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專區

女性受空污傷害大  須小心慢性阻塞性肺病
2014.01.09
女性受空污傷害大 須小心慢性阻塞性肺病
  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是一種呼吸氣流受阻,而且無法以藥物完全恢複之肺部疾病總稱,通常是漸進式惡化,包括慢性支氣管炎及肺氣腫兩種疾病。任何病人如果有慢性咳嗽、咳痰、呼吸困難或者曾有暴露在危險因子的病史時,都要考慮慢性阻塞性肺病之診斷。   慢性阻塞性肺病在已發展與發展中國家非常盛行,過去都被認為是男人的疾病,但在近二十年內,女性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流行率及死亡率出現急遽上升的情形,因此最近一項美國想找出這其中的原因為何,回顧分析了過去的文獻證據。   結果指出,造成變化的第一個主要因素是在過去五十年間女性抽菸人口的增加,以發展中國家為例,2000年女性抽菸人口約只有9%,但到2025年估計將提高至20%。其他環境性因子包括在工作環境暴露於粉塵或化學物質與空氣汙染之中,而這與女性慢慢從事過去那些被認為只屬於男性的工作類型有關。   更新的研究證據則發現,女性的性荷爾蒙會影響女性受到空汙的反應;菸害或環境空汙對女童肺部功能的損害程度大於男童;男女對慢性阻塞性肺病的疾病認知,以及相關併發症有所差異,可能進一步影響疾病治療。       資料來源:轉譯醫學期刊(Translational Research)      
+ read more
女性要更加注意高血壓問題!
2014.01.08
女性要更加注意高血壓問題!
  過去曾有研究指出,診斷是否有高血壓的收縮壓與舒張壓數值的標準可能出現性別差異,女性的標準應比男性低,因此當超過某一數值時,女性比男性需更加小心罹患心血管疾病的可能性。 最近有另一項美國研究則同樣呼應高血壓有性別差異,指出男女高血壓發展的生理機制並不同,且女性後來出現血管疾病的風險比男性要高。   美國北卡羅來納州威克森林浸信醫學中心針對100名53歲以上男女進行研究,這些參與者有高血壓但都沒有接受治療、也沒有其他重大疾病,研究檢測分析參與者的血流動力學、以及高血壓發展機制的荷爾蒙特性。   最後研究發現當男女血壓升高至相同數值時,女性出現血管性疾病的風險會比男性高出30-40%。同時,與調節血壓有關的荷爾蒙類型與濃度,男女也並不相同,而這會影響心臟病的嚴重性與發生頻率。   研究認為醫師應提早開始關心女性的高血壓問題,給予女性比男性更積極的治療。未來研究則應特別針對女性高血壓發展情形有更細緻的瞭解,才能為女性找到更佳的治療方法。       資料來源:心血管疾病治療進展期刊(Therapeutic Advances in Cardiovascular Disease)      
+ read more
愛喝甜的,小心子宮內膜癌找上門?
2014.01.07
愛喝甜的,小心子宮內膜癌找上門?
