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差異

免疫系統老化的性別差異
2013.05.29
免疫系統老化的性別差異
  最近一項日本研究發現女性免疫系統老化的速度比男性慢,這有可能可以用來部分解釋為什麼女性的平均壽命一般比男性高。   這項研究分析日本20-90歲健康、自願的研究參與者之血液資料,結果發現,兩性隨著年紀增長,白血球細胞的總數及嗜中性白血球都會下降,但淋巴細胞卻是男性會減少、女性會增加。再仔細觀察,男女血液中具免疫功能的細胞,包括T細胞、B細胞,以及細胞激素IL-6及IL-10都會隨著年齡增加而減少,但減少的速率,女性都比男性緩慢;CD4+ T細胞及NK細胞則會隨年紀而增加,增加的速率,女性又比男性快;再者,男性的紅血球細胞會慢慢愈來愈少,但女性在此部分卻不受年紀影響。   研究表示,男女在老化過程出現差異有許多原因,女性在更年期前體內比男性有較多的雌激素以保護心臟,性荷爾蒙也會影響免疫系統,尤其是某些類型的淋巴細胞,由這項研究的結果,研究認為一個人的免疫學參數可以做為瞭解真實生理年齡的一項指標。       資料來源:免疫與老化期刊(Immunity & Ageing)      
+ read more
男女在疾病症狀與用藥上的差異
2013.04.01
男女在疾病症狀與用藥上的差異
  直至今日,醫學對於疾病的性別差異認識還是很少,尤其是對性別在疾病症狀、會影響疾病的社會及心理因素,以及衍生的治療和預防方式的影響都缺乏完整的瞭解。原因就是在過去四十年的醫學研究裡,研究對象僅著重男性病患,排除了女性。最近,義大利的帕瓦多大學附設醫院研究發現,在心血管疾病、癌症、肝病、骨質疏鬆四種疾病以及藥物使用上具有相當大的性別差異。   第一,典型被認為屬於男性疾病的心血管疾病,在女性身上有顯著不同的症狀:男性的心臟病徵兆為胸悶、胸痛;女性則是感到噁心與輕微的腹痛。女性的心臟病發病通常較嚴重且複雜,但女性卻常因出現非典型症狀,而未能受到進一步的必要檢查。   第二,男女在結腸癌的發病時間也有所不同,女性通常在晚年發病。結腸腫瘤的位置,女性與男性也不同,且特定的結腸癌治療對於女性有較好的效果。性別會影響病患接受癌症化療的反應效果,進而決定疾病的發展與存活率,這樣的差異在肺癌及皮膚癌上也有相同情形。   第三,膽硬化是一種病患多數為女性的肝病,研究發現女性的基因組合與荷爾蒙濃度是膽硬化、C型肝炎與骨質疏鬆的主要危險因子。   第四,骨質疏鬆雖被認為是典型的婦女疾病,但對於男性的影響也很大,且罹患骨質疏鬆的男性相較於女性有較高的死亡率。   最後,在阿斯匹靈及其他的藥物使用上,女性與男性也存在很大的差異,男女不同的身型、對藥物吸收與排出的時間、荷爾蒙,都會使藥物反應與副作用出現差異。此研究認為,應該要有更多、更廣泛的研究去發現臨床中的性別差異,以消弭兩性間於疾病治療上所受到不平等的對待。         來源:臨床化學和檢驗醫學期刊(Clinical Chemisitry and Laboratory Medicine, CCLM)          
+ read more
英研究:心房纖維顫動症狀及影響的性別差異
2013.03.14
英研究:心房纖維顫動症狀及影響的性別差異
心房纖維顫動(atrial fibrilation)是不規律的心臟律動中最常見的形式,症狀包含了心悸、呼吸急促、容易疲勞,同時可能提高中風風險且會降低存活率,此病症影響了全美超過兩百萬人的生活。   最近根據一份由Duke Clinical Research Institute所做的全國性調查顯示,當女性有心房纖維顫動的疾病時,會比男性出現較多的疾病症狀且生活品質較低。   研究的對象來自於全英176間診所的10,132位心房纖維顫動患者,其中女性占了42%。研究目的在於使健康照顧提供者了解心房纖維顫動患者疾病的控制情形,以及更認識症狀對病患生活所產生的影響。   研究結果發現女性較男性有以下狀況:年齡較大、較少有冠狀動脈疾病及睡眠呼吸中斷症、較輕微的症狀會週期性出現、較高的中風風險、較差的生活品質、以及抗凝血劑服藥狀況較差。   儘管患有心房纖維顫動的女性有較多的疾病症狀與較糟糕的生活品質,但還是活得比男性病患久,研究者指出需有進一步的研究找出這項差異的原因。這個研究發現加強了心血管疾病上男女的差異,也促使醫師開立處方時須具備性別考量。      資料來源:英國杜克大學醫學中心(Duke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      
