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11.24
皮膚微整形 小心仍可能出現術後不良事件!
醫美日益風行,許多女性為了讓自己看起來美美的,都不會排斥選擇一些強調「無安全疑慮」的醫美產品進行微整形,如:雷射、注射等療程,不過這裡我們要提醒妳:儘管這類醫美療程的風險性低,但絕非完全無副作用或不良事件!
過去研究有提及此類療程的不良事件發生率很低,但對手術中及術後不良事件的描述卻不夠完整。根據近日一項美國芝加哥西北大學的研究,在這類療程結束後可能會出現暫時性瘀青或紅腫、出現色素沉澱過多或過少情形、以及施術部位隆起等症狀。
這項研究的參與者共涵蓋來自8個不同區域、23位做醫美的皮膚科醫師,研究所蒐集的療程資料是在2011年3月底至12底之間完成,且包含每次施術後3個月內的經驗描述。當中資訊包括療程的種類;參與施術的醫師或醫事人員所記錄、病患自我呈報和電話追蹤的不良事件紀錄,若無法立即判斷是否為不良事件,病患會被要求於24小時內再回診追蹤。
在這份資料中可以看見一些常見的醫美微整形療程,如:注射神經毒素(如肉毒桿菌)、使用雷射及能量儀器。這些療程的目的包括去除毛髮、刺青、治療血管擴張症、黑斑及玫瑰斑、去除細紋與皺紋等等。
根據資料分析的結果,在20,399件療程案例中有48件不良事件發生,大多數是發生在進行鼻唇及眼皮部位等臉部為主的微整形之後,整體發生率為0.24%;縮小範圍至因療程引起的不良事件之發生率為0.18%。
發生這48件不良事件的療程有施做雷射、強脈衝光、電波;注射神經毒素、填充物。其中與注射填充物相關的不良事件是出現腫塊、小結節,其他則有雷射造成色素過度沉澱、雷射加上注射造成持續性紫斑症、潰瘍。
研究團隊表示,這個研究結果顯示侵入性極小及非侵入性的療程會發生不良事件的機率非常小,且並沒有出現任何嚴重不良事件,大多數不良事件可在療程結束後的數周或數月之內得到復原。但台灣女人連線提醒,對希望透過皮膚微整形追求美麗的健康女性而言,即使未來傷害能夠復原,在承受不良事件的過程中,也已造成極大痛苦並影響生活,且皮膚微整形並非永久有效,在效期結束後需再次施作才能維持效果,但目前對於長期且頻繁施作微整形的副作用,國內外皆少有相關研究。此外,在此研究中的療程都是由專業的皮膚科醫師進行操作,仍會發生0.18%的不良事件,更何況在台灣,只要具有醫師資格即可執行醫美醫療處置,若由非皮膚專科醫師施作,不良事件比例是否會更高,都是政府須進行本土研究深入探究的問題。
資料來源:美國醫學會皮膚科學期刊(JAMA Dermatology)
+ read more

2014.11.20
懷孕及哺乳婦女可以吃魚嗎?
懷孕及哺乳婦女是否可以吃魚一直存在爭議,今年六月美國一項調查發現,大部分懷孕婦女因為吃魚太少,以致omega-3脂肪酸攝取不足,因此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與環境保護局(EPA)特別針對懷孕及哺乳婦女的魚類攝取量發布新建議。
但美國婦產科醫學期刊最新發表的一篇文章則認為,孕婦及乳婦女吃魚的議題並不這麼簡單。理論上,魚裡面富含的omega-3不飽和脂肪酸有助胎兒及嬰幼兒的生長發育;但某些魚類卻可能造成危害。
文章作者凱瑟琳溫史壯博士表示,許多懷孕女性常詢問產科醫師究竟能否吃魚?什麼魚能吃?什麼魚不能吃?如何在吃魚的好處與風險當中求得平衡?他們的建議是,懷孕及哺乳期間婦女每週應該至少吃8盎司(約227公克),但最多不超過12盎司(340公克)的魚類,包括鮭魚、鱈魚、烏賊、沙丁魚、牡蠣等,因為這些魚類海鮮的含汞量最低,又富含高量EPA、DHA等脂肪酸。
omega-3、EPA及DHA是構成腦細胞的重要成分,對於促進腦部及視網膜組織的正常發展以及維持神經傳導作用很重要,母親在懷胎及哺乳期間攝取適量EPA及DHA被認為有助小孩的智商發育、肌肉運動協調、人際溝通技巧較佳等益處。但專家也提醒,不吃魚,只吃omega-3或其他魚油補充品並沒有相同效益。
有鑑於某些魚類雖然富含omega-3,卻也含有高量的汞,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特別建議懷孕及哺乳女性最好不要吃鯊魚、馬頭魚、旗魚、青花魚,因為這些魚中含有高量汞。另外也建議,長鰭鮪每週最多不要吃超過6盎司(約170公克)。
資料來源:美國婦產科醫學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Obstetrics & Gynecology)
+ read more