  愛喝甜的女性要注意了!最近一項美國的調查結果發現:已經進入更年期且嗜喝含糖飲料的婦女罹患第一型子宮內膜癌的機率較沒有飲用含糖飲料習慣的婦女高出80%。     在台灣,子宮內膜癌是前十大女性癌症之一,且其中有9成發病與雌激素有關,為第一型的子宮內膜癌。在美國,罹患第一型子宮內膜癌的婦女也越來越多,在這些罹癌的婦女中,有許多人每週都會飲用含糖飲料。   研究發現,不管BMI值、體能狀況、糖尿病史或抽菸與否,含糖飲料喝的越多,罹患第一型子宮內膜癌的風險就越高。發病原因與雌激素無關的第二型子宮內膜癌發病機率則不受含糖飲料攝取過量的影響。   學者指出,在美國,含糖飲料的攝取與肥胖的發生率也呈正比;流行病學的研究亦證實了含糖飲料的攝取會提高肥胖與第二型糖尿病的發病機率。而子宮內膜癌多發生在肥胖女性身上,在已開發國家中,至少一半以上的子宮內膜癌患者都具有肥胖的症狀。這或許可以說明糖與子宮內膜癌之間的關係。   根據這份含括了23039人的大型調查結果,研究者歸納出幾點與子宮內膜癌發病有關的生理特徵,包含:高齡、高BMI值、高腰臀比、有糖尿病史、初經較早、更年期較晚,以及曾接觸過荷爾蒙療法等。 除了受訪者的生理特質與病史,研究團隊亦透過自陳問卷了解受訪婦女的生活與飲食習慣。分析後發現,與沒有飲用含糖飲料習慣的婦女相比,攝取含糖飲料最頻繁的前20%婦女,罹患子宮內膜癌的機率遠遠高出72%之多。研究者認為,含糖飲料對於胰島素分泌的影響可能是解釋這種狀況的一個可能原因。   不過,研究結果同時也顯示,甜食與烘培糕點並不會增加女性罹患子宮內膜癌的機率。 對於食用甜點並未造成子宮內膜癌風險增加的結果,研究者表示這樣的狀況讓人困惑、矛盾,或許這和糖的種類及份量有關,目前僅有一份針對糖類的分析報告指出,蔗糖與葡萄糖似乎有增加子宮內膜癌發病風險的趨勢。未來的研究勢必要針對這點提出更多資訊與解釋。     資料來源:Cancer Epidemiol, Biomarkers & Prev 癌症流行病學、生物標記與預防期刊      
+ read more
吃堅果,活得久,好處多多
2014.01.06
吃堅果,活得久,好處多多
  根據歐美一項歷時30年、涵蓋12萬人次的大型研究發現每天:吃一把堅果的人活得比較久。    來自Dana-Farber癌症研究學會的科學家Charles S. Fuchs說明他們的研究結果顯示,對照沒有食用堅果習慣的人的健康狀況,每日攝取適量堅果的人心臟疾病死亡的機率下降了29%、罹患癌症致死的機率則下降了11%。    另一位來自布萊根婦女醫院(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的研究人員Dr. Ying Bao則表示:根據所有相關研究的結果,人們攝取越多堅果,在未來30年內的死亡風險便會越低。根據他的研究,平均一週食用一次堅果,能幫助降低7%左右的死亡風險;一週食用堅果2~4次,死亡風險則會降低13%;如果一週食用堅果達7次以上,則能降低高達20%的死亡風險。   除了能夠幫助降低死亡風險之外,研究人員也發現,定時定量食用堅果的人身體健康狀況較為良好、身材通常也較苗條。其他的相關研究也證實,堅果有助於降低許多疾病發生的風險,例如:心血管疾病、第二型糖尿病、膽結石、結腸與大腸憩室炎等;亦有助於降低膽固醇與緩解發炎。另一組即將發表研究成果的醫學研究團隊也發現攝取堅果有助於降低胰臟癌發生的風險。   雖然堅果的營養價值高又具備降低死亡與疾病風險的功效,不過,在食用上仍有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項。首先,攝取的分量要適當,本篇研究將28公克(大約單手抓一把)做為一次攝取的份量。研究者也發現不少堅果對於改善身體狀況的作用很相似,例如:花生、腰果、巴西果、杏仁、榛果、夏威夷豆、松子、胡桃與開心果等,如果本身對於特定的堅果過敏,便可以選擇其他堅果代替。最後,市售的堅果多有加工,可能使效果打折扣,因此在購買時要多加注意,盡量選擇天然、未經調味加工處理的堅果。掌握幾點原則,適時適量的攝取堅果便不用擔心吃進一堆熱量卻吃不出健康。      資料來源: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 read more
知名藥廠宣布停止與醫療照顧專業者利益來往關係
2014.01.03
知名藥廠宣布停止與醫療照顧專業者利益來往關係
  自21世紀初期開始針對醫師與藥廠、醫療儀器製造廠之間的金錢利益關係已有許多研究討論,2010美國通過《醫師酬勞陽光法案》要求須公開揭露這樣的利益關係,並於2013年正式實施。上月中出現第一家藥廠-葛蘭素史克(GSK)主動宣布停止再付錢給醫療照顧專業家替自家藥廠產品進行宣傳。   GSK政策的改變,包括不再付錢給醫療照顧專業者向能決定或影響處方的醫師宣傳自家產品;不補助醫療照顧專業者參與醫學會議的費用,但仍會繼續提供醫師或學者臨床研究所需經費;廢除過去銷售額至上的業績評判標準,改以評估藥廠業務員本身具備的專業知識,以及提供醫護人員產品諮詢服務的品質。   GSK執行長安德魯威提表示「這些改變將使藥廠與醫師、護士或其他醫療從業者溝通時更清楚、更有自信,且這才是將病人的利益擺在最前面。藥廠扮演提供藥物資訊給醫師的重要腳色,但這中間過程需要更透明且沒有利益衝突。」GSK正在計畫進行這樣的工作,希望能在2015年年底前全球GSK都到位。   這項舉動被認為會對其他藥廠起帶頭性作用,往後可能將有更多藥廠陸續跟進,而根據美國藥物研究與製造商協會(PhRMA),美國其實也有些藥廠已比GSK還早就開始進行這些政策,像是不提供會議出席費用,不斷在尋找能更優化藥廠與醫師間資訊流通的方式。       資料來源:Medpage Today      
+ read more
[投書] 2014/01/02 其實是醫院不想付加班費!
