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差異

英研究:心房纖維顫動症狀及影響的性別差異
2013.03.14
英研究:心房纖維顫動症狀及影響的性別差異
心房纖維顫動(atrial fibrilation)是不規律的心臟律動中最常見的形式,症狀包含了心悸、呼吸急促、容易疲勞,同時可能提高中風風險且會降低存活率,此病症影響了全美超過兩百萬人的生活。   最近根據一份由Duke Clinical Research Institute所做的全國性調查顯示,當女性有心房纖維顫動的疾病時,會比男性出現較多的疾病症狀且生活品質較低。   研究的對象來自於全英176間診所的10,132位心房纖維顫動患者,其中女性占了42%。研究目的在於使健康照顧提供者了解心房纖維顫動患者疾病的控制情形,以及更認識症狀對病患生活所產生的影響。   研究結果發現女性較男性有以下狀況:年齡較大、較少有冠狀動脈疾病及睡眠呼吸中斷症、較輕微的症狀會週期性出現、較高的中風風險、較差的生活品質、以及抗凝血劑服藥狀況較差。   儘管患有心房纖維顫動的女性有較多的疾病症狀與較糟糕的生活品質,但還是活得比男性病患久,研究者指出需有進一步的研究找出這項差異的原因。這個研究發現加強了心血管疾病上男女的差異,也促使醫師開立處方時須具備性別考量。      資料來源:英國杜克大學醫學中心(Duke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      
+ read more
多發性硬化症的性別差異
2013.03.12
多發性硬化症的性別差異
  多發性硬化症是一種在19世紀末被發現的罕見疾病,當時男女患者的比例相近,然而在過去的50年內,該疾病的女患者比例漸漸增加,目前所有患者中女性約占3/4。近日一項美國史丹佛大學研究找到了四個對男女免疫系統有不同程度影響的重要因子。   首先,研究指出,懷孕是多發性硬化症主要的保護因子,女性減少懷孕次數及延遲懷孕年紀,都可能會促使與多發性硬化症相關的荷爾蒙活動變活耀。   日曬有助獲得足夠的維生素D,維生素D3可降低多發性硬化症中易發炎的免疫細胞之活動,但缺乏維生素D3及日曬卻是導致女性發生多發性硬化症的因素。研究中發現,維生素D3對有多發性硬化症女性病患的調節作用是大於男性的,其他的動物研究中也曾顯示,維生素D3可幫助降低雌性動物病患麻痺、癱瘓的症狀。   最後,性荷爾蒙雌二醇(Estradiol)對免疫系統也有重要影響,而且這個荷爾蒙一般在女性上較常見,對多發性硬化症同樣也具有保護作用。   研究最後表示,研究將男女的疾病發生分開來看,因而瞭解男女之間免疫系統反應的差異表現,這些重要的治療途徑與方式未來將有助多發性硬化症治療的發展。       資料來源:美國醫學協會神經學期刊 (JAMA Neurology)      
+ read more
美研究:男女心臟病患的基因表現出現差異
2013.03.04
美研究:男女心臟病患的基因表現出現差異
  過去已有研究發現心臟病的性別差異,但卻少有研究進一步瞭解差異背後的分子機制為何,近日一項美國研究發現有可能是男女基因表現的差異所造成的。   這項研究為了找出可以解釋心臟病性別差異的原因,對34個人類心臟進行分析。研究原來以為在心室部分的基因表現男女會有所不同,但結果卻是發現差異出現在心房,研究指出男女心臟病患者在篩選到的89個主要基因之表現呈現差異,當女性有心臟病時,身上的這些基因表現系統會比男性弱,出現這些差異的原因還須進一步研究。   研究也進一步提出,女性受雌激素影響,當體內雌激素濃度較高,較不易發生心律不整問題,一旦到了停經後,發生動脈纖維性顫動的機率就與男性一樣高,這部分也應再進一步瞭解原因。      資料來源: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期刊(PLOS ONE)    
+ read more
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後再進行修復手術之機率 女性較男性高
2013.02.23
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後再進行修復手術之機率 女性較男性...
