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專區

你的有多大?男性生殖器平均尺寸出爐!
2015.03.04
你的有多大?男性生殖器平均尺寸出爐!
英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的DavidVeale博士近日發表了最新的男性生殖器尺寸調查結果.並且說明其研究結果證實95%的男性生殖器尺寸都是正常大小.研究團隊回顧了17個相關研究,總共15,521位17歲以上男性的資料.得出男性生殖器在一般狀態下的平均長度為3.6英吋(9.14公分)、粗度(周長)為3.66英吋(9.31公分);勃起充血時的平均長度則為5.16英吋(13.12公分)、粗度為4.59英吋(11.66公分).而低於及高於平均值的人則分別佔2.2%與2.3%左右.DavidVeale博士表示,進行這份研究最主要的目的並不是要強調尺寸的重要,而是希望讓人了解多數人的尺寸都在平均值之內,不需要過於擔心.許多男性由於自認生殖器尺寸不如人,因此感到自卑,甚至引發身體畸形恐懼症(bodydysmorphicdisorder,BDD).伴隨此病症而來的有強迫症、社會焦慮、憂鬱與飲食失調,嚴重影響身體健康與生活品質.研究團隊希望此次的研究結果能有利於相關科別醫師與專業照護者與患者溝通,幫助它們舒緩壓力、重建良好的自我認同.資料來源:BJUInternational
+ read more
七年之「恙」?!更年期症狀到底何時結束?
2015.03.04
七年之「恙」?!更年期症狀到底何時結束?
熱潮紅與夜間盜汗是婦女更年期間常見的血管舒縮症狀(vasomotorsymptoms,VMS).往往會引起更年期婦女身體不適,造成精神不濟、睡不安穩,也會影響日常生活中社交活動的進行,進一步導致生活品質下降.究竟這些症狀會維持多久?根據北美更年期協會的說明,VMS的症狀可能持續6個月至2年;不過,同時也有研究指出症狀持續的時間更久,估計為3至5年,剩至有婦女飽受VMS困擾長達10年之久.而最近一項發表於JAMAInternalMedicine期刊的最新研究有更為精確地發現.研究人員NancyE.Avis表示,現階段關於女性更年期間VMS發生的時間長短仍缺乏健全完善的估計.此次研究便是為了瞭解女性更年期間頻繁出現VMS(指兩週內至少有6天發作之情況)的平均時間長短,並且找出容易導致VMS長期發作的因素.研究團隊分析了來自國家婦女健康研究的3302位婦女於1996至2013年間所留下的資料,當中總共有1449人在更年期間頻繁地出現VMS.研究分析發現,頻繁的VMS平均會持續7.4年.在停經前或更年期初期就出現VMS的女性,其症狀持續最久,平均時間長達11.8年.而在停經後才出現VMS的女性,其症狀持續時間則較短,平均為期3.4年.分析結果亦可看出VMS持續時間的長短有種族上的差異.非裔美人女性的VMS持續時間最久,平均為10.1年;日裔與中國裔女性的時間較短,平均分別為4.8年與5.4年;非西班牙裔的白種女性時間平均為6.5年;西班牙裔女性的平均時間則為8.9年.研究人員也發現若第一次出現VMS是在年紀較輕、心理壓力較大、憂鬱與焦慮症狀較明顯的情況下,或是教育程度較低的女性,其症狀持續的時間也會較久.研究團隊認為他們的研究發現有助於健康照護人員更有效的幫助更年期婦女.並且,本次研究發現的VMS平均年限也能作為短期賀爾蒙療法療程指引的參考建議,同時證明了長期療法安全性的重要.資料來源:JAMAInternalMedicine
+ read more
運動要在晚餐後
2015.02.25
運動要在晚餐後
患有第二型糖尿病的人由於血糖與血脂的濃度較高,因此同時也有較高的心血管疾病發病風險,如中風、心臟病.對於第二型糖尿病的患者而言,運動是一項常見的處方.不過,鮮少有人關注運動的時間點是否影響運動所能帶來的效益.美國密蘇里大學(UniversityofMissouri)的學者近日發表研究成果,指出:第二型糖尿病患者若欲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選擇在晚餐後運動將能獲得較大的效益.研究團隊找來一群肥胖且患有第二型糖尿病的人參與實驗.首先,研究人員要求參與者在晚餐前運動;另一個階段則要求參與者將運動時間改至晚餐後45分鐘.運動內容多為鍛鍊腿部、腹部肌力;實驗期間,參與者晚餐時的碳水化合物攝取量也受到研究人員的控制.結果發現,與沒有運動的日子所測得的數據相比,餐前運動僅能幫助參與者降低血糖濃度;不過,若是在餐後45分鐘運動,參與者的血糖與血脂都濃度都同時獲得了改善.研究者JillKanaley教授認為這次的研究發現證實不光是運動的強度與持續時間很重要,運動的時間點也是影響運動成效的關鍵之一.他相信這次的研究將有助於醫事人員與健康照護者幫助患者擬定合適的生活作息規劃,以改善他們的健康狀況.未來,Kanaley教授計畫繼續針對早晨與晚餐後運動的效益差別,以及,人體賀爾蒙分泌狀況對於運動成效的影響進行更進一步的探討.資料來源:JournalofAppliedPhysiology
+ read more
生活品質,藥不藥?
