「女人的放鬆是男人出軌的開始」、「私密處老化、影響夫妻關係」等不當廣告產生恐懼。如果有陰道不適、尿失禁等情形,應與醫師討論治療方法。並且,在進行療程前需評估相關效益與風險,別輕易讓自己的健康處於危險之中。
編譯來源:STAT(2018.07.30)、CNN(2018.07.30)
+ read more
2018.08.08
2030年全球女性肺癌死亡率將增加43%!
從2015年到2030年,全球女性年齡標準化的肺癌死亡率預計將增加43%,而乳癌死亡率在同一時間內將下降9%。
這是8月1日發表於「癌症研究」的52國研究所揭示的。
雖然在降低全球乳癌死亡率方面有了很大進展,但全球女性肺癌死亡率卻呈上升趨勢。如果不採取措施減少這一人群的吸菸行為,全世界的肺癌死亡率將繼續增加。研究作者Martínez-Sánchez指出,過去的研究重點是預測單個國家或大洲的女性肺癌和乳癌死亡率,但很少有研究估計這兩種常見癌症的全球死亡率趨勢。
研究如何進行
Martínez-Sánchez等研究人員分析了2008年至2014年世界衛生組織資料庫中乳癌和女性肺癌死亡率。納入研究的國家必須有2008年至2014年之間至少四年的數據,且人口必須超過100萬。共有52個國家符合這些標準:29個來自歐洲、14個來自美洲、7個來自亞洲、2個來自大洋洲。
世界衛生組織計算乳癌及肺癌死亡率的方式是看每年每10萬人中有多少人死於這兩種癌症,並進行年齡標準化以消除各國年齡分布不同而混淆預估值的問題。
研究結果
2015年到2030年女性肺癌的死亡率預計從11.2增加到16.0。預計2030年肺癌死亡率最高的是歐洲和大洋洲,最低的是美國和亞洲。只有大洋洲的肺癌死亡率預計會下降,預從2015年的17.8降至2030年的17.6。
Martínez-Sánchez表示,全球吸菸狀況呈現出不同的時間表,早在美國和亞洲開始普遍習慣吸菸以前,歐洲和大洋洲國家已經接受女性吸菸,這反映了為什麼歐洲和大洋洲的肺癌死亡率較高的原因。
而乳癌死亡率預計2015年到2030年間會從16.1降至14.7。歐洲乳癌死亡率最高,但整體呈下降趨勢,而亞洲預測乳癌死亡率最低,但整體呈上升趨勢。
Martínez-Sánchez解釋,乳癌與許多生活方式因素有關,亞洲乳癌死亡率上升是因為正在適應西方的生活方式,這往往導致肥胖和酒精攝取增加,兩者都可能導致乳癌。另一方面,歐洲乳癌死亡率減少可能與對乳癌的認識提升有關,導致人們積極參與篩檢和改善治療的計畫。
此外,與中等收入國家相比,高收入國家在2030年預測的肺癌和乳癌年齡標準化死亡率最高。不過,高收入國家更有可能降低乳癌死亡率,而肺癌死亡率超過乳癌死亡率的大多是已發展國家。
研究的限制
Martínez-Sánchez表示,這項研究是以未來20年內目前肺癌及乳癌死亡率的趨勢仍會持續為基礎,但是特定習慣,例如從傳統菸改為電子菸,可能改變肺癌死亡率的趨勢,並且未來的篩檢技術及治療方法可能也會降低死亡率,這是這項研究的限制。
此外,由於缺乏非洲的資料及當地人口數小,研究無法對非洲的狀況進行預測。不過,這項研究為衛生專業人員和政策制定者提供了證據,幫助他們決定全球戰略,以減少女性肺癌對社會、經濟和健康的影響。
小知識
編譯來源:
* Eurekalert(2018.08.01)
* Healthday(2018.08.01)
* Juan Carlos Martín-Sánchez et al. _Projections in Breast and
Lung Cancer Mortality among Women: A Bayesian Analysis of 52 Countries
Worldwide._ Cancer Res; 78(15); 4436–42.
+ read more
2018.08.07
生兒育女讓妳衰老嗎?
