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專區

EULAR提指引 幫助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健康懷孕
2015.07.14
EULAR提指引 幫助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健康懷孕
  自體免疫疾病指的是人體內免疫系統攻擊自身正常細胞的疾病,如全身性紅斑狼瘡(SLE)、抗磷脂症候群(APS)皆屬此類疾病,前者影響到患者的腦、神經系統、心、肝、腎、皮膚、關節等,主要患者是女性(女性患者的數量約為男性的10倍),常發生在20歳和30歲之間;後者的主要症狀則有動脈或靜脈的血栓、血小板減少、懷孕期間時的高血壓、自發性流產、早產或胎死腹中等。一般認為患有此兩種病帳的婦女,少孕和懷孕的併發症會增加。   歐洲抗風濕性關節炎聯盟(EULAR)在2015年的年會中,對患有SLE和APS的婦女,依其家庭計劃、生育、懷孕和更年期等健康問題,提供重要的指南。   EULAR建議SLE或APS的婦女在準備懷孕時,應接受醫生的諮商,衡量病情的進展、血清資料、高血壓和用藥(重點放在奎寧,也是治療SLE的方法之一);並且考慮如何保存生育能力,協助生育。   EULAR的建議包括: * SLE和APS的婦女,基於她們的病情和血栓的風險,應考慮節育的方法,特別是有APS 的抗體時。   * 在使用alkylating agent(一種治療SLE的抗癌藥物)前,應考慮人造的GnRH(可促進卵子的成長),以保存生育的能力。 * 協助生育的技術,在病情穩定或潛伏期時,可安全使用,但仍必須考慮預防血栓或突發症狀的方法。 * 病情的發展、血清的標誌(可找出血清的抗體,確認感染)和腎功能的指標皆可用來監控懷孕時突發的症狀和不良的反應。   另外,瑞典從人口註冊資料中,檢視SLE患者在懷孕及相關併發症時(妊娠高血壓),對心臓血管的影響,也在EULAR年會上提出報告。在3232個患有SLE的婦女中,發現從未有過生育經驗者,其心臟血管症狀發生的機率最高;而懷孕或併發症,並不會促使心臟血管症狀的增加。   資料來源:歐洲抗風濕性關節炎聯盟(European League Against Rheumatism,EULAR)        
+ read more
壯陽藥到底會不會讓你得皮膚癌?
2015.07.13
壯陽藥到底會不會讓你得皮膚癌?
  為了使性生活更美滿,不少男性會服用壯陽藥解決勃起功能不全的問題,目前市面上有三種壯陽藥(PDE5 抑制劑),分別是大家所熟知的「藍色小藥丸」威而鋼(Viagra)、犀利士(Cialis)和樂威壯(Levitra);其副作用是會讓血壓下降,因此不可以和降血壓的藥物一起服用。   除了影響血壓之外,近年來的醫學報告則指出服用壯陽藥的更大隱憂。2014年美國哈佛大學的研究報告指出,PDE5抑制劑會增加得皮膚癌的風險,且被解釋為會刺激癌細胞的成長。不過,今(2015)年瑞典和紐約的研究團隊在美國醫學協會的期刊(JAMA)上所發表的報告則有不同的結論。   在新的研究報告中,研究對象的數目是哈佛大學所做之研究的30倍。在2006年到2012年間,20,000名瑞典男子中有4,065人得皮膚癌;有2,148人服用PDE5抑制劑,其中有435人得皮膚癌。   雖然只拿過一次PDE5 抑制劑處方的男子,得皮膚癌的風險增加了20%;但是拿多次處方的人,其風險則不明顯。PDE5抑制劑的劑量增加,卻沒有更嚴重的反應,所以兩者之間的因果關係令人質疑。學者表示,和PDE5抑制劑唯一相關的是早期、表面的皮膚癌,晚期的皮膚癌或其他不同類型的皮膚癌則無相關性。   同時也有學者根據調查數據推論,服用PDE5抑制劑的瑞典男子多有較高的收入,這些人買得起昂貴的壯陽藥,自然也有較多的假期做日光浴;另一個特質是多有較高的教育程度,因此對健康較注意,皮膚長痣也多會找醫生治療,導致診斷出皮膚癌的人數也較多。 最後,研究團隊表示,適當的服用PDE5抑制劑,有其效益,可增加男子性生活的品質。而引起皮膚癌最重要的原因,仍然是暴露在強烈的陽光下,所以防止紫外線的暴露,仍然是預防皮膚癌的基本。醫生可繼續審查男子皮膚癌的風險,但不必把服用PDE5抑制劑列為審查的指標之一。   資料來源:JAMA(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 read more
別再受媒體捉弄!破除乳房攝影篩檢迷思