2015.02.17
生活品質,藥不藥?
隨著多外食、少運動成為現代人生活的常態,心血管疾病也逐漸成為當代的文明病.藥物是目前預防或控制心血管疾病發生最普遍的解決方法.不過,藥物與生活品質的關係一直缺乏相關研究,因此,日前即有學者針對吃藥-包含取得藥物、每天記得吃藥以及實際吃藥等行為對生活品質的影響做了調查.此研究以電子郵件問卷的方式進行,研究團隊在信中設計了三個假設性問題:1.你願意減少多少壽命來換取終生不服用心血管疾病藥物的生活?答案選項分別為:一周、兩周、一個月、三個月、六個月、九個月、一年、一年半及兩年.2.你現在願意花多少錢來換取終生不服用心血管疾病藥物的生活?3.當選擇不服用心血管疾病藥物時,你願意承受多大的死亡風險?答案選項分別為:10%絕對死亡的風險、輕微死亡風險及不願冒任何風險.並且註明藥物是免費且無任何副作用的,要求填答者在此假設下作答.研究團隊總共發出18,780份調查邀請,收集到1,000份答覆,當中有79%的人每天服用至少一粒藥、有59%為女性、63%為白人及28%的人沒有大學學歷,並且平均年齡為50歲.結果顯示,人們平均願意用12.3周的壽命換取終生不服用藥物的生活.具體而言,有8%的人願意用兩年的壽命,21%的人願意用一周至一年的壽命,而有70%的人不願用任何時間換取終生不服用藥物的生活.此外,人們平均願意花1,443美元來交換終生不服用藥物的生活,以比例來說則有21%願意花1000美元、約10%願意花5,000至25,000美元,而有43%不願花任何錢.最後,有9%的人願意承受絕對死亡風險,有13%願意承受輕微死亡風險,而有62%的人寧可吃藥也不願承受任何死亡風險.值得注意的是,願意付出代價以換取終生不服用藥物的人多是老年人以及非白人,同時,他們服用藥物的頻率較高,而非白人獲取藥物也比他人更困難.研究主編RobertHutchins醫學博士說明,依此研究數據進行成本效益分析將有助於相關研究更為精準地反映治療與生活品質間的平衡.不過他也表示研究進行時,無法確定參與調查的民眾是否在假設藥物是免費且無任何副作用下作答,並且此研究結果不適用於非心血管疾病的治療方法.(此研究的經費來自國家癌症研究所(NationalCancerInstitute),研究員宣稱與產業無任何關係.)資料來源:CircCardiovascQualOutcomes
+ read more
耐人尋味...科學家與製糖產業的地下情
2015.02.16
耐人尋味...科學家與製糖產業的地下情
鹽與糖的攝取量長久以來被認為對心血管有重要影響,然而鹽與糖各自的影響力卻仍存爭議.而最近有調查發現公共衛生的科學家們與製糖產業關係匪淺,讓人對宣稱以實驗結果為依據的糖分攝取標準產生疑慮.調查報告者JonathanGornell說明,雖然此調查是在英國進行,但是所涉及的產業包括可口可樂、雀巢等跨國公司,因此調查結果不僅針對英國.提醒全球人民對公告的糖分攝取量標準有所警覺,尤其是擁有眾多跨國公司總部的美國,其所受的影響更為直接.在調查報告中提到,英國營養學科學顧問委員會(ScientificAdvisoryCommitteeonNutrition)的部分委員以及英國醫學研究會的人類營養學研究單位(MedicalResearchCouncil’sHumanNutritionResearchUnit),曾接受來自可口可樂、雀巢(Nestlé)、瑪氏食品(Mars)、森寶利(Sainsbury)超市公司、theInstituteofBrewingandDistilling食品及熱飲公司與從事減肥及體重控制的聯鎖加盟業者慧優體(WeightWatchersInternational)等公司的贊助,且金額相當可觀.