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06.05
心房纖維顫動提高年長女性中風風險
近日一項瑞典大型研究發現,年長女性被診斷出有心房纖維顫動,將比男性增加47%的機率發生缺血性中風。
該研究追蹤瑞典全國出院登記系統中100,802位的心房纖維顫動病患,女性與男性的平均年齡各為81歲、74歲,追蹤的中位數時間為1.2年。結果顯示,女性發生高血壓、失智症、甲狀腺疾病及跌倒的比例比男性高,男性則較多比例曾有心肌梗塞、腎臟病、臚內出血。
而發生缺血性中風的年比率為5.2%,其中女性比男性多。若以女性年齡區分,65歲以下(HR
1.09)及65-74歲之間(HR
1.04)的心房纖維顫動女性病患,發生缺血性中風的風險並未提高,但75歲以上的女性該風險增加顯著(HR
1.24)。
依目前歐洲中風風險評估指引,只要有一項臨床上的相關風險因子,病患就會被建議服用口服抗凝血劑,但研究團隊認為,65歲以下沒有其他風險因子的女性發生缺血性中風的絕對風險很低,不須接受抗凝血劑治療,不過這部份的其他證據仍缺乏,尚須更多研究以證實。研究限制則包括缺乏評估生活型態的風險因子、疾病嚴重性、及心臟超音波的資料,還有女性中風的其他風險因子。
資料來源:英國醫學期刊(BMJ)
+ read more

2012.03.09
心臟病預後與存活率的性別差異
根據一項近日歐洲研究指出,無論左心室收縮功能正常與否,與心臟病男性病患相較,心臟病女性患者的全死因死亡率比較低。
過去針對男女心臟病的預後是否有差異未有定論,這主要由於過去研究存在研究方法的缺失,像是臨床上女性佔心臟病患者一半以上的比例,但研究對象卻以男性為主,再者,其他如年紀、發病原因及左心室收縮功能都會影響存活率的性別差異。
為了瞭解性別對心臟病預後的影響,研究團隊檢視31個研究中41,949位病患資料,女性佔其中三分之一。在研究中,女性年紀較長,有高血壓病史、糖尿病與動脈纖維性顫動的比例高,但出現缺血性心臟病、左心室收縮功能減退及心肌梗塞病史的比例較低。
追蹤三年的結果顯示,在調整所有可能干擾因子後,左心室收縮功能正常的女性心臟病的盛行率較高,但左心室收縮功能正常的男性死亡率卻比較高。促成女性死亡率較低的保護因子,包括糖尿病、無缺血性病因、較少服用血管收縮素轉化抑制劑或血管緊張素受體阻斷劑,以及女性心臟對傷害的反應與男性不同等。
研究推測,這些在女性身上發生的益處可能是由於女性懷孕或基因上特定性別的差異所影響,但確切生物因素還須進一步研究。
資料來源:歐洲心臟病期刊(European Journal of Heart
Failure)
+ read more

2012.02.22
女性心肌梗塞多無胸痛症狀 死亡率比男性高
許多研究發現女性和男性患者常出現的心血管疾病症狀是不一樣的,女性較少出現手臂疼痛和胸痛的症狀,而較常出現「非典型」的症狀,例如,消化不良、視力改變、背部疼痛、牙痛、下顎痛、頭痛、不尋常的疲倦感、血壓降低、作嘔、暈眩及呼吸急促等。近日一項美國研究進一步指出,年輕女性出現無胸痛症狀的心肌梗塞機率較高,且死亡率也比男性高。
研究團隊為瞭解年齡、性別與心肌梗塞之間的關係,檢視國家心肌梗塞登入系統(National
Registry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的完整資料,共1,143,531位在1994-2006年間因心肌梗塞入院的病患,其中包括481,581位的女性。
結果發現,女性被診斷為心肌梗塞時的年紀明顯比男性年長(73.89歲:66.5歲,
p<0.001),35.4%因心肌梗塞到院就醫卻沒有出現胸痛症狀,包括42%的女性與30.7%的男性,無胸痛症狀的心肌梗塞被發現與糖尿病、及延遲送醫具相關性。
此外,分析顯示,不分年齡層的女性發生無胸痛症狀的心肌梗塞風險皆比男性高;死亡率也比男性高,但這個差距會隨年齡增高而縮短,惟在最年長的年齡層中情況則相反。研究提醒,沒有胸痛症狀與增高的死亡率具相關性,尤其在年輕女性族群身上特別明顯。
資料來源:美國醫學會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 read more