2014.11.19
愛滋預防藥物效果有性別差異
根據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指標中心的建議,不管是婦女或男子,必須依照醫師指示,每天服用預防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的反逆轉病毒(antiretroviral)藥物Truvada。
近日美國國家健康研究院發展出一套數學預測模式顯示:婦女要預防由陰道性交傳染的HIV,必須每天都服用Truvada;不過,男性只須一週服用兩次標準劑量的Truvada即可以預防因肛交而引起的HIV感染。
過去曾有兩項大型的臨床試驗讓未感染HIV的婦女每天使用反逆轉病毒的藥Truvada與tenofovir中的其中一種,結果卻發現沒有什麼效果。藉由這次算出的預測模式可解釋為何那兩項試驗會失敗,當中其實就是由於參與者確實服用藥物的天數只有三分之一左右,因此未能看見效果。
此次,美國北卡萊納大學的藥師Kashuba及其團隊先找出在細胞中愛滋藥物成份(tenofovir
和Emtricitabine)與DNA分子兩者之間能有效預防HIV病毒複製的比率。再使用較早期對婦女的臨床實驗資料建立一套數學計算模式,能預測每周服用2-7天不等的藥物,於不同部位(陰道、子宮頸與直腸)組織細胞中的該比率數值。最後計算出針對不同部位要達到預防效果需服用標準劑量藥物的頻率。
第一,直腸組織部分,所有的實驗對象須每週服用兩次標準劑量的Truvada
或每天服用tenofovir。第二,婦女每天服用標準劑量的Truvada,75%的陰道組織能達到有效預防的比率、50%的子宮頸組織能達到。第三,婦女每天服用標準劑量的tenofovir,陰道或子宮頸組織可達到有效的比率則未達半數。
科學家指出,直腸組織比子宮頸和陰道更容易達到有效的比率是因為直腸組織內DNA分子較少,相對的,
tenofovir濃度會高於陰道組織。對此研究發現,台灣女人連線表示,此研究使用的分析資料中參與對象皆為女性,所以其所計算出的有效預防直腸組織感染HIV應服用的藥物劑量及頻率會是可適用於女性身上,但此劑量是否一樣也能預防男性因肛交發生直腸組織感染HIV事實上我們並無從得知,因此,研究所下的結論仍須在男性身上進行試驗才足以證實其真正的有效性。
資料來源:Medical News Today
+ read more

2014.11.18
健康的年輕停經婦女不需重複檢測骨密度
最近一份婦女健康倡導計畫(WHI)下的子研究計畫發現,婦女在更年期之後或65歲前有正常的骨密度的話,骨折的風險是很低的;所以建議婦女在65歲前若進行過一次做骨密度檢測(bone
mass density,
BMD)發現無骨質疏鬆,則至少在10年以內時間就不需要再重複做。
這項研究追蹤了4,068位50-64歲已經停經且有接受骨質密度檢測的婦女,這些婦女都沒有在服用荷爾蒙、鈣片及維他命D補充品,而且在參與研究之前沒有發生過骨質疏鬆性骨折。
在研究開始時沒有罹患骨質疏鬆的婦女之中,要達到有1%的婦女發生脊椎骨或髖骨骨折,約需12.8年(較年輕的婦女)至7.6年(較年長的婦女)的時間;而達到有3%的婦女發生嚴重的骨質疏鬆性骨折,約需11.5年至8.6年。所謂「嚴重的骨質疏鬆性骨折」指的是脊椎骨、髖骨、腰部或上臂骨折。
但對於在研究開始時就已經有骨質疏鬆的婦女來說,要達到有1%的婦女發生脊椎骨或髖骨骨折,只要3年的時間,而達到有3%的婦女發生嚴重的骨質疏鬆性骨折,只要2.5年。
婦女要不要做骨密度檢測,或是更年期後還要不要繼續進行檢測,是根據婦女的骨折風險來評估的;但是要怎麼評估婦女的骨折風險,至今仍未有定論。一般來說,除非婦女罹患的疾病、或是接受的治療會影響骨質密度,不然65歲前通常是不建議進行檢測的。而這份研究也指出,較年輕又沒有骨質疏鬆的停經婦女,如果在65歲前已經做過一次骨密度檢測,那麼之後10-15年間也不需要再做一次。
資料來源:北美更年期協會(The North American Menopause
Society)的線上期刊-「更年期」(Menopause)
+ read more

