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專區

試管懷孕引胃酸逆流?
2015.08.13
試管懷孕引胃酸逆流?
  胃食道逆流是現代人常見的疾病,主要是因為連接胃與食道的「胃賁門」肌肉鬆弛,導致胃酸逆流進而傷害食道,並引起胃灼熱、反芻及吞嚥困難。而懷孕是造成胃食道逆流已知的風險因素之一,近來更有研究發現以試管嬰兒懷孕的婦女,胃食道逆流的頻率比以一般方式懷孕的婦女來的高。 研究邀請156位過去一年曾經以試管嬰兒的方式懷孕並生下小孩的婦女,當中有54位生下雙胞胎,102位屬單胞胎。研究員透過面對面訪談蒐集這些婦女的孕期資訊,並用胃食道逆流的評估問卷了解其症狀。若有婦女經歷了至少每周一次的胃灼熱、反芻或兩者症狀同時發生,便會被診斷患有胃食道逆流疾病(GORD)。研究人員將上述資料與另外一群年齡相仿但是以自然方式懷孕的女性比較,了解以試管嬰兒的方式懷孕與自然方式懷孕的婦女,胃食道逆流症狀的差異。 研究發現,每100名以自然方式懷孕的婦女當中,約有5位有胃食道逆流的症狀;反觀以試管嬰兒方式受孕的婦女,每100位中就有高達約14位女性出現此症狀。另外,透過試管受孕的婦女當中,每100位生下雙胞胎的婦女中約有15位有胃食道逆流的症狀,略高於單胞胎的每100位約有13位,但兩者差異並不顯著。 以試管嬰兒的方式懷孕的婦女較容易發生胃食道逆流症狀的原因仍不清楚,但是研究團隊認為,懷孕過程中服用高劑量黃體素及雌激素導致胃賁門鬆弛、懷孕過程中的壓力或憂鬱等心理因素以及為了怕流產而長時間採臥姿等,都有可能是導致疾病的原因。最後,歐洲胃腸病學聯合組織期刊(United European Gastroenterology Journal, UEG Journal)協作編輯Dr. Oliver Pech認為,這項研究發現將引發學術界發展出長期追蹤計畫,並進一步研究如何避免這群婦女發生胃食道逆流。   資料來源:UEG Journal  
+ read more
擇偶條件寫在基因裡?!
2015.08.12
擇偶條件寫在基因裡?!
  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的心理學者近日發表研究指出:男性與女性心中的理想伴侶條件深受演化影響,而非文化。   研究分析了4764名男性與5389名女性,來自33個國家,分屬37個文化。結果顯示男性普遍偏好選擇較年輕且外在條件較具吸引力的伴侶;女性則傾向選擇年長且經濟條件較好(或較具發展潛力)、高社會地位且富野心的另一半。這樣的差異跨越國情與文化存在,且研究人員發現,當他們依其研究結果嘗試由某個人的擇偶條件預測此人的性別時,其準確度高達92.2%。   在研究者所列出的19項擇偶條件中,明顯可看出性別差異的項目分別為好的經濟發展潛力、外在條件吸引力、貞潔與野心抱負等5項;而在討喜的性格、社交能力、共同的宗教信仰與政治觀點等4項條件上則未呈現性別差異。   此篇研究的合作作者David Buss教授表示,許多人認為男性與女性擁有相同的心理本質,但是當面臨擇偶時,性別差異有很清楚且明顯的展現。不論是來自瑞典、挪威等性別平等意識發展良好的國家,或是較不注重此平等概念的伊朗,這樣的性別差異都是存在的。   研究計畫領導人Daniel Conroy-Beam指出,擇偶條件受到性別的影響遠大於社會文化,這代表在人類演化的過程中,兩性在尋找伴侶時必定面臨了明顯不同的挑戰。   Conroy-Beam認為,由於女性背負著生(懷孕)育(哺乳)的責任,且必須為此付出代價,因此,取得足以養育後代的資源是其最重要且無法逃避的問題;而尋找最具生育力的另一半則是男性為適應環境而必須演化具備的能力,因此導致兩性在擇偶時出現這樣的性別差異。   研究團隊相信這種具備歷史與演化觀點的研究取向將有助於解答未來進行相關研究時所可能碰到的問題。       資料來源: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 read more
原來脊椎也有性別!
2015.08.11
原來脊椎也有性別!