2015.07.10
別再受媒體捉弄!破除乳房攝影篩檢迷思
儘管乳房攝影推行已久,關於乳房攝影的迷思依然存在,其中媒體與名人的言行是迷思背後主要的推波助瀾者。競選者與名人不斷呼籲更多民眾針對更多疾病勤做攝影篩檢,也呼籲民眾延長接受攝影篩檢的年齡範圍。例如:美國知名歌手泰勒斯(Taylor Swif)就在起母親被診斷出乳癌後,便鼓勵粉絲的父母提早接受乳房攝影檢查;競選者也呼籲所有70歲以上的女性皆應做乳房攝影篩檢;研究員除了不斷嘗試研發針對阿茲海默症的攝影篩檢,也討論自嬰兒出生起即接受攝影篩檢。此外,還有民眾認為只有社會較有資產的人才能去做攝影篩檢。   針對媒體與名人所傳遞關於攝影篩檢偏頗的觀念,非營利組織Sense About Science釋出一份打破人們對攝影篩檢不切實際的期待的指引。在指引中,科學家、臨床醫師、醫學專家等提出說明,如:英國國家攝影篩檢委員會(National Screening Committee)主任Anne Mackie博士表示,接受攝影篩檢不同於罹病者就診,它是提供給健康且無症狀的人的檢測工具。換言之,大多數經過攝影篩檢者不會受惠於此項工具;英國倫敦國王學院產科教授Susan Bewley表示,即使是施行已久的乳房攝影篩檢也存在過度診斷的爭議,因此女性應該在施行篩檢以前被告知潛在的風險與益處;生醫科學協會(Institute of Biomedical Science)代理執行長Sarah May表示,有效的攝影篩檢能預知風險,但無法保證個人是否罹病。   綜合而言,Sense About Science所公布的指引如下:   * 攝影篩檢並非對所有人都有效。 * 可能有風險,因此高危險群(如:BRCA基因突變者)才需要被建議接受攝影篩檢。 * 可以檢測出可能罹患疾病,但無法預防疾病。 * 無法提供絕對的檢測結果,因此沒有檢測出異狀不代表以後就不會罹病。 * 攝影篩檢不同於診斷篩檢。       資料來源:Sense About Science        
+ read more
乳房攝影無助於降低整體乳癌死亡率
2015.07.09
乳房攝影無助於降低整體乳癌死亡率
  在台灣,乳癌位居女性十大癌症死因統計中的第四名。目前,藉由早期檢測乳房細胞是否變異,有機會避免變異細胞惡化為乳癌,而最經常使用的檢測技術就是乳房攝影檢查。然而,最近有研究指出,雖然整體女性人口接受乳房攝影比率越高,越有機會檢測出變異的乳房細胞,但整體女性的乳癌死亡率並未因此降低,反映乳房攝影產出偽陽性結果的可能令人擔憂。 這項研究分析了於2000年美國癌症登記系統(Surveillance, Epidemiology and End Results, SEER)中來自547個郡,約1600萬名40歲以上的女性,其中有5萬多位女性罹患乳癌並在往後十年持續被追蹤。研究評估每個郡的乳癌發生率,並且根據乳癌大小、癌症轉移狀況與是否曾接受侵略性手術來分析與乳房攝影的關係。 分析結果發現,接受乳房攝影的人每增加10%,就會伴隨25%的人被認為罹患小型的乳癌(≦2公分),並且,美國所有的郡的乳癌發生率與乳房攝影的程度都有清楚的相關性。再者,即使在被確診為乳癌病患的人數是其他的郡的1.8倍的地方,乳癌死亡率卻並未因此高於其他的郡。此外,癌症轉移至相鄰器官或轉移至非相鄰器官的比率並不隨接受乳房攝影的程度增加而有變化。不過,原本認為透過乳房攝影可以降低女性接受侵略性手術,研究結果卻顯示雖然接受乳房攝影的人每增加10%,接受免於傷害性手術的人便增加24%,但接受侵略手術(如:乳房切除)的人的比率卻未因此下降。 為避免這種以整體人口為研究對象的研究出現一概而論的缺點,研究團體還以個人為分析對象,仍發現9個州及2個都會地區的女性接受乳房攝影程度與乳癌發生率具有與上述分析相同的關連性。此外,研究團隊說明,研究結果並未因各地區的總人口數相異而有不同。 研究的協作編輯,哈佛大學的Richard Wilson博士說明,從乳房攝影程度增加、被檢測出有小型乳癌者亦增加,但乳癌死亡率卻未見下降且並未降低接受侵略性手術的可能性的結果來看,乳房攝影不僅產生偽陽性結果可能性高,還可能讓女性因此接受不必要的侵入性手術。但研究團隊也表明,他們仍無法建立乳房攝影產生偽陽性結果的頻率,因此再次強調女性應重視與醫療提供者的溝通機會,並且呼籲乳房攝影技術應積極改善。唯有讓女性充分了解乳房攝影的好處及風險,才能讓女性有效評估是否要接乳房攝影。   資料來源:JAMA Internal Medicine  
+ read more
讓新手媽媽好焦虑的是…?
