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專區

過多心臓掃描增加幅射暴露風險
2014.10.07
過多心臓掃描增加幅射暴露風險
  近日一項由美國心臟協會發表的聲明表示,醫師在心臟影像測驗(heart imaging tests)前,必須讓病人明白幅射的風險。 波士頓Beth Israel Deconess 醫學中心,心臟科醫師瑞智法再(Reza Fazel)指出,隨著科技的進步,醫學影像已是診斷和治療心臟病不可缺少的工具。過去二十多年來,使用愈來愈多測驗也增加了輻射的暴露。在所有醫療影像中,輻射暴露的比率,心臟影像佔了百分之四十。 使用率較高的心臟影像測驗種類中會用到輻射的有:核子壓力測驗、心臟電腦斷層掃描和螢光透視法。螢光透視法乃是用X射線,顯示身體當下活動的影像。超聲波和核磁共振掃描則無讓病人暴露於輻射的風險。 一般來說,任何一種影像測驗的輻射風險都很小,如果測驗在臨床上是恰當的,它的好處基本上大於其所帶來的輻射風險。醫師在推薦心臟影像測驗時,必須了解它的恰當性,輻射量和潛在的風險。針對年紀較輕的病人,醫師應仔細考量有離子化輻射(ionizing radiation)的心血管影像測驗之適用性,因為他們的輻射暴露風險比一般人要高。 在醫師安排病患做心臟影像測驗之前,應先說明以下三點問題: (1) 這項測驗有助於診斷或治療心臟病嗎? (2) 有沒有其他不需要用到輻射的方法? (3) 這項測驗的輻射程度是否有致癌的可能?並且比較輻射程度和一般生活中的輻射風險。 醫師在決定心臓影像測驗時,必須考量測驗本身對診斷的正確性、可行性、費用、方便性及其他潛在風險。   資料來源:美國心臟協會(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News Release, 9,29, 2014)    
+ read more
持續渴望生育心理造成不孕女性莫大壓力
2014.10.06
持續渴望生育心理造成不孕女性莫大壓力
歐洲一項新的研究結果顯示,不孕的女性如接受醫療協助受孕失敗,卻仍持續渴望生育的話,會比那些已經看開的女性,更容易陷入不佳的心理狀態。因此研究人員建議,對於正在進行醫療協助受孕的女性應該也給予心理治療方面的支援。   研究論文主筆者之一,英國威爾斯卡地夫大學心理學學院講師蓋梅洛博士表示,醫護人員在進行協助女性受孕的醫療同時,也應注重對不孕女性的心理狀況評估,如果發現病患無法接受或適應自己可能長期都無法生育現實的話,應該建議其尋求專業心理健康諮詢,或加入病患支援網絡。   本研究是以在荷蘭12家醫院接受不孕症治療的7,148位女性為調查對象,他們均接受長達10年以上的治療,調查內容包括病患年齡、教育程度、婚姻狀態、絕經期狀況、不孕治療類型、不孕是否與其本身或伴侶的健康問題有關。研究發現,大部分女性對於治療失敗都能接受事實,但有6%的女性表示仍渴望生兒育女。研究人員認為,這種長期持續對兒女的渴望,可能引發心理健康問題,這樣的女性發生臨床上認為嚴重心理問題的機率高出2.8倍。   研究也發現,如果不孕的原因在於其伴侶或無法查明原因的話,女性的心理健康會處於較佳狀況。而年齡比較大才接受治療、處於婚姻或與伴侶同居狀態的女性,相較年輕就開始接受治療、單身、離婚或寡居的女性,更能面對未能成功改善不孕的事實。教育程度高者亦然。   