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差異

阿茲海默症發展及惡化速度的性別差異
2012.11.28
阿茲海默症發展及惡化速度的性別差異
  罹患阿茲海默症會使患者的腦部細胞慢慢流失,腦部開始萎縮,近日一項在北美放射學會會議上發表的研究表示,男女在腦部灰質流失(gray matter loss)的模式有很大的差異。   這項研究由南加州醫學大學Spampinato教授所領導,分析參與阿茲海默症神經放射影像計畫(ADNI)的60位男性與49位女性資料,參與者的平均年齡為70歲,這項計畫研究追蹤健康成人與有輕微認知受損(MCI)及阿茲海默症患者超過五年時間。   這109位參與者在五年研究時間都從輕微認知受損發展成阿茲海默症,並以核磁共振攝影瞭解他們在被診斷罹患阿茲海默症的前12個月及接受診斷當時的腦部變化。分析的結果發現,在這兩個時間點女性的腦部灰質(gray matter)萎縮情形都比男性嚴重,且在這段時間過程中,女性腦部的灰質容積流失區塊也跟男性不同。女性一開始灰質萎縮比男性嚴重,但過一段時間男性就會追上,也就是說,男性的疾病惡化速度在短時間其實比女性要快。   研究團隊表示,灰質萎縮模式的性別差異對未來在臨床試驗要發展新治療藥物有重要影響,可幫助研究者解讀藥物治療在不同病患身上的不同反應。      資料來源:北美放射學會Radiological Society of North America (RSNA)    
+ read more
基因發現解釋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性別差異
2012.11.21
基因發現解釋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性別差異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免疫系統疾病,全球大概有1%人口為患者,吸菸、飲食等生活型態、懷孕及感染都會影響發病,但基因也扮演重要角色,近日一項英國曼徹斯特大學(The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的最新研究更進一步發現,造成女性患者多於男性患者的原因是女性X染色體上的基因所致。   該校英國流行病學中心關節炎研究的科學家選取27,000個類風濕性關節炎病患的DNA樣本以及健康的控制組進行研究,結果發現14個新基因會導致類風濕性關節炎,再加上先前同一單位已指認的32個基因,共計找出46個基因與類風性關節炎相關,而目前已有針對其中3個基因的治療藥物,未來將發展適合其餘43個基因的藥物。   這次發現的特別之處在於某些特定基因是只出現在女性X染色體上,這將可以解釋為何現今類風濕性關節炎女性患者高出男性患者三倍。且雖然臨床上的病患一開始有類似症狀,但疾病的發展路徑卻可能是不同的,未來研究團隊將持續探究這些基因改變是如何影響生物程序進而導致該疾病,最終將有助於分類相似的病患,給予不同的治療。     資料來源:自然基因學(Nature Genetics)    
+ read more
骨骼健康的性別差異
2012.11.01
骨骼健康的性別差異
  一般人體的骨骼密度到18歲為止約有85-90%已生長完成,根據美國國家關節炎及肌肉骨骼和皮膚疾病機構(NIAMS)資料,骨頭細胞的成長會持續到30歲,骨骼發展完全後將會每十年進行重塑(bone remodeling)一次,骨頭的新陳代謝會淘汰舊的、更換新的骨頭,以維持骨骼健康。但隨著老化,汰舊與換新將失去平衡,影響骨頭結構與力度,導致發生如骨質疏鬆的疾病。   在骨骼發展的過程中男女之間有差異,雖然青春期之前男女生的骨骼密度相似,但進入青春期後,男性骨骼密度增加會比女性多。雌激素對骨密度具重要影響,女性發生初經時間愈早,骨密度會較高,但停經後荷爾蒙會改變,原先控制噬骨細胞的雌激素消失,導致女性的骨細胞流失量多過造骨量。男性骨質流失一般則是由於支持新生骨頭形成的睪固酮喪失及老化原因,但時間比女性晚。   除性別之外,其他如吸菸、缺乏運動或鈣攝取過少也會影響骨骼的健康。19-50歲的女性應每日攝取1000毫克的鈣及600 IU的維他命D3,50歲後鈣攝取量應增加至1200毫克/每日,此外,運動是最佳保持骨骼健康的方式,如慢跑、園藝或重量訓練等。如果有骨頭相關疾病家族病史者,可請教專家瞭解預防疾病的方法。      資料來源:美國婦女健康研究學會(The Society for Women’s Health Research, SWHR)    
+ read more
心臟病死亡的性別差異
2012.10.25
心臟病死亡的性別差異