以人類營養學研究單位中的一名研究員SusanJebb為例,她是牛津大學飲食與公共健康系所的教授,也是英國衛生局管轄下的公共健康責任協議食物網絡的主席.她在2004年至2015年間接受了跨國公司價值250萬美元的贊助,並且可口可樂公司也曾用近30萬美元的錢贊助一項SusanJebb的研究.而那些曾贊助SusanJebb的跨國公司,目前也是SusanJebbn擔任主席的政府健康協議中的成員.但是,最令Gornell吃驚的是:幾乎所有從事公共健康研究的研究員認為,收受來自相關產業的贊助是沒有問題的,並且對於大眾認為這種行為會影響研究中立的疑慮感到驚訝.對此,Gornell評論,並不是收受來自相關產業的贊助就會導致研究偏誤,但為了讓公布的公共健康訊息具有公信力,應該要盡可能降低商業操弄的可能性.並且這種現象也反映出英國缺乏對與公共衛生相關研究的贊助,造成研究員容易陷入經費短缺與研究客觀性的兩難中.最後,Gornell強調,公共健康是政府的責任,而不是一種產業.產業界的義務僅在於為投資者在最低成本中獲得最大利潤,社會形象只是一種附加價值,當其利益與社會價值有所衝突時,過往所建立的社會形象不過是做做樣子的偽裝.資料來源:TheBMJ
+ read more
破除流言!沒有「胖得健康」這回事!
2015.02.13
破除流言!沒有「胖得健康」這回事!
有一些人,身型肥胖但卻有著正常的膽固醇指數、高血壓等且無代謝上的健康風險,過去的研究將之稱為"健康胖".但最近有研究指出:"健康胖"其實一點都不健康.英國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CollegeLondon)公共衛生與流行病學系的研究員以2,521位39至62歲的成年人為實驗對象,觀察他們的身體質量指數(BMI)、膽固醇、血壓、空腹血糖值以及導致高血糖的抗胰島素變化狀況,為期長達20年.在2,521位參與者中有181位在實驗一開始被歸類為肥胖,而當中有66位為所謂的健康胖.結果顯示,超過51%被稱為健康胖的人20年後變得不健康,並且健康胖者當中只有11%於減重後變成健康且體重正常的人,剩餘的38%則始終維持著原本的狀態.而參與實驗者中原本屬於健康且體重正常者,經過20年後只有6%變成不健康的肥胖者.研究主持人JoshuaBell說明,"健康胖"的核心概念在於這種健康狀態不會隨時間而有劇烈變化,然而從實驗結果來看卻有超過一半的健康胖者於20年後變得不健康.同時,實驗結果亦顯示體重正常者不論健康與否,仍比健康胖者不容易成為不健康的肥胖者.由本次研究發現我們可以知道:"健康胖"是一種短期的身體狀態;且只是一種相對於不健康的肥胖者的說法.不論肥胖者健康與否,依然比體重正常者容易罹患心臟病、糖尿病、中風等心血管疾病,並且也容易患有子宮內膜癌、大腸癌和乳癌等癌症.資料來源:JournaloftheAmericanCollegeofCardiology.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