蓋梅洛博士表示,此研究有助理解為何許多無子女者很困難調適心態,這跟他們無法放棄生育兒女的強烈渴望有很大關係。更令人驚訝的發現是,已經育有兒女的女性,想要再生育卻無法如願時,竟然比從那些未生育過但接受現實的女性,更容易出現心理問題。蓋梅洛博士認為,如果這些女性可以找到其他滿足其生命的事物,例如事業,或許比較容易放開對生兒育女的渴望。 台灣女人連線表示,在台灣社會,許多不孕女性在傳宗接代的壓力下選擇接受人工協助生殖技術,但施術常須反覆多次才可能成功,且過程中女性身體須承擔施打荷爾蒙、減胎、或多胞胎的健康風險,身心都受到極大煎熬。而由上述的研究我們瞭解到醫療並無法讓所有不孕女性都能成功受孕,也無法解決文化問題,反而使女性將生兒育女的渴望全然寄託於醫療技術之上,但因屢次失敗落空,更加深不孕女性的心理壓力。     資料來源:人類生殖期刊(Human Reproduction)
+ read more
持續渴望生育心理造成不孕女性莫大壓力
2014.10.06
持續渴望生育心理造成不孕女性莫大壓力
  歐洲一項新的研究結果顯示,不孕的女性如接受醫療協助受孕失敗,卻仍持續渴望生育的話,會比那些已經看開的女性,更容易陷入不佳的心理狀態。因此研究人員建議,對於正在進行醫療協助受孕的女性應該也給予心理治療方面的支援。   研究論文主筆者之一,英國威爾斯卡地夫大學心理學學院講師蓋梅洛博士表示,醫護人員在進行協助女性受孕的醫療同時,也應注重對不孕女性的心理狀況評估,如果發現病患無法接受或適應自己可能長期都無法生育現實的話,應該建議其尋求專業心理健康諮詢,或加入病患支援網絡。   本研究是以在荷蘭12家醫院接受不孕症治療的7,148位女性為調查對象,他們均接受長達10年以上的治療,調查內容包括病患年齡、教育程度、婚姻狀態、絕經期狀況、不孕治療類型、不孕是否與其本身或伴侶的健康問題有關。研究發現,大部分女性對於治療失敗都能接受事實,但有6%的女性表示仍渴望生兒育女。研究人員認為,這種長期持續對兒女的渴望,可能引發心理健康問題,這樣的女性發生臨床上認為嚴重心理問題的機率高出2.8倍。   研究也發現,如果不孕的原因在於其伴侶或無法查明原因的話,女性的心理健康會處於較佳狀況。而年齡比較大才接受治療、處於婚姻或與伴侶同居狀態的女性,相較年輕就開始接受治療、單身、離婚或寡居的女性,更能面對未能成功改善不孕的事實。教育程度高者亦然。   蓋梅洛博士表示,此研究有助理解為何許多無子女者很困難調適心態,這跟他們無法放棄生育兒女的強烈渴望有很大關係。更令人驚訝的發現是,已經育有兒女的女性,想要再生育卻無法如願時,竟然比從那些未生育過但接受現實的女性,更容易出現心理問題。蓋梅洛博士認為,如果這些女性可以找到其他滿足其生命的事物,例如事業,或許比較容易放開對生兒育女的渴望。 台灣女人連線表示,在台灣社會,許多不孕女性在傳宗接代的壓力下選擇接受人工協助生殖技術,但施術常須反覆多次才可能成功,且過程中女性身體須承擔施打荷爾蒙、減胎、或多胞胎的健康風險,身心都受到極大煎熬。而由上述的研究我們瞭解到醫療並無法讓所有不孕女性都能成功受孕,也無法解決文化問題,反而使女性將生兒育女的渴望全然寄託於醫療技術之上,但因屢次失敗落空,更加深不孕女性的心理壓力。     資料來源:人類生殖期刊(Human Reproduction)      
+ read more
「驗尿」也能有效篩檢HPV?
2014.10.03
「驗尿」也能有效篩檢HPV?