  近日一項法國研究檢視5,000位急性ST節段升高性心肌梗塞(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STEMI)患者在症狀發作24小時內不同性別的處理方式,發現女性發生心肌梗塞的院內死亡率比男性高(9%: 4.4%, P<0.0001),原因可能是她們常延遲了治療心肌梗塞的時間。   這項研究還發現,所有病患的性別比例來看,女性只有佔其中的四分之一,且比男性年長9歲。女性出現高血壓的狀況比男性多,但血脂異常則比男性少。   以平均狀況而言,女性在症狀出現後尋求醫療協助的時間較男性延後16分鐘、女性入院後接受急性心肌梗塞再灌流的時間也比男性慢5分鐘、女性的併發症比男性多且住院時間比男性多一天。此外,一般建議的治療藥物,女性被醫師開以處方的比率也比男性低。   研究表示,女性延遲就醫的原因可能是一般人會誤以為心肌梗塞是男性才會有的問題,這個研究結果提醒女性也應注意胸痛症狀並立即求醫。針對這項研究,Friederike Keating博士評論認為,延遲就醫並非造成女性罹患心肌梗塞後狀況較男性差的唯一原因,因為即使這個因素被調整後,心肌梗塞的性別差異仍然存在,她認為醫師應給予女性與男性相同的積極性治療。      資料來源:急性心血管照護大會會議(Acute Cardiac Care Congress meeting)    
+ read more
美國平價照顧法案保險給付的性別差異
2012.09.06
美國平價照顧法案保險給付的性別差異
數月前,美國聯邦政府健康照護政策擴大女性取得免費預防性健康服務的項目,在平價照顧法案(Affordable Care Act)中包括應提供女性避孕、HIV、披衣菌及淋病與妊娠糖尿病的篩檢、以及母乳哺育支持與諮商等項目的給付,但近日美國葛特馬赫協會(Guttmacher Institute)指出,女性爭取到她們想要的,男性卻沒有在預防性健康服務上得到相同的關注。   新法要求大多數在今年秋天或明年開始的健康計劃,應提供女性避孕藥/方式的全額保險給付,其中也包含永久性的輸卵管結紮手術,但針對男性的輸精管結紮卻沒有相同給付。有男性健康專家表示,輸精管結紮對男女雙方要避孕都有益處,雖然輸精管結紮手術的費用比輸卵管結紮來得低,但費用確實也可能成為阻礙男性結紮的因素之一。   另外,在性傳染病免費篩檢部分,同樣也只有女性能得到給付,但男性卻沒有,例如:性生活活躍的女性每年可以免費接受HIV篩檢,但只有高危險群的男性,如有男男之間的性行為或多重性伴侶者,才得到篩檢的給付。類似的狀況也發生在美國預防工作服務小組(USPSTF)對性病篩檢的建議,認為25歲性生活活躍的女性應接受披衣菌及淋病的篩檢,但男性部分由於證據不足,USPSTF並未提出前述的建議。不過,部分新的預防性服務也開始重視男性的性健康,像是美國疾病管制局(CDC)將在12月生效的建議,要求新的健康計劃必須給付11或12歲男孩免費施打三劑的HPV疫苗。   美國社會健康協會(American Social Health Association)副理事長Deborah Arrindell表示,女性通常在防治性病或避孕上承擔不成比例的壓力,男女的就醫行為也呈現差異,女性一旦進入生育年紀,她們開始會去看一般照顧提供者,通常會是婦產科醫師,進行例行性檢查或希望能得到避孕方法,但男性卻沒有這樣的習慣。   有專家認為造成男性性與生殖健康沒有保險給付的部份原因是,相關研究非常缺乏且完整的臨床指引也未建立,但諷刺的是,其他大部分的醫學研究卻都以男性受試者為主,長久以來一直將女性排除在外。不過,無論如何,在性與生殖健康服務上,還是應調整男女間的落差才合理。     資料來源:美國凱瑟家庭基金會(Kaiser Family Foundation)    
+ read more
愛滋病療法效益的性別差異
2012.08.16
愛滋病療法效益的性別差異
  女性佔全球的愛滋病患人口將近一半,但近日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及德州大學研究卻發現,在愛滋病治療藥物的臨床試驗中,女性受試者所佔的比例相當低,且藥物的效益可能存在性別差異。   這項研究檢視2000-2008年送至美國FDA資料庫的40個臨床試驗,但在這些研究中女性受試者僅佔所有受試者的20%。研究發現,男女愛滋病患在接受抗反轉錄病毒療法48週後的病毒負荷量,在統計上或臨床上都沒有出現顯著差異,但在一些子群體分析中,發現該療法確實存在對男性比較有利的結果。   研究表示,愈來愈多的研究顯示男女對某些藥物的代謝存在差異,且藥物在男女身上有不同的副作用產生,會影響不同性別患者對同一療法的服藥順從性,而對於發展新的HIV療法來說,這將會是一個重要的研究面向。      資料來源:愛滋病患照護及性傳染病期刊(AIDS Patient Care and STDs)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