2014.11.14
親子對話有性別差異!
最近一項英國的研究發現,在親子對話的過程中,母親與女兒互動時,使用情緒性或描述情緒字眼的比例比與兒子互動時高出許多。
此項研究由來自英國薩里大學的Tenenbaum博士主持,總共有65組西班牙家庭參與,每組家庭成員都包括父母與小孩,小孩的年齡為4歲與6歲。研究人員觀察記錄父母說故事給孩子聽的過程,以及親子談論孩子出遊、看醫生、第一次上學等生命經驗的對話內容,並且檢視他們所使用的詞彙,以及與「情緒」相關的字彙使用數量。
結果發現母親在與女兒溝通互動時,更常使用情緒性或與之相關之字眼;而女孩在回答問題時使用情緒相關字彙的頻率也較男孩高。
Tenenbaum指出這代表親子間的對話是存在性別差異的,而家長往往不自知,因此在不知不覺中強化了孩子間的性別差異。而這必然會幫助女孩發展出較高的情緒敏感度,研究小組認為這能說明何以女性的情緒智商通常都比男性來得高。
最後,研究小組認為這種情緒理解與表達能力上的差異會是女性的優勢,特別是在進入職場後,現在已有越來越多的公司在行銷、團隊合作與領導等項目上,將高的情緒智商視為重要的能力。
資料來源:_The British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_
+ read more

2014.11.13
時尚產業如何透過雜誌讓女人相信「美貌神話」
「身體」是近代媒體、大眾文化的寵兒,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身體的裝扮、表演,更不乏如何對待、保養身體的論述。特別是女性的身體,最常出現在媒體中,作為一種展示。主流媒體呈現的女性身體形象及其影響力因此持續受到檢討,過去的研究普遍同意當代主流媒體中的纖瘦女體會導致女性對於自身身體不滿,進而喪失認同。不過,日前美國俄亥俄大學學者進行的調查卻發現了不一樣的結果。
這份研究總共有51位女大學生參與,她們並不知道自己參與的是一項有關身體意象的調查,而是被告知要協助進行雜誌文章與廣告的內容評估。研究人員在研究開始前蒐集了受試者平時閱讀雜誌的習慣、BMI值與對自身身體滿意度等相關訊息,而後,每天從銷量最好的女性時尚雜誌中選取16頁刊有纖瘦模特兒照片的雜誌頁面給受試者閱讀,並詢問受試者對當天雜誌內容的看法、對自身身體的滿意度以及飲食狀況等。
經過整理分析後,研究人員將受試者觀看纖細模特兒照片的反應分為「自我評價」與「自我提升」兩類,前者會以模特兒作為評比自身身體的標準,在應答過程中顯示出較低的身體滿意度,研究期間進行飲食控制的機率也較高;後者將模特兒視為一個自己只要付出努力也可以達成-而且會達成-的目標,對自身身體的滿意度反而有所提升。同時,隨著研究的進行,研究人員發現在研究末期時,許多受試者的態度出現偏向「自我提升」的改變,對於模特兒的纖瘦身體形象產生更強的認同感。
學者認為這代表了每天接觸模特兒的纖瘦形象會讓人對這樣的身體形象感到熟悉,進而產生認同。如果只給受試者看一次纖瘦模特兒的照片,並要求馬上做出反應,多數的人一定都會表達出非常糟糕的身體滿意度。另一方面,由於此項研究給予受試者的資料是一份完整的雜誌頁面,不同過往其他研究只提供模特兒的照片給受試者,受試者得以透過雜誌文章內容得知如何讓自己變得跟模特兒一樣纖瘦美麗的方法,因此影響了受試者對於自身身體滿意度的提升。
最後,研究人員強調,就算女性閱讀時尚雜誌只是為了休閒娛樂,也應該注意雜誌內容會對讀者造成的影響。台灣女人連線也再次提醒大家,提升自身身體滿意度固然重要,但這樣的提升若是起因於偏頗的身體認同,仍會對身體、心理造成負面的影響。
資料來源: _Health Communication_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