  「6分鐘,護一生」這句口號相信對許多台灣人來說並不陌生,女性要知道自己有沒有感染人類乳突病毒(HPV),首先想到的大概就是接受子宮頸抹片檢查。透過子宮頸抹片採樣來檢驗可說是目前篩檢人類乳突病毒的主流方式。   但由於抹片檢查這樣的檢驗方式具侵入性且費時,加上近年來,英國的抹片篩檢率下滑至80%以下,特別集中在25-30歲的女性。因此,有不少研究建議採用驗尿的方式進行篩檢,不過這種篩檢方式的準確性尚未有定論。因此,英國與西班牙學者共同組成研究團隊,重新分析了14個研究的數據,總共1443個有性經驗的女性樣本。將其尿液樣本的檢驗結果與由醫生採樣的抹片樣本檢驗結果進行比對。   研究結果顯示:對照抹片檢查之結果,驗尿進行HPV的篩檢在陽性反應的準確度有87%,陰性反應的準確度則達到94%;針對主要造成子宮頸癌病變的16型與18型病毒,驗尿篩檢的辨識度在陽性反應上有73%的準確度,陰性反應有98%的準確度。若檢體為晨起第一次排尿所取得的樣本,準確率增加,研究者表示這很可能是因為此時尿液中的DNA含量最為豐富。   由於驗尿不具有侵入性、易執行,女性的接受度較高,因此研究者認為採用此種方式能夠有效的增加女性接受HPV病毒檢測的篩檢率。特別可以使用在對常規子宮頸抹片檢查反感的婦女身上;在醫療資源缺乏、基礎建設不足的地區,這種簡易的採樣方式也有利於符合條件的女性自行採樣送驗。   研究團隊認為以「驗尿」取代抹片檢查的構想是可行的,不過目前仍需要更多針對篩檢準確度的研究以及臨床上的數據,並且建置一套相關的標準化篩檢流程。 資料來源:British Medical Journal    
+ read more
預防骨鬆 兒童時期是重要關鍵
2014.10.02
預防骨鬆 兒童時期是重要關鍵
  談到骨質疏鬆,我們一般會覺得它是骨質密度因老化而流失的現象,會受影響都是中老年人。近日美國兒科醫學會(AAP)發表一份報告表示,就是因為大眾有這樣的想法,導致我們常忽略事實上在人生初期階段就應該開始進行預防工作的紮根,才是骨鬆防治的根本。   人體骨質密度的累積從在媽媽的肚子裡就開始,出生後一直到成年之前這段時間的骨密度成長高達40倍,約在接近30歲時會達到巔峰,之後開始緩慢下降。雖然骨密度的變異有70%都是受基因所控制,但根據這份報告調查參與者在嬰兒、兒童時期到青春期的骨質累積量資料,顯示在兒童時期多喝牛奶,與高骨質含量、成年後發生骨折機率低都有相關。   這份報告提到,兒科醫師應建議嬰兒、兒童及青少年增加攝取鈣和維生素D,包括母乳、(脫脂)牛奶、低脂優格等,同時也要培養運動習慣,多做一些有重量負荷的運動,像是走路、跳舞及跑步,都可以促進骨骼的健康。   目前美國國家科學院醫學研究所(Institute of Medicine, IOM)及美國兒科醫學會都建議提高飲食中維生素D的攝取量。不過美國兒科醫學會並未支持對健康兒童進行維生素D缺乏的篩檢,認為只有常發生反覆性骨折、或有其他與骨密度降低相關的疾病之兒童才是須主要篩檢的對象。再者,美國兒科醫學會也不建議健康的兒童例行性服用鈣補充品,這些營養素最好都應該從一般飲食當中去攝取。     資料來源:兒科醫學期刊(Pediatrics)      
+ read more
衛福部「手術及麻醉事故爭議事件試辦計畫」開跑
2014.10.01
衛福部「手術及麻醉事故爭議事件試辦計畫」開跑
  當手術及麻醉過程中發生不良結果之事故時,常會引起醫療爭議,甚至衍生出訴訟。長久下來不僅容易導致醫病關係的緊張對立,冗長的訴訟過程也造成雙方在勞力、時間及費用上的大量耗損。因此,為加強醫療機構之風險管理與處理醫療糾紛能力,同時建立調解先行原則,減少醫病雙方司法纏訟的情況,使病人得到合理之手術、麻醉風險保障,並期能改善醫病關係,衛福部在今(103)年10月1日起,正式開辦「鼓勵醫療機構妥善處理手術及麻醉事故爭議事件試辦計畫」。 依據試辦計畫規定,領有醫療機構開業執照之醫院、診所,均可申請參加此項計畫,惟醫院須經醫院評鑑合格,診所則應於參加試辦計畫一年內接受品質訪查。參與計畫之醫療機構須建立醫療糾紛關懷機制,於事故發生時能主動向病人家屬溝通、說明、關懷,並給予適當協助,亦須落實風險事件管控與通報,分析原因尋找降低風險之方法,以提升整體醫療品質。    凡參與計畫之醫療機構,若是在103年1月1日至104年12月31日之間執行全身麻醉的手術過程中,已經依專業基準施予必要之診斷、治療,仍因手術或麻醉本身無可避免之風險,導致病人於該手術後7日內發生非預期死亡事故,而衍生之醫療爭議事件,經地方衛生局調處後,雙方當場和解或後續和解,醫療機構可向衛福部申請80萬元以內之部分補助。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醫事司     延伸閱讀 【政策】鼓勵醫療機構妥善處理手術及麻醉事故爭議事件試辦計畫 重大手術與麻醉死亡,政府補助和解金80萬!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