2012.02.17
AHA:周邊動脈疾病研究缺乏女性分析資料
周邊動脈疾病是一種動脈部分或全部阻塞的疾病,大約有10%的患者會覺得正常活動的腿部肌肉出現疼痛、易疲累,但疼痛感在休息後會消失,多數人則沒有明顯症狀,因此少有患者接受適當治療,但若沒有治療,嚴重將可能影響行走能力,並增加心臟病與中風風險。
近日美國心臟協會(AHA)發表一篇科學聲明表示,雖然男女罹患周邊動脈疾病的比例相近,但少有研究對疾病的治療、檢查、及症狀表現做性別差異的分析,以性別來描述心血管疾病的死亡與冠心病事件同樣缺乏。
聲明中指出多項與性別相關的問題,包括用來檢是否有下肢動脈疾病的踝肱動脈血壓指數(ABI),無研究真正去檢視其中男女差異,疾病的診斷缺乏性別敏感度。而許多研究聲稱cilostazol藥物可以改善男女跛行問題,但這些研究中女性參與者比例卻只有24-34%。同樣的情形也發生在運動訓練的研究中,這些研究裡女性平約僅占27%,比較不同運動訓練的研究即便有女性參與者,卻沒有一個針對特定性別做分析或報告結果。
而進行手術的再血管化後出現副作用的研究資料亦有限或結論不一,有研究指出女性比男性出現的副作用多,但這可能受到其他如年紀、併發症、解剖學的原因所干擾影響。
聲明表示,未來周邊動脈疾病的研究應特別針對女性、或納入更多女性參與者,以瞭解性別是如何影響周邊動脈疾病的發展、盛行率、風險以及對治療的反應。
資料來源:循環:美國心臟協會期刊(Circulation: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 read more

2012.02.16
Statins類藥物對男女同等有效?
雖然Statins對心血管疾病的次級預防效果已被確立,但過去有研究顯示沒有心血管疾病的女性年死亡率與心血管疾病風險都比沒有心血管疾病的男性低,因此拿Statins當作初級預防的藥物使用,對女性的效益不如男性。但近日一項美國研究表示,Statins可同樣降低男女心血管事件發生風險與死亡率。
為了評估Statins藥物效益的性別差異,研究回顧分析18個隨機試驗研究的資料,其中包括141,235位病患(29%是女性),研究中Statins藥物種類包括simvastatin(素果)、lovastatin(美乏脂錠)、pravastatin、atorvastatin(立普妥)、及rosuvastatin(冠脂妥)。
研究追蹤四年後發現,與控制組比較,statins降低LDL膽固醇平均35.3mg/dL(26.7%)
,同時也降低男女全因性死亡率、中風及心血管疾病罹患風險—全因性死亡率男性降低10%、女性降低16%(P<0.04);負面心血管疾病事件風險男性降低23%、女性降低19%(P<0.0001)。研究也強調,雖然分析顯示男女服用statins的全死因死亡率都較低,但心血管事件部份的數據,在女性使用statins做為次級預防、或男性拿來用做初級預防上,風險降低幅度並不大。
雖然這項研究指出statins對男女都有益處,然哥倫比亞大學醫學中心Lori
Mosca博士對此研究評論表示,這項研究分析主要關注相對風險的減少,且以statins做初級預防的試驗研究數目、及對Statins治療的效益評估都有限,Mosca認為性別特定的心血管疾病預防試驗應提供相對與絕對益處、副作用與效益風險資訊,而當女性使用Statins的絕對益處通常比男性少,這即意謂女性應少使用statins藥物做為初級預防方法。
另一位密西根大學Lee
Green博士則回應,許多強調是初級預防的研究都已將有血管疾病的病患放進研究之中,這顯然並非真正的初級預防試驗,以這樣的研究證據來印證原先的假設實在是言過其實。
資料來源:美國心臟病學會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 read more

2012.02.15
Omega-3脂肪酸恐增加女性心血管病患的癌症死亡率
過去有關心血管病患或高風險族群服用營養補充品是否能治療或預防癌症的研究結論不一,2010年SU.FOL.OM3研究曾出版其結果,指出補充品對心血管疾病並沒有次級預防的效果,這次法國研究團隊對SU.FOL.OM3試驗研究進行第二次的分析。近日分析結果出爐,發現有心血管疾病史的病患使用魚油或維他命補充品,對癌症的罹患風險並沒有幫助,甚至可能會增加女性的癌症發病率及死亡率。
這個試驗研究包括
2,501位(514位女性、1,987位男性)45-80歲的心血管病患,隨機分配成四組,分別接受維他命B6與B12、Omega-3脂肪酸、維他命B與Omega-3脂肪酸、或安慰劑等治療長達五年。
最後男性中7.3%在研究追蹤期間得到癌症、女性則有5.6%;男性癌症死亡率為2.4%、女性為2.1%。男性發生癌症的種類,人數由高至低依序為攝護腺癌、肺癌、膀胱癌及大腸直腸癌;女性為乳癌、肺癌及大腸直腸癌。
而依治療種類區別的分析結果發現,維他命B與Omega-3脂肪酸都未顯著影響整體的癌症狀況,然與安慰劑組對照下,女性服用Omega-3癌症發生率的危險比為3.02,癌症死亡率的危險比為5.49。這項研究顯然並不支持服用維他命B或Omega-3脂肪酸作為癌症預防的方式,而對女性的負面影響部份仍須進一步研究以確立結論。
資料來源:內科醫學檔案(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