人們一直想要知道懷孕/生產對女性身體有無負面的影響,最近一份研究指出,多次妊娠可能會加速女性的細胞衰老。
人類為何會變老是演化生物學家欲探究的神祕問題之一,其中一種解釋是,我們用以維持身體運作所需的能量是有限的。換言之,身體隨時都在協調能量使用,並決定生理活動的優先順序,如睡眠、飲食或生育。一個生理活動使用了能量,則會排擠另一生理活動的維持。這種「得失協調」的觀點最常被用於解釋「生育」及「維持壽命」的能量平衡。
研究團隊認為,女性的身體已經被設定成,養育後代優先於維持自己壽命的生理活動,如修復細胞或器官損傷等。而歷史的研究資料也支持這樣的假設。曾經有研究分析了皇室與貴族的歷史資料,發現隨著生育孩子數越多,女性壽命越短。不過,這份研究僅呈現兩者「相關」,不一定是因果關係。
研究怎麼做的?
要在當代多元的人口中再次證明上述假設並不容易,因為牽涉到更多影響研究結果的因素,如社會經濟狀況、獲得健康照護的機會等。
研究以3,200多名20至22歲的菲律賓女性為研究對象,這群女性的營養及資源較為短缺,因此她們的身體可能更需要被分配能量以維持運作。
研究團隊檢測了可以預測死亡(或生理年齡)的兩個標記物(MARKERS):端粒(TELOMERES)長度及表觀基因年齡(EPIGENETIC
AGES),以瞭解這群女性身體老化的情形,。
端粒是DNA鏈的末端,具有保持染色體完整性和控制細胞分裂週期的功能。人類一生都在透過複製的過程製造新的細胞,每一次都需要複製染色體,而端粒就會在這反覆複製的過程中漸漸變短。當端粒變得太短,細胞就無法再進行複製。
研究用血液樣本分析這群女性的端粒長度,從血液中蒐集免疫細胞。隨著女性生育次數越多,免疫細胞裡DNA端粒長度越短,這可能限制免疫細胞對抗感染及癌症的能力。
表觀基因組(epigenome),指的是一系列加在DNA上面的化學修飾,如,甲基化(methylation),他們主導著哪些基因被啟動,哪些沒有不會,進而影響著細胞會變成哪一種器官及會如何運作。這些化學修飾在一生中會被影響、損害與改變,這可能改變基因的表現,這些變化還可能遺傳給後代。
因此,表觀基因年齡其實告訴了科學家細胞與基因的健康情形及甲基化(methylation)的狀況。若這些修飾顯示女性的生理年齡比實際年齡大,這是死亡風險的表現之一。
妊娠會加速細胞衰老
多次懷孕的女性這兩種細胞標記物顯得比較「老」。即使考慮到可能影響細胞衰老的其他因素,懷孕次數的影響仍然排在首位。研究人員表示,每一次妊娠,細胞衰老會加速0.5至2年,這是一個驚人的發現。
另外,他們沒有想到,懷孕中的女性細胞看起來比預期的更年輕,而不是更老。雖然一個女人的生理年齡隨著每次懷孕而增加,如果一個女人在測量時已懷孕,她的表觀遺傳年齡及端粒看起來比預測的年齡小。換言之,懷孕讓人暫時年輕,但懷孕的次數和生物年齡增長之間似乎存在更持久關係。
生理年齡增長對壽命來說很重要,但並不會顯現在外貌上。雖然有充分的證據表明,有更多的孩子,特別是超過四、五個孩子,可能會增加某些疾病的風險並縮短壽命。過去研究不知道為什麼,這份研究提出了可能的解釋:可能跟女性經歷懷孕、生產、哺乳所造成的免疫系統改變有關。
研究作者Ryan強調,研究結果並非在說生育必然會導致生理年齡增加,目前也不知道這樣的變化是否會持續,還是會隨著時間消失。
為了回答這些問題,目前正在對同一群女性進行後續研究,這份研究是自2005年首次測量後隔了13年的追蹤研究。研究團隊希望了解是否能在縱貫性研究中複製這些發現,及細胞是否仍然看起來更老。研究也表示希望能夠了解社會經濟狀況和飲食等因素如何影響女性生育所付出的代價。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18.07.25)、Daily Mail(2018.07.25)
+ read more
2018.06.20
職業媽媽的女兒工作較好、薪水較高
每天有超過兩千五百萬的媽媽上下班、升遷,而且這個數字還在增長。但是與此同時,2015年美國無黨無派、專門提供社會議題資訊及公眾意見的Pew報告指出,全美三分之一的人認為,對於年幼的孩子來說,「理想狀況」是他們的母親完全不工作,只有4%的人認為父親不用工作。2017年密蘇里州的參議院候選人Courtland
