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差異

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後死亡的性別差異
2011.11.03
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後死亡的性別差異
近日一項美國回顧性研究指出,女性因某些合併症與風險因子影響,進行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術後30天至3年間的死亡率比男性高1%,且通常進行這項手術的女性年齡多比男性大。 研究表示,過去已指出PCI術後會出現性別差異現象的原因,包括男女身型及動脈直徑大小不同、荷爾蒙差異、非典型症狀呈現。這項研究則分析2003-2009間曾做過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的13,752位病患資料,進一步找出造成女性出現術後預後不佳的相關合併症與特性。 結果發現,女性比男性較年長(69.0歲: 64.8歲);女性常表現不穩定冠狀動脈症候羣(39.6%: 34.4%);女性高血壓發生率高(91.7%: 85.9%);女性多有糖尿病(47.5%: 38.5%)、腎臟病(5.9%: 5.1%)及多周邊血管疾病(10.1%: 9.1%)等等。另外,女性較可能須要左前降枝介入治療;較常使用傳統支架,而非第一、第二代塗藥支架;在術後30天、1年及3年的死亡比率也比男性稍高。 研究團隊最後認為他們的結果具概括性,因為該研究囊括了多元人種,不過由於這僅是一項回顧分析的研究,因此研究本身對於其它會混淆研究結果的變項因素可能無法提出完整的說明解釋,這是研究的限制。     資料來源:導管及心臟血管介入期刊 (Catheterization and Cardiovascular Interventions)    
+ read more
胃食道逆流的性別差異
2011.10.25
胃食道逆流的性別差異
一項來自澳洲的研究發現,男性與女性在經歷胃灼熱與胃酸逆流時的症狀是不同的。 這項研究調查將近三千位社區成年人,以及超過兩千位曾經做過胃食道逆流 (GERD)手術治療的男女。結果發現曾經歷手術的女性比男性較常抱怨胃潰瘍,且發生胃灼熱、吞嚥固體食物困難的情況更嚴重,吃藥治療胃潰瘍也較普遍,而男性雖然出現嚴重症狀,但會抱怨或前往求醫的頻率卻不高。 事實上男性出現胃灼熱及胃食道逆流的徵兆及身體症狀表現比較多,例如,胃與食道之間的瓣膜比較弱,或者因長期胃酸過多造成食管炎,嚴重導致潰瘍,某些可能發展成食道癌。女性則比較可能出現橫隔膜疝氣的問題,與胃潰瘍有關連,且因胃食道逆流經歷手術的女性比男性肥胖的比例也較高。 研究最後表示,胃食道逆流出現性別差異的表現有可能是因為男性通常不會在第一時間就求醫,因為拖延導致比較嚴重的結果,由此可解釋為何男性死於食道癌的人數會是女性的四倍;又或者是男女在生理構造上的差異,才使得兩性在發生胃酸逆流的機轉會不一樣。後續還須要有更多研究來確定證實這些差異到底是男女生理構造的不同、或者是不同性別對疾病有不一樣的反應處置所致。     資料來源:外科學誌(Archives of Surgery)    
+ read more
大腸鏡檢查的性別差異
2011.10.03
大腸鏡檢查的性別差異
日前一項奧地利研究指出,男女在過了50歲以後腺瘤的盛行率不一樣,所以過去認為男女都應該在50歲開始做大腸鏡檢查的這項建議,可能須要再重新考慮評估。 這項研究分析參與2007-2010年間奧地利國家大腸鏡篩檢計畫的民眾資料,其中包括22,598位女性、21,752位男性,年齡中位數分別為60.7歲及60.6歲。研究結果發現,腺瘤的整體盛行率女性為14.8%、男性為24.9%,且其中男性的進行性腺瘤(advanced adenomas)、大腸直腸癌(colorectal cancer)在50-59歲之間的盛行率(5%、1.3%),幾乎接近是同年齡層女性的兩倍。女性要到60-69歲間,前述兩項的盛行率(5.1%、1.2%)才會達到與男性在50-59歲間的數值相當,也就是說,男性比女性發生腺瘤、大腸直腸癌的年紀較年輕。因此,研究認為應重新針對不同性別訂定不同的篩檢年齡建議。 然而,並非所有專家都同意這項研究的結論建議,有專家認為其他相關的風險因子也會提高大腸直腸癌及腺瘤的罹患風險,如非裔美國人的族群、肥胖、重度吸菸者、及糖尿病等,不應只依據單一變項就改變篩檢年齡的建議。 研究作者最後表示,這項研究確實無法解釋如肥胖及家族病史這些潛在的干擾因子對結果的影響。同時也提醒,雖然女性的風險相對較低,卻非完全沒有風險,所以如果大腸鏡檢查的結果正常,民眾還是須每隔10年進行一次檢查。     資料來源:美國醫學會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 read more
女性較易受到不恰當的心肌灌流造影檢查
2011.08.23
女性較易受到不恰當的心肌灌流造影檢查