2014.01.02
[投書] 2014/01/02 其實是醫院不想付加班費!
    因為最後一批的護理人員回歸勞基法的正常工時,引起醫療院所的反彈,嗆取消夜間、假日門診。某報還報導有11萬護理人員受益,影響3千萬就醫人次。   其實,大多數護理人員,原來就已在87年納入勞基法。而急診、加護病房、手術房、產房等的護理人員則被納入勞基法的84條之一,不同於一般勞工,也就是不受正常工時「兩週工時84小時」的規定;延長工時,沒有加班費等。我當立委時,認為這是剝削勞工,圖利雇主的條款,就是在這樣的條款下,月薪24K的保全人員被要求一個月工作高達360個小時,還沒有加班費!成就了3家保全業者名列全台灣前10大營利事業。我召開公聽會討論勞基法修法,欲廢除84條之一。雖然最後84條之一沒有廢掉,但是多次的協商及壓力下,勞委會同意這些被納入84之一的護理人員分成兩階段落日,兩年內回歸一般勞工的待遇。所以,第二階段的落日,就是明天!影響面並不如某報所言。   在檢討勞基法84條之一的同時,因為護理人員的工作條件惡劣,我屢次在立法院質詢、和透過與勞工/護理師團體開記者會,要求政府改善及督查。99年健保基金編列8億給護理人員,沒想到這個專款並沒有用在護理人員身上,而被醫療機構用在買沙發、電腦上、護士服等。100年健保基金專款提高到10億,我繼續強烈要求衛生署要查核該專款的使用情形,以確保護理人員權益。101年專款提高到25億,102年為20億,明訂用在護理人力上。   醫療機構在有兩年的緩衝期、又有專款補助的狀況下,不作妥善的準備與因應,如今竟然還放話綁架、恫嚇人民、威脅政府,真是不可思議!其中一類最似是而非的說法:萬一手術房開刀開到一半時,碰到醫護人員要下班怎麼辦?醫護交接頻率高有一定風險;醫院安排人力恐失去彈性空間。其實,在新的規定下,開刀開到一半,護理人員不一定要交班,可以「加班」的方式繼續工作,和以前不一樣的是,以前以「責任制」包裝「加班」,不用付加班費,現在「加班」就是「加班」,要支付加班費!如果醫療機構為了賺錢,不想給付加班費而要求「下班交接」,造成醫療風險,是醫療院所的道德、倫理出了問題,而不是護理人員回歸勞基法的問題!如果護理人員堅持下班交接,醫院就要有一定完善的交接程序,避免風險的發生,留一個不願意加班的護理人員在手術房,決不是病人的福祉。醫療機構只要有心給醫護人員合理的工作條件,不用擔心沒有彈性的空間!   日前,一群爺們在慶賀「國際醫療中心」成立,大大吹捧「發展國際醫療產業,將促成經濟成長」時,醫療院所的老闆、各級醫院協會的理事長都歡聲附和、共襄盛舉,沒有人擔心大大開放國際醫療對國內醫療護理人力造成的衝擊,想繼續以「剝削護理人力」以創造國際醫療產業的發達,真是台灣的「經濟奇蹟」!! (本文刊登於自由時報自由廣場)            
+ read more