  美國每年約有40萬名患者接受局部或全部的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以重新獲得行動能力,或減輕受傷與關節炎造成的疼痛,而女性進行這項手術的比例又比男性高。最近一項美國研究指出,雖然這個手術之後植入物可能發生問題的風險很低,但女性的風險仍比男性稍高。   這項研究分析2001-2010年間進行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的35,140筆資料,病患平均年齡將近66歲、女性佔57.5%,研究追蹤時間中位數為三年。研究結果顯示,97.4%置入的人工髖關節在追蹤5年後都沒有問題,但有問題的部分出現性別差異—女性在追蹤3年後,發生因全因及感染原因而再次進行修復手術的機率比男性高,分別高出29%及32%。   研究結論表示,男女生理結構的差異對置入的人工髖關節是否可能出現問題有重要的影響,未來的研究應延長追蹤時間,並將不同病患的特徵及其他外在因素納入考量,往後才能設計更多不同類型的人工髖關節,以符合不同病患的需求。      資料來源:美國醫學協會內科醫學期刊(JAMA Internal Medicine)      
+ read more
阿茲海默症發展及惡化速度的性別差異
2012.11.28
阿茲海默症發展及惡化速度的性別差異
  罹患阿茲海默症會使患者的腦部細胞慢慢流失,腦部開始萎縮,近日一項在北美放射學會會議上發表的研究表示,男女在腦部灰質流失(gray matter loss)的模式有很大的差異。   這項研究由南加州醫學大學Spampinato教授所領導,分析參與阿茲海默症神經放射影像計畫(ADNI)的60位男性與49位女性資料,參與者的平均年齡為70歲,這項計畫研究追蹤健康成人與有輕微認知受損(MCI)及阿茲海默症患者超過五年時間。   這109位參與者在五年研究時間都從輕微認知受損發展成阿茲海默症,並以核磁共振攝影瞭解他們在被診斷罹患阿茲海默症的前12個月及接受診斷當時的腦部變化。分析的結果發現,在這兩個時間點女性的腦部灰質(gray matter)萎縮情形都比男性嚴重,且在這段時間過程中,女性腦部的灰質容積流失區塊也跟男性不同。女性一開始灰質萎縮比男性嚴重,但過一段時間男性就會追上,也就是說,男性的疾病惡化速度在短時間其實比女性要快。   研究團隊表示,灰質萎縮模式的性別差異對未來在臨床試驗要發展新治療藥物有重要影響,可幫助研究者解讀藥物治療在不同病患身上的不同反應。      資料來源:北美放射學會Radiological Society of North America (RSNA)    
+ read more
基因發現解釋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性別差異
2012.11.21
基因發現解釋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性別差異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免疫系統疾病,全球大概有1%人口為患者,吸菸、飲食等生活型態、懷孕及感染都會影響發病,但基因也扮演重要角色,近日一項英國曼徹斯特大學(The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的最新研究更進一步發現,造成女性患者多於男性患者的原因是女性X染色體上的基因所致。   該校英國流行病學中心關節炎研究的科學家選取27,000個類風濕性關節炎病患的DNA樣本以及健康的控制組進行研究,結果發現14個新基因會導致類風濕性關節炎,再加上先前同一單位已指認的32個基因,共計找出46個基因與類風性關節炎相關,而目前已有針對其中3個基因的治療藥物,未來將發展適合其餘43個基因的藥物。   這次發現的特別之處在於某些特定基因是只出現在女性X染色體上,這將可以解釋為何現今類風濕性關節炎女性患者高出男性患者三倍。且雖然臨床上的病患一開始有類似症狀,但疾病的發展路徑卻可能是不同的,未來研究團隊將持續探究這些基因改變是如何影響生物程序進而導致該疾病,最終將有助於分類相似的病患,給予不同的治療。     資料來源:自然基因學(Nature Genetics)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