心肌灌流造影檢查(myocardial perfusion imaging)是常見的心臟檢查,會在病患體內打入具放射性的藥物,藉由追蹤放射性藥物在體內的分佈,瞭解心臟是否因為血管病變造成缺血,或心肌細胞是否有損傷。心肌灌流造影檢查在臨床上已使用超過25年,但近來一份研究報告指出,女性較容易受到不恰當的心肌灌流造影檢查。 由於心肌灌流造影檢查的檢查量快速成長,2005年美國數個心臟相關醫學會(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and American Society of Nuclear Cardiology)聯合研擬了一份心肌灌流造影檢查的指引,列出建議使用心肌灌流造影檢查的症狀。研究者蒐集社區教學醫院中314個做心肌灌流造影檢查的案例,以這份指引作為判準,分出適宜、不適宜、不確定三個類別。結果發現,被歸類為「適宜」的案例,有56%是男性,被歸類為「不適宜」的案例,有68%為女性,被歸類為「不確定」的案例,有82%為女性。研究者因此推算,若病患身為女性,症狀沒有符合指引卻還是被建議做心肌灌流造影檢查的風險,是男性的將近3倍。 學者認為,可能是因為女性的胸痛經常伴隨著非典型症狀,像是呼吸短促跟疲勞,醫師在臨床診察時意識到女性有較高非典型症狀的機率,因此即使症狀沒有很符合指引,依然會建議女性病患進行心肌灌流造影檢查,導致心肌灌流造影檢查適宜與否的研究出現顯著的性別差異。 另外還有數份研究也發現不適宜、不確定是否適宜的心肌灌流造影檢查有顯著的性別差異,更進一步指出數個減低不適宜檢查的計畫確實有效,像是將心肌灌流造影檢查的指引融合在一般的常規醫學實做訓練當中,但不確定此計畫是否能降低性別差異。     資料來源:核子心臟病學期刊(Journal of Nuclear Cardiology)    
+ read more
吸煙恐增加心臟病風險的性別差異
2011.08.12
吸煙恐增加心臟病風險的性別差異
近日一項大型回顧性的美國研究指出,女性因吸煙罹患心臟病的風險比男性高,雖然確切造成女性較高風險的原因仍未知,但研究團隊猜測這可能是因為女性體內的某些生理差異導致她們比較容易對抽煙所造成的傷害產生反應。 該研究蒐集過去75個研究的3,912,809名人口資料,檢視其中心臟病風險與抽煙及不抽煙之間的關係,發現當中有67,000人罹患心臟病,且有吸煙的女性比男性得到心臟病風險高出25%。此外,這項風險在吸煙女性部分每年都會增加2%,但男性部分並未看到。除心臟病出現性別差異外,女性吸煙罹患肺癌的風險也比男性高出兩倍。 研究分析推測造成性別差異的原因,女性可能比男性較易吸收菸中的致癌物質與其他有毒物質,再者,女性的吸煙人口雖然比不上男性多,但男女有不同的吸煙習慣,女性通常比較會將一根菸完全抽完,但男性在這部分的習慣尚未清楚。 研究主要作者Rachel R. Huxley教授最後認為,現今女性人口佔菸品消費市場的比例日益成長,菸害防治計畫應具備性別差異的觀點,且對於預防與治療心血管疾病的策略也應同時顧及男女兩個性別,不該只改善單一性別的健康,而忽略另一方。     資料來源:英國刺肋針期刊(The Lancet)    
+ read more
使用生長激素補充療法風險的性別差異
2011.06.08
使用生長激素補充療法風險的性別差異
近日一項荷蘭研究表示,使用生長激素補充療法(growth hormone replacement therapy)的女性死於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比一般人口高出2.5倍;但在男性身上卻無此現象。 過去曾有小型研究認為生長激素補充療法對改善新陳代謝系統具有療效,但針對長期效果與安全性的研究資料仍有限,而這項研究則是第一個檢視成人使用生長激素補充療法療效的全國性研究。該研究取樣在生長激素療法荷蘭國家註冊系統內2,229位成人的資料,研究追蹤6.1年,之後再與全國人口狀況作比較。 結果發現,共有135位接受生長激素治療的病患,於平均年齡62.1歲時過世。整體而言,男性的死亡率並無因使用生長激素補充療法而增高;但使用生長激素補充療法的女性死亡率,卻比全國人口平均死亡率增加66%,其中主要原因乃由於這些女性的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比一般人口高出2.52倍。 此外,在排除其他疾病高風險的病患後,男女在癌症死亡的風險都沒有提高,研究解釋這可能由於進行癌症治療時,患者已停止使用生長激素補充療法,改進行其他治療,因此後續無法追蹤。 研究認為,受女性體內的雌激素濃度影響,或者與其他荷爾蒙療法的交互作用,所以才使得使用生長激素補充療法的女性,因心血管疾病而死亡的風險提高,但這仍屬初步性的推測。研究作者最後表示,性別差異是個重要的發現值得做進一步更細緻的研究。       資料來源:內分泌學會(The Endocrine Society)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