  一份來自美國洛杉磯兒童醫院的研究指出,人類的脊椎自小就存在性別差異。學者認為,這樣的差異是演化而成的,目的是使女性的脊椎可以在懷孕期間適應胎兒的重量;這樣的差異雖有助於生育,但同時使女性承受脊椎側彎或骨質疏鬆的風險較高。同時,透過核磁共振儀檢視新生兒脊椎的結果,研究人員也發現,脊椎橫斷面的尺寸,乃是決定脊椎結構強度的關鍵。   這項研究測量了70位健康足月的新生兒,男女各半。研究結果顯示,男女新生兒的身高、體重、頭和腰圍生長情形沒有顯著的差異,但女嬰脊椎橫斷面的尺寸很明顯的比男嬰小約10.6%;這項差異和妊娠期,岀生時的身高體重無關。   研究人員指出,兩性的脊椎差異在出生時便已存在,且是在胎兒發展主軸骨骼(包括頭骨、肋骨、胸骨和脊椎骨)時就開始了。雖然目前尚不清楚胎兒期間骨骼發展差異的機制,但學者推測最可能是由於性類固醇、生長荷爾蒙和類似胰島素的生長因素彼此之間複雜的互動。   洛杉磯兒童醫院醫學影像研究主任暨南加大醫學院放射科的Vicente Gilsanz教授指出:人類是唯一有這樣的差異的哺乳類動物,這是兩性生理上幾項關鍵性的差異之一。而發展出此種性別差異的原因可能與女性懷孕時,為便於走路及維持重心,所以脊椎必須前移有關。不利的是,女性的所有體能活動都會增加脊椎的壓力,導致年紀大時,容易骨折。   研究也指出,女性一生中的骨質(bone mass)累積比男性少,使得其骨折的機率多於男性2到4倍。脊椎成長的缺失也與年輕女性脊椎的彈性較大、骨質成長極限較低,導致年老時脊椎側彎和骨質疏鬆有關。   Vicente Gilsanz教授表示,雖然女性的骨骼發展特性自出生起便預示了年老時會有脊椎側彎或骨質疏鬆等問題,但相關研究也已證實,運動和適當的營養補充可以促進骨骼的發展。這樣的例子說明,即使有某種疾病的遺傳因子,仍可能可以透過盡早依個人情况量身打造醫療照顧的方式來緩和。       資料來源:Journal of Pediatrics        
+ read more
可樂下肚一小時  身體發生什麼事?
2015.08.07
可樂下肚一小時 身體發生什麼事?
  可口可樂自1886年上市至今一直是許多人喜愛的飲料,它的配方似乎含有特殊的魔力,以至於其魅力可以風行129年不衰。不過,近來有越來越多的醫學報告指出含糖飲料對人體健康的負面影響,增加慢性病與死亡風險,可口可樂便是其中之一。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飲食指引,成人一天攝取的糖份不應超過6茶匙(約30c.c.);但光是一瓶355c.c.的罐裝可樂就包含了10茶匙(約50c.c.)的糖,遠高於WHO的建議量。   日前,英國藥劑師Niraj Naik根據健康專欄作家Wade Meredith的研究繪製了一張信息圖表,列點說明了喝下可樂後身體會依序產生的反應。希望能藉此提醒民眾含糖飲料對身體可能造成的不良影響。   根據Wade Meredith的研究報導:   可樂下肚後的10分鐘,大量的糖分一下湧入身體,這本應會使人感到噁心想吐,但是可樂中的磷酸削弱了這種感覺。   在20分鐘內,血糖會急遽上升,使得胰島素大量分泌;身體來不及代謝的糖分會被轉化為脂肪,且堆積在肝臟中。   40分鐘過後,由於身體吸收了可樂中所含的咖啡因,使得瞳孔放大、血壓升高;此時,腦部線甘酸受體無法正常運作,會讓人感覺不到疲勞。幾分鐘後,體內多巴胺的分泌增加,使人感到愉悅,進而使人想要再喝下另一罐可樂;這樣的過程實與吸食海洛因時身體所會有的神經反應情況相似。   60分鐘後,咖啡因的利尿功能開始發揮,而可樂中所含的磷酸會讓鈣、鎂、鋅這類對人體而言很重要的礦物質與營養物質一起隨著尿液排出體外;同時,因為經歷了血糖劇增與驟降,此時會特別容易感到煩躁、憤怒,或覺得昏昏欲睡。   Niraj Naik表示,其實不只是可口可樂會造成這樣的身體變化,所有含有咖啡因的氣泡飲料皆是如此。他也特別提醒,這類飲料除了含有大量的糖分之外,同時包含了精製的鹽與咖啡因,會導致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與肥胖的發生。       資料來源:The Renegade Pharmacist、Blisstree        