+ read more
多發性硬化症的性別差異
2013.03.12
多發性硬化症的性別差異
  多發性硬化症是一種在19世紀末被發現的罕見疾病,當時男女患者的比例相近,然而在過去的50年內,該疾病的女患者比例漸漸增加,目前所有患者中女性約占3/4。近日一項美國史丹佛大學研究找到了四個對男女免疫系統有不同程度影響的重要因子。   首先,研究指出,懷孕是多發性硬化症主要的保護因子,女性減少懷孕次數及延遲懷孕年紀,都可能會促使與多發性硬化症相關的荷爾蒙活動變活耀。   日曬有助獲得足夠的維生素D,維生素D3可降低多發性硬化症中易發炎的免疫細胞之活動,但缺乏維生素D3及日曬卻是導致女性發生多發性硬化症的因素。研究中發現,維生素D3對有多發性硬化症女性病患的調節作用是大於男性的,其他的動物研究中也曾顯示,維生素D3可幫助降低雌性動物病患麻痺、癱瘓的症狀。   最後,性荷爾蒙雌二醇(Estradiol)對免疫系統也有重要影響,而且這個荷爾蒙一般在女性上較常見,對多發性硬化症同樣也具有保護作用。   研究最後表示,研究將男女的疾病發生分開來看,因而瞭解男女之間免疫系統反應的差異表現,這些重要的治療途徑與方式未來將有助多發性硬化症治療的發展。       資料來源:美國醫學協會神經學期刊 (JAMA Neurology)      
+ read more
美研究:男女心臟病患的基因表現出現差異
2013.03.04
美研究:男女心臟病患的基因表現出現差異
  過去已有研究發現心臟病的性別差異,但卻少有研究進一步瞭解差異背後的分子機制為何,近日一項美國研究發現有可能是男女基因表現的差異所造成的。   這項研究為了找出可以解釋心臟病性別差異的原因,對34個人類心臟進行分析。研究原來以為在心室部分的基因表現男女會有所不同,但結果卻是發現差異出現在心房,研究指出男女心臟病患者在篩選到的89個主要基因之表現呈現差異,當女性有心臟病時,身上的這些基因表現系統會比男性弱,出現這些差異的原因還須進一步研究。   研究也進一步提出,女性受雌激素影響,當體內雌激素濃度較高,較不易發生心律不整問題,一旦到了停經後,發生動脈纖維性顫動的機率就與男性一樣高,這部分也應再進一步瞭解原因。      資料來源: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期刊(PLOS ONE)    
+ read more
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後再進行修復手術之機率 女性較男性高
2013.02.23
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後再進行修復手術之機率 女性較男性...
  美國每年約有40萬名患者接受局部或全部的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以重新獲得行動能力,或減輕受傷與關節炎造成的疼痛,而女性進行這項手術的比例又比男性高。最近一項美國研究指出,雖然這個手術之後植入物可能發生問題的風險很低,但女性的風險仍比男性稍高。   這項研究分析2001-2010年間進行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的35,140筆資料,病患平均年齡將近66歲、女性佔57.5%,研究追蹤時間中位數為三年。研究結果顯示,97.4%置入的人工髖關節在追蹤5年後都沒有問題,但有問題的部分出現性別差異—女性在追蹤3年後,發生因全因及感染原因而再次進行修復手術的機率比男性高,分別高出29%及32%。   研究結論表示,男女生理結構的差異對置入的人工髖關節是否可能出現問題有重要的影響,未來的研究應延長追蹤時間,並將不同病患的特徵及其他外在因素納入考量,往後才能設計更多不同類型的人工髖關節,以符合不同病患的需求。      資料來源:美國醫學協會內科醫學期刊(JAMA Internal Medicine)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