Sykes在Facebook上還把職業媽媽比喻成「焦慮且一意孤行的恐男女性主義者」。不過,事實是有越來越多的研究指出,職業母親對子女有著壓倒性的積極影響。
四月份發表於Work, Employment and
Society期刊上的一篇研究報告中,一群職場專家呈現了來自兩項大型國際調查的寶貴數據。他們對超過十萬名男女的家庭及職業資料進行深入了解,發現職業母親的子女之生涯確實比家庭主婦的子女有更多元的發展,並且不是負面的。
研究作者Kathleen
McGinn表示,有很多關於女性為什麼工作的討論,不知為什麼這些問題都假設:女性工作對他們的家庭是不利的。這樣的假設幾乎沒有任何證據支持,但造成許多母親感到內疚。
職業媽媽的真正影響在她們的女兒身上最為明顯。研究人員發現,與家庭主婦的女兒相比,與職業媽媽長大的女性較可能擁有自己的職業,她們也更有可能獲得更好、更高薪的工作。根據同一研究團隊於2015年的報告,美國職業媽媽的女兒的所得比家庭主婦的女兒多出23%。而在25個已發展國家中,有21%母親是職業女性的女性獲得了主管職位,母親為家庭主婦的女性則是18%。
另一方面,職業媽媽的兒子長大後會花更多時間做家務和照顧他們的孩子。亦即,每週花約8個小時折疊/洗衣服、換尿布和做其他家庭工作,是母親為家庭主婦的兒子的兩倍。
這種現象的根源是兒童內化了社會習俗以及模仿他們周圍成年人的行為。
McGinn的研究小組發現,母親是職業女性的人往往對性別角色有更「平等」的看法。他們傾向於重複在童年學習到的行為模式,因此成長於雙薪且會分攤家務家庭中的人,在他們開始自己的家庭時比較會重複這些模式。對於在傳統家庭中長大的人來說也是如此。
這並不意味著家庭主婦正在破壞孩子的未來。研究強調,「合適」地撫養孩子的方式並非只有一種,而且這兩種方式並非本身就是不利於小孩的。不過,隨著越來越多的媽媽進入職場,這份研究對將孩子留在家中感到內疚的媽媽來說是個強心劑。當小孩看著媽媽每天都去上班,尤其是如果小孩是一個女孩,她正在學習如何管理一個非常複雜的生活!
編譯來源:Times(2018.05.10)
+ read more
2018.02.13
懷孕時有高血壓 產後仍會持續
很多人知道,女性懷孕時發生妊娠性高血壓產後會復原,而她「未來」發生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會顯著的增加。但最新的研究告訴我們,有些女性的妊娠性高血壓在產後是一直續存著,而非「未來」才會發生。
最近荷蘭的研究顯示,有妊娠性高血壓的女性產後仍較有可能高血壓。荷蘭婦產科硏究專家Dr.
Laura
Benschop指出,產後的高血壓問題時常被忽略,因為許多女性在醫師辦公室測量的血壓是正常的。
為了了解這種情況的普遍性,這項研究追蹤200位罹患妊娠高血壓的孕婦。在她們產後的一年間,每天早上、晚上及回診時都測量血壓。
在產後一年內,超過41%的女性有高血壓。其中最普遍的類型為「隱匿性」高血壓,佔17.5%,意指在診所內量的血壓正常,在診所外測量則較高;約14.5%的婦女一年後持續有的高血壓;另外有9.5%有「白袍」高血壓,意指醫師辦公室裡的血壓高於辦公室外。
因此,如果只看診所量的血壓值,則將有56%有高血壓的女性被遺漏掉。
研究也發現46%的女性,其白天到晩間的血壓降的不夠多,這也是不健康的。42.5%的女性有晚間高血壓,增加心臟疾病,中風和死亡的風險。
由於以上的發現,專家建議女性懷孕時若有高血壓,應在產後繼續長期測量血壓,不只是在醫師的辦公室,在家中早晩不同的時段也要測量。
產後的高血壓,有不同的形式。女性應知道自己的血壓值,才可以採取步驟降低血壓,避免日後高血壓對健康的影響。
編譯來源:UPI(2018.02.05)、Journal Hypertension(2018.02.05)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