2015.07.09
讓新手媽媽好焦虑的是…?
  懷孕和成為母親是女性喜憂參半的時刻,面對這項重大的改變,許多即將成為新手媽媽的女性會很認真努力的多方蒐集各式健康資訊。不過,健康資訊真的能為準媽媽們帶來幫助嗎?有沒有可能會讓她們越看越焦慮呢?澳洲莫納什大學的一項研究指出:事實的確如此!在懷孕階段和分娩前後,社會上的健康資訊的確會造成媽媽們的焦慮。 來自公共健康和預防醫學研究所的Health Rowe和Jane Fisher博士檢視了孕期焦慮和其中的原因。Rowe博士指出,孕期焦慮非常普遍,但它所受到的重視遠遠不如產前憂鬱。 根據這項研究,女性的“母親形象”、單一的健康諮詢宣傳、“母性的直覺”還有風險意識都是影響孕期焦慮的相關問題。研究者也指出,不真實、誇大的健康資訊,讓準媽媽們感到疑惑、被“污名化”,同時會降低準媽媽们的信心。 舉例來說,“母乳餵養最好”這樣的信息,讓選擇親自哺育的媽媽感到高興和驕傲,同時卻也可能讓選擇不餵母乳的媽媽感到自責和羞愧。而預防嬰兒猝死症(SIDS)的宣傳標語-為孩子尋找一個安全睡覺的地方-可能會讓家長過分高估SIDS發生的機率,從而過分關注孩子,陷入终日焦慮之中。 研究者強調,傳統輿論鼓吹「女人天生會做媽媽」的陳腔濫調勾劃出一個過份理想化的「媽媽」形象,這樣的觀點需要被「成為母親是需要通過時間學習」的觀點替代。 因此,我們需要有科學實證且不帶有價值判斷的專業健康諮詢,讓女性感到被支持並感到母職的工作是受到社会看重的。健康專業只有在提供真實且具備實證基礎的正確資訊時,才能有益於媽媽們做决定,從而真正的幫到媽媽和孩子。   資料來源:Women’s Studies International Forum  
+ read more
女性心血管疾病:生命階段決定風險
2015.07.08
女性心血管疾病:生命階段決定風險
  儘管心血管疾病不分性別皆為十大死因之一,然不同於男性的是,女性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起源於童年且會隨生命階段而有所差異。為深入了解女性各生命階段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子,美國醫療科學期刊 (American Journal of Medical Sciences) 與南部臨床調查協會(Southern Society for Clinical Investigation)各就此發表了報告。   高血壓   中年女性,尤其在更年期以後,罹患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比率高於同一個年齡範圍內的男性,紐澳良杜蘭大學的Marie 'Tonette' Krousel-Wood博士發現這可能與女性較男性不遵循醫療建議有關,對此Krousel-Wood說明,造成女性遵循醫療建議程度低,除了是與自我控制有關外,醫療提供者不會在每次臨床實務上評估病患的醫療建議遵循程度也可能是原因之一。   此外,近來有研究發現測量病患的藥物指引遵循程度、檢視再次取藥的頻率,可以預測高血壓病患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Krousel-Wood於是建議,這些測量應作為補充資訊,讓醫病之間能夠更有效地一起控制高血壓及其他慢性疾病。   荷爾蒙替代療法的時間點   過去對於荷爾蒙替代療法能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的論述,有些研究報告發現在更年期以後接受荷爾蒙替代療法確實有這樣的效果,但有些隨機試驗卻得出相反的結論。阿拉巴馬大學伯明翰分校的Suzanne Oparil博士及其同仁以接受療法的時間點解釋其中的關鍵。 關於時間點的論述,指的是在更年期後不久即接受荷爾蒙療法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但在更年期以後很久才接受療法則會增加風險。以此假設做動物實驗發現,負責調節女性特徵、附屬性器官的成熟和月經等的17β-雌二酮(estradiol)有助於延遲心血管疾病的發展並降低血管受損的風險。此外,在初期人體試驗中發現,這種17β-雌二酮所引起的反應受到更年期以後接受荷爾蒙療法的時間點影響,但是否與年齡增長影響荷爾蒙接受器對荷爾蒙的反應有關,還需更多研究來探究。   Krousel-Wood與Oparil博士希望藉由這些研究發現,能引發更多人關注處於各生命階段的女性病患的心血管疾病風險。在一篇導論中,紐約市立大學上城區醫學大學的Daniel Villarreal博士說明,他們具深度的分析預示了女性心血管疾病議題未來調查及管理的方向。       資料來源:The American Journal of Medical Sciences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