+ read more
女人免疫機轉與男人不同
2015.08.06
女人免疫機轉與男人不同
  人體中有些基因隨時保持在運作狀態,有些則像堆積在倉庫的家具一樣久未使用;有些基因則會在某個人身上隨時處於運作狀態卻在另一個人身上從未有過功能;並且只有極少數基因能隨人體所需改變其狀態。對於基因狀態的改變,一項由史丹佛大學醫學院研究團隊發明的科技,名為ATAC-seq,讓他們得以研究這些基因狀態改變背後的化學變化。發現相較於其他生理系統,與免疫系統相關的基因的變化頻率較高,且這些基因在男女身上有各自不同的運作方式,此外還發現基因受環境影響的程度並不小。   研究團隊希望藉ATAC-seq發現健康成年人基因變化的基準線,讓其他研究員在研究患者時可以藉此分辨異常狀況,並且讓研究員能直接從人體的血液樣本測量基因活動,而非仰賴複製的細胞,以提供更精準的數據。研究團隊找來12位健康成年人,抽取其血液樣本來研究基因狀態的改變,不僅觀察特定基因如何改變(如對免疫系統很重要的T細胞),也觀察基因的改變在不同人身上的差異以及同一位志願者的基因在不同時間點經歷幾次變化。   結果顯示,那些會因不同個體而分別處於運作或休眠狀態的基因是影響免疫系統重要的因素,並且男女啟動這些基因的機轉不一樣。研究團隊認為,啟動基因的性別差異可能是導致女性罹患自體免疫疾病較多的原因,如硬皮症( scleroderma)、狼瘡(lupus)和類風溼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等。此外,研究團隊在30個被認為會受性別影響的基因裡,發現有20個基因的活動呈現顯著的性別差異,顯示性別是預測基因處於運作或休眠狀態相當重要的因素。   研究資深作者Howard Chang皮膚醫學博士說明,ATAC-seq技術讓研究員得以不需要再仰賴複製細胞做研究,而可以直接研究從活體採集的樣本,從而可以更精準地了解人與人之間基因狀態的差異。而研究團隊還發現,有1/3的基因狀態改變並非源自於個體基因差異,顯示環境對於基因的影響力甚大。皮膚醫學博士Chang認為,絕大多數基因改變的原因非來自於基因本身。       資料來源:Cell Systems        
+ read more
維護更年期生活品質  憂鬱症和尿失禁對女性影響最大!
2015.08.05
維護更年期生活品質 憂鬱症和尿失禁對女性影響最大!
  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研究發現,更年期婦女若有陰道不適的症狀,又伴隨出現憂鬱症或尿失禁的話,會讓陰道不適的症狀更加嚴重,這不僅會使身體的症狀更加複雜,也會嚴重影響婦女的日常生活活動、生活品質和情感關係,因此,更年期婦女的憂鬱症和尿失禁問題應該要能被更早發現和治療,而且需要特殊的評估和照護。   該研究負責人Mary Hunter表示,約有三分之一的更年期婦女會經歷陰道乾燥、搔癢、發炎、性交疼痛等與陰道相關的症狀,但這些症狀對身體功能和生活品質的影響卻很少被瞭解;因此,研究人員進行了RRISK研究(Reproductive Risks of Incontinence Study at Kaiser)的輔助研究。RRISK的研究資料從2008年11月蒐集至2012年4月,研究人員造訪了2,016位婦女;其中745位更年期婦女反應自己至少有一項陰道不適的症狀,研究人員再以問卷方式深入瞭解與評估。   分析問卷調查的結果後發現,有憂鬱症的更年期婦女其陰道不適的症狀對身體機能和生活品質的影響比平均值高出11-22%,而有尿失禁的婦女則高出27-37%;而一個星期至少有一次性生活的更年期婦女,其陰道不適的症狀對自我概念、身體形象或性功能評估都產生很小的影響。       資料來源:更年期期刊(Menopause)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